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2021-01-20 澎湃新聞

《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瑞士]安德烈亞斯·威默著,葉江譯,格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357頁,85.00元

國族建構(nation building)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也為人們所普遍關心。格致出版社新近翻譯推出了哥倫比亞大學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教授的專著《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

(原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

。威默是如今這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國家建構》建立在他過去二十多年間的相關研究之上(威默在「前言」中回顧了其思考與研究推進的過程,值得留意),曾獲得美國社會學協會歷史社會學巴林頓·摩爾圖書獎。

《國家建構》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一些國家會沿著族群(ethnic group,即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意義上的「民族」,譯者序對相關術語的翻譯選擇做了充分討論)的裂痕而分崩離析,而另一些國家雖然人口構成多元,但仍長期整合在一起?威默認為,國家建構的本質是公民與國家間的權力關係問題,而政治整合(political integration)和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fication)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前者涉及建設各種現代國家制度,推進不排斥任何族群的包容性「政治整合」。後者則是要建立起各族群對「國族」(nation,即我國「中華民族」層次的 「民族」)和「民族國家」(nation-state,又譯作「國民國家」)的認同。而要實現這兩點,關鍵是要在國家與公民之間建立起跨越族群界限(ethnic divides)的政治聯繫,將各族群整合進某種包容性的權力安排中,形成公民對民族(nation)和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認同。如此,國家建構就被轉化為一個經驗問題:包容性的政治整合安排在哪些條件下更有可能出現並取得成功?在這裡,威默明確區分了國家建構與民主化,強調後者並非西方世界不少研究所假定的那樣,是國族聚合的充要條件或是根本因素。

近些年來,西方有關族群的社會科學研究越來越傾向於以行動者為中心,關注各種微觀機制與短期要素的作用。與之不同,《國家建構》沿襲了歷史社會學的宏觀分析傳統,重視長期而緩慢的政治發展過程的影響。威默基於社會交換網絡的視角搭建了全書理論框架,中心邏輯是:與所有大型組織形式一樣,國家的基礎是其內部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間所形成的聯盟網絡。國家建構過程與這些政治性聯盟網絡的性質與覆蓋範圍密不可分。國家與公民間的交換關係又分為三個不可通約的基本維度:一、組織維度:描述兩者的關係是否制度化以及如何制度化,涉及資源交換的渠道;二、政治經濟維度:關於兩者交換的資源,主要涉及公共物品的提供;三、溝通維度:涉及意圖和信息的交換,關注合作夥伴如何相互協商和溝通。與這三個維度相對應,威默認為,發達的志願性組織,較強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國家能力以及較低的語言溝通障礙這三個條件,有助於政治聯盟網絡實現跨越族群界限的擴展,支持國家認同的構建。這三個條件都是歷史形成的,取決於在殖民時代和現代民族國家出現前就已開始的歷史過程,特別是早期國家中央集權的發展程度。

威默用三章篇幅分別展示了這三種機理。首先,社會組織的狀態影響到政治聯盟所採取的制度形式。不同於恩庇型組織的垂直關係網絡,志願組織的橫向關係網絡有助於跨越族群邊界,建立起跨域族群的政治聯盟,推動包容性國家的形成。第二章通過瑞士和比利時經驗的比較展示了這一點。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瑞士,讀書會和合唱團等志願性組織取得了跨域族群(區域、語言、宗教及其它)界線的擴展,成為政治動員與聯合的基礎。語言多樣性在瑞士沒有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而同時代的比利時則相反。在外國佔領者(拿破崙和後來的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壓制下,民間社團局限於更富裕,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法語區與法語社群。結果,比利時獨立後,統治者更傾向於與法語社群相聯合,而講佛蘭芒語的社群則被邊緣化。語言問題高度政治化,國家沿著語言分界線出現分裂。

