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環境倫理學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並形成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流派。縱觀整個環境倫理學思想史,關乎生態環境的事實認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規範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休謨問題」似乎不斷重現。休謨認為,如果不加以論述和說明,人們不能從「是」或「不是」的事實判斷中推出「應該」或「不應該」的價值判斷,但以往的道德體系都是從「是」突然地過渡到「應該」,那麼如何找到這一推理過程的合理有效性根據,即休謨向世人提出的問題。立足環境倫理學,需要回應的問題是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分別是什麼,以及如何從環境倫理學的諸多事實判斷中推出「應該保護環境」的價值判斷。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事實」兩大類。環境倫理學中的「客觀事實」即人們觀察自然環境得到的經驗事實,我們還可以將其分為日常經驗事實與科學研究事實兩個方面。環境倫理學中的日常經驗事實,是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官觀察自然環境直接得到的經驗認識。它大致包括:第一,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基礎;第二,自然中有生命的存在物與無生命的存在物共存,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苦樂感受能力,無生命的存在物為有生命的存在物提供生存基礎,兩者互相作用,共同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態系統;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足跡遍布全球,人化自然越來越多。人們對日常經驗事實基本可以達成共識。環境倫理學中的科學研究事實,主要是指環境科學、生態學的研究成果。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除了上述「客觀事實」,還有「主觀事實」。從個體視角出發,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學,基本上都會承認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的本性都是趨樂避苦的,同時擁有一定的理性能力,具有去惡向善的趨向性。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還會指出,每個擁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具有求生意識。從整體視角出發,人類與非人類生物共同組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同處於「道德共同體」之中。

環境倫理學中的價值

在環境倫理學中,「價值」是內涵極其複雜的概念。立足「評價判斷」層面,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認為,價值由作為道德主體的人類來設定,非人類存在物有無價值需要人類來進行判斷。而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則認為,非人類存在物本身就具有價值,動物的「內在價值」、生物的「固有價值」、生態的「系統價值」等是這一陣營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在「規範判斷」層面,有學者認為,個體的生物具有價值,因此「應該保護個體生物」;有學者則主張,整體的生態系統具有價值,因此「應該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由此不同的評價判斷推導出了不同甚至相互衝突的規範判斷。由此可以發現,環境倫理學中的價值存在著衝突,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價值衝突、人類內部的價值衝突、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價值衝突乃至非人類存在物內部的價值衝突等,這些價值衝突問題都有待於化解,理清環境倫理學中的「價值」迫在眉睫。

環境倫理學中從事實到價值的推論

環境倫理學理論從事實到價值的推導則可以分為功利主義、義務論與德性論三種路徑,分別作為推理過程中的一個價值判斷前提,從而形成功利主義(後果主義)環境倫理學、義務論環境倫理學以及環境美德倫理學理論。它們的推理路徑可大致概括如下:

1.功利主義路徑

(1)功利主義認為,人類應該選擇去做能夠實現總體利益最大化的事;(2)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保護環境能夠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共同的總體利益最大化;(3)所以,人類應該保護環境。

2.義務論路徑

(1)義務論主張,道德行為是出於義務而行動。道德義務不僅要求你應該這樣行動,其他人也應該這樣行動,道德義務應具備可普遍化的性質;(2)保護環境可被普遍化,破壞環境不可被普遍化;(3)所以,保護環境是道德義務,人類應該保護環境。

3.德性論路徑

(1)人類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具有去惡向善的趨向性,所以每個人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2)保護環境能夠提升人的德性,破壞環境會損害人的德性;(3)所以,人類應該保護環境。

通過對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的梳理,一方面,在發現事實與價值的內在關係之後,進一步尋找化解「休謨問題」的方式;另一方面,對於如何從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推出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價值對於事實也存在反作用,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將環境倫理學中的價值轉化成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環境保護的實踐力量這一現實問題,為應對與化解環境問題乃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實質性的建議。

