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文化及其空間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穿行——《長江流域城市...

2021-01-10 南通網
在城市文化及其空間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穿行——《長江流域城市文化與治理研究》讀後

2020-12-27 10:12:19 來源: 南通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框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升華到一個新視野、新高度,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行動指南。《長江流域城市文化與治理研究》一書順應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在中央城市工作精神的指引下,基於當前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對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塑造、城市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文化品牌建設、文化空間治理、文化產業園區、網絡文化產業治理等關涉城市文化、文化空間、文化產業與治理的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探究。該書主要分為四大版塊:

一是「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與文化現代化」。作者以長江流域中型城市黃岡市為例,闡述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內涵、基本特徵、定位原則與目標、塑造策略,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培育策略。以南京市玄武湖景區為例,探討在當今國內外文旅市場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城市景區文化旅遊形象的內涵、定位依據及塑造策略。再以成都市為例,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現代化的趨勢及中國城市文化現代化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合理化的解決路徑。二是「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與文化品牌建設」。作者以城市名人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湖北省黃岡市為例,分析了名人文化資源在城市文化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必要性和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城市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的定位及戰略路徑;論述了名人文化資源的級差分類、價值評估方法和名人遺址保護及開發態勢,構建了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的價值評估指標體系,並運用該體系對黃岡市名人文化資源價值進行了評估分析。接著,以上海大世界為例,分析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基本思路、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質量的主要路徑。然後,基於品牌基因理論,闡述了特色小鎮文化品牌相關的概念、結構要素、研究脈絡等,以烏鎮為案例,分析了特色小鎮文化品牌的建設策略;三是「城市文脈保護傳承與文化空間治理」。作者以上海歷史建築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深入調查了上海市居民對本地歷史建築文脈的認知偏向、參與度和認同度,分析提升城市居民和遊客的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傳承意識和主體性文化參與度的主要路徑;基於「多中心」治理理論,探討了城市歷史建築文脈保護傳承的「多中心」治理策略。然後,作者以米歇爾·福柯的治理術和託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性理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城市公共圖書館、城市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治理性及其治理策略;基於上海城市博物館受眾的調查問卷和訪談數據,從認知度、參與度、認同度、滿意度四個維度分析了受眾在參觀城市博物館過程中的文化獲得感及其提升建議;四是「城市文化產業園區與網絡文化產業治理」。作者以上海為例,闡述了上海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與治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治理能力提升策略;隨後明晰網絡文化、文化安全與網絡文化安全的概念,論述城市網絡文化安全治理的權力基礎、權利基礎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上海市網絡視頻產業為例,分析其治理結構、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優化治理主體結構、治理功能、治理責任和治理舉措的具體對策建議。

該書以長江流域的大、中、小型城市(鎮)為例,將「城市文化與治理」作為問題域,以文化資源級差理論、米歇爾·福柯的治理術、託尼·本內特的文化治理理論、文森特·奧斯特洛姆和艾莉諾·奧斯特洛姆等學者的「多中心」治理理論為學理支撐,以長江流域城市文化資源、文化空間、文化產業、文化治理的實踐調查與訪談樣本為分析考察依據,先是對當前我國的城市文化形象及文化精神內涵進行解釋分析,提出相應的塑造和培育策略;接著對城市文化現代化路徑、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特色小鎮文化品牌建設等熱點論題進行了深入論述;然後,基於城市居民的調查和訪談數據,分析城市居民對於城市歷史建築的文化認知度、認同度、參與度和滿足度,並從政府行為主體維度探討了保護傳承城市歷史建築文脈的「多中心」治理策略。此外,該書還探討了城市博物館、城市圖書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治理性、治理策略,以及如何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受眾的文化獲得感等問題。同時,針對城市文化產業園區、網絡文化安全、網絡視聽產業治理等問題進行了理論及實踐層面的專題探討,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治理路徑。