第三章從國家與公民之間如何相互交換資源切入。政府越能夠在不同地區向更廣泛的公民提供公共產品,作為交換夥伴的吸引力就越大,更多公民越將嘗試與國家建立聯盟,繼而政府精英的構成也越能反映出人口的族群多樣性。同為後殖民國家,波札那與索馬利亞的對比說明了這一點。波札那獨立後,政府在養牛業等上提供了均衡的公共物品,獲得了跨地區和跨族群的支持,進而提高了議會和內閣構成的族群代表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包容性的權力配置推動了國家認同和少數族群的融入。索馬利亞統治者長期持續的恩庇政策與族群分裂後果則從反面展示了這一點。

第四章通過十九世紀早期到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和俄羅斯,說明了傳播溝通機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共同的語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並由此建立持久的信任關係,使得建立跨地區和跨越族群分界線的聯繫也更加容易。在中國,雖然漢族居民所說的語言不同,但統一的書寫文字方便了不同方言人群的相互理解。政府也能不給持某種語言的人以特權,基於經典,通過書面考試來招募政治精英,保持了精英來源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漢族也成為語言多樣但族群同質的群體。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俄羅斯:全體人口所說和所寫的語言極度不同,而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統治者將俄羅斯語族提升為行政管理者,結果語言民族主義則使得帝國兩次沿著族群語言分界線而解體。

總之,志願組織的密度,國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以及語言的同質性,都影響到能否建立跨越族群邊界的政治聯繫,從而產生更具包容性的民族-國家認同。人們進而會追問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以及居民的語言同質性從何而來。威默的回答是,這些都來自於十九世紀晚期大眾政治興起之前就享有的歷史遺產。語言的同質性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與在國家建構的嘗試之前中央集權國家是否出現有很大關係。一方面,那些繼承了傳統官僚機器與經驗訣竅的政府,更有能力為其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從而培養政治忠誠。另一方面,在那些中央集權統治早已出現的地方,公民們如今也更可能使用同一種語言,也就更容易跨越族群和區域的分界線來建立政治聯盟。最後,公民社會組織的早期興起使政治家們能夠將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編織成一片政治網絡。這些都減少了族群在政治上的顯著性,削弱了對分裂主義的支持。

威默承認,他的宏觀社會學理論與該領域眼下時興的微觀研究取向並不合拍。這些研究越來越流行採取調查實驗和隨機對照試驗(如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所反映的),對個體層次及短期社會機理進行更為精確、嚴謹的因果關係驗證。威默承認微觀研究的長處,但強調長期過程的巨大影響也不容忽視。他主張「通過在原來的努力中加入理論精確性和方法嚴謹性來重振這一宏觀政治和歷史的傳統」

(45-46頁)

。因此,雖然採取了異於時俗的理論思考路徑,《國家建構》在研究方法上卻採取了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嵌套分析和混合方法取徑,將比較案例研究和大樣本統計(large N statistics)分析結合起來,注重因果關係的識別。

首先,前面的第二到第四章通過一系列成對的案例比較來檢驗各種交換關係對國家建設的影響,並通過細微的過程追蹤,在不同的時間點觀察歷史發展,排除了反向因果關係。雖然案例研究初步驗證理論假說並展示了因果機制,但是並不能有效排除其他因素(如殖民地經歷、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幹擾,也無法比較不同機制間的重要性。隨後三章轉而採取大樣本定量統計的方法來檢驗上述三個機制在其它案例中是否有效。威默構建並利用了多個數據集,通過工具變量等統計技術,更加充分地論證了上述三個機制的重要性。例如,他驗證了,各個國家的民族政治包容程度與識字率、鐵軌密度、語言同質性以及政治和公民組織的密度呈正相關;而十九世紀下半葉由中央集權化政府統治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能在國內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其語言多樣性也較少。威默還發現,語言多樣性高和公共物品供給程度低之間的統計相關性更多是因為它們都出現在缺乏中央集權國家歷史遺產的社會中,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因果關係,而語言多樣性發揮影響更重要的機制是建立政治網絡的難易程度。通過大樣本統計研究,威默很好地驗證了人均志願性組織,政府公共物品提供以及居民語言同質程度這三個變量的顯著性。此外,他在後續章節還討論了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與忠誠等問題。

