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文物管理局 馬峰燕
大運河(紹興段)地處中國大運河的南端,是中國大運河體系中最早形成的河段之一。她對紹興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紹興的「母親河」。如今,這條「母親河」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對她的保護利用,也將繼續影響著紹興的未來。
一、大運河(紹興段)及其遺產點
大運河(紹興段)由西興運河、紹興護城河、紹興城內運河、山陰故水道以及虞餘運河等河段組成,全長101.4公裡,屬於浙東古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歷史沿革
大運河(紹興段)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越國開通的山陰故水道。山陰故水道西起山陰城(紹興古城的前身),東至煉塘(今上虞東關附近),全長20.7千米。這是越王句踐為了富國強兵,而主持開通的一條連接都城和冶煉、種植、養殖等戰略後方基地的運河。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郡太守馬臻主持修建鑑湖,湖面東西長達百餘裡,又稱為「長湖」,是紹興古城溝通周邊地區的重要水道。原先的山陰故水道也融入其中。西晉永嘉元年(307),會稽內史賀循開鑿了從西陵(今蕭山西興)至紹興古城的運河,興灌溉、交通之利,全長25.7千米。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將西陵改為西興。西陵運河就此改稱西興運河。南北朝時,紹興境內運河全線形成,沿線的堰埭津渡等航運設施較為齊備。當時有名的航運設施有西陵埭、都賜埭、曹娥堰、梁湖堰等等。
隋大業六年(610),煬帝下令開江南河,準備東巡會稽,使西興運河與京杭運河相連接。當時紹興一帶的古運河也作了相應的疏浚和改造。這標誌著浙東古運河首次與京杭運河連接貫通。唐元和十年(815),浙東觀察使孟簡開新河,修建運道塘。運道塘,即牽塘,又稱官塘、纖道,全長百裡。運道塘的修建,改善了西興運河的航運條件。唐代,紹興(當時稱為越州)百業興旺,商賈雲集。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唐代宰相元稹,十分推崇越州,曾寫下「會稽天下本無儔」的詩句,來讚譽越州秀麗的風光和繁華的市井。據統計,唐代有400餘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等,沿著浙東運河來往于越州,留下數千首寶貴詩作。因此,古運河又有「唐詩之路」的美譽。
宋代,紹興境內的運河稱為浙東運河。當時的浙東運河由紹興境內的蕭紹運河、四十裡河、虞餘運河與寧波境內的姚江、甬江等河道組成。特別在南宋時期,紹興因為臨近都城臨安,一度成為朝廷的陪都,加之皇家陵園也設在紹興,所以運河成為浙東地區漕運、商旅和官員往來的重要通道。浙東運河在當時進入了黃金時期,沿線的水利、航運及管理設施修建較多。據統計,南宋紹興境內(不含蕭山、餘姚)運河主幹河道全長約200裡,全線可通航200石的船舶。元明時期,都城多在北方。浙東運河遠離京畿重地,遠不如南宋時受重視,但仍長期維持不衰。明永樂九年(1411),上虞十八裡河等新航道得以開鑿,提升了浙東運河的局部運輸能力。清中期之前,紹興知府俞卿、李亨特等,先後對紹興城內運河作了多次疏浚,並創立水則,訂立禁令,保證了運河航道的通暢。清代中期以後及民國時期,浙東運河管理設施裁撤較多,使得運輸能力減小,交通地位下降。
1949年以後,浙江省、紹興市等有關部門對浙東運河進行了多次疏浚,並逐步制訂了相關條例,加強對運河的保護和管理。上世紀80年代,為進一步提升運河的運輸能力,有關部門對浙東運河進行改造,形成甲乙兩線。1988年9月,浙江省頒布了《浙江省鑑湖水域保護條例》,提出對浙東運河局部水源進行監測管理的具體措施和執行標準,迄今已作了多次修改完善。2000年,浙東運河新線拓寬改造工程開始實施,新的運河稱杭甬運河,僅利用了浙東古運河曹娥江以東洪山湖村至安家渡段。近幾十年來,隨著紹興地區公路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原先的水路旅客運輸行業逐漸銷聲匿跡。如今,在古老的浙東運河上,已很少見到以往常見的客船。然而,浙東運河上的水路貨物運輸依然是紹興地區物資轉運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重要遺產點
紹興是一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繁榮的城市。大運河的發展演變給紹興留下了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包括運河河道、橋梁、堤壩、水閘、碼頭等水利工程設施,運河沿岸興建各種附屬建築物,運河文化景觀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紹興市運河世界遺產點段主要包括運河河道、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和紹興古纖道。這些運河遺產點段是紹興古運河最珍貴的閃光點和最具文化價值的地方。
八字橋,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地處城內運河的運道上。為宋代石橋。南宋時修建,後多次維修,1982年再行加固性修繕。八字橋為梁式石橋,主橋東西向,橫跨稽山河,總長32.82米,橋洞淨跨4.91米,寬3.2米,洞高3.84米。金剛牆用條石疊砌,主橋孔兩側各立石柱九根與金剛牆連接。其西側第五根石柱上鐫「時寶祐丙辰仲冬吉日建」題記。橋面用七根石樑鋪就,梁面微拱,兩側設覆蓮望柱與勾欄。石橋設落坡踏跺四道,東端分南、北落坡與沿河石板小路相連,西端分西、南落坡連八字橋直街和沿河石板小路。此橋為我國早期簡支梁橋中的孤例。建造者根據特殊地形,結合周邊環境,因地制宜,合理設計了跨越三河、溝通四路、狀如八字的橋梁,巧妙地解決了複雜的水陸交通問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字橋歷史街區,位於紹興市區中興路勞動路口以東,環城東路都泗門以西,面積約19.66公頃。該街區是紹興古城街河布局的典型代表。大運河自西向東穿過街區。街區內有稽山河和都泗河兩條河道,成丁字形。八字橋水街為「一河兩街」的代表,沿河水街用石板鋪地,沿岸每隔十餘米便有石階下水,原先為上下船之碼頭,極富水鄉的特色情趣。古樸的八字橋與河道兩旁恬淡素雅的民居十分協調。廣寧橋水街為「一街一河」(「前街後河」)和「有河無街」的代表。在廣寧橋河沿有二段,一段為一街一河並列,西側布置街坊,另一段為有河無街,河兩街是背水而築的民居。街河相依,石板鋪路,家家枕水,戶戶枕河,是典型的紹興水鄉特色。
