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2021-01-20 中國經濟網

城市文脈是一座城市地域環境、人文氛圍、建築景觀等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因素有機結合與互動的衍生物和集合體,是城市唯一性特質的重要體現。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文化街區就是城市靈魂的載體,與城市文脈的生成、傳承、創新息息相通、休戚與共。

歷史文化街區是培育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歷史文化街區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歷經區域內自然、地理、政治、社會、經濟等環境嬗變和時代變遷的綜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帶有一定地域性、時代性的綜合文化遺產形態,是城市傳統生活場景和時代文化氛圍的人文再現與時空標識,更是歷史長河與文化母體賦予城市的最古老、最權威的歲月見證以及最醒目、最典型的符號形象,它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又豐富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共同生成和構建出城市文脈的本土基因序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建城已617年,不僅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城廂文化街區,也有作為近代中國發展縮影的五大道文化街區,都已經融入天津文化母體,內化為天津基因片段,是天津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見證者和城市文脈無法割捨的參與者。

 歷史文化街區是守護城市文脈的物質載體

歷史文化街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僅包含物質層面的街道、建築和景觀,也涵蓋其承載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藝術等非物質層面的歷史記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文化的時代潮流,鑄造著城市精神的形式內涵,是城市文脈的另一種隱性成分。天津因海而起,因河而興,因漕而盛,河海文化和漕運文化帶來了媽祖文化,民間之所以流傳「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原因當在於此。作為延續天津歷史文脈、展示天津傳統民俗的古文化街就是以天后宮為中心,擴展成為集中展示天津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仍然保留著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辦「皇會」的習俗,成為守護城市文脈、增強城市文化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場所。

歷史文化街區是涵養城市文脈的動力源泉

不同於靜置的文物遺址和歷史資源,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具備成長的動態性和時代的參與性,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也具備城市社會的功能,不僅可以傳承城市原生性文脈,還可以在時代的主題下創新和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在重塑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當代文化品牌,延展城市文脈的深度與廣度、增強城市文化的生命力與發展動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金街歷史文化街區與意式風情街無疑就是在原生態文化肌體的基礎上,被賦予新時代的特徵,逐漸衍生發展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成為城市文脈新的發源地與成長點。

科學處理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傳承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明確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辯證地對待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市文脈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的凝固與沉澱,但不應作為凝固與沉澱的歷史。其作為一個綜合的動態體系,是靜態歷史與活態生活的有機結合。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該是一種「雙向」保護和「共生」思維,既要「以文為主」,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讓城市保留「來時之路」,讓鄉愁尚存「容身之所」;同時更要「以人為本」,保障居民安居樂業的延續性,讓街道煥發「時代活力」,讓社區樂享「現代生活」。要在傳統與現實中找到一種平衡,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兼顧實際;既要傳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築特色,又要與時俱進。在這方面,天津通過歷史文化街區功能提升改造、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重點建築維修改建、景觀環境更新整治等多種手段來強化街區的歷史價值、激發街區的現代活力,最終達到「景觀與居民共生,歷史與現代並存」。在此理念下對「五大道」地區的綜合整修工程不僅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而且使「五大道」地區成為展示天津近代歷史文化的窗口和「近代中國看天津」的重要名片。

 以「活化」思維處理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能有效激發街區生命力,無論是日本豆田町特色木屐產業,還是成都寬窄巷子地方小吃、上海田子坊藝術展賣,都是在保留歷史外觀、再現文化場景的前提下,對已經失去活力的文化遺產賦予新的生命形式,通過時空延續、功能置換、空間重組、符號提煉等手法,將創意辦公、民俗展示、文化展覽、攝影藝術等功能嫁接,既保護了歷史建築本身,也賦予了建築新生命新角色,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重平衡。天津市和平區充分利用慶王府、靜園等歷史建築建成一批文化展館對外開放,並依託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天津軍管會舊址紀念館等革命遺址開展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探索出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的新途徑新方式。同時利用洋樓資源,發展洋樓經濟、總部經濟,著力以五大道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歷史文化街區、中西合璧萬國建築小鎮、高質高新企業總部基地,以文化創意、文化演藝、藝術品拍賣、特色休閒旅遊、國際性主題會展等為主題,引進國內外知名文化、旅遊企業及文旅項目,走上了以文物保護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文物保護的良性循環軌道。