該書具有較強的學理性、實踐性和應用價值,將全景敞視主義理論、規訓與治理理論、文化治理性理論等理論與城市文化、文化資源、文化空間、文化產業、文化治理實踐相融合,將城市多樣性、文化現代化和文化治理理論應用於城市文化與治理的活態實踐中。一方面,該書基於當前國際權威的治理術、多中心治理和文化治理性理論,對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資源合理化開發、歷史文脈保護傳承、公共文化空間、文化治理等「問題域」進行了探討,將文化多樣性、文化現代化、文化資源級差、全景敞視主義、託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理論、公共治理領域的「多中心」主體等理論與具體的城市文化、文化產業實踐問題相融合,構建了堅實的學理基礎;另一方面,該書與長江流域的大、中、小型城市、特色小鎮在文化現代化建設和文化空間治理的具體實踐問題緊密結合,針對具體的城市個案及其城市文化實踐問題進行深度探析。全書貫穿著明顯的問題導向意識,落腳於問題的解決路徑和建設性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價值。比如,將文化資源價值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其價值評估方法運用於城市文化資源合理化開發利用的具體實踐中。該書將理論分析、案例分析與實證分析法相結合,基於城市文化與治理問題域的相關理論假設,採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實驗等方式獲取一手數據樣本資料,通過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數學模型的量化實證分析,擴展了城市文化與治理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

當然,由於客觀條件局限,此書僅選取了部分城市公共文化資源、文化空間和文化治理問題進行分析,問題域、論題覆蓋性和研究廣度還未達到理想狀態,還有待下一步的擴展性研究。但毋庸置疑,此書是一部城市文化與治理方面的優秀著述,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值得深入學習探究與借鑑。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高有鵬 潘曉蕾


