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學

2021-01-09 搜狐網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雖然法律規範、經濟槓桿、行政手段等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調控也是不可缺少的,它通過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良知、對生命的敬畏、對義務的自覺擔當,使得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獲得了更加豐沛的人文支持,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夥伴和看護者。

  在推進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背景下,環境倫理學迎來了難得的發展契機。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工作者要自覺地面向現實、面向生活、面向大眾,研究新問題、宣傳新理念、普及環境倫理教育、引導人們在提升生活質量的過程中提高生命境界(劉湘溶/文據2008年1月22日《中國教育報》)

  (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學舉行的中國首屆環境倫理學國際研討會上,時任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理事長的餘謀昌教授提出「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正確看待環境倫理學對於怎樣來定位環境倫理學、怎樣看待環境倫理學的學科性質也有爭論。
  • 環境倫理學立場的選擇
    當我們從這兩個層面評論「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立場時,情況便顯得複雜化了:由理論層面作出的評價與由實踐層面作出的評價是不一致的,或者說,對環境倫理學立場的理論選擇與實踐選擇是不同的。這說明,當代環境倫理學研究中潛藏著一個基本缺失。這一缺失影響著環境倫理學的內在統一性和可接受性。根據道德論與價值論的理性分析,環境倫理學的立場選擇是向生態中心論傾斜,而不是向人類中心論傾斜。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本土化訴求是對我國當代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中國現象」的一種自覺反映,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應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進行深層挖掘,積極吸納國外環境倫理學的成果,積極介入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對該課程的學習,可使當代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的環境問題,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環境美德素養。(三)課程大綱第一節1.主題:環境倫理學概覽2.參考書目:餘謀昌《環境倫理學》;戴斯 J.R.:《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3.討論問題:1)環境倫理學是應用倫理學嗎?2)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環境問題相銜接?第二節1.主題:環境倫理學概覽2.參考書目:大衛·梭羅《環境倫理學》;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3.討論問題:1)環境倫理學可從西方汲取哪些思想資源?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環境倫理學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並形成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流派。縱觀整個環境倫理學思想史,關乎生態環境的事實認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規範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休謨問題」似乎不斷重現。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2018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年會
  • 談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
    這種倫理學具有明顯的後 現代 性和深刻的實踐意義。 2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與傳統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比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意義上也的確可以被看做是人與 自然 之間的倫理關係。但是,如果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認為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意味著倫理道德所適用的範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擴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即認為環境倫理所調整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完全超越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範圍之外,誇大了環境倫理的特殊性,並從根本上誤解了環境倫理的性質。
  • 現代環境倫理學: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隨著臭氧層的破壞和潛在的溫室效應的加劇,人類行為正威脅著大氣和星球本身的季節(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上面一段話出自美國環境學家賈丁斯的《環境倫理學》,賈丁斯分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這些看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創新暨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環境倫理學也是如此。人們可以正確地指出上千年來寫作了有關環境問題的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詩人。而且,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無疑是十分深遠的。然而,根據目前的理解,環境倫理學產生於20世紀的後三分之一時期。根據北德克薩斯大學環境哲學研究中心的簡明環境倫理學起源史研究,「環境倫理學的靈感始於1970年的第一個『世界地球日』,當時的環保人士開始催促參與到環保團體中的哲學家們在環境倫理方面有所作為」(CEP 2011)。他們還指出,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一些科學家、神學家和歷史學家小團體已經在探討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關於教育倫理學及其研究對象,目前國內外主要有以下六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一教育倫理學是探討道德教育的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B.諾曼妮(B.Normann)和G.科蒙爾(G.Colmore)合著《教育倫理學》一書。該書並沒有明確指出教育倫理學是什麼,但從其內容來看主要討論的是道德教育問題,旨在建立一種道德教育哲學。
  • 本書解釋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全球環境問題
    本書解釋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全球環境問題。作者簡要介紹了基本的道德理論,討論了如何將這些理論擴展到考慮非人類世界,並探討了環境倫理如何與現代社會對環境的經濟方法相互作用。在線多項選擇題可以鼓勵讀者積極學習。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五、關於環境(生態)倫理問題。這一方面的研究已進入了反思和創新的階段。學者們認為,20多年來,我國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是在密切關注國外理論動向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缺少自己的理論基礎和話語。至今,中國環境倫理學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觀點、科學框架和學科模式,為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有人認為,這種環境倫理學只能是一種責任倫理,其責任的完整形態應該包括對當代的責任與對未來的責任,它是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而應該承擔的保護環境的責任。有人認為,建立一種能夠整合和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具有合理多元主義特徵的開放的環境倫理學,應當成為中國環境倫理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
  • 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南京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和無錫輕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一次全國應用倫理學討論會,近日在無錫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位應用倫理學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者針對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1、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這樣,現代哲學家們首先是賦予哲學以實踐內容,而倫理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因此,他們選擇倫理學來打通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其次,他們有意識地把哲學的基本原理與某門具體學科聯繫起來,把哲學的普遍抽象的真理與各門學科的具體方法結合起來,從方法論上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一條新路徑。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倫理學的成長與進步,展望倫理學的未來與發展,進一步明確倫理學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無論對於倫理學本身更好發展,還是對於新時代加強道德建設、以明德引領風尚,都具有重要意義。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技術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如參天大樹上的茂密分枝競相萌發。按照一種流行的說法,自然科學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倫理學(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解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因而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倫理學的指導、約束和「規範」,名目繁多的「科學倫理」也就在這種默認前提之下應運而生了。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倫理學理論的發展進入社會化階段。其突出表現就是應用倫理學的勃興。應用倫理學的勃興表明中國倫理學理論進一步面向社會生活,深入各個領域的特殊倫理關係,思考與回答各種具體問題,力圖發揮倫理學理論指導與引領日常生活的功用。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要求逐漸佔據顯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