(作者:任吉東,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青島五大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劃定 含八關山魚山等
    青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歷史文化傳承。我市通過編制《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來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建設發展的關係,規劃中新劃定了13個歷史文化街區。繼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率先完成後,昨日,青島市規劃局發布公告:八關山、魚山、信號山、觀象山、無棣路等五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許可批前公示,正式劃定出每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和相應保護控制措施。
  • 推動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2020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論壇側記
    目前,全市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幹」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了將活動成效體現到發展實踐當中,今年,全市將強力實施十大文化重點工程,推進「四個景區、三個街區和一個館、一個節、一個團」的建設,以重點項目帶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城市文脈體系,不斷增強南昌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和綜合競爭力,在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實踐中,進一步彰顯省會城市的文化擔當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通過一組組精美的鏡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觀眾從古厝這一載體中解讀出專屬於福州的歷史文化基因。  該片中,古厝的人文歷史與保護故事逐步鋪展。  紀錄片《福州古厝》挖掘出古厝深處永不消失的文化基因,飽含著厚重雋永的光陰故事,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絲絲鄉愁,更體悟著傳承千年的歷史文脈。
  •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元旦正式開放 古城新生迎新年
    2020年1月1日,由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指揮部主辦,安慶古城文化旅遊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開放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吸引了眾多本地市民及外地遊客前來遊玩,當日現場人流突破8萬,熱鬧非凡。此次開放的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北臨人民路,南為沿江中路,東接建設路,西靠龍山路,為安慶古城一期項目,由倒扒獅街、國貨街、四牌樓街組成,總佔地約2.24萬平方米,總長440米。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起源於明朝,倒扒獅這一街名自啟用至今已有四百餘年,街區建造時間則更為久遠。街區內保留有各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是為數不多保留安慶古城傳統風貌的商業街,也是全國罕見的歷史建築博覽園。
  • 在城市文化及其空間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穿行——《長江流域城市...
    《長江流域城市文化與治理研究》一書順應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在中央城市工作精神的指引下,基於當前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對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塑造、城市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文化品牌建設、文化空間治理、文化產業園區、網絡文化產業治理等關涉城市文化、文化空間、文化產業與治理的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探究。該書主要分為四大版塊:一是「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與文化現代化」。
  • 水脈文脈交融 文化經濟共生 古韻今風大運河
    2020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2021年1月1日,國內第一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實施。  憶往昔風華,看今朝風採。連日來,記者進城門、走糧倉、探碼頭、過纖道、跨古橋、覽古鎮……大運河浙江段的沿途見聞,有水脈與文脈的交融,有文化與經濟的共榮,更有一曲人民幸福謠,款款吟誦,永續綿長。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草案今起公示 東西城劃分183個街區
    加強空間秩序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延續古都歷史格局,烘託兩軸統領、四廓定界、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整體空間秩序。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通過公共空間和建築形態精細引導,形成凸顯傳統風貌基調的眺望景觀、城市色彩與第五立面,繪就千年古都菁華、東方人居畫卷。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公示 東西城共劃分183個街區
    加強空間秩序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延續古都歷史格局,烘託兩軸統領、四廓定界、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整體空間秩序。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通過公共空間和建築形態精細引導,形成凸顯傳統風貌基調的眺望景觀、城市色彩與第五立面,繪就千年古都菁華、東方人居畫卷。
  • 城水相依 人水相親|金江公園街區型城市示範區開放
    來源: 四川日報開放後的金江公園街區型城市示範區一角。市民正在體驗示範區內的互動式水景設施——阿基米德取水器。武侯區委宣傳部供圖開放後的金江公園街區型城市示範區一角。開欄語近兩年來,成都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一步步解題、一步步答卷。目前已初步形成公園城市的「六大形態」:天府綠道公園、山水生態公園、鄉村郊野公園、人文城市公園、城市街區公園、產業社區公園。這些以「各美其美」方式陸續走進成都人生活的公園,讓成都林湖交匯、藍綠交織的生態本底更加厚實,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城市初步顯現,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城市畫卷徐徐鋪開。
  • 一圖讀懂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草案:東西城區統一編制,劃分183個街區
    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通過公共空間和建築形態精細引導,形成凸顯傳統風貌基調的眺望景觀、城市色彩與第五立面,繪就千年古都菁華、東方人居畫卷。劃定三類特色風貌分區:劃定古都風貌保護區、古都風貌協調區和現代風貌控制區三類分區,對建築風貌與公共空間進行差異化管控與引導,彰顯首都風範、展現古都風韻。
  • 古地今生——細說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
    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範圍圖。資料圖片鼓樓-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記者李靖攝近日,按照《關於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銀川市鼓樓-玉皇閣被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待相關審核程序通過後,將正式向社會發布。由此,這片積澱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也將得到更完善的保護和利用。
  • 揚州南河下街區上榜中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21日公布了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揚州市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入選。  據介紹,南河下街區位於揚州老城區南部、古運河畔,區內現存花園巷、南河下、丁家灣等老街古巷。街區範圍大致為北至廣陵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園巷一線,東至徐凝門路,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線。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審議並原則同意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和大觀亭歷史文化街…
    陳冰冰主持召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委員會會議 審議並原則同意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和大觀亭歷史文化街… 2020-05-15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正式開幕。他介紹,江門市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絲史跡遺存點眾多,擁有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江門首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臺城老城中心區、臺城西寧市街區等名錄單位,本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臺山舉行,是全面展示江門市在文物考古、文化藝術及全域旅遊建設和發展成果的好機會。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弦歌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了,不僅是詩禮傳家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卻近乎處於『絕學』狀態,僅存古音、古韻、古譜、古調360餘首,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做好這些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近20年來,天津城建大學中華傳統文化體驗中心(古琴弦歌基地)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薄克禮始終致力於弦歌的研究和傳承。
  • 無錫市委書記:源自文化自信
    李小敏「開放包容,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江南文化賦予長三角城市的內在優勢」,「長三角城市特別是江南各城市之間地緣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親,文化的同根同源、內在認同……形成了聯繫緊密、互動頻繁、情感深厚的區域共同體。」10月29日上午,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江蘇無錫開幕。
  •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動工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動工  2008年06月13日14:04     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道路改造工程於6月10日正式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