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京杭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戰略和實施

2021-01-10 建設工程教育網

  1、關於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實踐與理論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簡稱EI),本質上講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NaturesServices),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閒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習慣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系統及自然保護地系統。

  1.1早期規劃實踐和理論中體現出來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將公園、林蔭道與查爾斯河谷以及沼澤、荒地連繫起來,規劃了至今成為波斯頓驕傲的「藍寶石項鍊」(KmeraldNecklace)。在1883年,景觀設計師克裡夫蘭得(Cleveland)為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規劃,當時明尼阿波利斯還是一個小鎮,克裡夫蘭得讓市長和決策者在郊區購買大面積的土地,用以建立一個公園系統。在土地還遠未被開發時,就非常廉價地買到了大塊土地。這一行動是為50-100年之後的城市所規劃的。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城市已經擴大了幾倍,但這些廉價購得的土地卻成為城市中寶貴的綠地系統。這樣一個綠地系統的形成,不光是要一個好的概念,同時需要城市決策者提前50-100年進行投資。在同時代,當堪薩斯(Kansas)和克裡夫蘭(Cleveland)都還是小鎮時,就用便宜的地價在其郊外購置大量土地,結合區域的河流水系規劃建設並一直保護了一個綠地系統。這一當時尚在郊區的綠地系統而今已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部分了,成為居民身心再生的場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一樣,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規劃的既定邊界。唯其如此,則需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城市發展所賴以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而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決策者提供了一個造福子孫的極好機遇。

  1.2綠道和遺產廊道與生態基礎設施

  綠道(Greenway)是指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根據功能,主要可分為三類:生態綠道,休閒綠道和歷史遺產廊道。綠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歷史本來存在,如河流、山谷構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蔭道,運河廊道當然也包括在內。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環境走廊(EnvironmentalCorridors)」概念對於類似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識到水系在生物等資源上的特殊生態意義,將水系作為城市和區域綠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後不久提出了「設計遵從自然」的生態規劃思想,將區域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推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隨著對大尺度景觀的重視,綠道規劃逐步成為開放空間規劃的一個有效的、社會期望的方法。通過系統的線路選擇和連接,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廊道成為區域的綜合性的綠道骨架,在景觀生態學等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人們也漸漸認識到綠道對於物種的保護作用。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境的破碎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島嶼生態學理論認為,加強生境島嶼之間的生物運動可以降低由於生境碎裂化帶來的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因此廊道連接各生境島嶼對野生生物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學家提出建立景觀廊道線狀聯繫,可以將孤立的生境斑塊連接起來,提供物種、群落和生態過程的連續性。

  1995年,Bueno等進行了南佛羅裡達地區區域生態綠道研究,從而重新建立了聯繫不同區域的大尺度生態框架。由於區域的自然景觀已隨農業和城市化的擴張而日益破碎化,區域性綠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為了在破碎化的景觀之間建立生態聯繫通道。這樣一條區域生態廊道可以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聯繫原來破碎的景觀,從而使之成為巨大的資源。原本為農業和城市發展而興建的水利工程如運河、排水溝、水庫和防洪設施等,經過生態恢復和管理可以作為區域生態網絡提供生態服務,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揮其價值。

  值得一提的還有建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基礎上的遺產廊道概念,它針對包含獨特文化資源的線形景觀提出,包括運河、鐵路線都屬於記載人類早期運動路線的遺產廊道。遺產廊道的目標是包括遺產保護、休閒、教育、生態功能在內的多贏戰略。在遺產廊道的綠地系統規劃中應注意連續性、多樣性和關鍵區等。

  經過長期發展,綠道由最初的單一目標(美化、休閒)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棲息地的保護、歷史文物的保護、教育、解釋等在內的多目標規劃。綠道規劃的核心思想與生態基礎設施實際上已經極為類似。

  1.3生態足跡、生態服務和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足跡是由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態足跡是無限期地用以維持一定人口和物質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積。在一定的人口或經濟條件下,生態足跡能夠用有一定生產力的土地面積來評價資源消耗和廢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寬了人們對城市與區域關係的認識,指明城市必須依託於更大範圍的區域而持續。

