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聽》2019年第8期
摘要:湖南衛視所打造的節目《中餐廳》自2017年開播以來,實現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
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但《中餐廳》並不是簡單地展現餐廳經營的真實情況,而是藉助節目「跨地域」的拍攝方式以及「面向內」的播出特點,提供一個雙重的文化觀察視角,使本土與異域的文化均得以呈現,從而達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中國國家形象的目的。
對於「國家形象」,我國有多種概念界定。管文虎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1]楊偉芬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2]張毓強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主權國家系統運動過程中所發出的信息被公眾映象後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特定媒介(medium)的輸出』。」[3]總的來說,國家形象不僅來源於「自我」的言說,還包括「他者」的塑造,它以特定的信息符號作為載體,通過媒介進行輸出,從而形成國際受眾對本土國家的認知與評價,並以此為鏡像影響本土國家對自身的認定。
放眼當下,中國的國家形象呈現出雙重特徵。一方面,中國歷史悠久,古代長期保持著擁有強大國力的狀態,被視為「文明之地」「先進之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危機與災難中主動承擔起國際責任,「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媒體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中國媒體話語權有所缺失,國家形象更多的是「他塑」而非「我塑」。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社會矛盾進行有意識的誇大與歪曲報導,使國外受眾對中國產生誤解,中國的國家形象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例如制度落後、民主缺失、人民缺乏合作精神、自私等,這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建立與國家發展產生了損害。本文將圍繞上述分析,基於中國國家形象的現狀,探索《中餐廳》是如何進行文化傳播並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
一、《中餐廳》的主題功能
《中餐廳》節目第一季旨在弘揚中國美食文化,第二季打出「歡迎品嘗東方味道」的口號。其主題存在兩個共同點:第一,弘揚飲食文化;第二,推動對外傳播。本節圍繞上述兩點,對節目的主題功能進行剖析。
(一)弘揚飲食文化,強化文化認同
據《2016—2017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中餐成為海外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談及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訪者首選中餐(52%),其次是中醫藥(47%)和武術(44%)。」[4]相對於衣著服飾、孔儒思想、文化典籍等,飲食文化在國外受眾中的接受度更高,是具有「共有知識」特徵的文化,即「行為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5]對於國內受眾而言,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傳承,承載著人們的共同記憶,對飲食文化的認同是民族與國家發展無形的「驅動力」。
飲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餐廳》以弘揚飲食文化為主題,在不同的文化交流與互動過程中輸出飲食文化,強化了受眾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同。
(二)致力於對外傳播,增強文化軟實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對我國的關注度持續升高,以及國家意識到文化實力與經濟實力之間的差距。不難發現,世界上的大國與強國無一不立足於本國文化,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傳播,尤其是走出本土國家、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例如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的韓劇與綜藝等。事實上,「文化傳播的直接效果是塑造國家文化形象,間接效果則是增強文化軟實力」[6],而我國想要增強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是必經之路。
對此,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要求:「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7]《中餐廳》採取境外拍攝的方式,圍繞飲食文化進行敘事,從菜品飲品、裝修配飾,到人文關懷、文化精神等,使中國飲食文化得到了真實的、全方位的展示。可以說,《中餐廳》真正實現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媒介可能存在的對中國文化的誤讀,使國外受眾對中國飲食文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這是我國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文化的有益實踐探索,對於增強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作用。
二、《中餐廳》的國家形象建構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家形象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其國家形象卻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認可與醜化兼存,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力。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想要獲得世界的理解與認可,國家形象的完善與建構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善用飲食符號,展現文化內涵
