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之都:紹興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2020-12-08 新華網

  文化是紹興城市的靈魂。紹興這座城市因文化而顯得風姿綽約,儒雅脫俗,神採奕奕。無論是厚重、深邃的歷史文化,還是情韻滿溢的山川河流,無論是沉靜悠長的古街古巷,還是大氣而又閒適的亭臺庭院,都從骨子裡透出文化的氣質和韻味。紹興城市在血肉骨骼中,在品位風格裡,在精氣神韻中,都流溢著文化的自信。

  今年9月4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組織評審專家委員會對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候評城市進行終審,紹興終審得分名列候評城市第一。這充分顯示出,紹興這座以文化為靈魂的城市,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分量。紹興城市的個性和文化特質,正進一步被世界所關注。

  紹興歷史和文化

  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紹興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在東亞影響力更大。紹興最有資格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早在10萬年前,紹興這片大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紹興有9000多年前的小黃山遺址,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這些都是人類歷史文明最珍貴的遺存。「古有三賢,越兼其二」。舜、禹在紹興的大地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大禹得天書於宛委,治水成功後,大會諸侯於會稽,死後歸葬於會稽山。紹興堪稱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中華文明的聖地。

  2500多年前,紹興便已是越國的古都,秦漢之時,紹興成為天下名郡,晉唐之時,文採風流,才俊不絕,曲水流觴,風雅天下,詩文唱和,天下聞名。明清之時,紹興更是文有峻骨,勁氣上達,金石之聲,振採欲飛,士如鯽多,才情義俠,光映天下。2500多年來,至今城址未變的城市,世界罕見。

  紹興是真正的東亞文化之都,還在於日、韓、朝等國文化在紹興皆可尋根溯源。日本有禹跡132處,朝鮮半島與大禹有關的地名有8處;自紹興公祭大禹後,每年都有日、韓等國客人到紹興尋根問祖,祭祀大禹;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創立的三論宗,由高麗名僧慧灌傳至韓國和日本,慧灌被尊為日本三論宗初祖;日本空海、圓珍法師等都曾來紹興取經、修道,把大批佛典文獻帶回日本,並回國創宗。大批日本方士、學者來紹興後,紛紛將紹興文化帶回國,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被日、韓等國奉為聖物,至今日本等地還有「蘭亭」景區,紹興舉辦書法節後,年年都有日韓等國的遊客來學習書道,觀摩書藝;隋唐之時,紹興絲綢、越瓷、黃酒、茶葉、銅鏡等產品,經大運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東亞等地,許多物產和工藝,為東亞各國所崇尚。早在16世紀,紹興王陽明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陽明心學」備受日本、朝鮮等國推崇,成為日本等國治國理政的「法寶」。

  近代以來,秋瑾、陶成章、魯迅、周恩來等大批紹興名士東渡日本探索救國之道;魯迅、周恩來等人在日本家喻戶曉,影響巨大。如今,魯迅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等,皆成為日本、韓國民眾嚮往的旅遊之地,日本等國還闢有魯迅、周恩來紀念之地,魯迅的《故鄉》等文章還走進日本的教科書。紹興城市是日韓人民嚮往的文學聖地、心學聖地、書法聖地。

  紹興的歷史和文化,在世界的星河中,閃爍著光芒,照耀著東亞,是名副其實的東亞文化之都。

  紹興城市氣質

  具有東亞文化的引導力

  一河兩岸,百舸千舟,千年古城在江南溫潤的氣候下,被紹興人的才智和人文所滋養,使紹興城市形成了獨特的氣質。

  紹興位於東經120度,北緯30度處,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冷暖怡人。紹興峰巒疊翠,溪澗潺流,江河湖海,融成一體。南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北邊,阡陌縱橫,田舍林叢,小橋流水,烏篷悠悠,杏花帶雨,綠柳含煙,人行其間,如入畫中,如入夢境。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城市的色彩和高度充滿著美學色彩,古城區黑、白、灰的色彩,形成了淡雅清秀、脫俗大氣、古樸大方的文化氣度。紹興的建築和城市布局,處處顯示著「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高深的文化底蘊。紹興現有各樣文化旅遊資源近2000個,涉及到110種基本類型,演繹了江南古城的文化底蘊和水鄉獨特風情。

  獨特的自然山水人文環境,也蘊育出紹興人的獨特精神。地處沿海的紹興人思想解放、視野開闊、勤奮努力、勇於進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為紹興這座城市賦予了令人傾服的氣質。紹興人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智慧和膽識,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令海內外人士折服。

