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就必須在政治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本期欄目由在政治倫理學領域長期耕耘的三位學人,圍繞「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問題域」「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三大基礎問題闡幽發微,生發出諸多新識洞見,以求學界同仁共鳴。

  政治倫理學是政治學和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最近十幾年來我國應用倫理學中的顯學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主體(政黨、社團、民族、個人等)在執掌國家政權或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事務所應遵循的倫理規則及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精神,包括調節社會制度環境的德法手段、規約社會生活形式的倫理秩序、衡量政治行為善惡的道德尺度、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價值取向等內容,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行動基準和價值內核。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無論是政治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中西政治倫理史研究,還是政治倫理國內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均有眾多論著面世。但在強化中華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已經逐步凝聚為倫理學界的思想共識,而目前的研究狀況與這一殷切期許相比,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理論願景,當前亟待完成的學術要務包括:

  一、在精心解讀經典文本與深度關懷政治實踐的循環互動中,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主題。要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離不開對古今中外政治倫理經典文本的精細解讀,因為經典文本所矚目的焦點是政治事務的內部本質,是對於客觀性政治世界深層內涵的揭櫫,它經過剝繭抽絲之後,觸及了政治事務堅硬的內核。猶如《論語》和《道德經》,其所探尋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熱鬧喧譁的政治生活深處的縱橫溝壑,它們要燭照人性背後的晦明,他們要描繪政治世界中生命的熱情與夢想、掙扎與無奈、欲望與規範之間無休無止的糾纏。亦如《理想國》和《正義論》所揭示的那樣,儘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關正義的具體表現形式千姿百態,紛繁多變,但總有構成正義生活的最基本的框架和展現廣闊生活背景的樸素的正義底色,而這兩部經典文本所關注的就是正義自身的根本特質及其普遍意義。今天遇到的難題是,由於政治倫理學經典作品具有呆滯笨重的特徵,其氣勢恢宏的邏輯架構、精細微妙的理論闡釋、獨具特色的筆調意趣、個性迥異的行文風格等等,需要從容的心境去細細咀嚼,需要充足的時間去慢慢品味,人們在信息泛濫、心情焦灼的生活狀態下,不再喜歡思想深邃、內涵厚重的文本,但離開對政治倫理經典文本的深度靜覽和精心妙悟,不去從中汲取豐厚的思想理論資源,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的建構無疑是空中樓閣、夢裡幻影。

  當然,要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僅是精心研讀經典文本遠遠不夠,還需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準確把脈國內外政治實踐中重大社會利益衝突的關鍵所在,亦即在讀「有字之書」的同時,更要讀「無字之書」,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課堂中,找到真問題,進行真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形成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的學風。因為任何一種理論創新只能從時代遇到的重大問題開始,恰如馬克思所言:「任何人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從根本意義上講,政治倫理學的創新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者只能深切地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和解決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看到自己時代各種偶然背後的必然、現象背後的本質、感性背後的理性,才能真正掌握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的現實邏輯和發展規律,進而推動政治倫理學的理論創新和不斷進步。

  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防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僅從經典文本的詮釋出發思考現實問題。如:看到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邏輯盛行,就從馬克思《資本論》中尋找依據予以批判;看到社會道德滑坡,就從四書五經中尋覓療救之道等等。看不到這些經典文本賴以生成的經濟社會環境,更不去深入思考當代現實問題賴以形成的制度前提條件,最終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錯誤結果。二是有不少學者在學院化專業分工體制的影響下,只重視政治倫理學內部微觀領域的精細研究,把研究活動變成各種史料的堆砌,或者旁徵博引他人觀點代替研究者本人的自我判斷,讓自己的頭腦變成了別人的跑馬場,或者在五花八門的學術小圈子內,做些不痛不癢乃至十分瑣碎的所謂純學術研究,最終導致政治倫理思想本身的支離破碎,無法有效凝聚整個學術共同體的理論共識,更難以深入把握時代本身的宏大主題。反觀東西方歷史上真正偉大的政治倫理學家,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和深入思考,認同了一種政治立場,並將這種立場化作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融會貫通於自己的學術之中,能夠從人類社會和民族國家的立場,思考所屬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能夠從本國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評判不同的學術觀點,進而提出超邁他人的真知灼見,為世人留下燭照千古的思想遺產。

  二、從歷史大縱深和國際寬視域的雙重視角,全面強化新時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近十幾年來,中國政治倫理史的研究雖然對不同時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倫理理論的探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至今沒有一部中國政治倫理思想通史問世,特別是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倫理的研究,尚有諸多空白亟須填補。諸如: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萬世一系,綿延不絕,但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的彼此掣肘、皇帝與六部大臣的弄權鬥法、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博弈等,究竟遵循哪些政治倫理規則,至今沒有對之進行深入探究的專著出版。閱讀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經典,不僅要看到典籍表面的文字含義,更要看到典籍背後的精神實質。實際上任何朝代所彙編的眾多典籍,都要遵循當朝統治者制定的基本政治原則,如乾隆借編纂《四庫全書》之機,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分別採取全毀、抽毀和刪改的辦法,儘可能收錄宣傳大清王朝文治武功的著作,對黃宗羲、呂留良、顧炎武等具有現代民主精神的著作,予以嚴厲打擊和銷毀。如果我們在閱讀古代典籍時,缺乏鮮明的文化主體意識、深刻的歷史批判精神和敏銳的學術甄別能力,必將陷入古人設置的精神迷帳而無從出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中國人對古今關係的看法交織著對中西關係的認識,而中西地位的變動又影響著中國人古今關係的敘事結構,進而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產生重大影響。這就要求我們除了從歷史大縱深的宏闊視角,強化中國政治倫理史研究的深度外,還必須用國際寬視域的比較研究眼光,拓寬我國政治倫理研究的廣度,去深入了解西方政治倫理史的變遷歷程,包括對西方政治倫理通史、西方政治倫理國別史、西方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現象的倫理探究等。

