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何建構國家形象? 專家強調人物塑造重要性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電影藝術如何建構國家形象

  作者:李 博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藩最近在北京城區25所中小學的近200位學生中進行了一次有關電影與國家形象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和華人形象表示過於理想化、無特殊感覺或不喜歡;相反,分別有73%和60.9%的受訪者對美國電影中的美國國家形象和美國人形象表示認同。兩相比較,怎樣讓影響最廣、受眾最多的電影藝術在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正麵塑造上起到積極作用,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

  表現國家形象最好的辦法還是表現生活在這個國家裡的人

  「電影怎麼表現國家形象?最好的辦法還是表現生活在這個國家裡的人。」中國影協主席、著名導演李前寬日前在中國影協舉辦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影像塑造」研討會上開門見山地表示,「這個人可以是一個母親、一位工人,也可以是一個農民、一位警察,哪怕他再平凡、再普通,只要他是可信的、可愛的,就無妨他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代表。人物塑造是電影的立本之魂,很多急於表現中國國家形象的影片之所以沒能起到宣傳效果,正是因為它忽略了對人物的塑造。」

  與李前寬一樣,中國影協副主席、著名導演尹力也十分強調人物塑造對於電影中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性,同時他還指出一些影片對國家形象產生的負面影響:「有的外國人在看過某些中國電影之後,以為中國人還像幾十年前一樣穿著大棉襖、窮得揭不開鍋,這樣顯然不利於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還有很多標榜著表現當下生活的影片,因為創作者自身的逐利意圖,在真實生活的外面又包裹上了一層不真實的商業外衣,這樣的影片當然也不能代表國家形象。」

  青年導演陸川更看重的是電影題材的選擇對國家形象塑造的影響。「談到中國國家形象的呈現,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影片是不是在講一個全人類都能聽得懂的話題?我們是不是在用一種全人類都能聽得懂的語言講故事?」陸川說,「比如說戰爭片,美國戰爭片的最高目的是宣揚反戰,而我們很多戰爭片卻好像是在鼓勵戰爭!你的影片是想輸出戰爭思想還是輸出和平思想,這是主題立意的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停地向外輸出宣揚戰爭的戰爭片,那麼國外觀眾一定會覺得難以理解並產生牴觸情緒,這樣的話還何談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

  首部國產全3D動畫電影《兔俠傳奇》今年暑期在影院中遭受的冷遇,讓該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感慨良多。「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2》在中國上映了整整90天且是全天候放映,而國產動畫電影《兔俠傳奇》只得到10天公映時間並且大多被排在早場。直到《兔俠傳奇》下線,也沒有幾家媒體報導這部影片對於國產動畫的貢獻,大多數媒體都在宣傳《功夫熊貓2》取得超過6億元票房,而《兔俠傳奇》只有1500萬元。」孫立軍說,「國產動畫電影缺乏宣傳和支持,憑什麼跟強大的好萊塢動畫對抗?又如何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

  導演劉傑創作的《碧羅雪山》在國外屢獲大獎,他也成為了中國電影對外交流的一位「大使」。在劉傑看來,電影創作者不必有太多負擔,他們需要做的只是真誠、如實地反映自己的時代。「我特別欣賞香港演員黃秋生曾說過的一句話,他說自己從前拍過很多表現小混混的電影,回過頭來他覺得非常羞愧,因為自己的影片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劉傑說,「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沉下心來,認真思考怎樣才能負責任地表現自己的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做到無愧於現實、無愧於時代。」

  國家形象並不一定非要以直白的視覺符號傳遞給觀眾

  一段為新加坡空軍拍攝的形象廣告讓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賈磊磊印象深刻:「在這段廣告片裡,你看不到哪怕一架真實的飛機,只能看到在海灘邊、城市裡、人群上空不斷掠過的飛機的影子,但這些影子卻比真實的飛機更加巨大、更加震撼人心。新加坡軍隊的實力並不強大、他們也沒有生產戰鬥機的能力,但在看完這段廣告片後,你一定會對這個國家的力量肅然起敬。其實國家形象並不一定非要以直白的視覺符號傳遞給觀眾,用貼標籤、喊口號的方式拍攝宣傳電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觀眾不一定能順暢地接受。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國家形象宣傳影片都是通過豐富的藝術手段讓觀眾在潛移默化間認同這個國家的正面形象的。」