  Costanza等學者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ervice)的概念。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與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功能。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藥及其他工農業生產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撐與維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的地球化學循環與水文循環,維持物種與遺傳多樣性,淨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與穩定,提供啟智的機會等。區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這個系統的活力取決於其關鍵性結構,也就是生態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及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

  1.4景觀安全格局和中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高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關於如何高效地進行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俞孔堅提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的理論與方法。該理論把景觀過程(包括城市的擴張,物種的空間運動,水和風的流動,災害過程的擴散等)作為通過克服空間阻力來實現景觀控制和覆蓋的過程。要有效地實現控制和覆蓋,必須佔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性的空間位置和聯繫。這種戰略位置和聯繫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根據景觀過程之動態和趨勢,判別和設計生態安全格局。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區域EI建設中的意義在於它為在有限的國土面積上,以最經濟和高效的景觀格局,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控制災害性過程,為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滿足了建設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戰略,包括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溼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非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溶解公園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鄉土植物苗圃等。

  2、國土安全與中國東部生態基礎設施戰略

  2.1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呈燎原之勢,在未來近十多年時間內,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36%達到65%.快速城市化給中國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人口負重與土地資源的貧乏,使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危機四伏,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已經引起學術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視。中國東部城市化水平遠高於西部是中國城市化的特點之一。城市化速度過快使得自然條件限制和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危機更為明朗化,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中國東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總的來說,東部地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人口密度高,城鎮密集,資源需求與資源承載力矛盾突出;

  (2)水資源汙染和浪費嚴重。汙染問題不僅存在於城鎮地區,新興的農村工業化過程使得局部農村區域的汙染甚至超過了城市。

  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對生態基礎設施缺乏保護,同時現有生態基礎設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流域所面臨的快速城市化影響下的景觀生態問題在東部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建立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區域國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2.2以南水北調工程為契機,建設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運河對區域景觀和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揚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運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導因素。而在蘇、杭城市環境形成和發展中,大運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跨京、津、冀、魯、皖、蘇、浙七個省市,穿越兩個中國最富活力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和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在中國「開」字形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來,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規劃建設,運河廊道區域正面臨著一系列威脅和挑戰,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歷史條件下,維護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使運河生態網絡成為高效的、能夠持續地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包括輸水、物種棲息、遺產保護、休閒和防洪等)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已迫在眉睫。為了緩解中國南北水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發展困境,國家已經制定了南水北調戰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國際上的大型調水工程大多毀譽參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其主要負面意見所在。如俄羅斯北水南調等工程一方面滿足了有關地區工農業用水,緩解了裡誨水位下降,但也影響了調出地區的水量、水溫、積水、含鹽量等,帶來巨大的環境負面效應;而巴基斯坦的調水工程直接造成輸水管兩岸數百米寬的地帶沼澤化,使耕地銳減。

  在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南水北調不應僅僅成為一項單純的調水工程,而應成為工程所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南水北調各線路的生態環境影響正在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熱點。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別是在南水北調工程契機下,本論文提出在區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運河為骨幹的生態基礎設施,並提出應儘快對此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監測。

  3、京杭大運河的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3.1作為對區域生態結構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

  以大運河為走廊、運河支流為廊道、以與運河毗鄰的湖泊和溼地及城鎮為斑塊,以周邊農田為基質形成區域尺度上的景觀生態系統,簡稱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是一個獨特的、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運河廊道長期橫跨南北多種不同類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態系統,通過長期的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和循環,河域本身形成了複雜、影響廣泛的生態系統,形成了自身的生態調節能力。現在,其整體結構和功能雖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種外來因素的幹擾下部分已處在癱瘓狀態,但臺兒莊以南部分仍然發揮著包括航運在內的多種作用。其整體在系統的生態修復之後仍然有可能恢復其區域生態功能。

  3.2作為運河區域城鄉EI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河廊道是運河區域多個城市環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運河歷史上除去運輸以外的最大功能。歷代修運河,「貢賦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個重要理由。其木斷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區域農業安全的重要基礎。運河不但是中國東部區域城市和鄉村重要的自然條件,而且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河域城市和鄉村EI的重要組成部分。

  3.3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存留

  溼地是人類及眾多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它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項生態服務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運河河道大多依據天然河道修築,雖然這些天然河流在航運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經過長期的生態變遷以後,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澤、泥地。歷代為蓄瀉洪水,同時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為蓄瀉之用,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廢,都發揮著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功能。

