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2020-12-04 人民網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向,是將西方傳統功利論倫理學中的後果論發展為後果主義。

後果主義主張從後果出發來評價行動和事態,分為行動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行動功利主義主張從行動的直接後果來評價其善惡,因此又被稱為直接後果主義。規則功利主義對行動的評價主要以履行什麼規則能夠給行動帶來好的後果為標準,因而又被稱為規則後果主義或間接後果主義。此外,還有學者以行動的後果能否滿足個人主觀欲望為標準對行動進行評價,因而又被稱為滿足論的後果主義。

義務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義務論倫理學的主流形態是非自利契約論,代表人物有美國學者羅爾斯和斯坎倫等。

羅爾斯復興了西方近代以來以洛克、盧梭和康德為代表的古典契約論。在他的名著《正義論》中,羅爾斯設置了所謂「原初狀態」。在「原初狀態」中,各方代表都處於「無知之幕」後,不知道自己的出身、地位、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天資、才能等。羅爾斯通過一系列程序設置和建構,得出只有公平正義原則能夠得到「原初狀態」下人們的一致同意,從而成為建構和評價社會基本制度以及指導和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原則。公平正義原則在社會制度意義上是政治觀念或政治原則,在行為領域則是道德原則。把道德原則置於理論的核心地位,是義務論倫理學的基本特徵。羅爾斯的公平正義論,引起當代西方倫理學界的激烈討論和爭鳴。

與羅爾斯把政治與倫理糅合在一起的契約論不同,斯坎倫提出了建立在共同體基礎上的契約論。斯坎倫認為,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人們,對於行為對錯有著大致相同的標準和觀點。反過來說,對行為對錯持大致相同標準和觀點的人們,構成了一種契約共同體或協議共同體。斯坎倫強調,契約論的基本精神在於知情、非自願或非強迫性,而共同體中人們對道德原則的認同恰恰體現了這種契約精神。

德性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是自亞里斯多德至近代西方規範倫理學的主要形態。當代西方德性倫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傾向是從亞里斯多德那裡汲取資源,其中心論題是人的德性品格或有德性的人。

當代西方德性倫理學家認為,無論功利論倫理學還是義務論倫理學都忽視了倫理問題的根本,即人的德性品格或有德性的人。在他們看來,如果僅僅從行動出發,對道德的理解就是碎片化的,而不是完整的。美國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強調,如果脫離了對某一行動的背景和前後關聯來理解行動,就不可能對行動的道德性質給予合理說明。

應用倫理學

與著眼於基礎理論建構的規範倫理學不同,應用倫理學主要分析和處理社會實踐領域裡的具體倫理問題。

應用倫理學的研究領域有些是傳統的,如經濟(企業)等;有些是新興的,如生命醫學等。從整體上說,應用倫理學主要分析和處理現代社會和現代科技條件下出現的倫理問題,如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殖技術發展帶來的生殖倫理以及複製人問題,等等。當前,在政治、行政、經濟、商業(企業)、金融、生態環境、生命遺傳、醫學、網絡信息等諸多領域,都有大量前人沒有遇到的倫理問題需要分析和處理,應用倫理學的發展可謂方興未艾。

應用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密切聯繫、彼此促進:應用倫理學的發展,需要規範倫理學提供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導;應用倫理學所涉及的社會實踐領域的倫理問題,又成為規範倫理學建構基礎理論的源頭活水,推動規範倫理學不斷發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8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近年來倫理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中所提出的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予以了廣泛關注,其學術觸角主要涉獵如下倫理學前沿問題。 經濟生活領域的倫理學前沿問題     集中在國際經濟倫理、金融倫理、經濟危機的倫理應對、財富倫理四個方面。國際經濟倫理問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而引發學者關注的問題。
  • 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本文導語:教育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在我國,教育倫理思想有深厚的淵源,而對於教育倫理的專門研究則起步較晚。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教育倫理研究是從80年代伴隨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廣泛開展而起步的十多年來,在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國外教育倫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加強災難生命倫理學研究
    近年來,旨在探究災難應對措施與機制的「應急管理」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長足發展,但致力於研究災難中倫理問題的「災難生命倫理學」(Disaster Bioethics)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項研究對於增強倫理學理論對災難問題的回應性,提升國家災難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 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前瞻
    有人認為,面對當代社會所出現的道德價值選擇多元化的現象,程序共識應該成為尋求道德合理性的有效途徑,並表徵著當代倫理學形態的變化和當代倫理學內容的轉向。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大家一致同意的交往對話的程序。有人認為,道德有無合理性是一個道德能否適應中國社會實踐的問題,並指出,經歷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經濟制度革命的中國革命道德應該發展為將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的國家倫理。
  • 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儀式舉辦
    10月1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人民大學的倫理學研究始終走在前列、富有特色,此次中小學德育研究所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是倫理學研究服務於社會需要的生動體現。(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吳潛濤在講話中指出,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建設的理論必要性、現實緊迫性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成為理論界、學術界乃至廣大社會所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在新時代的問題呼喚中,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應運而生。
  • 新中國七十年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與發展
    發展至今,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再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枝獨秀,而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積極拓展領域,博採眾長,汲取更為豐富的理論精髓。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圍也從「西方」擴大為真正的「國外」。研究主題逐漸豐富。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階級、國家、民主等傳統主題的持續討論之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始終與前沿問題並進,主題不斷更新、越發靈活豐富。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原標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目前,以英、美、德、法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依然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力。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歷史的研究是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強項,目前在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史、馬克思主義經典研究、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領域,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與優勢。 重點熱點問題前沿研究 本報告加大了「重點熱點問題前沿研究」的力度,共刊登了7篇力作。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本土化訴求是對我國當代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中國現象」的一種自覺反映,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應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進行深層挖掘,積極吸納國外環境倫理學的成果,積極介入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作者:李建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如何理解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決定了我們採用何種方法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研究方法又決定著我們是否能找到解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倫理學學科在改革開放初期初步形成,此後逐漸在全國範圍展開倫理學研究與教學,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指導,多種倫理學理論和分支學科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科體系發展格局。倫理學原理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從最初主要關注規範問題逐漸擴展到對德性問題、道德情感問題、道德語言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也成為倫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生命倫理學研究卻相對滯後。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改革開放使最初對現實做簡單的政治論證、以政治要求代替學說思想的倫理學理論,逐步轉向適應現實的倫理道德問題研究,並在這種研究中逐漸深入基礎理論。中國倫理學理論的這種發展歷程表明: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中國倫理學理論只有植根於生活、解放思想、求實創新,才能成為時代精神的中國式表達,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摘要:本文提出「倫理倫理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首先說明為什麼要研究倫理倫理學,分析高科技時代倫理困境產生的根源。就此提出為擺脫困境倫理學家應注意的行為準則,並用成功與失敗的實例說明這些準則的有效性。  高科技時代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圖)
    我國環境倫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20多年來,中國學者圍繞這一學科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探討、爭論,取得了許多有價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近日,筆者特地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田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通進。
  •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時間:2008-06-23 01:5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理論形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社會之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需要用道德的方式來調控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以及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擬定於2018年4月27—29日在中國榕城福州召開以「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 觀點要覽|倫理學篇: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倫理問題
    有學者從「學科危機感」、倫理道德與文化的關係及新文明構建與文化自覺三方面來分析中國倫理學的危機與生機。面對新的變化,有學者則對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進行了反思,指出倫理學不僅是關於「道德」的學問,更是關於「情理」的學問。通情理,而後可以立規,有規而後人有可循,人有可循然後有德,人人有德然後社會有序,社會有序然後人群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