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2020-12-04 人民網

■70年來,倫理學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改變了以往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倫理學理論支撐的狀況。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優勢,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構建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倫理學,對我國倫理學工作者來說既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學科意義上的倫理學研究,上世紀初才開始在我國出現。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為倫理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倫理學出現持續繁榮的局面,目前已成為哲學大家庭中的一門顯學。同時,倫理學也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倫理學的成長與進步,展望倫理學的未來與發展,進一步明確倫理學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無論對於倫理學本身更好發展,還是對於新時代加強道德建設、以明德引領風尚,都具有重要意義。

學科的興盛與貢獻

70年來,倫理學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改變了以往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倫理學理論支撐的狀況。

學科體系日漸完善。倫理學學科在改革開放初期初步形成,此後逐漸在全國範圍展開倫理學研究與教學,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指導,多種倫理學理論和分支學科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科體系發展格局。倫理學原理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從最初主要關注規範問題逐漸擴展到對德性問題、道德情感問題、道德語言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也成為倫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倫理學理論還被運用於研究現實問題,並與相關學科融合,兼具應用性和交叉性的應用倫理學異軍突起。科技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經濟倫理學、政治倫理學、網絡倫理學等成為倫理學充滿活力的新興學科。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倫理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前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眾多專著和教材,在一系列倫理學理論問題上有所創新和建樹,研究解答了許多現實道德問題和人生難題。1980年成立的中國倫理學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促進中外學術交流,並成立多個專業委員會,在組織、協調和推動全國倫理學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道德與文明》《倫理學研究》雜誌以及《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倫理學術》等集刊的創辦,為倫理學研究新成果提供了發表園地。各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設立一大批倫理學專業碩士、博士授權點和包含倫理學專業的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形成完整的倫理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倫理學研究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倫理學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的設立,倫理學研究課題的政府立項資助,有力推動了倫理學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在各類學校開設思想品德課程,高校相關專業進行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教學,中國特色倫理學教學體系逐步形成。

助力觀念更新和道德建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倫理學為我國價值道德觀念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動了善惡觀、道德觀、人生觀的更新。突破傳統倫理思想長期不談幸福的局限,對幸福問題進行大量研究,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學術支持和理論依據,增進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正確理解和普遍認同。倫理學倡導的德目逐漸成為社會的價值理念和人們的內心信念,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廣大倫理學工作者履行為社會道德治理提供學術支持的重大責任,深入研究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科技問題、網絡問題等蘊含的倫理問題,從倫理學角度對一些重大現實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近年來,倫理學界積極參與研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共同價值,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道德智慧。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70年來,倫理學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不夠多。中國正處於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許多關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大問題日益凸顯,解答這些重大問題需要倫理學積極參與。還應看到,中國倫理學在世界上發聲不夠,國際話語權較弱,主要原因也在於缺乏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

中外合作研究不夠深入。改革開放以來,倫理學「引進來」的多、「走出去」的少。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越來越多的倫理學工作者參加國際性會議,到其他國家做訪問學者,與其他國家學者合作在國外舉辦國際會議、創辦刊物。但是,很多中外倫理學交流合作還停留在淺層次,缺乏深度交流與實質性合作。這種情況與中國的倫理學大國地位不相適應。

道德體系的理論構建亟待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人們將道德理解為行為規範體系。實際上,道德是由道德價值、道德規範、道德品質、道德情感等構成的道德體系,其基礎是道德價值。道德體系的實踐構建,需要以理論構建為前提。

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優勢,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構建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倫理學,對我國倫理學工作者來說既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倫理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包含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倫理學。從縱向看,倫理學包括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從橫向看,倫理學包括價值論、道義論、德性論、仁愛論、德育論以及元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等分支學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倫理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縱、橫兩個方向著力,克服倫理學研究存在的學科界限模糊、缺乏共同架構和範式的問題。廣大倫理學工作者要突破各自學術視野的局限,從不同方向開展各有側重的研究,努力實現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倫理學發展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