  3.4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

  遺產廊道是美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發展成熟基礎上提出來的概念。由於京杭大運河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實際上就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所以,從區域景觀生態角度出發,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遺產保護及區域城市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4、建立大運河EI的問題背景

  4.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問題

  景觀生態學認為區域由多個景觀所構成,而每一景觀都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組成的異質空間鑲嵌體。運河流經的中國東部區域是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快速城市化進程對於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區域景觀生態問題。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基質數量和質量的變化。京杭大運河區域的基質主要是農田,包括黃淮海平原主產小麥的耕地和長江三角洲主產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蠶蝕的土地大多為城市周圍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農田,直接影響了基質的數量和質量,對運河區域的景觀生態造成破壞性影響。

  (2)對運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的影響。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聯接城鄉並為其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關鍵通道。在區域景觀生態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進程對運河廊道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a)出於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設性破壞。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在今天的中國仍然陰魂不散,對中國大地的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人們出於美化或治理目的對運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人工化整飭,堤岸的自然形態因此消失,其後果是對鄉土生境的破壞,造成物種地方性與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態效應的發揮。

  (b)汙染嚴重。汙染嚴重是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經造成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運河區域的水汙染的主要問題來自於沿河城鎮不斷增加的排汙,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後果。汙染破壞了水質,直接導致運河廊道生態功能的喪失和癱瘓。同時威脅到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健康性與完整性。

  (c)毀林開墾,水土流失加大。毀林開墾是城市化侵佔農田的後果。水土流失則是困擾中國河流的三大問題之一。水土流失對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都造成重要影響。

  此外還有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建築開挖、表土擾動、硬質界面增大,航運通行、灌溉、供水等壓力過大等,這些都影響到運河廊道的生態功能和結構。

  (3)快速、無序的城市化導致區域景觀格局急劇變化。運河區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鎮出於本身發展或各省區小於本地區發展、而不是整個區域的宏觀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導下進行的。加之很多規劃編制仍在傳統的規劃方法下進行,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生態問題。城鎮斑塊不斷擴張,農田、林地、溼地等自然斑塊不斷縮減,直至破碎化。區域景觀格局的安全存在嚴重問題。

  (4)快速城市化嚴重威脅遺產廊道的保護。城市的迅速擴張正在破壞運河的歷史環境。一方面運河區域的各個歷史文化遺產受到威脅,另一方面,運河遺產廊道作為一個人類與自然結合的工程遺產整體上受到嚴重威脅,在現有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架構下沒有得到適宜的保護,其真實性(authenticity)和完體性(integrity)都受到損害。

  (5)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居民休閒需求。在經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區域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園、河谷、荒地、沼澤連接起來,規劃成令波士頓人感到驕傲的「藍寶石項鍊」。1883年,Cleveland為Minneapolis做規劃時,就主張購買大片土地作為公園綠地系統作為未來居民休閒場所。經過長期發展,證明這一主張十分英明。京航大運河區域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風景審美資源,如何整合這些豐富資源,滿足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並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4.2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區域生態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建設又使得運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賦予了新的功能——輸水功能。運河廊道的景觀屬性也因此面臨新的改變。其結構和功能都將重新調整,從而對區域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1)南水北調是繼京杭大運河開鑿以來又一次對以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溼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施加的人工幹擾。南水北調作為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將是人工因素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又一次大規模幹擾過程。這一幹擾在景觀和區域尺度L的模擬和研究,對於區域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

  (2)南水北調將在區域尺度上改變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功能和結構。調水改變河道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網絡。水作為核心生態因子又影響和改變整個區域生態格局和過程。其影響的過程可歸納為:調水+改變原來的水文情勢+自然環境變化+社會經濟變化。

  這些都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3)南水北調是對大運河區域生態系統的巨大挑戰,更是重要機遇。大規模調水形成的人工幹擾,有機會使得已經成為生態基礎設施的部分變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並同時有機會對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系統的生態系統修復,保護運河遺產廊道,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5、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技術途徑

  基於以上討論,提出制定以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為骨架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對策,並提出具體實施戰略與實施導則。導則分別在兩個層次上進行:

  第一個層次是區域景觀格局的構建(oonfiguration),包括對景觀元素的空間位置、形狀、尺度和連續性等進行戰略性規劃;

  第二個層次是景觀元素的設計導則,包括如運河道整理斷面及護岸設計導則、湖泊及溼地邊界處理導則,城市邊緣與水系邊界設計導則,林帶及斑塊構成導則,文化遺產廊道設計導則。

  (1)景觀呈述:通過採集大量數據(藉助遙感和GIS技術),歸類整理,並用圖、表和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大運河區域景觀生態狀況。

  (2)過程分析:對上述成果根據研究的需要重點分析,並形成新的信息來源。

  (3)評價:基於判斷矩陣的綜合比價和評判。

  (4)改變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預測在一定幹擾下的景觀生態狀況,使用預測模型(ProlectionModels)和幹預模型(InterventionModels)。

  (5)影響評價:在上述幹擾和預測模型基礎上,進行影響評價。

  (6)決策:在上述步驟基礎上,用決策模型(DecisionModel)來進行決策。

  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溼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已經成為河域REI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觀生態學及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但在經濟高速增長、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背景下,這一生態網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廣闊的機遇。在這樣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獲得健康的生態服務、對中國東部城市帶的可持續發展、對遺產廊道本身的保護和滿足未來居民的休閒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藉助一整套科學而系統的方法,多學科合作,當然還要藉助國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相關焦點

