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孟君 京師文旅專家智庫專家
01
20世紀80年代末,當大批製造業從城市中心撤離,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創意、休閒娛樂、高新技術和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城市形態開始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這被認為是後工業社會城市轉型的來臨,作為因應,以消費為導向,以生活娛樂設施為載體,以文化實踐為表現形式,推動經濟增長,重塑後工業城市更新與發展路徑的「場景理論」(The Theory of Scenes)應運而生。
「場景理論」之「場景」,源自英文scene,其英語語義為「場面」、「情景」、「事件」等。在「場景理論」中具體指一個地方(社區)的整體文化風格或美學特徵。
「場景理論」認為,「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區正在迅速變化。這些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消費的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心是由它們所提供的消費機會的數量和範圍來定義的。以前不怎麼顯眼的地方,現在已被各種各樣的舒適物(Amenities)設施與活動所佔據,比如,餐館、酒吧、咖啡館、畫廊、書店、文身店、公園、學校、博物館、俱樂部、沙龍,等等。」
「這些舒適物並不是孤立的原子化存在,它們以組合的形式,共同創造獨特場景,這些場景賦予了城市生活以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當一個社區變成一個場景時,它可以成為培養各類精神的地方,比如,自我表達、本土真實性、迷人、傳統、越軌、睦鄰或合作等。這些或其中的任一種精神,都單獨或混合地取決於居住地的舒適物設施、活動和人群的組合。場景理論就是來詮釋如何和為什麼的。」(丹尼爾·西爾,特裡·克拉克《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中文版序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這裡,「舒適物」( Amenities)一詞源於經濟學,它與「消費」有關,通常是指使用或享受相關商品和服務時所帶來的愉悅。這與増加市場價值的生產性「資本」概念形成鮮明對照。在這個詞的使用中,歌劇、公園、釣魚湖和舞蹈俱樂部都屬於舒適物範疇。最為典型的是經濟學家對諸如清潔空氣、溫暖天氣等自然舒適物對租金的影響的分析。舒適物以及與其相關的商業、組織與服務等不但能夠提供愉悅,而且還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p42)
「場景理論」中的「場景」,作為一個地方(社區)的整體文化風格或美學特徵。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識別:
(1)物理結構,比如根植於具體的、可識別的、聚集人的場所裡的舞蹈俱樂部或購物商場等;
(2)人群,這些人群是按照種族、階層、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年齡等維度來描述的,這些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即一個場景不僅由那裡的事物來定義,而且還有那裡都有誰來定義;
(3)特色活動,如備受青年科技工作者喜歡的本地朋克音樂會;
(4)象徵性的意義和價值觀,這些定義了某個地方能夠提供怎樣的體驗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們強調諸如合法性之類的含義,比如合法性,正確或錯誤的生活方式;戲劇性,吸引人觀看和被看的方式;真實性,一種真實或原真的身份認同;
(5)場景具有公共性,對於路人和愛好者來說是可獲得的。
(《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p455)
「場景」所蘊含的價值觀可以有三種意義類型,或者三個主維度:真實性、戲劇性、合法性。
「真實性」維度
「場景」是在講述原真和本原,是回答「我是誰」(Who)的問題。細分為本土性(Locality),族群(Ethnicity),國家(State),企業(Corporateness)(合作意識),理性主義(Rationality)等5個子維度。
「戲劇性」維度
「場景」是在展示形象,表現自我,是回答「我怎樣」(How)的問題。細分為迷人(Glamour)(時尚),睦鄰(Neighborliness),越規(Transgression),正式(禮節)(Formality),愛炫(Exhibitionism)等5個子維度。
「合法性」維度
「場景」是在評判以及給出合理依據,是回答「我為何」(Why)的問題。細分為傳統主義(Tradition),領袖魅力(Charisma),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等5個子維度。
簡而言之,後工業城市「場景」,是由城市舒適物設施、活動和人群的組合而構成,不同的組合,蘊含和表達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美學意趣,賦予場景不同多樣的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同時,又形塑著場景中人的獨特認知與行為。
02
作為關注、分析和重塑當代城市文化內涵、美學意味的「場景理論」,對於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同樣會帶來一定的啟示。本文藉此理論,觀照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場景」營造,以期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些許建議。