一鍵分享至

相關焦點

  • 以中心城市建設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在城市群範圍內,中心城市作為核心區,不僅能夠吸收周邊地區的要素資源以彌補自身短板,在集聚到一定規模時就能夠通過擴散作用,為周邊地區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形成較為緊密的經貿聯繫。周邊地區通過發展配套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等促進本地全方位的發展,由此產生更大空間範圍的經濟腹地。  中心城市建設有助於完善黃河流域空間生態治理格局。
  • 關於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於大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於恆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倫也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發展繁衍的。河流以其豐富的乳汁孕育了人類早期的偉大文明,並在河流兩岸崛起大批的繁華城市群。凡是河網水系發達的地區,都是城市文明最發育的地區。  河網水系對傳承城市歷史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李新還強調,全球變暖及ENSO事件對不同水資源區水文核心指數的影響表現出空間差異性,這表明水文過程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具有複雜性。他認為,「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對區域水文循環過程的影響評估,在「長江大保護」的大背景下,不斷提升長江流域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根據報告的分析,中遊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可能導致洪水頻發和汛期平均流量增加。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李新還強調,全球變暖及ENSO事件對不同水資源區水文核心指數的影響表現出空間差異性,這表明水文過程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具有複雜性。他認為,「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對區域水文循環過程的影響評估,在「長江大保護」的大背景下,不斷提升長江流域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根據報告的分析,中遊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可能導致洪水頻發和汛期平均流量增加。
  • 中國特大城市過度極化的根源及其治理
    [3]城市正是資源和技術聚集的產物和表現,也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極」和「增長極」。顯然,經濟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發展的內在經濟動力及其影響,對城市極化現象提供了合理性解釋。這些理論分析和解釋一直影響至今。雖然當今有不少人對劉易斯、佩魯等人的觀點提出批判和質疑,但是,大都不會否定經濟增長、工業化及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對城市化及城市規模擴大或極化的推動作用。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結果表明,ENSO事件對長江流域源區、上遊、中遊的極端降水指標均影響顯著。具體而言,ENSO事件中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會造成長江流域源區、上遊和中遊極端降水的強度和頻率增大,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全球變暖對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極端降水指標影響顯著,一般會造成長江中下遊年降水量及極端降水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增加,也有可能導致長江流域洪水風險增加。
  • 如何正確理解城市治理的科技創新/李鐵談城市
    以科技引領城市治理現代化,需要認識和理解科技創新在實踐中的產生和應用,同時也要防止誤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資源閒置 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城市治理實踐中的創新應用位居世界領先的地位,人們隨時都可以感受到各種創新技術成果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在此時提出發揮科學技術在城市治理的作用,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 城市性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四是強調城市的「文化心理」。這是超越了物質形態的區分方式,從文化特質方面提煉城市特性,城市性被用作城市文化的同義詞[8]。有學者指出,「個人的城市性」歸根到底是一種基於對城市文明的習得所形成的市民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9]。
  • 黃河文化融入城市品牌,濱州打造黃河流域明珠城市
    濱州是一座特殊的城市,黃河穿城而過,自鄒平市西北部入境,橫貫濱州,境內長度94公裡。濱州也是一座幸運的城市,黃河賜予濱州一條得天獨厚的絕美黃河風情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賦予黃河沿岸城市的責任使命。
  • 實踐、展演與城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關 鍵 詞:城市文化空間/文化傳統/實踐/展演/創造性轉化/  標題注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跨學科創新團隊項目「現代都市族群社會治理研究」(2018ECNU-QKT014)。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由於缺乏系統的基於水文循環、空間管理的理論和行動框架,生態修復概念的模式化、修複目標的靜態化、泛化與實踐中生態修復工作局部化、碎片化,導致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現實行為中,城市防洪澇與生態修復的目標、方式未能統一。防洪與生態修復之間隱性而必然的內在聯繫未能充分得到各方的共識。
  • 海綿城市能解決「城市看海」嗎?
    ◆ 長期以來水利進不了城,如果依然對流域統籌治理認識不足,就城市論城市,難以解決洪澇組合疊加等複雜問題◆ 五年來,試點城市和地區加大投入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從今年汛期防澇大考成績看,部分城市沒有達到預期;2030年城市建成區,80%要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海綿城市要「一片地對一片天」,就地消化對應的天上降水,將城市融入生態流域生命共同體。
  • 新華財經|智庫對話:以城市合作拓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劉夢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新時代沿黃九省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和政策機遇。為探尋黃河流域城市合作共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國經濟信息社日前在京舉辦「黃河流域城市發展合作」研討會。
  •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何沒有形成長江這種城市經濟帶
    密蘇裡河-密西西比河全長為6021公裡,位居世界第四,在尼羅河、亞馬孫河、長江之後。密西西比河流量約16800 立方米/秒,比長江的一半稍多一點。排名世界第十位左右。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則排在亞馬孫河、剛果河、奧裡諾科河之後,位居世界第四。
  • 多角度觀察城市治理體制演化
    在城市化的驅動下,大型城市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和發展動能。伴隨城市規劃、空間擴大、土地徵用、產業薈萃、人口流動與聚集、服務設施建設,傳統中國鄉村社會作用逐漸消解,城市日趨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重要地位不斷凸顯。另一方面,帶來了強烈的改善、增進城市治理能力的現實需求。迅猛的城市發展,幾乎在方方面面改變了城市既有的生產、生活形態與城市的社會結構。
  •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其輻射力無法覆蓋整個黃河流域,難以在流域的經濟發展中起到有效的統領作用,更承擔不了帶領黃河流域參與全國甚至全球分工與競爭的重任。長江以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為核心,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了沿江綠色發展軸。而黃河不通航,流域交通連接主要是公路和鐵路,沒有形成促進流域發展的軸線。  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
  • 胡洪營教授 | 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課題與長效治理模式
    研究背景水是城市的血脈,城市傍水而建,依水而興,也會因水而衰。水環境質量體現了城市的品位和生活質量,也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我國多數城市面臨水環境汙染、水生態破壞和水域空間萎縮等突出水環境問題,同時水資源短缺導致水環境問題加劇,增加了水環境治理的難度。
  • 理論頭條|城市治理: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係
    城市治理: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係■ 向春玲在漢語中,城市最原本的意義是「城」與「市」的結合,揭示了城市起源的防衛功能和商業功能,後來城市發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通信、金融貿易中心等。城市的主體是人,人有物質的需要,也有安全的需要,還有發展的需要。城市的本質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創造的人工環境。
  • 「行業觀察」城市生態修復 ▏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由於缺乏系統的基於水文循環、空間管理的理論和行動框架,生態修復概念的模式化、修複目標的靜態化、泛化與實踐中生態修復工作局部化、碎片化,導致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現實行為中,城市防洪澇與生態修復的目標、方式未能統一。防洪與生態修復之間隱性而必然的內在聯繫未能充分得到各方的共識。
  • 張彤:讓長江流域的「毛細血管」暢通
    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差異化政策和相關協調機制,指導各地加強規劃對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防止同質化競爭    隨著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1277.40, 0.50, 0.04%)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戰略部署正式付諸實施。地處長江流域上遊腹地的樂山,如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哪些規劃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