威默用嚴謹紮實的研究工作再次證明「族群之間的政治平等是國家建構的關鍵決定因素」

(第7頁)

,復興了民族主義和族群衝突研究中的宏觀歷史社會學傳統。當然,《國家建構》還是有許多值得繼續討論的問題。比如結構性解釋與自主能動性(以及長期宏觀影響與短期微觀要素間)的張力。威默試圖展示的是歷史經驗與宏觀結構如何影響了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國家建構前景。威默更相信:「這樣的歷史事件都沒有將國家建構的進程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它們似乎僅僅是修改而不是重新設計建造本書所關注的長期歷史力量。」

(44頁)

然而,諸如政治勢力的領導與決斷,某些重大而意外的事件(重大自然災害和瘟疫等)以及人們對它們的處理應對等短期要素同樣對一個國家能夠發展包容性的民族認同有著影響。如威默所承認的,國家建設並不總是一條單向的路。歷史中充滿了偶然、意外與逆轉。路和門可能都是雙向的,並沒有前定的命運,也沒有多少簡單的選擇(比如當我們談論「包容性」時,是應該更注重推動語言與文化的同一性還是尊重和保護內部的差異性?)。在某些歷史的關鍵節點上,民族身份有時會由於各種衝擊而經歷挑戰而發生劇烈的波動,展示出多重的可能性(雖然概率有所不同)。相關的社會歷史與政治進程並沒有(也不會)以今天或某個時點所存在的任何民族形式就此終結。曾經看似穩固的國家可能會崩解(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而曾經被邊緣化的民族身份後來可能會再興起(如蘇格蘭)。相關研究不能假定歷史上(也包括如今)穩定的民族(nations)是合適的觀察單位,也不能假設國家建構的成敗是由某種歷史條件預先確定的

(第7頁)

。「抽刀斷水水更流」,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許多時候,我們恐怕不得不承認,「國家的成功和失敗很隨機,我們不太知道為什麼」

(24-25頁)

此外,需要考慮的還有外部因素對國家建構的影響。本書的討論專注於國內條件,但國家建設的進程總是在一定的國際體系和周邊環境背景下發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後者的影響。如許多研究所指出的,不少國家(特別是在非殖民浪潮中出現的新興國家)國家建構所面對的關鍵挑戰就在於,其現有的國家邊界本就不是由歷史「自然形成」形成的,而是為外部力量所強加,並且不斷受到外部因素的約束和幹擾。例如,就有西方學者認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規範使得像在非洲這樣的地方,不少領土與邊界無法進行「恰當」變更來符合「現實」,結果跨越國境的族群網絡構成了國家構建過程的重大挑戰。不少族群的存在是跨越政體邊界的。發展威默的社會交換網絡模型,納入國際體系環境要素,或將是一個令人期待的研究方向。

注意到種種複雜性,我們就越發能認同威默在理論主張與政策建議上的審慎節制,謹慎而謙卑地承認我們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所知和「能做的並不是那麼多」

(20頁)

。威默對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改造其他國家的衝動提出了明確警告:國家建構需要時間,外部力量缺乏足夠的合法性和必要的耐性來等待並培育政治聯盟網絡在不同區域蔓延,即便從外部提供公共物品並不能有效地幫助實現這一點。畢竟「國家建構是幾代人而不是幾年就能完成的事情」

(第2頁)