自2019年國家出臺《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保護傳承、研究發掘以及文旅融合等工程,成為時下的熱點話題。涵蓋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個部分,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的運河沿線省市,紛紛開始出臺和頒布各自的規劃編制和實施方案。如何實現「方案」中所言的「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成為建設規劃者的關注重點。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集中呈現的「大運河文化」,既是歷時的,從春秋時期開鑿邗溝至今,歷經2000餘年,不同歷史年代留存下不同的年代印記;又是共時的,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近現代,地跨南北,流經8個省市,沿線35座城市,北至北京、南抵杭州,東達寧波、西到洛陽,構成一個個多彩繁複的文化空間。
這些文化空間積澱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賦予了運河某一地段,乃至整體上下的大運河特質,形成個性獨具的「大運河文化」。
中國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貫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動脈,在發揮漕運主要功能的同時,伴隨著物資與人員的運輸而起的是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獨具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匯聚了運河沿線的京津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等六大中華地域文化,展示出漕運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貿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肩負起融通南北、穩定政權、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家和人民訴求,承載著天人合一、勤勞智慧,兼收並蓄、包容開放,傳承不息、創新發展的文化價值觀。
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歷史發展、社會進步,隨著農業鄉村的衰落、現代城市的興起,更由於運河整體功能的弱化,大運河的空間結構業已殘缺凋零,歷史情境不復存在,「大運河文化」日漸被遮蔽、湮沒,甚至去除,已經無法被認知、體驗和感悟。
因此,如何滌除歷史或現實的重重塵埃重新感知「大運河文化」,恢復運河文明的原初鮮活的記憶,型塑大運河當代「場景」中人們的認知和行為,進而重塑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更新與發展。就成為當前值得關注的話題了。
換言之,溯源還原或再造大運河歷史文化「場景」,喚醒運河文明鮮活感覺,重新體驗大運河文化特質,領悟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所以,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表現和傳播「大運河文化」,其實是可以通過營造一個又一個「場景」來實現的。同時,一個個蘊藉了「大運河文化」的文化「場景」,才能很好地體現「大運河文化」。
因此,參考「場景理論」中表現文化價值的「場景維度」(「真實性」,「戲劇性」,「合法性」),分析甄選,看看其中哪些文化元素,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場景營造中需要重點體現的。
01、「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真實性」維度
就「真實性」這一維度,「場景」是在講述原真和本原,是回答「我是誰」(Who)的問題。它細分為本土性,族群,國家,企業(合作意識),理性主義等5個子維度。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其「真實性」維度要求「場景」需要重點體現「國家」,「本土性」,「族群」等文化元素。
如前所述,中國大運河是中國文明史上的傑作和奇蹟,其文化內涵匯聚六大中華地域文化,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觀,肩負起國家人民的訴求,毫無疑問,「大運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國家」、「種群」和「本土性」文化特質。
具體到「國家」元素(維度),可以通過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古蹟」,國家性的組織機構,「國家文化」標識,國家性的節慶活動等,來體現「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國家性」場景。「國家性」文化元素的體現,是國家公園與非國家公園、大運河文化帶得以區別的鮮明表徵。要把當前相關文旅區域和資源賦予「國家性」元素,凸顯「國家在場」感,傳播「國家意味」,塑造「國家品味」文化形象。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大運河文化公園」的國家性建構。
至於「本土性」元素,「場景理論」認為可以藉由以下「舒適物」來體現:包早餐的旅館,古蹟,可釣魚的湖泊和池塘,碼頭,舊書和新書交易場所,古董經銷商,風景區,自然公園和其他類似機構,體育比賽,球隊和俱樂部,小啤酒廠,果蔬市場,肉菜市場。(丹尼爾·西爾 特裡·克拉克《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p111)
這些「舒適物」,往往體現了「本土性」文化元素。自然,其中所列內容有著西方城市文化的特點,如遍布西方城市各地的售賣當地啤酒的「小啤酒廠」,成為當地生活的一個重要角色。其實同理,在中國,遍布各地的售賣地方釀酒的小酒坊及其故事傳說,也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所以,參考所列內容,根據中外文化差異變通理解,再結合「大運河文化」予以增減,構建足以體現大運河文化「本土性」維度的「場景」。大運河文化匯聚了六大地域文化,與其相關的「舒適物」設施,如地方風味餐館及特色小吃,地方名勝古蹟,地方民居,古舊文玩市場,老碼頭,地方體育項目,地方戲曲藝術,鄉音方言,小酒坊及其故事傳說,城鄉集市等。此外,還有地方性的節慶活動,地方禮儀儀式等。通過這些「舒適物」設施及其活動,組合構成傳遞「本土性」內涵的場景,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抹上濃厚的在地文化色彩。
