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學立場的選擇

2020-12-04 光明網

當代環境倫理學的學術立場之爭,可以一般性地概括為「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對立。簡單說分歧就是圍繞「人與自然生物之間有無道德關係,自然生物有無內在價值」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包括著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層面的,一是實踐層面的。當我們從這兩個層面評論「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立場時,情況便顯得複雜化了:由理論層面作出的評價與由實踐層面作出的評價是不一致的,或者說,對環境倫理學立場的理論選擇與實踐選擇是不同的。這說明,當代環境倫理學研究中潛藏著一個基本缺失。這一缺失影響著環境倫理學的內在統一性和可接受性。

根據道德論與價值論的理性分析,環境倫理學的立場選擇是向生態中心論傾斜,而不是向人類中心論傾斜。然而,當我們從實踐角度來考察環境倫理學的立場選擇時,頗為奇怪的是,在理論選擇中佔優勢的生態中心主義在實踐選擇中並不佔優勢。

生態中心論包括「深層次生態學」和生物權利平等論。前者主張,人作為一種生態學「小」我應和諧地融入整個生物界「大」我之中,「只有全體獲救,個體才能獲救」。後者主張,自然界一切生物有平等的生存權、發展權,它們有權完成各自的「自我實現」。從這一意義上講,人類應對自然採取「不幹預」或「儘可能少幹預」的原則。生態中心論者的這些主張,除在發達國家中得到回應外,並不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認同。他們發現,「第三世界政府(除哥斯大黎加外)對深層次生態學不感興趣,雖然工業化國家力圖推動它們採取生態措施,實際上什麼事也幹不成。」看似美妙的理論在實際上遭到拒絕,其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於生態中心論或深層次生態學的不同反應,表明它符合發達國家的利益而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深層次生態學的實踐效果是取消與凍結人類開發自然的活動,從而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平等的現狀凝固化或擴大化。可見,深層次生態學的思考並不深,它僅考慮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不平等性,卻並未深入思考這種矛盾和這一不平等性後面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不管生態中心論者主觀意願如何,客觀上他們在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來實現人與自然生物的平等。因此,當人們從實踐角度來評價生態中心主義或深層次生態學時,寬容地說,它們表現出一種天真;苛刻地說,它們是一種虛偽。

在實踐意義上經過改造的弱人類中心論的一系列觀點顯得更通情達理,更有價值。它不僅強調代際公平,而且強調代內公平;強調發展中國家反貧困的優先重要性;強調發達國家在全球環境破壞中的歷史責任和在解決當代環境問題中應承擔的義務;強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要努力將自己的發展方式轉移到可持續性軌道。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一套具體的行動綱領。

可見,從實踐和操作意義上看,環境倫理學的立場選擇是向人類中心論傾斜,而不是向生態中心論傾斜。

現在在環境倫理學立場上理論選擇與實踐選擇對立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對當代環境問題的不同認識與處理引起的。影響當代環境的基本上是兩對矛盾:一對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其影響是直接的;另一對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矛盾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因素,其影響雖然是間接的,但同樣有決定性意義。生態中心論僅強調第一對矛盾而忽視第二對矛盾;人類中心論雖注意到第二對矛盾,但沒有深刻認識到自然生物內在價值的客觀性和人類與自然生物之間道德聯繫的必然性。正是由於它們各自的缺失,從而造成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偏頗。