紹興古纖道,位於紹興柯橋區的浙東古運河沿線,全長7千米。始建於唐代。歷代維修不斷,明弘治年間改用石砌纖道,形成現有規模。現保存纖道以明、清至民國為主,有依岸臨水和雙面臨水二種,建築形式有實體纖道與石墩纖道橋兩種砌築形式,實體纖道又分石板豎砌和條石疊砌兩種,石墩纖道橋以條石疊砌石墩,上鋪梁石。纖道平面布局略呈「S」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風浪對纖道的衝擊。纖道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道和躲避風浪的屏障,工程浩繁,是我國古代水利史、橋梁史上的重要類型,見證了浙東古運河千年的航運方式。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帶有纖道的古運河河道,在全國非常罕見,而紹興帶有古纖道的運河河道真實地再現了我國古代運河航運的歷史圖景。
二、運河遺產挖掘與保護管理
大運河(紹興段)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其現狀格局是經過歷代持續地治理、利用而形成的。近年來,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挖掘和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為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深挖遺產資源,做好保護規劃
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調查工作,開始於2008年年底。當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正進入最緊張的野外調查階段,為了全面了解運河遺產資源,配合運河保護申遺工作,我市我市調整了工作計劃,組織了強有力的隊伍,全力以赴地做好運河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在各有關部門的配合下,經過在3個月的努力,完成了運河遺產資源調查。全市共調查不可移動文物367處,運河本體及周邊環境155處。在此基礎上,我市先後推薦了上虞清水閘、東湖石宕遺址、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紹興古纖道等多處遺產,最終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和紹興古纖道被列入申遺預備名單,並最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浙江全省共有13個遺產點被列入申遺名單,我市遺產點的數量僅次於杭州,位居全省第二。
大運河(紹興段)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是運河保護申遺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保證按期完成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委託編制工作,我市專門成立了由文物、文史、水利、交通等方面的老專家組成的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顧問組,進行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時,結合現場調查記錄,完善調查資料,提升資料質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到2009年2月底,大運河(紹興段)調查資料的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形成10餘萬字的調查資料,為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委託編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至2010年底,《大運河(紹興段)遺產保護規劃》經紹興市政府第6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隨後,上報省政府審批。
(二)加強遺產修繕,落實遺產展示
近年來,我市完成了皋埠段古纖道維修工程為核心的運河保護修繕工作。2011年,我市編制了《浙東運河古纖道皋埠段修繕方案》。2012年,我市啟動了運河古纖道的修繕工程,並於當年底完成了這項工作。同時,紹興縣(現為柯橋區)也對跨古運河的太平橋、涇口大橋和境內古纖道等文物實施了維修,同時對古纖道周圍局部環境進行了理治。2013年6月,在運河申遺迎檢準備工作的關鍵時期,我市開展了八字橋歷史街區環境整治工作。這項工作涉及運河沿線的八字橋、廣寧橋兩社區,主要是對沿線亂搭、亂建、亂堆、亂種現象進行綜合整治並進行改造。經過整治,基本實現了街區「有序、整齊、清潔、美觀」的整治效果。9月下旬,國際專家在考察評估我市運河申遺工作時,對八字橋歷史街區的古建築、業態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運河遺產展示方面,我市根據遺產的特色,分別籌建了紹興運河文化館和浙東運河古纖道遺產展示館;2013年初,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每個遺產地城市需建運河文化展示館。接到這個任務後,我市立即進行籌劃,開展制訂陳列大綱、陳列方案和方案評審等一系列工作,並落實了展館租賃、資料徵集與形式設計,於7月上旬完成陳列布展。同時,紹興縣也在古運河沿岸擇址建設並布展了浙東運河古纖道遺產展示館。
(三)整治遺產環境,力求標本兼治
