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疍家文化全在歌」

2020-12-05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疍家文化全在歌,你要想了解我們的文化,先上漁排聽一聽我們的疍家調。」聽聞記者來此探尋疍家文化,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疍家調傳承人郭世榮帶著記者乘上漁船,海風陣陣,船抵漁排,歌聲傳來:「正月種花日頭黃,種花人仔臉帶青黃;二月種花人人去玩,種花人仔夜看花蘭;三月種花河霧暗,種花人仔無日精神;四月種花人說日曬,花盆照裂難吉還邁……」漁排上四位穿著疍家特色服飾的阿姐正唱著疍家調《十月種花》。 

  □南國都市報見習記者 劉俊 文/圖

  生命脆弱如雞蛋

  故稱蛋(疍)家

  在中國歷史上,疍家人這一群體相對特殊,疍家的祖先究竟從何而來,學術界眾說紛紜。古代疍民分布於湘、川、鄂、粵、閩等地,歷朝歷代不斷有人融入這個四處漂泊的族群。

  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古代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出沒風波裡」的闖海人後代。

  相傳,生活在陵水南灣半島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他們以舟為家、視水為陸、打魚為生、浮生江海,其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和廣東南海、順德等地。這裡疍家人所使用的語言,原本為廣東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受到海南話的影響。「廣東話裡有海南話,海南話裡有廣東話,到底是什麼話我也說不準。」郭世榮解釋說。

  解放初期民族甄別時,疍家人曾被提議為一個少數民族。郭世榮告訴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新村鎮疍家人戶口本上的民族一欄曾寫過「疍族」。「聽說有人曾向政府提議,疍家人應作為少數民族,但經過調查認為我們還是屬於漢族。」郭世榮說,1982年後,疍家人戶口本上的民族一欄基本改為「漢族」。

  「我們也不知道疍家人到底是哪個民族,歷史上各個民族的人,只要常年在海上生活勞作,都逐漸演變為我們疍家人。」郭世榮頓了頓,繼而解釋道,疍家人雖然不清楚自己的民族,但之所以取名為「疍」,是因為水上人家常年漂泊海上,在風浪面前無依無靠,生命脆弱如雞蛋,故稱蛋家。「原本是雞蛋的蛋,後來新中國成立,為了提高我們的社會地位,才改為疍的。」郭世榮說。

  疍家文化全在歌

  看見什麼唱什麼

  舊時,疍家人水上生活多漂泊,社會地位低下被禁止上岸,能讀書識字的疍家人少之又少,但隨著海風、順著海韻,疍家人用歌唱代替書寫,從坦蕩的心胸漂出的歌聲,蘊含著疍家人做人處事的哲學,是疍家人智慧的結晶。

  「不會寫我們就唱,看見什麼唱什麼。」疍家調傳承人馮玉蓉介紹說,疍家調分為嘆嫁姐、鹹水歌、情歌、白囉等幾種調,個人際遇、出海打魚、曬網刷船、男女求愛、婚喪嫁娶等都能被疍家人唱進歌裡,疍家人唱歌用情真切動人,詞意含蓄深情,旋律甜潤婉轉,衷歌悲調每每催人淚下。

  「我記得那一年應該是1976年。」疍家調傳承人郭大姐望著大海,海風吹得她眼眸泛紅。1976年,郭大姐隨婆家出海前往文昌打魚,毫無預兆的颱風讓船隻失去方向,颱風過後的悲慘景象,讓膽怯的她躲在船裡不敢出去,這一幕郭大姐永遠也忘不了。「我沒讀過書,不會寫字,只能把這件事唱出來,唱哭我自己,聽的人也哭了,我們疍家人苦啊!」

