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見習記者 劉俊 文/圖
生命脆弱如雞蛋
故稱蛋(疍)家
在中國歷史上,疍家人這一群體相對特殊,疍家的祖先究竟從何而來,學術界眾說紛紜。古代疍民分布於湘、川、鄂、粵、閩等地,歷朝歷代不斷有人融入這個四處漂泊的族群。
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古代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出沒風波裡」的闖海人後代。
相傳,生活在陵水南灣半島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他們以舟為家、視水為陸、打魚為生、浮生江海,其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和廣東南海、順德等地。這裡疍家人所使用的語言,原本為廣東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受到海南話的影響。「廣東話裡有海南話,海南話裡有廣東話,到底是什麼話我也說不準。」郭世榮解釋說。
解放初期民族甄別時,疍家人曾被提議為一個少數民族。郭世榮告訴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新村鎮疍家人戶口本上的民族一欄曾寫過「疍族」。「聽說有人曾向政府提議,疍家人應作為少數民族,但經過調查認為我們還是屬於漢族。」郭世榮說,1982年後,疍家人戶口本上的民族一欄基本改為「漢族」。
「我們也不知道疍家人到底是哪個民族,歷史上各個民族的人,只要常年在海上生活勞作,都逐漸演變為我們疍家人。」郭世榮頓了頓,繼而解釋道,疍家人雖然不清楚自己的民族,但之所以取名為「疍」,是因為水上人家常年漂泊海上,在風浪面前無依無靠,生命脆弱如雞蛋,故稱蛋家。「原本是雞蛋的蛋,後來新中國成立,為了提高我們的社會地位,才改為疍的。」郭世榮說。
疍家文化全在歌
看見什麼唱什麼
舊時,疍家人水上生活多漂泊,社會地位低下被禁止上岸,能讀書識字的疍家人少之又少,但隨著海風、順著海韻,疍家人用歌唱代替書寫,從坦蕩的心胸漂出的歌聲,蘊含著疍家人做人處事的哲學,是疍家人智慧的結晶。
「不會寫我們就唱,看見什麼唱什麼。」疍家調傳承人馮玉蓉介紹說,疍家調分為嘆嫁姐、鹹水歌、情歌、白囉等幾種調,個人際遇、出海打魚、曬網刷船、男女求愛、婚喪嫁娶等都能被疍家人唱進歌裡,疍家人唱歌用情真切動人,詞意含蓄深情,旋律甜潤婉轉,衷歌悲調每每催人淚下。
「我記得那一年應該是1976年。」疍家調傳承人郭大姐望著大海,海風吹得她眼眸泛紅。1976年,郭大姐隨婆家出海前往文昌打魚,毫無預兆的颱風讓船隻失去方向,颱風過後的悲慘景象,讓膽怯的她躲在船裡不敢出去,這一幕郭大姐永遠也忘不了。「我沒讀過書,不會寫字,只能把這件事唱出來,唱哭我自己,聽的人也哭了,我們疍家人苦啊!」
「閃字除門五把近,你猜到是什麼字了嗎?」見記者搖頭,郭世榮打趣地說道,「你要是男孩,怕是娶不到新娘子咯!」他解釋道,疍家人結婚時,男女雙方都會請來疍家調高手過招,要是猜不出新娘那邊出的題,新娘子就不過門。「閃字除門五把近,萬古流傳孝義人,謎底就是一個『人』字;井字無頭門字蓋,竟然唱錯莫傳開,謎底為『開』。」不覺間,自嘲嗓音不好的郭世榮唱了起來,骨子裡流淌著疍家人的血液,哪有不唱的道理。
兒孫棄之為糟粕
疍家調恐無傳人
「九月種花不同共祥,種花人仔又厭夜長;十月種花未尾作,種花人仔無點功勞。」一曲唱罷,歌唱者之一的楊禮妹把記者拉到一旁,無不驕傲地介紹起這首《十月種花》:它被唱到海南大學,學生們在臺下鼓掌;被唱到三亞鹹水歌比賽現場,取得很好的名次。
郭世榮介紹道,疍家調作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受到陵水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通過出版疍家調文化系列讀本、組織三亞新村兩地漁民疍家調聯歡晚會、在縣規劃館設立體現疍家歲月的展品等方式,挖掘和開發本土疍家調。
「在政府的支持下,新村鎮漁民小學正在為我們設置專門的教室和舞臺,預計在明年,疍家調將作為常規課程走進小學生的課堂。」郭世榮告訴記者,除此之外,他還打算招收對疍家調感興趣的疍家人,壯大目前只有20多位成員的疍家調保護小組。
說起疍家調的傳承,馮玉蓉充滿擔憂:「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孫子孫女那一輩的,都愛去KTV唱流行歌曲,聽到我們在家裡唱疍家調他們會制止,甚至連疍家話他們都不想學,很多老人為了能和孩子交流,迫於無奈只能去學普通話。」
據馮玉蓉介紹,目前在新村鎮,會唱疍家調的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疍家人的重要節日端午節時,能召集到100多人來唱疍家調,但平時活躍的不到20人。她擔心,不久的將來,新村港周邊再無疍家調響起,疍家人世代傳承的疍家調會消失在這一代。目前,最讓她擔憂的是,疍家調明年進學校,孩子們會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