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從歷史中挖掘,那藏在漁港裡的疍家文化

2020-12-06 高德古鎮

仲夏,

正處於休漁期的北海高德鮮有漁船來往

落日餘暉之中

零星的漁船靜默地在漁港裡停放著

歲月變遷,海水潮起潮落

這時,一艘漁船慢慢的駛入內港

疍家人漁舟唱晚的生活漸漸的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走進疍家這部歷史長河中吧

實拍圖

在三面環海的半島北海,千百年來生活著一個特殊的族群,叫疍家;以「善於操舟、習於水性,以舟為家、視水為陸,採海為生、浮家江海」為特性,形成了詩意的疍家文化和濃厚的鄉土風情。

漂泊的小艇,曾載著一代代的疍家在海上打魚撈蝦,載著浮家泛宅的水上人家在海上繁衍生息。

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示意圖|圖源網絡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有研究學者認為"疍民"是古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們因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

示意圖|圖源網絡

可以說,疍家文化就是北海本土文化。根據北海市文俗家黃家蕃的《北海水上人家史話》概述:疍家先人在北海最早的足跡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從明初開始就流寓於北海。

這些疍家先人們剛開始定居在北海的南萬村,隨著時間的推移,聚居的疍家人戶數不斷增多,疍家先人開始擴散到地角、外沙至高德沙腳及鹹田沿海一帶,構成了北海疍家勞作的水上生活圈。

示意圖|圖源網絡

北海疍家的祖先大多從廣東新會、雷州半島的烏石、企水和安鋪等地遷徙而來。當時的北海沿海,沒田沒地,一片荒蕪的灘涂上,三面環海,無數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漂泊者聚此而居,形成了北海沿海生活的一個特殊族群——北海疍家。

高德內港|圖源網絡
示意圖|圖源網絡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職業條件所致,北海疍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風俗、歌調語言、衣著服飾和宗教信仰。因長期水上生活需要,衣著單一鮮明,且為方便船上勞作,男女老幼終年赤足。

示意圖|圖源網絡

由於水上生活多漂泊,北海疍家愛好用歌唱來記錄自己生活習俗以及喜怒哀樂。這種被稱為「鹹水歌」「疍家調」的吟唱方式,為疍家人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代代延續。

示意圖|圖源網絡

他們出海打漁時唱,織網聊天時唱,生離死別時唱,親友相聚時更要唱。鹹水歌格調清新,韻律天然,唱、嘆流暢,感情濃鬱、親切,有「嘆家姐」、「十二月送人歌」、「姑娌妹」等調子。「嘆家姐」主要出現在疍家婚禮上,有的唱三日三晚,有的連唱十個晚上,內容多嘆父母恩深、姐妹情長、難捨難分等惜別之情。

據清末著名文俗史學家梁鴻勳的《北海雜錄》中記載:「北海土人迷信頗深。埠上有三婆、三王、文武帝、龍王、華光、普度震宮等廟,外沙有龍母廟。」據了解,疍家人世代行船謀生,對賜予其生命的大海充滿敬畏,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故對天后聖母、玄天上帝等神佛的崇拜亦更為虔誠。

示意圖|圖源網絡

北海疍家人祭拜祖先神祗的日子大都習慣於每月的農曆十四,如中元節「七月十四」等。據說,這是舊時疍家不能與岸上人家同一時間祭拜先祖神靈的而留下來的遺習。

示意圖|劉廣潤攝

疍家婚俗至今仍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即新娘面臨與父母分離而哭唱。接親過程也獨具海上特色,叫做「玩媳婦」。接親後娘家人扯著船纜繩挽留新娘,與船夫進行拔河,船夫們在同一船上反方向划船,把船搖得左右晃蕩,搖擺不定。這些「鬧洞房」式的嬉戲把新郎新娘弄得頭暈目眩,向人們證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勞作能力。結婚時要大請客,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

示意圖|圖源網絡
示意圖|圖源網絡

疍家人是逐浪捕魚的行家。為適應生存需要,會根據各種魚蝦海產的特性,向大自然伸手,就地取材,砍木削板造船,割藤取麻編織專門的捕撈工具。

示意圖|圖源網絡

由於「疍家人"以打漁為生,常年在船上吃住,以海鮮充飢,煉就了一套烹飪海鮮的獨特方法,經他們的手烹製出來的海鮮,較好地保留了海鮮原有的風味,原汁原味,鮮美爽口。

示意圖|圖源網絡
示意圖|圖源網絡

隨著時代變遷,長期的水上生活已難以滿足疍家人生活所需了。於是,以船屋為家的疍家人慢慢向沿岸上移居,倚臨海堤岸邊植木樁、架棟椽,置竹稻為頂壁,鋪木板為地席,架起一間間簡陋的「疍家棚」做居所,演變成海陸兩棲的新「疍家人」。

示意圖|圖源網絡

新疍家人沿襲了海上的生活習慣,棚屋為床,席地而臥,海捕的船隻依舊是他們流動的住家,出海時舉家隨船而去,只留老弱留守棚屋。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海外沙、高德及海堤街,還可見保留下來的這種被稱為「疍家棚」的水上棚屋,但已不是作為居住,而是作為一種特色建築而存在。

示意圖|圖源網絡

「疍民"們,經過近百年的辛勤勞作,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南部沿海特色的「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如「疍家"婚禮、划龍船、鹹水歌、「疍家"美食等,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疍家"傳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

高德漁港|實拍圖

高德古鎮把北海本土五大文化之一的「疍家文化」和旅遊、休閒、娛樂、疍家傳統美食相結合,並與百年高德三街遙相輝映,讓古老的疍家文化助力城市的旅遊發展,與時俱進地把疍家傳統傳承下去。

疍家文化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海洋文化,也正在慢慢地讓更多的人熟知......