肯尼思·博爾丁提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8]由此可見,形象是基於信息傳播而形成的,而信息傳播是由符號的編碼與解碼來實現的。所以說,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符號作為載體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對於建構國家形象具有重大意義。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的本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蘊含的文化也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求和」的文化內涵是重要傳播內容,包括「食與人之和」「食與社會之和」「食與自然之和」。[9]例如《中餐廳》第一季與第二季,嘉賓在菜品與飲品的選擇上都是獨具匠心的,有湘菜系的剁椒魚頭、粵菜系的茄汁大蝦、川菜系的麻婆豆腐、新疆風味手抓羊肉飯,以及中國茶品、臺灣珍珠奶茶等。這些菜品與飲品作為一種飲食符號,在代表地域特色的同時,也展現出其在時代變遷中所做出的積極融合與改變:麻婆豆腐原始材料中的「牛肉末」後改為可以用「豬肉末」代替,同時加入豆瓣醬中和原本的麻辣口味,兼顧各地域食客的口味,追求「食與社會之和」。又如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習慣於大家圍坐一席,共同品嘗美食,將其作為情感交流的媒介,這體現了「食與人之和」。積極運用飲食符號,展現和諧的中國文化內涵,是在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表達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決心,構建積極的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二)把握話語權,變「他塑」為「自塑」
由於文化軟實力的「落差」,在國際傳播方面存在著「西強我弱」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具有國際覆蓋面的媒介將自身的信息擴散到世界各國,從而完成自身國家形象的塑造,同時對國際民眾認知其他國家信息的過程進行幹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話語霸權。而由於處在國際傳播的弱勢地位,中國面對國家形象被「他塑」的實際情況,經常處於「失語」的狀態。正所謂「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10],面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與媒介的發展升級,掌控話語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餐廳》立足於中國飲食文化,對話語權的搶奪體現在嘉賓的行為與節目的創作上。首先,嘉賓作為餐廳合伙人的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者,通過餐廳的經營與節目的呈現,他們能夠與受眾直接溝通。節目中,每一位嘉賓都致力於傳播中國美食,即使是毫無烹飪經驗的周冬雨也拒絕以炸雞作為主推菜,堅持完成了中國特色的滷味菜餚。對於飲食文化的傳播,嘉賓們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其次,節目立足於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結合受眾的文化環境進行創作。例如第一季節目常常以象島海邊的美景作為開頭與結尾,將節目融入象島的自然環境中,增強代入感;第二季節目中,因科爾馬是宮崎駿先生漫畫《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取景原型,後期製作將漫畫中的人物劇情與中國美食相結合,提升認同感。節目利用嘉賓與創作的優勢主動發聲,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國外媒介對於飲食文化「二次傳播」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有效實現了媒體對國家形象的自我塑造,掌握了主動權與話語權。
(三)重視新媒體,完善傳播體系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受眾的媒介習慣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在現今的媒介傳播中,新媒體成為了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只有合理運用新媒體,才能夠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面向國內受眾,《中餐廳》在電視與網絡平臺進行雙向推送,利用微博、微信、美拍等平臺設置相關話題,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例如在第二季節目中,明星會將菜品的做法上傳到美拍視頻中,同時根據每期節目的不同議題,設置相關的熱搜話題(如「還珠情話」「小凱蒸蛋挑戰」等)。面對國外受眾,《中餐廳》的正片與紀錄片每期在YouTube湖南衛視官方頻道同步播出,根據節目組針對每期內容設置的主題與關鍵詞,受眾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同時,法國媒體例如法國新聞聯播、「France Bleu」等也針對節目內容進行了報導與評論,使《中餐廳》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合傳播。新媒體的運用改變了單一的宣傳方式,實現了系統化的文化傳播,有力增強了飲食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三、國內外受眾反饋異同
符號作為文化信息的一種表達,其編碼與解碼受到歷史背景、文化水平、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單獨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符號之間相關聯的結構式互文現義,以及特定的時間空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中,符號象徵意義的嬗變,都使得符號的內涵意義更加豐富且複雜。」[11]對此,研究受眾反饋以更好地理解其立場與角度,使文化符號融入受眾語境與國際話語體系,才能使其獲得認同與共鳴。
(一)國外受眾反饋
第一季節目在泰國象島拍攝,受眾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飲食衛生。例如在YouTube中,用戶coolbo1521發表評論:「為何這些廚師都不戴高帽,不怕掉頭髮頭屑嗎」;用戶Jane Doe發表評論:「他們在煮梅菜扣肉的時候嘗味道,嘗完又把剩下的汁放回鍋裡,會不會有點不大衛生啊」。第二,版權問題。例如在YouTube中,用戶發表評論:「你只知道偷東西嗎?小子」;用戶Lunar J Kim發表評論:「抄襲《尹食堂》」;用戶Kawai Yip發表評論:「用錢買了版權的,大家到底在吵什麼」。第三,文化交流。例如在YouTube中,用戶Kkwch Kin發表評論:「我來自泰國,我們泰國與中國是朋友」;用戶opt S發表評論:「我從節目中學習了中國話,我愛他們所有人」。