  紹興與日韓等國由於地緣關係,自古就交流深厚,經貿往來頻繁,民間交流發達。在文化上,日韓等國與紹興文化接近,在日韓等國的語言中,都有著豐富的紹興文化元素。紹興城市一直處在對社會文化、歷史文脈的吸收傳承和自身不斷修正、調整過程之中。在新時代,紹興又走在時代的前列,加快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將文化資源的厚度轉化為文化發展的高度。紹興的經驗和做法,為人們所注目。

  山水風光、歷史人文、地理氣候以及城市的精神和城市的智慧,形成了紹興城市獨特的氣質,形成了「東亞文化」紹興獨特的引導力。

  成為東亞文化之都

  意味著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東亞文化之都,是歷史對紹興的選擇;東亞文化之都,是文化對紹興的呼喚。

  紹興當選為東亞文化之都,意味著紹興登上了世界文化的高峰。

  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候評城市終審現場。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直對東亞文化之都評選工作十分重視,現場參加評審和答辯工作,並布置、動員創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表示,申報東亞文化之都,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紹興歷史文化,把文化資源厚度轉化為文化發展高度,使其散發出新時代的文化之光;更好地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相互啟迪,展示中華文明豐富內涵和價值取向,為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提供紹興素材;更好地推進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世界人民。獲評「東亞文化之都」,是紹興這座千年古城和500萬紹興人民最大的榮幸!紹興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努力為浙江建設「重要窗口」增添文化底色和靚麗風景。

  紹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後,文化和經濟的分量,會在東亞國家越來越重。1983年3月,紹興與日本南礪市(原福光町)締結成為友好城市,紹興由此成為浙江最早建立國際友城的地級市。如今,紹興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其中有7個日本友城、7個韓國友城。在文化的引領下,紹興與日韓等國的經貿往來密切。截至今年3月,有290家日資企業、326家韓國企業在紹投資,超過兩國在上海的投資企業數量。紹興在東亞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市委宣傳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告訴記者,從歷史到現在,從文化到產業,從政府到民間,紹興與東亞國家的交流十分豐富,有著太多的契合度和連結點。比如黃酒與青瓷是紹興的文化印記,也深得日本、韓國人民的珍愛,成為日韓的文化雅韻;大禹、王陽明、魯迅是紹興的驕傲,也是他們崇敬的偉人。歷史和文化形成的交往紐帶,連接著紹興與東亞國家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紹興的人文和旅遊,一直受到日本、韓國等國人民的追捧,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到紹興的國外遊客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遊客佔比最大。現在,紹興已成為東亞國家遊客最愛的旅遊目的地。

  何俊傑說,紹興正在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無論是推進文創大走廊、運河文化帶、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建設,還是高標準辦好東亞文化交流活動,紹興都將以世界文化高峰的眼界來推進紹興文化的新發展。東亞文化之都是紹興城市走向國際化的新平臺,紹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後,可更好地解密東亞國家與紹興的淵源,更好地連接東亞國家,續寫紹興文化走向世界高峰的新篇章。(周能兵)

  

編輯:宋    越 一審:劉志媛

二審:顧婷婷 三審:徐樂靜

 

