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2021-01-11 騰訊網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觸角,國力強盛時,文化隨國力的輻射向外延伸,國力衰退時,文化如同海水退潮一般消退,因此國力是文化的發動機,國力強弱,直接影響文化進退!

俄羅斯語曾經是世界四大流行語言之一,在前蘇時代,曾經花費巨資在全球進行俄語的普及推廣,在最巔峰時期,全球有4億人熟練使用俄語!而隨著前蘇解體和俄羅斯國力下降,現在日常使用俄語的人已經減少到不足2億人!

近年來,俄語和俄國文化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2020年塔吉克斯坦通過決議禁止新生兒使用俄羅斯式姓名;

2019年哈薩克斯坦決定放棄俄文西裡爾字母,改用拉丁字母,中亞五國都將放棄俄羅斯字母;

2019年蒙古國決定放棄俄式西裡爾蒙古文,2025年起全面恢復傳統回鶻式蒙古文。

而在東歐,俄語更是在一些國家成為禁忌!在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喬治亞,俄語曾經是「普通話」,但現在誰敢在大街上大聲說俄語,誰就可能成為過街老鼠,面臨被群毆的風險!

俄語和俄國文化正隨著俄羅斯國力的衰退急劇收縮,與之相伴隨的是對俄有好感的親俄人士迅速減少!俄語和俄國文化為何會如此快速的走向黃昏?

1、民族主義興起

網際網路崛起後,交流變得更便捷,現實中的束縛在網絡上消失,民族主義迅速崛起,民族正確成為潮流。回歸傳統,回歸民族,正成為政治家博取民意的手段,而俄語和俄國文化不幸成為墊腳石。

2、俄語不是流行商業語言

英語的普及首先是商業的需要,是商業往來最便捷的語言。而俄羅斯經濟規模較小,國際貿易份額更小,需要俄語發揮作用的商業往來當然就少。

3、俄語缺少現代文化載體

工業革命讓英語走出英國,而美國則讓英語走向全世界。一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全球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二戰後,美國構建了世界新秩序、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結算體系,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英語自然而然成為全球商務語言!而俄羅斯的影視娛樂都沒有多大的影響力,經濟和貿易又不行,自然無法支撐俄語向外擴張!

俄語的式微對中文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啟示:

一、經濟崛起是中文傳播的原動力

人是經濟性動物,逐利是人類本性。學習一門語言如果不能獲得利益,那只有少數語言愛好者才會堅持。所以,中國經濟崛起,讓中文成為能讓外國人能夠獲得利益的工具,則傳播自然順風順水!為何東亞、東南亞、非洲人最熱衷學習中文,因為學習中文更容易找工作,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

二、流行文化是中文傳播的最佳手段

沒有文化氛圍的語言是乾癟癟的,不會激起外國人真正的興趣。為何學習英語、日語讓人津津有味?因為有好萊塢大片、電子遊戲、英文歌曲、日本動漫,這些文化作品讓語言變得生機盎然,趣味十足。中文在東南亞容易推廣,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化在當地非常流行,三國演義、西遊記家喻戶曉,幾乎伴著他們的童年成長。

中文要想崛起,辦多少孔子學院都沒用,真正有用的還是讓中國文化成為流行趨勢!這些年中國影視劇、網絡小說在國外的流行,對中文傳播居功至偉!要讓傳統文化流行,必須推陳出新,外國人對中國感興趣的不是傳統中國文化,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的結合!去年在東亞、東南亞大火的《中國字》、《麗人行》、《芒種》、《琵琶行》等音樂舞蹈,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融合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讓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出由衷的讚美,而不是虛假的恭維!

我尤其反感孔子學院教外國人武術、剪紙、書法、戲曲,不是說這些東西不是中國文化,而是它們早已經脫離了現代社會,中國人自己都沒有多少人喜歡,你向外國人推廣,不是閒的蛋疼嗎?文化要創新,不創新的文化別拿出去丟人現眼!