為新時代道德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進入新時代,從理論上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相適應、以人民美好生活為中心的道德體系的任務已經迫切地提了出來。倫理學界要積極進行理論探索,為黨治國理政提供正確、合理、可行的理論道德體系,為加強新時代道德建設出謀劃策、提供智力支持。倫理學是道德哲學也是人生哲學,培根鑄魂是倫理學的重要職責。在多元多變思想的衝擊下,在拜金拜物等觀念誘惑下,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容易受到影響。倫理學要發揮自身特有優勢,以明德引領風尚,以人生哲理引導公眾,在為人民述學立論的同時,積極從事倫理學教育、宣傳、普及工作。要多出說服力強、感染力大、雅俗共賞的倫理學精品,為人們尤其是青年的人格完善、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美好提供指導和幫助。

積極參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倫理學工作者要從倫理學視野出發,與相關學科工作者合作研究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提出標本兼治的對策主張。加強對全球性重大問題和人類重大關切的研究,特別是對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等提出的重大倫理難題進行研究,勇於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對話,擴大和深化中外交流合作,將中國倫理文化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向世界,通過推出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學術成果造就世界知名學者。中國倫理學界要有國際視野和人類情懷,為推進人類共同道德體系構建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7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中國倫理學理論發展的30年,在思想解放中前行。它既構成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理論表達,又通過一系列理論探索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積極的思想支持;既是中國倫理學復興的中繼環節,又是新中國倫理學理論走向繁榮發展的開端。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該書依次討論了什麼是兒童、胎兒的環境、早期家庭環境性格與氣質、性別訓練、宗教信仰、理想的學校、學校指導等問題,其論述主要集中在人格發展主題上我國學者丘景尼在他的《教育倫理學》一書中說,教育倫理學「其著重之點。不在道德本質之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養成」。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無論是政治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中西政治倫理史研究,還是政治倫理國內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均有眾多論著面世。但在強化中華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已經逐步凝聚為倫理學界的思想共識,而目前的研究狀況與這一殷切期許相比,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這就是說,哲學雖然是一種以理論形態表現出的文化自覺,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但其核心使命就是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現在的問題是,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的轉向,又表明了現代哲學的什麼傾向?釐清這個問題,或許對我們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重大歷史使命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著眼於統籌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大民營企業要積極響應中央的戰略部署,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承擔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使命。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倫理學論域
    弄清楚這幾個問題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基本範式以及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價值主題    倫理學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古老的學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流派和學說,儘管在關於倫理、道德等概念的理解詮釋上也並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觀點,但是倫理學總是關涉人的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這應是倫理思想史上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也始終貫穿這一價值主題。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概括地說,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即主張中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具體來說則是強調中國環境倫理學要有一種本土化的研究思路,應當與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們的價值心理相吻合,在對本土社會有更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增強在本土社會的應用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環境倫理學體系。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以及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擬定於2018年4月27—29日在中國榕城福州召開以「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 ...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圖)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提高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則促使生產關係發生變革,進而影響到社會結構、制度的變化,與之相應的意識形態、信仰體系、道德標準、審美意識也都會受到衝擊。對倫理學而言,社會劇變帶來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現實中社會道德準則的變化和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都會為倫理學帶來困境。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2014湖南倫理學年會召開 聚焦核心價值觀與生態文明
    2014年湖南省倫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  紅網長沙12月14日訊(記者 王小楊 攝影 劉凱)今日上午,由湖南省倫理學會主辦,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綠色發展研究院承辦的「2014年湖南省倫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曾思齊致開幕詞。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湖南省倫理學會榮譽會長唐凱麟分別講話,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李建華作主旨發言。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3月3日至15日,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莊嚴使命,齊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積極議政建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了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大會剛一閉幕,本報記者即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我們要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聚共識,紮實作為,積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當下的拼搏努力,為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現中華文化嶄新氣象奠定堅實基礎。  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主題  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建議》的鮮明特徵。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環境倫理學立場的選擇
    當代環境倫理學的學術立場之爭,可以一般性地概括為「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對立。簡單說分歧就是圍繞「人與自然生物之間有無道德關係,自然生物有無內在價值」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包括著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層面的,一是實踐層面的。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不可或缺的法律倫理學課程
    &nbsp&nbsp&nbsp&nbsp我國著名的法學家、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法律教育》一書中,提出了法律學校裡「不可缺少的」幾門課程,其中有一門是「法律倫理學」。
  • 軍隊藝術工作者談聚焦強軍實踐繁榮發展軍事文藝
    由總政宣傳部和解放軍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繁榮軍事文藝、打造強軍文化」研討會11月6日到7日在京舉行。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領導、專家和基層代表,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強軍實踐繁榮軍事文藝、打造強軍文化進行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