  「中國社會正處在不斷發展、不斷變革的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可不可以通過電影的方式去表現?表現生活中某些負面的東西是不是就損害了國家形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認為,電影創作者不應避諱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負責任地表現社會問題的影片不僅不會影響國家形象的建構反而會推進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就要對電影創作持比較寬容的態度,拍攝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反映現實問題的影片並不會損害國家形象的塑造。」饒曙光表示,「因為中國電影要表現的主要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這些人與事既包括正面的,也少不了負面的,如果單純拍攝表現好人好事的影片的話,未必就能起到預想中的正面宣傳效果。」

  「英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塑造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比如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就以現代人的視角表現了莎翁的故事,還有《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中的英國人,已經不是傳統中那副保守、頑固的樣子了,片中新英國人的形象和影片一起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說道。在陳山看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中國、現代化的中國人的形象應當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表達:「我常說,發生在北京中關村的故事太適合拍成電影了,中關村是國家高新技術的代表,周圍有北大、清華兩所著名高校,還有頤和園、圓明園這樣世界聞名的景點,中國電影人為什麼不在此取材拍攝電影,來展示新北京、新北京人的形象呢?其實拍一部反映中關村的電影,可能比一些傳統的主旋律電影具有更好的宣傳效果。」

  與陳山相仿,賈磊磊以韓國電影為例,說明了電影中國家形象的塑造不應以犧牲人物的合理性為代價。「韓國電影的常用敘事策略是將個人訴求與國家願景緊密結合,個人、家庭和國家在韓國影片中常常是三位一體、不可分離的。」賈磊磊表示,「相反很多國產電影因為急於表現主人公的『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精神,非常生硬地將個人願望、家庭關係同國家利益對立了起來,結果反而破壞了影片的合理性,更影響了觀眾的接受。」