(本文系福建省2018年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資助計劃階段性成果)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19年第2期,作者系廈門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標題: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裴士軍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本土化訴求是對我國當代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中國現象」的一種自覺反映,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應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進行深層挖掘,積極吸納國外環境倫理學的成果,積極介入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 環境倫理學立場的選擇
    當代環境倫理學的學術立場之爭,可以一般性地概括為「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對立。簡單說分歧就是圍繞「人與自然生物之間有無道德關係,自然生物有無內在價值」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包括著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層面的,一是實踐層面的。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我國環境倫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20多年來,中國學者圍繞這一學科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探討、爭論,取得了許多有價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近日,筆者特地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田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通進。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其中涉及三個相對較為集中的問題:首先,舍勒宣稱其倫理學是質料的價值倫理學,這種倫理學是先天的嗎,具有普遍性嗎?其次,舍勒的倫理學思考中常常透顯出或明或暗的基督宗教思想的背景,其倫理學究竟是現象學的,還是神學的?最後,舍勒的倫理學是在於康德倫理學的對勘中展開的,這一倫理學是如何反對康德倫理學的形式主義的,又是如何發展康德的自律倫理學的?
  •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二)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立足於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危機,對反思環境問題之根源的各種環境倫理思潮和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探尋未來的「生態人」所應具備的環境美德,以更好地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現代環境倫理學: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隨著臭氧層的破壞和潛在的溫室效應的加劇,人類行為正威脅著大氣和星球本身的季節(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上面一段話出自美國環境學家賈丁斯的《環境倫理學》,賈丁斯分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這些看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Baird Callicott)稱其為環境倫理學之「父」和「創始天才」。然而,過程哲學對初期環境倫理學的興起作用常常被遺忘或省略,主流的環境倫理學家對懷特海的思想普遍不了解。本文第一部分將揭示環境倫理學中被遺忘的過程思想根源。關於懷特海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第一條線索,是哈格羅夫提供的。
  • 談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過是倫理學對於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其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是為了救治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克服和解決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成為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出了問題,但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出了問題;環境問題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上的問題,特別是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衝突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表現。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新冠病毒疫情是一個試金石,對世界各國首腦和各國制度在關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的態度上都是一個考驗;新冠病毒疫情再次牽動全球對生態危機和生態文明關係的反思,再次牽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世界文明轉向中的歷史和邏輯的詮釋,再次牽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和對世界生態文明貢獻的回顧。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二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在生命倫理學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中,赫裡格爾斯、佩裡格瑞諾等人在關於這門學科的性質討論中提出,這個學科的事實價值已經獲得普遍承認,人們因此就要注重它的理論意義的闡釋。赫裡格爾斯提出要把生命倫理學建構成一門能夠依靠自身學科的特定價值與作用,迎接即將到來的高科技時代的學問,進而把它塑造成在全球得以普及的生活方式。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縱觀近30年來的相關理論之爭可以發現,爭論者均不否定民族、國家、社會利益的重要性,均承認個人有義務在必要時為民族、國家、社會利益做出犧牲。二者爭論的關鍵在於:是否承認個人權利與利益?在現代性社會中,個人價值、個性獨立、個體權益是否具有基礎性意義?道德義務的合理性根據何在?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提高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則促使生產關係發生變革,進而影響到社會結構、制度的變化,與之相應的意識形態、信仰體系、道德標準、審美意識也都會受到衝擊。對倫理學而言,社會劇變帶來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現實中社會道德準則的變化和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都會為倫理學帶來困境。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以及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擬定於2018年4月27—29日在中國榕城福州召開以「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在很大程度上,戒律存在本身即為佛教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學之明證。但戒律在每一處地方當如何表達,乃至戒律是否可以隨不同地方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修正,卻非一不辨自明的問題。此所以佛教史上有第二次集結,探討戒律的原則和方便。
  • 《生態倫理學導論》書評,以道德理論為基礎來解釋諸多自然謬論
    《生態倫理學導論》書評,以道德理論為基礎來解釋諸多自然謬論《生態倫理學導論》英文書名:Ecolog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作者:Patrick Curry近年潮流興環保,我一直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剛好大學開辨環境道德哲學的課,很可惜上課時間不適合,我沒有機會修讀。只好把課本買回來自已看,這本書是便是該課的課本。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有人認為,「價值個體主義」直接威脅著道德的合理性基礎,對當代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構成了重大挑戰,導致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道德合理性基礎的重建,在理論上依賴於對價值個體主義關於人的存在方式的本體論設定的突破,即對其自我觀的突破。有人認為,面對當代社會所出現的道德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現象,程序共識應該成為尋求道德合理性的有效途徑,並表徵著當代倫理學形態的變化和當代倫理學內容的轉向。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該書依次討論了什麼是兒童、胎兒的環境、早期家庭環境性格與氣質、性別訓練、宗教信仰、理想的學校、學校指導等問題,其論述主要集中在人格發展主題上我國學者丘景尼在他的《教育倫理學》一書中說,教育倫理學「其著重之點。不在道德本質之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養成」。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研究的根本推動力。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意味著倫理學研究歸根結底要從現實的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一般的理論出發。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才能找準自己的發力方向。只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