  「閃字除門五把近,你猜到是什麼字了嗎?」見記者搖頭,郭世榮打趣地說道,「你要是男孩,怕是娶不到新娘子咯!」他解釋道,疍家人結婚時,男女雙方都會請來疍家調高手過招,要是猜不出新娘那邊出的題,新娘子就不過門。「閃字除門五把近,萬古流傳孝義人,謎底就是一個『人』字;井字無頭門字蓋,竟然唱錯莫傳開,謎底為『開』。」不覺間,自嘲嗓音不好的郭世榮唱了起來,骨子裡流淌著疍家人的血液,哪有不唱的道理。

  兒孫棄之為糟粕

  疍家調恐無傳人

  「九月種花不同共祥,種花人仔又厭夜長;十月種花未尾作,種花人仔無點功勞。」一曲唱罷,歌唱者之一的楊禮妹把記者拉到一旁,無不驕傲地介紹起這首《十月種花》:它被唱到海南大學,學生們在臺下鼓掌;被唱到三亞鹹水歌比賽現場,取得很好的名次。

  郭世榮介紹道,疍家調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受到陵水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通過出版疍家調文化系列讀本、組織三亞新村兩地漁民疍家調聯歡晚會、在縣規劃館設立體現疍家歲月的展品等方式,挖掘和開發本土疍家調。

  「在政府的支持下,新村鎮漁民小學正在為我們設置專門的教室和舞臺,預計在明年,疍家調將作為常規課程走進小學生的課堂。」郭世榮告訴記者,除此之外,他還打算招收對疍家調感興趣的疍家人,壯大目前只有20多位成員的疍家調保護小組。

  說起疍家調的傳承,馮玉蓉充滿擔憂:「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孫子孫女那一輩的,都愛去KTV唱流行歌曲,聽到我們在家裡唱疍家調他們會制止,甚至連疍家話他們都不想學,很多老人為了能和孩子交流,迫於無奈只能去學普通話。」

  據馮玉蓉介紹,目前在新村鎮,會唱疍家調的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疍家人的重要節日端午節時,能召集到100多人來唱疍家調,但平時活躍的不到20人。她擔心,不久的將來,新村港周邊再無疍家調響起,疍家人世代傳承的疍家調會消失在這一代。目前,最讓她擔憂的是,疍家調明年進學校,孩子們會學嗎?