相關焦點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2020-08-07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之神態描寫
    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即表明作詩貴在含蓄,如此方韻味無窮,而這種方法,其實也可以運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哦!我們都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而神情則好比我們思想情緒的晴雨表。譬如呆若木雞、怒髮衝冠、眉飛色舞、泰然自若、灰頭土面等成語就都是描寫人物神態的哦。那麼在行文中,我們具體要如何不著一字,盡現神情呢?神 態 描 寫 大 框 架 首先,要確定神態的主要部位。譬如著筆寫人物的眉毛、眼睛等。其次,確定各部位神態的具體狀態。
  • 星辰文藝丨於作梁:電影《絕密工程》的人物塑造
    電影《絕密工程》講述了五十年代末,為了應對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十萬工程兵隱姓埋名,奔赴茫茫戈壁灘為「兩彈一星」工程建設基礎設施的故事。電影通過對單個人物的塑造、人物關係的連結、英雄群像的展現,讓觀眾跟隨人物所見所言所為走進歷史背後的故事,深刻感受「兩彈一星」精神。
  • 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以...
    為了對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探討運動員所代表的國家形象和個體人格的集中呈現,本文將藉助於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研究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的特點,觀察媒體對運動員的報導策略,並對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建構方式進行思考。
  • 電影《黃大年》:主旋律敘事的美學升級
    成孝湜:《黃大年》這部電影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主旋律電影,描摹時代楷模,謳歌時代精神,又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仔細了解黃大年的相關資料後,我發現他本人和他的事跡,究其實質,非常符合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反覆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因此,我在塑造形象、編織故事時也是圍繞著這一核心理念下功夫。
  • 試論電視劇《歡樂頌》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這部以都市女性為題材的電視劇圍繞五位性格迥異、來自不同階層、擁有不同出身背景的女性講述了她們的愛情與生活,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是相當的成功,本文筆者就對《歡樂頌》中的人物塑造展開論述。 關鍵詞:歡樂頌;電視劇;人物形象;都市女性;性格;背景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00-03 電視劇在這個多元化思潮匯集的社會背景下成為了文藝作品的主要力量,每一個電視劇創作者都要思考如何為為時代凝神聚氣,傳遞積極正向的精神和意識。只有無愧於時代的電視劇作品才能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首先,根據建構的途徑,國家形象實際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自塑,即國內媒體建構的本國形象;其二,他塑,即他國媒介建構本國的形象;其三,主體間建構,即本國媒介與他國媒介共同建構的國家形象。後來張毓強將其定義拓展為「一個主權國家在系統運動過程中發出的信息被公眾映像後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特定媒介的輸出」。
  •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時空戀旅人》的魅力
    該片單單從劇情去欣賞較為單薄,因此,下面我將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層次來解讀這部愛情電影的魅力:創作風格:色調溫暖,平凡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凸顯英式浪漫人物塑造:角色性格細膩真實,通過人物的成長彰顯電影內核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的國家話語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浪潮中,通過多樣化的傳播路徑,展示自身的政治理念、價值信仰及文化旨趣,不僅關係到多民族國家在競爭性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還直接影響到轉型社會的穩定、和諧、安全。以社交媒體時代為視界,探討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理念和實踐方略,有助於新時代「中國形象」「中國道路」的全球性傳播。
  • 中國故事式的人物形象塑造 ——評《塞上風雲記》主人公呂俊傑
    中國故事式的人物形象塑造——評《塞上風雲記》主人公呂俊傑李景澤/文 河北北方學院文學院教師不得不說,創作者極善對其「天堂之路」式的塑造。但正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疼」,當呂俊傑的父親被瞿大宅和呂俊山氣得暴斃身亡時,呂俊傑的庇護傘瞬間傾覆。家產被呂俊山一人霸佔了不說,他自己也被誣陷謀殺、慘遭通緝,落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場。呂俊傑的生活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天堂之路」不在,「地獄之途」開啟。
  • 「學思平治」易滌非:塑造輿論、建構意識形態,要適應信息網絡化的...
    【關鍵詞】網絡時代 信息 輿論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信息傳播、輿論塑造和意識形態建構密切相關,但又有很大差異。傳播信息是蜜蜂和螞蟻都能做的事情,塑造輿論要求恰當有效地處理事件與傳播的關係,而建構具有指導和約束功能的意識形態,則非真正的思想家不可。
  • 美國主流期刊如何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以2016年上半年《經濟學人...
    另一方面,無論這兩家媒體對中國的政治形象評價如何,通過數量及題材豐富的政治報導,它們都側面證實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西方主流媒體不得不重視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形象和作用。 經濟方面,可以看出《經濟學人》和《時代周刊》對中國的經濟寄予厚望,將中國視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救命稻草。但近兩年中國的經濟走勢放緩,兩家媒體開始唱衰。
  • 姜文電影中二元的女性形象:蕩婦與神女
    所愛非人往往是姜文電影裡性感女神的共同悲劇,這似乎在引導我們,以肉慾為基礎的愛情關係的不可靠。相比較而言,周韻飾演的往往是摒棄掉肉體歡樂的「偉大」女性,似乎只有她才能獲得電影裡英雄的心。在姜文的「北洋三部曲」裡,他從來沒有塑造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女性形象。
  • 網絡小說人物塑造注意要點
    你所寫的故事情節必須要緊緊圍繞主要角色來展開,為塑造角色形象服務。你在寫文的初期塑造主角時,一定已經腦海裡有了對主角發展路線,性格特徵等一系列的塑造。為了突出主角,承託劇情,才開始設定配角。那麼配角在一開始的塑造上便不可能比主角要豐滿、生動。所以如何讓讀者喜歡文章中的主角,才是寫文中作者需要引導讀者感受到的。
  • 土著電影人如何塑造電影的未來
    Atanarjuat: The Fast Runner土著電影人如何塑造電影的未來作者:By Julian Brave NoiseCat譯者:By「《阿塔那胡亞特》的目的是讓觀眾從裡面往外看,而不是從外面往裡看,」製作這部電影的因紐特製作公司Isuma的網站上有一篇題為「因紐特風格的電影製作」的帖子寫道。「我們的目標不是把南方電影製作慣例強加在我們獨特的故事上,而是讓故事以因紐特人的方式塑造電影製作過程。」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塑造人物和過好人生一個道理:拿好自己的主動權,活出生命的意義
    如果問:有哪些人物讓你印象深刻,你一定會說出很多吧?生活中給你啟發,教你上進的良師益友;共同生活,享受幸福的親密愛人;陪伴成長,無微不至關懷你的親人……當然,肯定也有那些活在虛幻世界——書中或電影中,讓你久久不能忘懷的人物,比如經典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阿甘,《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說到這,我想你的腦海裡也已經湧現出了一個或幾個人了吧?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如此,國家建構就被轉化為一個經驗問題:包容性的政治整合安排在哪些條件下更有可能出現並取得成功?在這裡,威默明確區分了國家建構與民主化,強調後者並非西方世界不少研究所假定的那樣,是國族聚合的充要條件或是根本因素。近些年來,西方有關族群的社會科學研究越來越傾向於以行動者為中心,關注各種微觀機制與短期要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