第二季節目在法國科爾馬拍攝,受眾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節目與嘉賓。例如在YouTube中,用戶Khai Linh發表評論:「這個節目完全不辜負我的期望,這些客人都很棒,一切都很好」;用戶beibei q發表評論:「有推廣中國的美食,比如枸杞火腿什麼的,很棒哦」;用戶anana shu發表評論:「這季請的嘉賓好成功,氣場都好合」。第二,兩季節目對比。例如在YouTube中,用戶shine Vikki發表評論:「還是喜歡上一季。這一季少了點真實,多了套路,聽說客人都是安排好的」;用戶Amily Liao發表評論:「第二季真的比第一季好看千萬倍」。第三,文化交流。YouTube用戶Janii Yaa發表評論:「看完了這一季的中餐廳現在更想去中國看看,我一定努力學習中文然後去中國,吃華人的美食」。法國「france bleu」中,一篇題為《中國人在科爾馬:中國真人秀從小威尼斯開始》的報導中提到:「我們將通過中國年輕明星的目光看到阿爾薩斯的願景,這將極大地推動阿爾薩斯而不僅僅是科爾馬的旅遊業。」[12]法國新聞聯播中談到:「從來沒有這種來自中國的交流活動,這對科爾馬市是很好的機會。」[13]
(二)國內受眾反饋
國內受眾的反饋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首先是真人秀節目本身。該類型節目具有真實感與親切感的特點,合伙人在泰國與法國的手忙腳亂,對菜品的精心製作等,都回歸了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劇本」與「導演」,合伙人一樣為生活中的瑣事忙碌與煩惱,是生活的真實再現,引起受眾的共鳴。其次是文化的交流與反思。節目通過嘉賓「經營 旅遊」的模式,向國外受眾展現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向國內受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外文化的渠道,促進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此外,我們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例如法國餐廳的衛生標準十分嚴格,管控力度也很強,對比而言我國的相關制度還有待改進。最後是文化自信的提升。《中餐廳》所展現出的嘉賓對中國飲食的完美呈現,國外食客對中國美食的認同與喜愛,都為國內受眾提升文化自信增添了力量。例如,黃曉明通過一句「Chinese food」可以攬客,科爾馬小城在官方推特上發布中餐廳訂餐電話後,餐位沒過幾天就全部訂滿,這足以看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強大影響力,有利於增強國民文化自信。
由此可見,《中餐廳》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飲食文化符號的選取對於文化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得到了受眾的認可。但與此同時,文化的差異與節目本身仍然是受眾關注的重點,基於不同的立場與角度,受眾的看法也是多樣化的。
四、結語
《中餐廳》創新性地以「飲食文化」為信息載體,採取「走出去」的攝製方式,是綜藝節目兼具娛樂性與社會性的範式,值得學習借鑑。但同時,節目也存在進步的空間。首先,完成「文化傳播」向「文化外交」的轉變。文化外交是指「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文化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藉助文化手段來進行外交活動」 [14],它通過政策優勢增強文化之間的互動性,利用文化外交的「柔性」特點增強其感染力,有效地實現國際受眾對文化的主動接受。其次,注重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在當今世界,文化不僅是精神層面的需求,更是促進經濟增長、展現國家魅力的重要力量。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以節目帶動其產業化步伐,有利於增強飲食文化的影響力。
當下,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地位不斷提升,得到了國際認可,但其文化軟實力並沒有獲得匹配性的增長。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建構國家形象的重大責任,對於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大意義。在強調實現「中國夢」的今天,綜藝節目更需要學會挖掘中國文化的價值,尋求更好的敘事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以構建良性的國家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注釋:
[1]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23.
[2]楊偉芬.滲透與互動:電視與國際關係[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95.
[3]張毓強.國家形象芻議[J].現代傳播,2002(02):27-31.
[4]2016-2017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673248.html,2018-01-08/2019-04-30.
[5]Ma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2.
[6]姚雲.中國文化形象的研究現狀及版圖[J].湖北社會科學,2018(05):174-181.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9.html,2017-10-28/2019-04-30.
[8]kenneth E.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A].劉朋.國家形象的概念:構成、分歧與區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24.
[9]張少飛.中國飲食的文化內涵[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10]嚴文斌.中國國際形象的「自塑」與「他塑」[J].對外傳播,2016(06):17-18.
[11]熊皇.符號學視域下國家形象宣傳片傳播策略分析——以《中國進入新時代》為例[J].當代電視,2017(12):63-64.
[12]中國人在科爾馬:中國真人秀從小威尼斯開始.France Bleu.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francebleu.fr/amp/infos/insolite/colmar-une-emission-de-tele-realite-chinoise-s-installe-pendant-trois-semaines-a-la-petite-venise-1527867046,2018-06-01/2019-04-30.
[13]《中餐廳2》名氣大到上法國新聞!王俊凱絕對是行走的「國際凱」.芒果tv. https://www.mgtv.com/b/324581/4441361.html,2018-06-22/2019-04-30.
[14]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5.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