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文脈交融 文化經濟共生 古韻今風大運河

2021-01-15 華夏經緯網

  上善若水。大運河的水,除卻溫潤靈動,更多添一分智慧與韌勁。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她貫通了中華文明腹心地帶和黃河、長江等五大水系,串聯起七大古都,連接起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這一項春秋戰國始建的偉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共9段遺產河道、13個遺產點,全長約327公裡,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產區面積2658公頃。2020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2021年1月1日,國內第一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實施。

  憶往昔風華,看今朝風採。連日來,記者進城門、走糧倉、探碼頭、過纖道、跨古橋、覽古鎮……大運河浙江段的沿途見聞,有水脈與文脈的交融,有文化與經濟的共榮,更有一曲人民幸福謠,款款吟誦,永續綿長。

  歷史之河

  閱不盡豐盛文化

  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

  大隱隱於市。一如杭州中河南路與萬松嶺交匯處,東西橫跨中河的鳳山水城門。

  建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的鳳山水城門,是杭州僅存的古城門,也是整條大運河兩處水城門性質世界遺產點之一。活水北通大運河,南勾錢塘江。1986年重修後,其旁闢出公園,門洞下近20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原狀。

  和拱宸橋的熙攘不同,水城門不在路邊,在煙火人家巷陌之內。古樸青磚壘砌的城門上繁茂的植被,多少掩了些光華。就算周圍鼓樓、太廟、御街、六部橋等南宋遺蹟密集,老杭州人何興桃還是感嘆:「從小就在附近來來回回地走。要不是因為工作關係,也注意不到她。」

  也許是老城區的遺存太過豐盛與親切,當地百姓才會習慣到「視而不見」。悠悠門洞卻「定睛」600餘年,看盡杭城變遷。「今天的鳳山水城門已失去城門作用,但作為研究杭州城郭變遷和城建史的實物載體及歷史地理坐標,價值猶存。」上城區住建局文保科孟蕾說。

  大運河上,無數與鳳山水城門一樣的古老建築猶如凝固的歷史。詩卻會說話。在人們的交口傳頌中,詩和水一樣,是「活」的。

  出地鐵西興站步行十分鐘,就到了西興老街。步入青石板路鋪就的1500米歷史走廊,高樓自動退卻,維持清末民初風貌的粉牆黛瓦綿延不絕。

  這裡是浙東運河的起點,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入口」。因是官渡,西興有過無數文人墨客駐足。他們東遊名山大川前,在此或憑欄懷古,或泛舟暢遊。「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據不完全統計,唐代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在內的400餘位詩人,留下了涉及西陵、固陵、樟亭、西陵驛、白馬湖、城山等相關地名的詩作數百篇。

  文化在人。運河送來了詩人,也送來了匠人。

  文房四寶中,湖筆居首。元代以前,全國以安徽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究其原因,在於南宋時期江南戰亂,宣城凋敝,一批工匠隨運河逃至免遭兵峰洗劫的湖州謀生。

  湖州善璉鎮是湖筆之鄉。湖州市善璉湖筆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筆製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基地。一支筆從原料到完成,要經過筆料、蒲墩、水盆、結頭、裝套、牛角鑲嵌、擇筆、刻字等12道大工序,此外還有128道小工序。

  細活出精品。運河水哺育的工匠精神,代代傳承。一手捏著羊毛在水盆裡浸透,一手用指尖梳理著羊毛,雙手不斷重複著浸水、梳毛動作……「做筆不太用眼,全憑手上感覺。」水盆工王阿姨自18歲起就拜師學了手藝,40年如一日練就的本領,是「陰雨天也不用開燈照明」。

  手在水中浸泡久了,身子溼氣重。下班後,和同事們心照不宣地來一碗傳統小吃——辣油小餛飩,是王阿姨驅除寒氣的食療養生法。

  受氣候、食材、風土、經濟等因素共同影響的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老少鹹宜、南北不拘的飲食文化,大概是大運河文化中最接地氣的風景。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糕,是寧波最饞人的招牌。尤其是有數百年生產歷史的慈城年糕。運河水滋養的粳米,加上省非遺的手工技藝,成就了它的潔白光滑、煮而不糊。

  為發展慈城古鎮文旅產業,前不久,景區新開了年糕館。尋味來時,先看見牆上印的兩句話:一句是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的「慈城,是中國年糕最好吃的地方」;一句是作家馮驥才先生說的「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歷史名牌,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入店落座,親口嘗過之後,方知此言不虛。