-END-

相關焦點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疍家文化全在歌」
    「疍家文化全在歌,你要想了解我們的文化,先上漁排聽一聽我們的疍家調。」
  • 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中新網海南陵水9月21日電 題: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王曉斌海南省竣工最早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是陵水新村中心漁港(下稱「新村港」)。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這對於身居海上漁排的疍家人來說,歷史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住在錨泊港的船上。」今年74歲的郭世榮是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漁船裡出生的他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船上度過,直到15歲那年,郭世榮家才開始在港邊的沙灘上建高腳屋。
  • 我愛北海的疍家文化!
    在北海,有非常特別的人人喜愛的疍家文化! 疍家不僅僅北海有,但是,北海疍家文化最特別,最讓人喜愛。 北海疍家就是在海上作業、以船為家的人家。學術界公認,疍家不是獨立民族,而是水上居民的統稱。
  • 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在柳州這片熱土上,留下了人類及其祖先一連串的活動印記。  柳州不僅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還在歷史重要節點出過聲名顯赫、影響深遠的人物,柳宗元和劉三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柳州歷史文化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柳州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柳州人秉承先輩們敢為人先、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在推動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頑強拼搏。
  • 一人一竹一魚燈 漁港老人情牽石浦魚燈
    60餘歲的李榮輝老人是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人,同時他也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浦魚燈)的代表性傳承人。據了解當地魚燈製作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記者走進老人的工作室,裡面活似一個「水族館」,螃蟹、大蝦、黃魚各類造型的魚燈活靈活現。李榮輝告訴記者,魚燈一般出現在當地民俗活動中,人們以掛魚燈為吉祥,用魚燈避邪,舞魚燈賀喜慶。
  • 第十八屆南海(陽江)開漁節開船儀式在海陵島閘坡國家中心漁港舉行...
    8月16日中午,陽江海陵島晴空萬裡、天藍海碧,閘坡國家中心漁港桅杆林立,一艘艘漁船整裝待發,碼頭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隨著南海開漁令的下達,剎那間,漁港內的漁船千帆競發,駛向浩瀚的大海。全省漁船結束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揚帆出海,開啟了新一輪的耕海徵程。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弦歌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了,不僅是詩禮傳家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卻近乎處於『絕學』狀態,僅存古音、古韻、古譜、古調360餘首,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近20年來,天津城建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中心(古琴弦歌基地)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薄克禮始終致力於弦歌的研究和傳承。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大學鐘聲: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見證
    當時入住廈大南校門口的招待所,校園的鳳凰花吐蕊未放,每天晨曦初露,首先是南普陀的鐘聲將我從夢境中喚醒,然後在廈大鐘聲的牽引下,摸到圖書館,查閱、看書、複習。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校園鐘聲的美妙和動聽,至今無法釋懷。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嘉陵龍舞,在傳承中創新
    近年來,嘉陵區文化館在不斷推廣民間傳統舞龍活動的同時,積極挖掘其文化內涵,將民間的舞龍技藝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地創新,讓嘉陵的舞龍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近四年來,嘉陵區舞龍代表隊在南充舞龍舞獅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四次,二等獎兩次,群眾舞龍活動蓬勃開展,全區湧現出民間舞龍隊10多支。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其中,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我們應堅定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推動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2020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論壇側記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這樣描寫南昌秀美的山水奇景。一千多年後,八大山人文化論壇在這塊寶地上召開。6月10日,多位專家學者齊聚素有「城南勝地、人世蓬島」美譽的南昌青雲譜區,就「怎樣謀求發展,怎樣彰顯擔當」這一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各位專家學者通過激情澎湃的演講,共同探討如何高質量推動南昌十大文化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實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創業之城、英雄之城。
  • 紀錄片《極地》真實記錄與溫情傳承西藏傳統文化
    在《極地》中,各種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將西藏這個曾經作為地理意義上的佛教和信仰空間置換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非遺」、文化傳承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淨土。《極地》劇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
  • 中國·第二十二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暨科爾沁歷史文化高峰論壇在...
    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科爾沁草原文化資源整合挖掘開發利用等議題討論交流並進行主旨發言。根據日程,科爾沁歷史文化與「科爾沁歷史文化園」論壇,科爾沁文學藝術、民俗與「科爾沁歷史文化園」論壇兩個平行論壇將於29日上午同時舉辦。
  • 天津大學: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每當海棠綻放,無論是蓓蕾初現,還是花落如雨,天大學生總是喜歡在花下徜徉,那一樹樹海棠便是天大學子們心底的那一份浪漫柔情。同時,海棠的花語含有遊子思鄉之意,每逢花開時節,在外的遊子們都別有一番情感在心頭,更有校內同學說:集齊四張天大海棠季的明信片,就可以畢業了。隨著天大海棠季的舉辦,海棠逐漸成為「天大的另一張文化名片」,成為發揮大學文化輻射作用的重要平臺。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 廈門沙坡尾:百年漁港 十年蝶變
    從發軔到鼎盛,從落寞到重生,在幾百年歷史中,沙坡尾有嘆息、有不舍、有陣痛,但最終收穫了劫波度盡後的輕鬆和愜意。雖然這裡早已不復往日漁港的功能,但通過「細胞級微治理」的呼吸、代謝、汰換,沙坡尾得以在保留原始建築格局、居民結構、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實現城區功能、人居環境、產業形態、文化品位的多重更新,再次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