三、不要強行進行文化推廣

俄語和俄國文化當年的成功本身就帶有強買強賣的意味,沒有深厚的土壤,自然無法生根。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應順其自然,不要拔苗助長。孔子學院出去辦語言學習班可以,千萬別搞什麼中國文化推廣,你沒推廣文化的能力,更沒文化創新的能力。

中文和中國文化傳播應由近及遠,先在周邊的東南亞、東亞傳播,這些國家中國文化基礎好,中國的歷史和典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容易引起共鳴。提到諸葛亮,越南人、泰國人都知道是神機妙算的軍師,而在英國、法國說諸葛亮,他們必然滿頭霧水。

四、以華人為支點進行中文傳播

在全世界有3000萬華人華僑,還有1000萬有華人血統的混血兒,其中一多半不會說中文。他們不一定都喜歡中國,但他們對先輩的歷史和文化都或多或少感興趣,他們學習中文的意願要遠強於普通外國人。我在《遠方的家》裡看到一個印度華人家庭,他們已經不會說中文,但他們仍然想讓子女學習中文,到中國留學。中國應該成立一個全球華人組織,向那些想學中文,想到中國留學和工作的華人華僑提供幫助。4000萬華人,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傳播非常有用。

傳播中國和中國文化,不能急躁,欲速則不達,官方也少牽涉其中,讓文化如流動的水一樣,自然而出的走出去。

相關焦點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當代俄羅斯流行文化近乎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違背日常經驗的結論: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當前中文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俄羅斯/蘇聯文化傳播廣泛,佔據著重要的亞文化位置。但這些俄羅斯/蘇聯文化的來源都並非一手信息,俄羅斯文化的主動傳播能力是欠缺的,俄文在國內並不流通,和當代俄羅斯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引進衰微。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營造了人類終極夢想,用現實經驗和藝術想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學寶藏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2017年,中文在線在美國推出「視覺小說平臺」Chapters,目前用戶數量超過1500萬,年增長率20%,月活躍用戶500萬,成為全球排名前二、中國最大的視覺小說平臺。這個平臺以優秀的改編能力和產品運營能力,成為中國網絡文學企業海外業態的成功創舉,其中《流浪地球》和《鄉村教師》等作品廣受歡迎。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社會矛盾進行有意識的誇大與歪曲報導,使國外受眾對中國產生誤解,中國的國家形象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例如制度落後、民主缺失、人民缺乏合作精神、自私等,這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建立與國家發展產生了損害。本文將圍繞上述分析,基於中國國家形象的現狀,探索《中餐廳》是如何進行文化傳播並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
  • 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
    中心的授課老師都是母語為俄語的對外俄語教學領域高水平的專家,在俄羅斯、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職教多年,有著資深的教學經驗。>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俄語培訓的授課教師都是母語為俄語的對外俄語教學領域高水平的專家,在俄羅斯、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執教多年。
  •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差異
    世界文化多種多樣,語言也是。一講到中文,在我們眼裡那是母親的象徵,無論走到哪裡,一聽到中國話就覺得格外的親切,但是在外國人眼裡,我們的中文卻讓他們望而止步。問什麼呢?中文實在是太難了!我們中國人現在也不乏學習英語的人才,甚至學習英語的人要遠遠多於研究漢語的人呢?
  • 孔子學院推動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土耳其的發展
    他說,此前在土耳其教育部和中國駐安卡拉使館的幫助下,學校已經開展了幾年的中文教學工作。雖然孩子們都是5至7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對中文和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此次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希望通過對中文的進一步學習,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 阿爾頓奧克表示,為支持學校開展中文教學工作,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教師吳群彬每周為孩子們授課。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青島 推動中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