相關焦點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三亞大東海鯊魚咬人?
    南國都市報7月17日訊(記者 譚琦)17日11時47分,@海口網警巡查執法 發布了一條微博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一個腿骨折 一個腦出血
    南國都市報5月5日訊(記者 楊瓊文 文/圖) 瓊海市龍江鎮一對15歲的雙胞胎兄弟騎電動車去嘉積鎮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飼養鱷龜當野山龜賣
    南國都市報9月21日訊(記者 袁蘭)近日,家住海口市龍昆南路昌茂花園小區的林大爺,看到小區外有人賣「野山龜」,心地善良的他最終花了
  • 我愛北海的疍家文化!
    在北海,有非常特別的人人喜愛的疍家文化! 疍家不僅僅北海有,但是,北海疍家文化最特別,最讓人喜愛。 北海疍家就是在海上作業、以船為家的人家。學術界公認,疍家不是獨立民族,而是水上居民的統稱。
  • 企鵝是對愛情忠貞的動物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刊
    南極企鵝訪問海南暨冰雪嘉年華活動為方便市民購票,南國小讀者俱樂部面向全省家庭推出優惠親子套票。套票分為兩種:「2+1」套票(130元):即2個大人帶1個孩子;「1+1」套票(80元),即1個大人帶1個孩子,在海口市區範圍內提供送票上門服務。想要報名的家庭,可撥打66810223、66810226、66810242具體諮詢。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有關部門初定為路氏雙髻鯊
    南國都市報4月9日訊(記者 賀立樊)4月9日,幾張碼頭照片迅速席捲了三亞市民的手機屏幕,照片中近百條「大魚」橫七豎八地堆放在地上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銅鼓夜敲溪上月,布帆晴照海邊霞」
    南國都市報記者 陳清華  近日,海南出版社推出了王春煜教授編撰的新書《名家筆下的南海》。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噪音擾民遭小區住戶投訴
    南國都市報11月12日訊(記者 石祖波)「鋪面裝修,打樁聲、電鑽聲、敲地板聲,此起彼伏,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在都市逛熱帶雨林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康景林 文/圖  神奇的熱帶作物  南藥與美食可兼得  1月1日上午9時,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正式揭牌開園。冬日暖陽中,海口市民扶老攜幼進園觀賞,體驗了一把在都市熱帶雨林間遊園的樂趣。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減肥儀這麼神?
    14日,海口工商部門聯合南國都市報社,對藏身在海口市海甸二西路海甸商業中心內的一場所進行突擊檢查,發現海口美蘭麗福健健身器材經銷部(以下簡稱麗福健經銷部)組織老人體驗減肥儀,並宣稱減肥儀能治療血栓等各種疾病。工商部門認為商家涉嫌虛假宣傳,責令停止經營接受調查。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短肢領航鯨在三亞兩次擱淺
    南國都市報6月8日訊(記者 譚琦)水箱裡受傷的短肢領航鯨一直左右搖擺,潛水員黑皮不斷將它扶正。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海甸島不怕海水倒灌被淹啦
    南國都市報記者從海口市城建集團了解到,隨著位於海甸五西路排洪渠出口處的雨水排澇工程完工並投入使用,將確保海甸島排洪渠兩側大部分地區,今後再遇大雨及高潮位時不因海水倒灌而被淹。  □南國都市報記者 黨朝峰  雨水排澇泵站能阻止海水倒灌  「威馬遜」和「海鷗」兩次強颱風雖已過去一年多,但每當想起海甸島在兩次颱風中被大範圍淹沒的場景,仍讓人感到後怕和擔憂。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百年古村藏神秘洞
    村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發掘保護古村山洞,步東山嶺之後,讓文化古村煥發美麗鄉村魅力。  □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忠新 文/圖  萬寧有個同雲洞 洞口很小 可從山腳直通山腰  3月1日,太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水溝嶺上綠樹掩映,幾隻小鳥從枝頭飛起……「小時候,我曾和夥伴爬進洞口,聽到裡面有水聲,爺爺曾在洞口看到過大蟒蛇。」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焚風效應」了解一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9日訊(記者 姚皓 通訊員 邢彩盈)據海南省氣象局統計,5月1日至8日,全省多地最高氣溫均突破當地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市民住酒店渾身癢發現床上有蜈蚣
    南國都市報6月25日訊(記者 王洪旭)24日,海口市民王女士向南國都市報反映稱,6月22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一張珍貴的手繪地圖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記者田春宇 文/圖  這是中共瓊崖黨組織早期領導人之一羅文淹在1958年前後帶病所著的《海南島初期人民革命史料(回憶錄)》一書所附的地圖。  羅文淹的女兒羅平回憶,當時年邁的父親因水腫病、心臟病等疾病纏身,臉部、腿部浮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換腎手術後4萬治療費讓她發愁
    南國都市報熱線966123訊(記者 易帆)23日,來自海南東方的26歲的李如晶向南國都市報求助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男子砍了1337棵木麻黃
    南國都市報3月18日訊(記者 王燕珍 通訊員 吳海青 何仕 )近日,文昌市森林公安局通過查獲的一無證運輸木材車輛偵破一起重大濫伐林木案件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一隻已死亡海豚漂到三亞灣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4月15日訊 (記者 沙曉峰 文/圖)4月15日中午,一隻死亡的海豚擱淺三亞灣附近海灘。
  • 傳承|從歷史中挖掘,那藏在漁港裡的疍家文化
    、浮家江海」為特性,形成了詩意的疍家文化和濃厚的鄉土風情。這種被稱為「鹹水歌」「疍家調」的吟唱方式,為疍家人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代代延續。"婚禮、划龍船、鹹水歌、「疍家"美食等,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疍家"傳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