,需要久久為功。對中國而言,無論如何評估歷史給我們的遺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維護依舊需要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來推進包容性的國家治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情感維度上是指人們對國家的依戀感、歸屬感、熱愛感、榮譽感、自豪感,是對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的承認,接受執政黨的政見,並參與國家的建設[2]。從現代民族國家現實運行的視角來看,國家認同建構與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呈現出一體兩面的辯證依託關係。蔡文成認為,國家是客觀存在的政治共同體。現代國家建構是複雜的政治系統,現代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完善的國家治理,也需要堅實的國家認同[3]。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這種認同性危機既可以是直接指向共同體的、體現族群關係的、文化先賦予性的認同危機;也可以是針對國家權力安排的、作為公民個體的、政治選擇性的認同危機。不管是何種維度的認同性危機,都無法使國家免於失序、混亂甚至分裂之憂。也正因為這樣,派伊指出認同性危機是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危機」[5]。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基於此,本文以官方媒體的海外撤僑報導作為研究對象,便是關注在這種特殊的國家行動中,「國家」的概念如何被激活、被可見、被凸顯;媒介如何在公眾的想像與政治話語中參與國家想像的書寫、作用於國家觀念層與實踐層的縫合併建構國家認同。二認同的凝聚:國家想像與家國敘事在以「國家」為引領的概念叢中,肇始於19世紀初的共同體理論可謂枝葉扶疏、蔚然深秀。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但是這種包容,能否被看成是一種內在穩定的政治秩序(政治共同體),則很難說,因為這視乎統治權力的穩定度而定。比較糟糕的例子是——神聖羅馬帝國曾地跨德意志與義大利,但紅鬍子腓特烈來回奔波於兩地之間, 「(他)回到了阿爾卑斯山以北。他一來,法蘭克人(即德意志人)就恢復了和平。他一走,義大利人就失去了和平」。(馬克·布洛赫,2004)。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面對社交媒體對以「國家」為主體的傳播行為的強力介入,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不止是日常人際交流、交往的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問題,還是蘊含文化政治邏輯的權力交換問題。話語技術的創新乃至話語範式的轉換,是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建設的前提;對關係網絡、符號意義的具身認知和語境理解,是提升國家話語能力的條件;通過有效話語溝通,建立積極的個人形象、機構形象以及國家形象,則是其實踐旨歸。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因為族群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而民族則是人為的和理性建構的產物。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那句流行的行話說,民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與帝國的根本區別在於,民族國家既不承認存在著某種神聖的秩序,也不追求最高的認同目標。它僅僅試圖維持一個社會最基本和最低層次的認同,也就是以法律為基礎的政治認同。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第二個層面對國家認同感建構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認為重大活動的國家支持、媒介呈現以及受眾參與等各方面都對國家認同感建構有一定影響。受眾作為活動參與的主體,通過新媒體時代各種方式接觸和參與到其中,這樣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塑造受眾的價值觀,提升受眾文化認同[7]。現有研究多將國家認同感建構效果作為評價標準單獨研究,實際上國家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對其也有影響。
  • 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
    無論是歐洲民族國家的興起還是中國等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抑或是通過反殖民運動成立的獨立國家,都面臨著國家的建構與發展問題。從傳統社會到現代國家,工業化帶來的變化不僅有國家群體結構規模與經濟體量的增加,以及現代社會文化教育的普及與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而引發的國家治理的複雜性,而且還有對政治價值的詮釋方式,以及政權組織政治認同的手段。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③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主權國家為基礎奠定了歐洲的新秩序,但「現代民族觀念和現代民族主義直到18世紀晚期才開始出現」。④民族主義不僅是一個現代性的產物,而且是基於民族國家建構需要而產生的觀念,它的重要使命是為政治共同體提供認同紐帶和文化凝聚力。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即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性。民族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民族認同發展的層次性。就中國民族認同而言,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各民族的內部民族認同(或族群認同);二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整體認同,即國家認同或國民認同,是指公民對祖國歷史、國家主權等方面的認同,其中也包括對政黨、發展道路等方面的政治認同;三是文化認同。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講述著屬於中國人的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 三、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 「人類的獨特特徵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複雜社會時對情感的依賴。」[9]《國家寶藏》通過對作為文化符號的文物和文物故事的操演,凝聚了人們共同的情感,引發了觀眾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或者說,我們同時屬於兩個共同體,一個是界限分明的政治共同體,一個是更寬廣的包括整個人類在內的道德共同體和風險共同體。因此在邏輯上,人應該有世界公民的意識、德行和責任。但政治共同體的典範形式,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國家,即佔有一定領土並能合法壟斷暴力的政治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