  三、在多樣競爭和一元引領的思想張力結構中,逐步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領域,各種理論思潮澎湃激蕩,此起彼伏。在各種政治倫理思潮爭鋒論劍的背後,一直存在著兩種彼此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在政治倫理研究中必須建立新的多樣的政治價值理念、制度倫理模式、公民德性類型等,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需要。另一種觀點認為,正是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新時代,我們黨所倡導的革命傳統型政治倫理理念、制度、體系遇到了一定困難,建立新的統一的當代政治價值理念、制度倫理體系和公民行為模式,已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較為緊迫的歷史選擇。

  世界歷史的發展表明,任何國家或政黨要想作為一個具有內聚力的政治實體而長期存在,就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努力建構為自身所特有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如果一個國家置身於所謂「國際政治潮流」之中,完全放棄本國政治倫理學的核心話語體系,通過否定自身的政治倫理傳統走向歷史虛無主義,乃至力圖使自己國家從原有的政治倫理類型完全徹底地皈依另類政治倫理類型,那麼,它必然會使自己的國民在政治價值理念、制度倫理模式、公民德性類型等方面,走向「無根性」的價值空場,最終在國際社會的政治鬥爭中,迷失自我,自交城池,成為他國政治權謀的犧牲品。這就要求我們在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時,必須對本民族的政治倫理文化抱有一種溫情和敬意,決不能背離歷史主義的基本要求,用今天的觀念和標準去衡量古人所做的一切,最終走向歷史虛無主義或歷史相對主義;也不能一味地食古不化、厚古薄今,走向政治倫理復古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泥潭而無法自拔;更不能用西方近現代時髦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來生硬地衡量和剪裁中國的現實政治生活。質言之,必須走出以今滅古、厚古薄今、以西解中等形色各異的理論困局,在多樣競爭和一元引領的思想張力結構中,站在新時代高度,勇立新時代潮頭,在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思想脈絡的梳理、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為當今人類政治倫理學的學科發展和思想繁榮作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作者:靳鳳林,系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作者:李建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如何理解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決定了我們採用何種方法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研究方法又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找到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這種意義上的政治倫理學具備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形態,而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倫理的知識,更不是關於政治活動中的道德說教。然而,我們究竟如何理解這種建構主義的立場或方法呢?關於政治倫理學的建構主要採取道德建構主義抑或政治建構主義的方法呢?或者採用融合了政治和倫理兩個不同領域的建構主義呢?我們認為,主要從道德建構主義的立場來理解政治倫理學更有利於其學科身份的確立。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曾峻教授、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陳殷華處長分别致辭。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陳勝雲副教授主持開題會。,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深度和高度。
  • ...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圖)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的歷史性變革、世界形勢的變化、根據現實環境條件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提出的新要求、根據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等等,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鮮明的主題,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系統回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不懈淬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勇於擔當系列重要論述,要求黨員幹部在新的長徵路上,永葆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勇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帶領人民群眾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鑄就了輝煌的過去,也昭示著光明的未來。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前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最根本的就是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倫理學理論還被運用於研究現實問題,並與相關學科融合,兼具應用性和交叉性的應用倫理學異軍突起。科技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經濟倫理學、政治倫理學、網絡倫理學等成為倫理學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倫理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前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眾多專著和教材,在一系列倫理學理論問題上有所創新和建樹,研究解答了許多現實道德問題和人生難題。
  •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緒論部分,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理論貢獻,強調這一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羅爾斯通過一系列程序設置和建構,得出只有公平正義原則能夠得到「原初狀態」下人們的一致同意,從而成為建構和評價社會基本制度以及指導和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原則。公平正義原則在社會制度意義上是政治觀念或政治原則,在行為領域則是道德原則。把道德原則置於理論的核心地位,是義務論倫理學的基本特徵。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論,引起當代西方倫理學界的激烈討論和爭鳴。
  • 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為師生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教育部《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在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的要求。鄭州大學在全校2018級本科生中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新課程。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一系列原創性戰略性重大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今天我們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用以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現在的問題是,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的轉向,又表明了現代哲學的什麼傾向?釐清這個問題,或許對我們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一    我們知道,生命哲學的興起這件事本身就表達了現代西方哲學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舊形上學的不滿,同時也是對哲學面臨著科學技術挑戰的一種擔憂。
  • 劃時代的思想火炬——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方位無疑是新時代,而這個新時代的基本指向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階段,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跨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進程。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世界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八個明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八個明確」基本內涵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的頂層設計,為我們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
  • 加強組織領導 把準方向定位 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廣州市召開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加強組織領導 把準方向定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州結出豐碩果實張碩輔講話大洋網訊會前,張碩輔到溫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良口鎮塘尾村生態設計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實地調研。張碩輔對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不足。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倫理議題既是世間一切事物的一部分,則我們若要對倫理議題有所討論,乃至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自然當從「空」這一概念開始。如前所述,由於所有事物均是因緣而有,故其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因此,事物的形態實常處於流變之中;同理,由於吾人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故我們的視野可以不斷改變,而不會停留在固定的觀點。
  • 從六大維度全面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和理解,既是一項功在當代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任務。  如何深化?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僅發展方式、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發生深刻變化,而且發展內涵、發展要求、發展的戰略抓手也隨之發生重大調整,順應這些趨勢變化,形成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內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極大地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涵
    ;黨的十九大;全面從嚴治黨 內容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誌著中華民族站在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具有主體性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現代化站在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 如何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各方面的基本問題,也包括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