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重點,是抓好運河遺產點段的整治修繕工程,為此,我市於2010年專門下發了《關於實施浙東古運河紹興段環境治理三年行動的通知》,按照統一要求、標本兼治,屬地負責、條塊結合,建管並舉、長效管理的原則,堅持保護優先,標本兼治、穩步推進。突出水汙染治理、文物保護和河道綜合整治的工作重點,全面加強對古運河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整治和利用。此外,在運河保護與申遺過程中,紹興市還連續實施了兩次「清水工程三年計劃」,為運河申遺提供基礎性保障。
近年來,我市開展了許多保護運河遺產環境的聯合行動。其中,較大的行動有三個:
一是搬遷運河沿線有汙染的企業,維修和整治紹興古纖道。2011年,紹興縣制訂了《古運河沿岸1公裡範圍內汙染企業三年治理計劃》,全面實施了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縣屬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完成運河沿岸7家印染企業的集聚搬遷工作,並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紹興古纖道周圍環境進行了全面的整治。
二是維修和整治皋埠段古纖道,分解運河遺產保護整治的各項任務。自2012年開始,在水利局和文物局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紹興市區落實了皋埠段古纖道維修工程,按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要求,對5.6公裡長的皋埠段古纖道進行了維修和整治,總投資為1850萬元;上虞區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了境內古纖道的全面修繕。同年11月下旬,市政府召開了大運河(紹興段)遺產保護整治工作推進會,向各部門分解了運河遺產保護整治的各項任務。根據會議精神,紹興市大運河申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將按照「文物安全、風貌協調、環境潔淨、交通可達」的工作目標,積極開展運河遺產點段的環境整治行動。
三是實施八字橋歷史街區環境整治工作,保護整體建築形態和業態。2013年6月,在越城區有關部門的配合和努力下,我市完成了八字橋歷史街區環境整治工作。在環境整治的過程中,街區市民積極支持、密切配合運河遺產保護工作,主動協助拆除了一些與環境不協調的雨棚和遮陽篷,實現了街區「有序、整齊、清潔、美觀」的整治效果,街區原有的建築形態和業態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三、運河遺產利用的建議和思考
大運河(紹興段)經過千年流淌,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交通、水利、生態功能。政府部門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加強部門協調,提出符合遺產保護要求和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對做好大運河(紹興段)遺產的保護利用至關重要。
今年9月中旬,紹興市委、市政府剛剛聯合發布了《關於大運河(紹興段)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工作的意見》,為我市今後運河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因為筆者曾經參與草擬了這個「意見」的文稿,所以有了一些關於運河遺產利用的建議和思考。
(一)關於運河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關係
以前政府在制訂城市發展規劃的時候,往往偏重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對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重視的力度不夠。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我們的觀念有問題,總認為遺產保護會對經濟政策,特別是一些與遺產有關的房地產等政策,產生限制,阻礙城市發展。實際上,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遺產正在成為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軟實力。以與紹興臨近的杭州為例,在西湖文化景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杭州的國際影響力大為提升,促進了杭州進一步的發展。杭州市非常重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主動放棄了一些西湖邊的房地產等項目,從結果來看,這些放棄是值得的。大運河(紹興段)成為紹興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對當前紹興「重構產業,重建水城」,無疑是具有重要影響的。紹興市已經認識到,運河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係,在《關於大運河(紹興段)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工作的意見》中,已經提出將運河保護利用工作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二)運河遺產保護與旅遊管理工作的關係
