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
正處於休漁期的北海高德鮮有漁船來往
落日餘暉之中
零星的漁船靜默地在漁港裡停放著
歲月變遷,海水潮起潮落
這時,一艘漁船慢慢的駛入內港
疍家人漁舟唱晚的生活漸漸的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走進疍家這部歷史長河中吧
在三面環海的半島北海,千百年來生活著一個特殊的族群,叫疍家;以「善於操舟、習於水性,以舟為家、視水為陸,採海為生、浮家江海」為特性,形成了詩意的疍家文化和濃厚的鄉土風情。
漂泊的小艇,曾載著一代代的疍家在海上打魚撈蝦,載著浮家泛宅的水上人家在海上繁衍生息。
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有研究學者認為"疍民"是古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們因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
可以說,疍家文化就是北海本土文化。根據北海市文俗家黃家蕃的《北海水上人家史話》概述:疍家先人在北海最早的足跡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從明初開始就流寓於北海。
這些疍家先人們剛開始定居在北海的南萬村,隨著時間的推移,聚居的疍家人戶數不斷增多,疍家先人開始擴散到地角、外沙至高德沙腳及鹹田沿海一帶,構成了北海疍家勞作的水上生活圈。
北海疍家的祖先大多從廣東新會、雷州半島的烏石、企水和安鋪等地遷徙而來。當時的北海沿海,沒田沒地,一片荒蕪的灘涂上,三面環海,無數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漂泊者聚此而居,形成了北海沿海生活的一個特殊族群——北海疍家。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職業條件所致,北海疍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風俗、歌調語言、衣著服飾和宗教信仰。因長期水上生活需要,衣著單一鮮明,且為方便船上勞作,男女老幼終年赤足。
由於水上生活多漂泊,北海疍家愛好用歌唱來記錄自己生活習俗以及喜怒哀樂。這種被稱為「鹹水歌」「疍家調」的吟唱方式,為疍家人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代代延續。
他們出海打漁時唱,織網聊天時唱,生離死別時唱,親友相聚時更要唱。鹹水歌格調清新,韻律天然,唱、嘆流暢,感情濃鬱、親切,有「嘆家姐」、「十二月送人歌」、「姑娌妹」等調子。「嘆家姐」主要出現在疍家婚禮上,有的唱三日三晚,有的連唱十個晚上,內容多嘆父母恩深、姐妹情長、難捨難分等惜別之情。
據清末著名文俗史學家梁鴻勳的《北海雜錄》中記載:「北海土人迷信頗深。埠上有三婆、三王、文武帝、龍王、華光、普度震宮等廟,外沙有龍母廟。」據了解,疍家人世代行船謀生,對賜予其生命的大海充滿敬畏,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故對天后聖母、玄天上帝等神佛的崇拜亦更為虔誠。
北海疍家人祭拜祖先神祗的日子大都習慣於每月的農曆十四,如中元節「七月十四」等。據說,這是舊時疍家不能與岸上人家同一時間祭拜先祖神靈的而留下來的遺習。
疍家婚俗至今仍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即新娘面臨與父母分離而哭唱。接親過程也獨具海上特色,叫做「玩媳婦」。接親後娘家人扯著船纜繩挽留新娘,與船夫進行拔河,船夫們在同一船上反方向划船,把船搖得左右晃蕩,搖擺不定。這些「鬧洞房」式的嬉戲把新郎新娘弄得頭暈目眩,向人們證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勞作能力。結婚時要大請客,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
疍家人是逐浪捕魚的行家。為適應生存需要,會根據各種魚蝦海產的特性,向大自然伸手,就地取材,砍木削板造船,割藤取麻編織專門的捕撈工具。
由於「疍家人"以打漁為生,常年在船上吃住,以海鮮充飢,煉就了一套烹飪海鮮的獨特方法,經他們的手烹製出來的海鮮,較好地保留了海鮮原有的風味,原汁原味,鮮美爽口。
隨著時代變遷,長期的水上生活已難以滿足疍家人生活所需了。於是,以船屋為家的疍家人慢慢向沿岸上移居,倚臨海堤岸邊植木樁、架棟椽,置竹稻為頂壁,鋪木板為地席,架起一間間簡陋的「疍家棚」做居所,演變成海陸兩棲的新「疍家人」。
新疍家人沿襲了海上的生活習慣,棚屋為床,席地而臥,海捕的船隻依舊是他們流動的住家,出海時舉家隨船而去,只留老弱留守棚屋。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北海外沙、高德及海堤街,還可見保留下來的這種被稱為「疍家棚」的水上棚屋,但已不是作為居住,而是作為一種特色建築而存在。
「疍民"們,經過近百年的辛勤勞作,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南部沿海特色的「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如「疍家"婚禮、划龍船、鹹水歌、「疍家"美食等,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疍家"傳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
高德古鎮把北海本土五大文化之一的「疍家文化」和旅遊、休閒、娛樂、疍家傳統美食相結合,並與百年高德三街遙相輝映,讓古老的疍家文化助力城市的旅遊發展,與時俱進地把疍家傳統傳承下去。
疍家文化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海洋文化,也正在慢慢地讓更多的人熟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