相關焦點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中新網紹興1月5日電 (李典 謝盼盼)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西晉永嘉元年(307),會稽內史賀循開鑿了從西陵(今蕭山西興)至紹興古城的運河,興灌溉、交通之利,全長25.7千米。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將西陵改為西興。西陵運河就此改稱西興運河。南北朝時,紹興境內運河全線形成,沿線的堰埭津渡等航運設施較為齊備。當時有名的航運設施有西陵埭、都賜埭、曹娥堰、梁湖堰等等。隋大業六年(610),煬帝下令開江南河,準備東巡會稽,使西興運河與京杭運河相連接。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費正清曾言:「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 據史料記載,漢字與中國文化一道很早就傳入了東亞各地。
  • 跨界推廣紹興文化!石源麥飯石礦泉水推出聖人款包裝
    但石源麥飯石礦泉水董事長吳延輝並不甘如此,他說,紹興文化底蘊深厚,石源麥飯石礦泉水要跨界輸出紹興文化。位於金庭鎮小柏村的石源麥飯石礦泉水生產基地,地處麥飯石礦區。由石源採取的每一滴麥飯石礦泉水,都來自地下60米深層的花崗巖縫隙中,經過了麥飯石和花崗巖的層層過濾,最長的追溯期可達100年之久。
  • 2020徐霞客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金華山高峰論壇開幕
    11月28日,2020徐霞客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金華山高峰論壇在金華開幕,國內外2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霞客精神在當代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本次大會由中國徐霞客研究會指導,金華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聯合主辦。
  • 「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教授在開幕辭中表示:東亞文明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並在其影響下由區域及周邊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區域文明。東亞古典學就是從「東亞」整體的角度去對東亞的古典文明進行闡釋。從東亞區域的人文交流發展史來看,它是一部不同文明多元共存、相互交流共進的輝煌史,夯實了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 中國·第二十二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暨科爾沁歷史文化高峰論壇在...
    會議現場 張力軍 攝 4月28日下午,由內蒙古草原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主辦,內蒙古民族大學和內蒙古科爾沁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第二十二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暨科爾沁歷史文化高峰論壇在內蒙古通遼市隆重開幕。
  • 浙東唐詩之路雲門文化研討會在平水鎮舉行
    浙東唐詩之路雲門文化研討會在平水鎮舉行 發布日期:2020-12-31 10:30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昨天下午
  • 成都為世界文化貢獻什麼 文化名流展開腦力激蕩
    據悉,此次專場活動將包括《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行動計劃》發布、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授牌、文化沙龍、文創項目籤約等板塊。  在此次專場活動上,成都市將正式對外發布《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2年)。據透露, 2016年成都已有15000多個法人單位從事文創產業活動,實現營業收入2600多億元,文創產業增加值633.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2%。
  • 2020徐霞客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金華山高峰論壇隆重舉行
    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剎也……」1636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把3天2夜金華山之行的風土見聞和地理研究凝字成篇,揮就成《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的重要組成部分。384年後的今天,徐霞客與金華山又一次重逢。11月28日至29日,2020徐霞客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暨金華山高峰論壇在金華山舉行。
  •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佔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自然和文化遺產  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區域    提名地區總面積為999.75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面積635.75平方公裡;核心次區面積364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278.88平方公裡。
  • 寶石礦物學家王春雲博士出席2018中國翡翠文化高峰論壇
    2018中國翡翠文化高峰論壇現場2018年3月24,由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主辦,《山東人》雜誌社、寒江雪藝術館協辦的「2018中國翡翠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辦。因此,我們把王春雲博士受邀出席2018中國翡翠文化高峰論壇的部分照片呈現出來,向王春雲博士五年來為老翡翠科學正名所作出的努力致敬。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俄語和俄國文化正隨著俄羅斯國力的衰退急劇收縮,與之相伴隨的是對俄有好感的親俄人士迅速減少!俄語和俄國文化為何會如此快速的走向黃昏? 3、俄語缺少現代文化載體 工業革命讓英語走出英國,而美國則讓英語走向全世界。一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全球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二戰後,美國構建了世界新秩序、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結算體系,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英語自然而然成為全球商務語言!
  • 第二屆隕石文化與健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辦
    2020年11月18日,由中國保健協會指導,中國保健協會健康服務與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商人》雜誌社主辦,上海馳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浙江馳宇養生科技有限公司、中華財神集團承辦的「2020(第二屆)中國隕石文化與健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馳宇隕石生態賦能系統發布會於2020年11月18日在浙江杭州盛泰開元名都大酒店隆重舉行。
  • 中國西藏探險隊登上世界14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
    中國西藏探險隊登上世界14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0日 02: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八月九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西藏攀登世界十四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探險隊慶功大會
  • 閩南文化菲律賓行活動圓滿結束
    「感知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閩南文化菲律賓行」活動圓滿結束。(□特派記者 曾紹洋 文/圖)  關鍵詞 「文都」泉州舉行  「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3月30日晚上,作為「感知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閩南文化菲律賓行」活動的壓軸戲,由泉州歌舞團表演的閩南文化文藝匯演在馬尼拉大酒店舉行。
  • 吳文化與江南文化關係辨
    這些都可以說是吳文化的具體意象。  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支撐和能量。吳文化越進步越發達,江南文化也越進步越發達。吳文化和江南文化都具有崇文重教、精細雅致、守正創新、詩禮傳家、經世致用、務實篤行、誠信重商、追求極致、開放包容、雅俗共存、柔中蓄勁等特徵。
  • 道學文化,文化之宗
    【道】:買賣生陰陽,陰陽生文化。陰陽道學,文化之宗。文化是什麼?文化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智慧。一、交易,文化的社會基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容,不外乎兩個:與生存有關係的財富和與生理愉悅有關係的性。若國家必須追求強大,世界上眾多的小國就沒法活了;若婚姻家庭一定要富貴,沒多少私有財產的普通百姓還是佔絕大多數。四、儒家文化孔子直系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功成名就者寥寥無幾。後世儒家門生,多迂腐,即使功成名就,其結局也悲多喜少。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
  • ...文化遺存……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如何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成都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具有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始終未移的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遺存豐富。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臺灣島形成之謎
    在學術界對此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都各有自己的道理。一種看法是,臺灣地層與大陸屬於同一結構,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前即距今100萬年前後,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接在一起,最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後因地層變動,局部陸地下沉出現了臺灣海峽,使臺灣成了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