  財富之河

  數不盡江南繁華

  大運河自古就是條致富河。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水運之便,帶動沿岸城市繁榮。

  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物,被學術界稱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人類利用家蠶絲紡織的最早實例」。「農耕社會,湖州最值錢的農副產品,就是絲綢、羊毛、湖羊皮。地方志記載,明正德年間新市就已有絲行、絲號、絲莊。到了清朝,湖絲更是漂洋過海到美國、歐洲、日本等地。」 在新市鎮的江南蠶文化館,長期從事新市商業文化研究的姚永奎侃侃而談。

  可總有一些歷史的縫隙,是僅憑想像無法觸達的地方。身旁一塊用玻璃罩保護的石碑,成了我們與那段絲綢經濟繁盛年代的連接點。

  這塊碑名為「奉憲禁碑」,立於清乾隆十年,主要記載的是繭絲綢交易的詳細規範和明確禁令。「這表示當年的絲綢生意已經好到出現了中間商。無良商人強買強賣,導致農戶不得不摻假,朝廷因此下令規範市場。」 姚永奎說。

  新市與南潯水網相通,南潯自古便有「耕桑之富,甲於浙右」之稱,因更靠近行政中心湖州府,也更方便做利潤極高的皇家用綾絹生意。南潯富商「四象八牛」正是做蠶絲生意起家的。行走在南潯古鎮景區,依然可以領略其往日風採。

  如今,雖然商貿繁忙景象不再,文旅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卻給大運河邊的古鎮注入新生機。

  勾連塘栖水南水北兩岸市街的廣濟橋,是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橋,身姿偉岸,氣勢雄渾。自明朝弘治年間建成以來,見證了塘栖古鎮從漁村集市到網紅景區的轉變——

  漫步水北街區,於不經意間走進民宿「汐糖」,頓有古今交融之感。其古意,在於未曾改動過的老宅結構和天井裡那棵枝繁葉茂的石榴樹;其新意,在於全部客房都有地暖和大堂裡時尚的咖啡吧。這間民宿房價不便宜,卻很搶手。「現在不是旺季,入住率也有80%。碰上小長假,或是塘栖枇杷節,不早一個月預訂,很難住進來。」店家告訴我們。

  「走走走,跟我到隔壁聽書去!」跟著餘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豐國需的腳步,我們走進一家書場。

  據豐國需介紹,漫長的舊日時光裡,聽書是停靠在塘栖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重要的消遣。興旺時,塘栖有幾十家茶樓,幾乎每家都設書場。說書人到塘栖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是同行競爭激烈,二是因為長年聽書的「老耳朵」多。

  謝金元早年在「蘇杭班」客船上做船工,打小就在書場裡聽書。2010年,在老友豐國需的支持下,謝金元在水北街區一座茶館裡開設書場,在說書市場日益萎縮之時獨樹一幟。現在,謝金元的書場已經成為塘栖一道亮眼的文化風景。書場人氣很旺,聽眾覆蓋了各個年齡段。每個月都有擅長傳統曲藝的「非遺」傳承人不辭車船勞頓來到這裡,痛痛快快地連說十餘天。

  今日來到塘栖的人們,不僅能觸摸到繁華的舊痕,更能體味始終浸潤著古鎮生活的文化況味。

  幸福之河

  享不夠市井煙火

  大運河在時間和空間的流淌中,成為增進人們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渠道,在歷史時間線上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嘉興王江涇鎮位於浙江北端,鎮上無人不知陶家。這個古老的家族,宋代便遷居此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陶家大院逐步廢棄並拆除,後來當地政府在此建立糧倉,21世紀後,這裡再一次被閒置,直到2019年,運河陶倉理想村在原有糧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這裡才又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山牆上壘出的麥穗圖案,是對曾經糧倉的銘記,也是禾城嘉興的烙印。」運河陶倉理想村「村長」甄小龍帶我們遊走在這座現代感十足的工業風建築間,「這裡已經建成了陶倉藝術中心、藝術民宿空間等,既可以開展覽,也可以承接音樂節、論壇等活動,是遠近聞名的打卡地。」

  參觀時,我們碰上了不少遊客。遊客馮先生說,印象中的陶倉是一座廢棄建築物,這一次見到了它全新的樣子,似乎可以在這裡尋到「詩和遠方」。

  昔日舊糧倉,今日文創村。在陶倉藝術中心的對面,有一排主題民宿,每間房都和潮流品牌合作,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民宿經營者彭瑤說:「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黑膠唱片、國潮服飾等不少熱門主題房周末都是客滿的,大家都很喜歡這裡的氛圍。」