    央廣網青島12月4日消息(記者王偉)12月3日,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指導下,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暨科大訊飛未來港啟幕儀式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舉行。「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是教育部國家語委應對新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革命的重要的舉措,是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切實服務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構建。」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田學軍說。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如果把不同的文化比作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那麼跨文化交流活動就是打破個體間隔閡和壁壘的關鍵所在,它最終在各種文化間建立起一張巨大的隱形的網絡,以多種途徑促成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最終把全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跨文化交流和傳播出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傳入中國,九十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 馬健:如何破解區域文化品牌建設的困境?
    原標題:馬健:如何破解區域文化品牌建設的困境?   編者按:目前區域文化品牌建設存在著「有符號,無品牌」的概念混淆化現象普遍,「政府熱,企業冷」的建設者缺位現象突出,「品牌多,關係亂」的品牌株連風險比較大等諸多問題。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數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制度化建構重構了人類社會實踐的方式,這些社會實踐成為催生複雜多變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及理論創新的內生動力。當下,我國媒體在傳播觀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與劣勢,從國家傳播的角度看,需要從國際話語建構的角度探尋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思路,即用他者聽得懂的方式講述他者想知道的中國故事。
  • 傳統文化復歸的困境:「過」與「不及」的兩極化
    顧名篩 攝  中新網12月25日電  題:2015中新網文化年終策劃之二:傳統文化復歸的困境:「過」與「不及」的兩極化  作者 宋宇晟  如往年一樣,2015年的文化圈並不缺少話題。其中,我們認為,「傳統文化復歸」是2015年中國文化領域或社會領域不少熱點事件的內在邏輯。也因此,這是今年一個值得關注與討論的文化現象。  傳統文化正回歸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文化復歸」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從上世紀末的「國學熱」及至今日孔子學院開遍全球,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幾十年之間,回歸趨勢明顯。
  •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記者丁宜  金犬報福,大地回春。在狗年春節的「中國時間」,全球迎來歡樂祥和的「世界時刻」。  中國佳節:歷久彌新 趨向本土  春節文化的海外傳播初具歷史。
  • 傳播中國文化「芳香」的法國博物館館長
    在法國,這裡的中國藝術收藏僅次于吉梅博物館,尤以青銅器和中國現當代繪畫收藏著稱。&nbsp&nbsp&nbsp&nbsp3月9日,賽努奇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共同策辦的《中國芳香:中國古代香文化》展覽將開展。5個月的展期中,觀眾可欣賞到中國古代各種香具和書畫藝術品,了解中國的「香文化」。
  • 在中國走紅的俄羅斯青年偶像大衛:願做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
    (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在華留學生,大衛不僅向觀眾分享學習語言的心得,還會向在中國的留學生們分享他的留學經驗,告訴身在異鄉的學子們如何適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生活。 3月4日,大衛打開了自己的直播間,這次他打算分享學習語言方面的心得。「大家學語言如果覺得很難進步,一定要複習,複習基本句型。」
  • 中文有沒有可能挑戰英文的地位?中文網絡如何走向世界?
    為何越南人是最熱衷學習中文的?因為越南人自小就是看著中國電影、電視劇、小說,聽著中國流行音樂長大,中國文化已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學習中文比學習英文更令他們獲得滿足感。所以讓中文走向世界最好的工具不是孔子學院,更不是坦克軍艦,而是不斷用中文創造出精彩的科學、影視、文學、文化、音樂、資訊內容,引領世界科技、文化發展!最近很多外國網紅進駐頭條、抖音、b站、百度等中國app,他們雖然是外國人,但為了拉近與中國網友的距離,也都多多少少學起了中文。
  • 美國Discovery教育落戶深圳,中國一帶一路文化駛入全球高速公路
    深圳2017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文化教育產業迎來資本化熱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文化走出去並如何可持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優質資本與優質文化教育、全球頂級資源融合的典範 中證併購基金總裁、Discovery中國文化教育平臺總負責人朱劍峰博士認為,「探索中國」教育平臺作為中證併購基金2017年著力推進的重點項目,是價值產業全球化、文化傳播全球化、文化運營全球化、產業投資基金全球化的多重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
  • 從阿木爺爺到雪花飄飄……中國文化正在輸出
    中國文化,正在從各種意想不到的角度,實現著海外輸出。今天這篇文章,對近年一些有意思的文化出海現象進行了一個盤點。這些中國文化是如何吸引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外國人的?或許對未來中國文化輸出提供了一些奇妙的思考角度。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