然而上述偏頗是可以克服的,環境倫理立場的理論選擇與實踐選擇是可以統一的。這種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環境倫理學立場應包括如下內容:1.認識到影響當代環境問題有兩對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並將它們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2.對於人與自然的矛盾,應當認識到自然生物具有客觀的內在價值,人與自然生物之間,不僅可以而且應當建立起道德關係。這是環境保護的真正思想基礎。3.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應當認識到人類貧富對立所顯示的不公正、不平等、不正義,是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主要責任與義務。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當聯合行動,消除人類社會的貧困現象,從而為環境保護創造前提條件。4.環境倫理學應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背景,表現出恰當的傾向性差異。如在發達國家中,可傾向於生態中心論的更高要求,在發展中國家,可以採取由弱人類中心論向生態中心論的過渡性措施。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概括地說,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即主張中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具體來說則是強調中國環境倫理學要有一種本土化的研究思路,應當與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們的價值心理相吻合,在對本土社會有更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增強在本土社會的應用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環境倫理學體系。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學舉行的中國首屆環境倫理學國際研討會上,時任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理事長的餘謀昌教授提出「創建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有人把爭論形成的三類不同觀點總結為:以餘謀昌、葉平為代表的非人類中心派,主張把道德關懷的領域擴展到自然界;以劉福森、章建剛為代表的另一方認為非人類中心論存在邏輯上的弱點和缺陷,主張堅持人類中心立場,認為由此亦可確立環境保護的理論基點;以楊通進為代表的一方則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各有其合理性和缺陷,因而提出「超越和整合」兩者的思路。
  • 談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
    1引言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人類的道德生活也同樣是立體式的、多向度的。因此,基於這種現實基礎的環境倫 理學 必然是能夠接納和包容、超越和整合以人本主義立場和非人本主義立場構建的環境倫理學。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環境倫理學逐漸成為倫理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並形成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流派。縱觀整個環境倫理學思想史,關乎生態環境的事實認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規範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休謨問題」似乎不斷重現。
  • 現代環境倫理學: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這些問題都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有關,現代環境倫理學即是對上述環境問題與生態問題的反思與應對。環境倫理學產生於20世紀初,是傳統倫理學和環境問題相結合的產物。環境倫理學的醞釀和西方工業革命密切相關。在工業革命以前,西方社會尚未出現明顯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
  •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對該課程的學習,可使當代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的環境問題,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環境美德素養。(三)課程大綱第一節1.主題:環境倫理學概覽2.參考書目:餘謀昌《環境倫理學》;戴斯 J.R.:《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3.討論問題:1)環境倫理學是應用倫理學嗎?2)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環境問題相銜接?第二節1.主題:環境倫理學概覽2.參考書目:大衛·梭羅《環境倫理學》;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3.討論問題:1)環境倫理學可從西方汲取哪些思想資源?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2018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年會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就必須在政治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邏輯體系的架構、具體內容的表述、語言風格的形成等各個方面有所突破。看不到這些經典文本賴以生成的經濟社會環境,更不去深入思考當代現實問題賴以形成的制度前提條件,最終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錯誤結果。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環境倫理學也是如此。人們可以正確地指出上千年來寫作了有關環境問題的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詩人。而且,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無疑是十分深遠的。然而,根據目前的理解,環境倫理學產生於20世紀的後三分之一時期。Baird Callicott)稱其為環境倫理學之「父」和「創始天才」。然而,過程哲學對初期環境倫理學的興起作用常常被遺忘或省略,主流的環境倫理學家對懷特海的思想普遍不了解。本文第一部分將揭示環境倫理學中被遺忘的過程思想根源。關於懷特海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第一條線索,是哈格羅夫提供的。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有人認為,在當今中國,道德合理性問題的解決,首先在於承認個人自我選擇的合理性,強調個人自我負責的精神。儘管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合理性標準難以統一,但它有著如下趨向,即道德合理性標準會趨向多元化和寬鬆,個人自由會得到充分保障。有人認為,「價值個體主義」直接威脅著道德的合理性基礎,對當代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構成了重大挑戰,導致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創新暨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作者:李建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如何理解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決定了我們採用何種方法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研究方法又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找到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大多數情況是部分地應用倫理學理論,這種模式相較於系統地應用倫理學理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應用主體如國家、政府、政黨和公民的性質援引不同體系中的有關道德理論作為某種政治立場或主張的根據。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關於教育倫理學及其研究對象,目前國內外主要有以下六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一教育倫理學是探討道德教育的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B.諾曼妮(B.Normann)和G.科蒙爾(G.Colmore)合著《教育倫理學》一書。該書並沒有明確指出教育倫理學是什麼,但從其內容來看主要討論的是道德教育問題,旨在建立一種道德教育哲學。
  • 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南京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和無錫輕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一次全國應用倫理學討論會,近日在無錫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位應用倫理學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者針對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1、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寫了兩部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這一標題容易引起誤解,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中兩個關鍵術語被翻譯成標準英語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aretê」通常被翻譯成「美德」,「eudaimonia」則常被翻譯成「幸福」。有必要對這些詞簡單地說一說。
  • 本書解釋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全球環境問題
    本書解釋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全球環境問題。作者簡要介紹了基本的道德理論,討論了如何將這些理論擴展到考慮非人類世界,並探討了環境倫理如何與現代社會對環境的經濟方法相互作用。在線多項選擇題可以鼓勵讀者積極學習。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這樣,現代哲學家們首先是賦予哲學以實踐內容,而倫理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因此,他們選擇倫理學來打通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其次,他們有意識地把哲學的基本原理與某門具體學科聯繫起來,把哲學的普遍抽象的真理與各門學科的具體方法結合起來,從方法論上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一條新路徑。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理論演進的階段與範式 中國倫理學理論的30年,大致經歷了反思性啟蒙、世俗化、社會化三個發展階段。1978年到1990年前後,是以反思「文革」為內容的倫理學理論反思性啟蒙階段。「文革」結束後,人們首先從反思的立場上發現了人的權利和價值。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