關於「族群」元素,主要體現在不同於「他者」的族群文化表徵,諸如族群神話信仰、口頭傳說、族群民俗習慣、方言鄉音、民族音樂舞蹈、民族服飾化妝、民族傳統飲食、族群婚喪嫁娶等儀式禮儀、民族特色體育運動、族群節慶活動、民族手工藝等,這些有著濃鬱族群文化色彩的族群群體、「舒適物」設施及其族群儀式活動,構成「族群」文化特質的「場景」,強化「場景」族群文化識別度和認同感。
「企業(合作意識)」、「理性主義」文化元素,在「大運河文化」中似乎可以忽略。但是具體到某個景觀規劃設計,則是需要此二者的,如同「迪士尼樂園」中體現的「企業(合作意識)」,「科技園」體現的「理性主義」,類似的綜合性的娛樂主題公園、連鎖超市、文化歷史博物館、科研院所等,還是能夠體現這種「企業(合作意識)」、「理性主義」的元素的。
02、「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戲劇性」維度
就「戲劇性」這一維度,「場景」是在展示形象,表現自我,是回答「我怎樣」(How)的問題。細分為迷人(時尚),睦鄰,越規,正式(禮節),愛炫等5個子維度。
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特性來看,「戲劇性」維度的每個元素,都應在「場景」中得到充分展示。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任何文旅區域的文旅資源以及文旅產品,「展示形象、表現自我」,都將是其重要方面,無論是「迷人(時尚)」、「睦鄰」、「越規」,還是「正式(禮節)」、「愛炫」,依據「舒適物」設施、人群及其活動的組合不同,彰顯其不同的個性文化風格。
如「越規」維度,其實就是「超常」場景,突破日常的常規,是一種新奇、獨特,甚至於是冒險、刺激,使「場景」不再平庸、呆板、單調。這恐怕是許多文旅業態、文旅產品孜孜以求的規劃目標和傳播效果。所以,以飽含「越規」文化元素的「舒適物」設施(尤其是文旅設施)、人群、活動等的組合,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未來「場景」表現形式,將是文旅規劃的重中之重。
此外還如「睦鄰性」元素,體現的是「場景」的親和友好。諸如古巷老街,家族祠堂,鄉規民約,鄉紳村賢,民間救濟,幫工互助,紅白喜事,千人流水席,養老院,公益活動,社區廣場,茶社酒館,臨街咖啡館,街角雜貨店,社區公園,公共停車庫,戶外亭榭,小商業街,寺院道觀等等,它們營造出社區鄰裡和睦友善的關係氛圍,也是中華傳統文明中鄉裡鄉親文化的表現,從而提升「場景」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出一種有溫度的生活。
03、「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合法性」維度
就「合法性」這一維度,「場景」是在評判以及給出合理依據,是回答「我為何」(Why)的問題。細分為傳統主義,領袖魅力,功利主義,平等主義,自我表達等5個子維度。
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特性來看,「合法性」維度要求「場景」更多地具備「傳統主義」、「領袖魅力」、「自我表達」等文化元素,因為這些元素有助於闡釋「大運河文化」的更多個性特質,傳播其獨有魅力,回答「我為何」、「我是我」的問題。
如「傳統主義」,是在強調「真實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彰顯自己對傳統的信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之所以要提升到一個國家高度,是中國當前對中國傳統文化高度自信的一種反映,也是舉國重視中華文明、復興中華文化眾多舉措的一個方面。因此,高調表達「傳統主義」文化元素,將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最為著力之處。
因而,與「傳統主義」相關的「舒適物」設施,如文化古蹟,歷史文物,家族祠堂,歷史博物館、檔案館,地方戲臺及戲曲,傳統古建,「老字號」,古代書院,傳統服飾、民俗風物等等,都將是極具「傳統主義」的設施。加之傳統禮儀,傳統節慶活動,農事商情等特色活動,將會營造出一個傳統地道的大運河「場景」。
至於「領袖魅力」、「自我表達」元素,更多地側重於個性表達、彰顯魅力的方面。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和民間傳統的基礎上,發現創新「大運河文化」的特質,因應時代需求,結合文化時尚,打造文旅IP產品,發揮網紅明星效應,構建文旅魅力空間。如基於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的史實,運河沿岸城市可以開發相關主題系列衍生文旅產品,再現歷史盛境,體驗歷史文化的溫度。
上述種種文化意義的「場景」構成,並不取決於單一「舒適物」設施,或單一群體、單一活動,一定是「舒適物」設施、群體及其活動無限多樣的組合,千變萬化的布局,孰多孰少,或聚或散,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關注大運河文化內涵,分析文化場景維度,利用文化元素,建構「大運河文化」場景,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題中之義,設計文化元素的無限組合,實現風光無盡的文化場景,猶如千年運河,生生不息。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京師文旅
集合文旅融合戰略研究及文旅項目策劃與實操、國家A級景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創建全程輔導、鄉村振興及農旅項目落地與運營、文創產品研發及衍生應用、培訓參訪及投融資服務等五大業務板塊,傾力打造:「美好生活旅遊目的地」內容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