  大運河,不只蘊藏歷史的遺蹟,也承載現代的希冀。隨著一批熱愛鄉野又充滿創造力的年輕人在這裡邂逅、相識、碰撞,以國潮為錨點,打造夢想社區,江南魚米之鄉的這座「糧倉」正在新時代的田園中熠熠生輝。

  如果說運河陶倉理想村是「舊瓶裝新酒」,那麼紹興八字橋則是古橋有新意。觸過橋柱覆蓮、拂過鏽跡斑斑的鋦釘,這座千年古橋將昔日繁盛與今日新意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是古城內外關於人和歲月的故事。

  行至橋橋相映、水屋相連的八字橋街區,我們越過淨高5米的橋頂,來到橋的南面,一個「八」字巧妙呈現於粉牆黛瓦之間。橋連著人,人戀著家,家承載著歲月更迭。半個多世紀前,這裡家家戶戶推門是河,淘米、洗衣、坐船全都離不開水,每家婦女沿河而立,站在方寸大小門前石上,麻利地打點著一家老小的生計。

  如今,古橋上依舊迎來送往。說話間,我們就看到一位開著電瓶車的大爺正在橋上吆喝著,他是來為住在八字橋街區的居民送煤氣罐的;橋的另一端,一位老人頻繁拿出相機,只為在這裡定格小橋流水煙火氣的模樣。

  「我們要讓現代生活與古橋、古街區完美融合在一起。」走在橋上,紹興越城區工作人員說道,不僅在這裡,我們還通過讓古城「變矮」等,在留住古老遺產風貌的同時,不斷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大運河緩緩流淌至今,處處凝聚著一代代人圓融和諧的中國智慧。

  站在海寧長安鎮的虹橋上,可以看見一處石砌的分水墩,運河水曾經在此分為兩脈,這裡便是長安閘所在地。長安閘遺址的「三閘兩澳」系統通過各設施的聯合運用和嚴格的管理措施,達到了船行順利、水量循環利用等多重工程目的,是江南運河技術含量最高的船閘之一。歷史光陰倏忽而逝,昔日長安閘的喧囂今已寂然。不過,舟楫不行,碧水依舊,長安閘附近的運河段一直都是當地人心目中深沉而綿長的眷戀。

  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產,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一切都如記憶中的模樣。沿街店鋪裡有傳統的老字號糕點店,也有時尚感十足的創意小鋪,古老與現代在這裡渾然一體。

  古風遺韻在槳聲中蕩漾,今朝故事在尋常巷陌生長。人與河,始終血脈相連。如今,運河的記憶仍在傳承,運河的故事愈發醇厚,河畔的人們,正在把新時代的運河故事講得更動聽。(本報記者 嚴粒粒 沈聽雨)