  • 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揚州著名的景點有很多,著名的就有京杭大運河等。它是世界上長度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跟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為什麼說京杭大運河特別偉大呢?它貫通南北,從杭州一直連接到北京。中途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及天津、北京。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裡。
  • 京杭大運河外又一條大運河,貫通長江與珠江,從江西省可直通南海
    說到運河,我們都會想到京杭大運河,它修建於我國隋朝時期,連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南北5條大型河流,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水路交通等方面的作用,其實現階段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屬於修建運河的性質,不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水。
  •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概念性方案比選中!驚豔海量效果圖
    重磅資訊   近日,「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建築概念性設計方案
  • 河南臺前縣召開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工作例會
    11月17日,我縣召開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工作例會會議分別聽取了水利局、自然資源局、夾河鄉政府對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展情況的匯報。劉銳指出,要克難攻堅,全力推進工程建設,按照已有的時間節點保質保量完成。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突出工作重點,集中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臺前段的建設工作。
  • 江蘇省政府關於印發蘇北蘇中地區生態保護網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二)打造兩條清水輸送廊道(省水利廳、省南水北調辦、省環保廳牽頭)  加強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東線)、通榆河及其沿岸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構建江淮生態大走廊和通榆河清水廊道。以京杭大運河為主幹線,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為重點,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引領,立足沿生態走廊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底蘊等優勢,在生態承載力與環境容量約束下適度規劃產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跨流域區域協調與聯防聯控機制,構建空間利用集聚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結構優化、區域互聯互通的生態大走廊。加快實施連雲港市境內通榆河貫通工程。
  • 從宋朝開始到清末,江西比浙江富裕,依據恰恰就是京杭大運河
    從宋朝開始到清末,江西比浙江富裕,依據恰恰就是京杭大運河!一種觀點認為,宋朝的時候,江西是不錯,出了很多文人,但是和浙江比,還是不及的。總不能拿江西南昌去比金衢吧?唐朝浙江開始富裕,到宋元是巔峰,史料都那麼多了,怎麼還能弄出一個江西比浙江富裕?江西那麼富大運河怎麼不過江西?
  • 大運河貫穿我國南北五大水系,長江洪水為什麼不能排到大運河?
    不過現實卻讓我們有些失望,我們沒法將長江多餘的洪水排到京杭大運河,因為長江兩側的京杭大運河河段,基本可以看作是長江的支流,也就是說它們的存在不僅沒法幫助長江分流洪水,反而要將多餘的水通過長江排到大海。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是,長江洪水能否自然「排」到京杭大運河?
  • 專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關鍵
    多年來,長三角區域灰色基礎設施(道路、機場、橋梁)的規劃建設,在促進生產要素流動融合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建設成本高、資源消耗大、破壞自然景觀和諧等突出問題。綠色基礎設施是基於自然的調節系統,通過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來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是自然的、可持續的、有活力的。
  • 行走大運河,遇見你所不知道的衡水與邢臺......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由北向南以「水」「岸」「城」為基礎,對大運河沿岸的歷史遺存、文化傳承、生態文明等進行深入採訪。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大運河衡水段、邢臺段的旖旎風光與深厚歷史。
  • 大運河山東段規劃出爐,這18個縣市區為文化保護核心區
    輻射區,主要是指大運河文化進一步向外傳播輻射的聯動區域,也是支撐和保障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空間,包括除核心區和拓展區之外的地域範圍,銜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二)發展布局。
  • 為美好而來 大運河孔雀城 香河人居再起飛
    今年以來,香河縣投資8億元,啟動建設全民健身中心、職業教育中心、幹部培訓中心,完善城市公共設施,打造展現城市形象的新地標;投資6.5億元,啟動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推行垃圾分類處置,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持續強力拆除「雙違」,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創造條件、騰出空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強農村「短板」是關鍵。
  • 中國北方最大淡水湖,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水源地,宛如水上世外桃源
    微山湖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水源地,是山東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它位於山東西南部的微山縣。盛夏是遊覽微山湖的最好季節,野生的耦合,荷葉浮在湖面,採摘蓮蓬也是一種樂趣。
  • 京杭府:大河一裡京杭意,京杭府示範區盛大開放
    意,煥新運河的「第四聲」    曾幾何時,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車馬驛站,猶如一顆顆明珠,散落於大運河岸,串聯南舟北馬,見證商埠的古今繁華。為致敬「京杭驛」的通途之心,京杭府示範區以煥新歷史的方式予以命名,而這一運河」第四聲「以大師揮毫落墨的方式在現場揭曉,京杭新地名正式誕生。
  • 古鎮皂河:大運河畔「明珠」璀璨鄉村振興初展風姿
    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乾隆行宮、陳家大院等眾多文物古蹟,積澱了皂河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它猶如一顆耀眼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畔,璀璨奪目!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擘畫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乘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皂河鎮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深入推進惠民工程、農民住房條件改善、農業結構調整、招商引資等工作,全力打造「莊淨、村秀、鎮美、民樂、村富、鎮強」的新型鄉鎮。俯瞰皂河鎮,一幅鄉村振興的秀美畫卷正在徐徐鋪陳、初展風姿!
  • 飛利浦: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照明設計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杭州市政府為在晚上吸引國內外遊客,同時也讓周邊市民享受美妙的夜間生活,展現了西湖溫和柔美的特點。京杭運河杭州段夜景照明改造工程在體現節能的同時,重新描繪城市的夜間名片,形成城市的色彩競爭力。
  • 隋煬帝楊廣堅持修京杭大運河,只是為了享受嗎?原因其實並不簡單
    隋朝的大運河並不是從零起步的,邗溝和江南河分別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開鑿的。永濟渠前身是曹操下令開鑿的白溝,引黃河水入衛河,主要走的是衛河河道,通濟渠的水網自戰國至兩漢一直不斷在擴展延伸。到了隋朝只不過是國家歷經幾個世紀分裂戰亂,再次統一後做的一次系統性整修以及打通疏浚而已。
  • 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原標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來源: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思想者|劉士林:成為世界遺產的大運河,並不只是戴了一個「帽子」
    「綠色生態帶」是一個基礎工程,一方面,運河水體治理、河道與兩岸自然景觀的修復等,直接改善了世界遺產的生存環境,也為「繽紛旅遊帶」建設提供了更優質的「山水林田湖草」等景觀資源;另一方面,生態保護不完全等同於文化保護,治理河體和修復環境本身需要生態技術產業,由此可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及高新技術發展。
  • 「黃河戰略」落地生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
    正和朋友在這裡遊玩的市民王霞高興地說。 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的黃河灘地公園是鄭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地見效的重點項目之一。去年以來,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把握機遇,積極作為,謀劃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努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範。
  • 松遼大運河,縱貫東北的「北水南調」計劃,將來或與京杭運河接通
    而東北地區北部也主要是因為松花江的存在才不缺水的,可以說整個東北平原的2/3的區域都是在靠松花江的水在滋潤的,而且該河流主幹道沿岸有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大慶、松原、嫩江、綏化也都屬於該流域,可以說東北地區的很多重要城市都在依靠松花江水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