許多世界文化遺產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由於遺產保護不力,旅遊管理不當,對遺產過度開發,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有些同志對遺產開發利用深惡痛絕,認為只要是開發利用,搞旅遊,就是破壞。我個人認為,遺產只保護,不利用,是巨大的浪費;只利用,不保護,是可恥的犯罪。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比較豐富,自西向東有太平橋、古纖道、柯橋古鎮、中國輕紡城、運河園、迎恩門風情街、八字橋及其歷史街區、上虞曹娥景區、曹娥廟、老壩底堰壩等旅遊資源。我們要加強運河遺產的旅遊規劃研究,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相關規定,結合大運河(紹興段)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研究制訂大運河(紹興段)遺產旅遊管理戰略和遊客承載量,正確處理運河遺產保護與旅遊管理工作的關係。
(三)怎樣建立運河遺產長效保護管理機制
大運河(紹興段)是一個線性文化遺產,其保護管理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長效保護管理機制。紹興在這方面有著如下的設想,一是明確屬地管理原則,由運河經過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和市直各開發區,負責本行政區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職責,配合市相關部門履行實轄區域範圍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職責。二是加強部門協商,對涉及大運河的重大工程項目,在規劃設置、項目立項、方案審批和工程實施等各環節加強溝通,創新規劃項目建設協調機制,促進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三是加強各地保護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力度。四是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通過制度和政策保障,推動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朝著常態化、規範化發展。五是成立保護管理機構,在原申遺領導小組基礎上,成立紹興市運河保護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文物管理局,創造條件,在市文物管理局內增設文化遺產處,統一協調大運河(紹興段)遺產保護管理的各項工作。
關於成立保護管理機構,曾經有同志提出質疑,人為增加機構會有重複建設,浪費行政資源等問題。其實,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要求,成立保護管理機構是有國際公約、國內政策依據和事實依據的。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五條、《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第二章第F節「保護和管理」、 第九十七條、第一百八條、第一百十一條、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第四條第二款、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第四條第三款等國際公約、國內政策中,都有涉及。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同於一般文物保護,需要配備專業的人員和相關的技術手段,因此,設施專門的機構是必須的。其實,國內已有城市在這方面,走在前列。例如,蘇州市在蘇州園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成立了「蘇州市世界文化遺產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為正科級部門,隸屬蘇州市園林局。杭州市在西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成立了西湖風景名勝管理委員會和遺產監測中心,隸屬於杭州市政府。而杭州市在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前,早已成立了「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委員會」,為正處級單位。
(四)公眾參與是運河遺產保護和利用之本
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公眾都十分關心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公眾參與這些工作的程度也比較深。大運河(紹興段)沿線地區,向來是紹興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運河遺產與沿線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公眾參與運河遺產保護和利用是理所當然的事。紹興市民比較熱衷於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捐助活動,在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方面做得較好。例如,1999年,投入12億元開展護城河保護治理工程,歷時2年,完成了全線12.5公裡的環境整治和景觀建設工作。如今,紹興護城河已經列入大運河(紹興段)河道本體,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其中紹興市民大量捐助,功不可沒。近年來,我市的「清水工程」也得到了公眾的廣泛支持,捐資建立了河道保護基金,專項用於河道長效管理。此外,為了保護和宣傳運河文化遺產,建設了紹興運河文化館,其陳列布展也得到了公眾的支持,有不少展品,就來自公眾的捐贈。其實,我們保護和利用運河遺產也是為了著眼於服務公眾,離開公眾參與的運河遺產保護和利用必然暗淡無光。
總之,大運河(紹興段)遺產的保護利用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政府和公眾共同攜手,為我們的運河遺產延續生命,發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