來源: 浙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歷史文化街區是培育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歷史文化街區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歷經區域內自然、地理、政治、社會、經濟等環境嬗變和時代變遷的綜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帶有一定地域性、時代性的綜合文化遺產形態,是城市傳統生活場景和時代文化氛圍的人文再現與時空標識,更是歷史長河與文化母體賦予城市的最古老、最權威的歲月見證以及最醒目、最典型的符號形象,它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又豐富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
  • 大運河山東段規劃出爐,這18個縣市區為文化保護核心區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有關要求,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協同打造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特編制《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 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
    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古意」與今風」在畫中不露痕跡地融為一體。尺幅之間 山高水長詩意十月不見不散等你來~來源:南京大學博物館、南京大學新聞中心文字:佘靜、周駿雅攝影:佘治駿、馬音寧視頻製作:鄭溯原標題:《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
  • 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舉行,杭州運河項目獲獎
    2017-12-02 18:2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錢禕 通訊員 計慎憶12月2日,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在杭州開幕。論壇現場頒布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經典案例獎,杭州、滄州、聊城、無錫等地的運河項目獲獎。
  • 假如江南文脈能用一種顏色來描繪——
    ■ 蘇州博物館內的山水園景這種「擁抱世界」的姿態,在《江南》雜誌主編鐘求是看來也是自衣冠南渡、大量優秀知識分子南遷帶來的文化交融後一直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如近代以來,魯迅等作家成為中國跟外部文學交融最緊密的一批人,在江南地區形成了文學高峰,而上世紀80年代以江南地區為主的一批年輕作家引進國外創作手法所形成的先鋒文學探索,再次構建了蔚為大觀的創作風潮。由此,關於江南文脈他所想到的詞,就是交融。「交融的不僅是文學,還有從文化思想所吸取的營養。長三角地區的社會生活很活躍,這對寫作者來說是很好的融合背景和條件。
  • 場景理論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這被認為是後工業社會城市轉型的來臨,作為因應,以消費為導向,以生活娛樂設施為載體,以文化實踐為表現形式,推動經濟增長,重塑後工業城市更新與發展路徑的「場景理論」(The Theory of Scenes)應運而生。「場景理論」之「場景」,源自英文scene,其英語語義為「場面」、「情景」、「事件」等。
  • 從「混沌」到「共生」
    從 「混沌」到「共生」(原載於《讀書》 2019年第 6 期, 李玲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李玲從哲學水平上說,使我們吃驚之處在於混沌是定義自由意志的一種方式,是可以把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調和的一種形式。系統是決定論的,但是,你說不出來他下一步要幹什麼。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浙江省紹興市文物管理局  馬峰燕  大運河(紹興段)地處中國大運河的南端,是中國大運河體系中最早形成的河段之一。她對紹興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紹興的「母親河」。如今,這條「母親河」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對她的保護利用,也將繼續影響著紹興的未來。
  • 擴散|大運河天津段最新消息來了
    中國大運河縱貫南北歷經2千多年滄桑串起沿途城市與整個國家的命脈把城市記憶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至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大運河全線修通,明廷下令罷海運及陸運,專事河運,南來的漕船經南運河進入天津,在三岔河口轉入北運河,將糧食、綢緞、建材等直接運送至北京,河上槽船多達一萬餘只,船工最多達12萬人,天津隨之而興。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央視《焦點訪談》一期節目曾經聚焦「夜間經濟」,片中,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和北京三裡屯太古裡、天津意式風情街並駕齊驅的「夜經濟代表」,一展無錫運河沿岸的夜間風情和文化特色。  進入新時期,無錫對運河的整治與建設駛入快車道,抓生態,顯文化,建成了運河文化核心區域。
  • 完美世界發布大運河文化數字文創戰略 打造大運河智慧文旅品牌IP
    【TechWeb】11月17日消息,完美世界發布完美世界大運河文化數字文創戰略,宣布將以文創化思維賦能大運河文化建設,打造大運河智慧文旅品牌IP,促進線上線下消費和應用場景加速融合。在線下文旅領域,跟南京夫子廟等一大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深度合作。在數字時代,如何用新技術手段與創意內容將大運河文化傳承好,打造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品牌IP和文旅開發模式,是大運河建設面臨的問題。
  • 民國風+江南風!嘉興環城路(河)內區域城市設計效果圖曝光!
    四、規劃效果  設計總平面圖  五、規劃特色  1、顯文——復興古城文脈特色  · 強化「九水連心「的獨特城水格局  本次規劃結合嘉興「九水連心」的水脈格局,在環城路(河)周邊打造標誌性節點,強化其獨特的城水格局。
  • 2020大運河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來源標題:2020大運河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曾在文創領域、文博領域都引起極大轟動的「大運河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將於11月10日,在北京市通州會議中心重新起航,並將參賽的文化資源擴大至五大賽道,分別是:非遺賽道
  • 「箭」指世界之海,長三角文化產業共同體弓張弦漸滿
    弓弦彈性有多大、這支經濟之「箭」能射多遠,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引擎作用——這一理論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援引,用以形容活力強勁、潛力無限的長三角文化共同體。 宏觀判斷基於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基於三省一市推動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共同使命,基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產業擺到更突出位置,同樣基於具體而微的動態。
  • 讓文化與水交融輝映 中國鐵建打造水環境治理3.0版
    從1.0版本的基本的水質達標,到2.0版本的恢復水生態、創建水景觀,鐵四院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水文化」,在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逐步形成了先進獨特的設計理念,水環境治理3.0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西隆水系位於佛山市獅山鎮東南角,作為廣東省工業重鎮,2019年全國百強鎮排名中,獅山名列第二。
  • 正式定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內部展陳方案曝光
    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裡大地,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開館。
  • 朝陽壩河濱水空間獲批覆立項,將成大運河文化帶重要景觀
    近日,壩河濱水空間一期(使館區示範段)工程獲朝陽區發改委批覆立項,該工程位於未來的第四使館區,將打造色彩多樣、文脈豐富的濱水空間,成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景觀。程功 攝壩河西起東直門,東流匯入溫榆河,全長21.7公裡,流經朝陽區的香河園、太陽宮、將臺、東壩和金盞地區。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期間,在南京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