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當代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中所提出的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予以了廣泛關注,其學術觸角主要涉獵如下倫理學前沿問題。
經濟生活領域的倫理學前沿問題
集中在國際經濟倫理、金融倫理、經濟危機的倫理應對、財富倫理四個方面。國際經濟倫理問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而引發學者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是一個有關全球經濟活動是否需要道德及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基礎、國家之間及人們之間的經濟關係如何處理、國際經濟的道德秩序如何建立和維持的問題。學者們認為,國際經濟倫理的構建和一致認同是經濟全球化十分重要的緊迫課題,國際經濟活動既不能奉行「叢林法則」,又不能遵循經濟自由主義所提倡的道德原則,也不能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而應該在尊重各民族國家的道德觀念的基礎上,以正義原則、互利原則、共享原則等為其基本道德原則,在不傷害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經濟大國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際經濟道德責任,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富國應該積極援助窮國,跨國公司也應該履行相應的國際經濟道德義務。
金融是國際經濟生活中的一個最為活躍的因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推動,我國學者對金融倫理給予了較多關注。學者們認為,金融不是純粹的技術活動,還包含著道德因素,它要求金融行業自覺奉行金融市場的道德原則,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社會道德責任;金融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投機取巧、貪汙受賄,不從事金融詐騙、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不道德的行為;金融監管機構主動遵守金融監管道德,合理處理金融領域所存在的各種利益衝突和倫理衝突,切實防範包括道德風險在內的各類金融風險。
在經濟危機的倫理應對方面,學者們認為,已有的關於經濟危機的倫理思想彼此區別甚至對立,各自都缺乏較強的理論解釋力,所提出的應對經濟危機的不同思路與對策,使經濟實踐變得無所適從。要擺脫這種困境,其前提是準確地理解經濟危機。其實,經濟危機是所有經濟資源、技術性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由於人們在其經濟行為中沒有及時合理地處理經濟關係、化解經濟矛盾而發生的,是具有人為性的危機。因此,經濟危機與經濟活動主體的道德內在相關。這就意味著,經濟危機既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經濟矛盾、利益矛盾的呈現方式,又是其所具有的道德缺陷的呈現方式,呈現著道德危機。與經濟危機有關的道德危機分兩個層面:其一是經濟危機本身內蘊著道德危機。它既可能是市場經濟欠缺道德的危機,又可能是市場經濟道德在內容上的不合理或者錯誤,還可能是道德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邊緣化。其二是經濟危機引發了道德危機。作為經濟危機的社會後果,它既可能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的認同危機,又可能是道德權威性的喪失甚至道德信仰的危機,還可能是個人道德自律精神的消解和其行為的道德失範。由於經濟危機與道德相關,因此,對其進行倫理應對就有其內在根據。問題的關鍵在於尋找能夠超越經濟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的倫理應對思路。
在財富倫理方面,學者們認為,財富並非是純粹物質性的東西,它同時具有社會本性或者道德本性。財富倫理是指人們創造、佔有和使用財富的方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蘊含的倫理內涵和道德意蘊。其內容包括財富的價值觀即關於財富價值大小的問題、致富觀即關於如何獲取財富及其手段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問題和消費觀即關於使用財富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問題。它要解決創造財富的衝動力、節約財富的抑制力和合理運用財富的智慧三個問題。它所追求的是財富與人、財富與自然、財富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技術發明和使用中的倫理學前沿問題
除探究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器官移植等高新醫療技術、轉基因技術等生物技術、網絡技術等專門技術中的具體倫理問題之外,學者們探討了技術發明和使用中三個具有普遍性的倫理問題。在技術倫理範式方面,學者們認為,既有的技術倫理研究範式通常站在技術活動之外,對技術使用的後果進行倫理反思和批判,往往對技術的負面影響比較關注,容易產生技術悲觀主義。其實,技術倫理研究同時需要關注技術設計或者發明的「內在進路」,它將目光投向技術活動本身,考察如何在技術設計中嵌入某種道德要素,使技術人工物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引導、調節人的行為,把技術當做一種實現道德目的的手段。這種研究範式決定了技術倫理的內容不再局限在技術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問題兩個方面,決定了人們不再把道德視為技術活動之外的一種規範力量,也決定了技術倫理學家不再只是技術發明和使用中的邊緣力量,只對技術使用的後果進行倫理的反思和批判,而是在技術發明、技術政策的制定和技術評估方面享有話語權。
在技術決策倫理方面,學者們認為,作為控制技術使用後果的重要環節,技術決策關係著利害得失,必定會產生倫理問題。技術決策過程的倫理問題包括技術決策倫理原則的確定以及技術決策者的倫理責任的確立等。技術決策的倫理原則包括以人為本原則、公正原則、敬畏生命原則和安全原則。技術決策者的倫理責任既包括事前責任和決策責任,又包括事後責任和追究性責任。要讓倫理在技術決策中「在位」,在技術決策中需要運用三種倫理模式,即價值觀模式、功利論模式和道義論模式,它們因側重點不同而適應於不同層次的技術決策。
在技術的倫理評價方面,學者們認為,在對技術進行倫理評價時,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技術與人之間關係層面的技術人道主義原則、技術與自然之間關係層面的技術生態主義原則和技術與社會之間關係層面的責任原則。技術人道主義原則主要包括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情感的關注以及對人性的保護等,其基本精神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技術生態主義原則旨在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責任原則強調對自然、後代和社會的責任,要求技術工作者和管理決策者儘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向公眾揭示新技術的潛在風險。
政治生活領域的倫理學前沿問題
學者們認為,這一方面研究的首要任務在於弄清政治有無道德本性的問題。因為,這一問題是政治倫理學的根本問題,它既是政治倫理學得以建立的邏輯前提,又是政治文明是否可能的內在根據。只有承認政治具有道德本性,我們才能有根據地對政治領域進行道德評價,才能理所當然地對政治主體提出道德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對政治道德予以準確的定位,即政治倫理產生於哪個社會生活領域、其根本道德價值取向是什麼。政治道德的定位問題,既是一個關於什麼樣的政治道德才是合理的問題,又是一個關涉政治道德體系的問題。在政治道德體系方面,有人認為它包括政治道德理念、政治制度道德、政治主體道德和政治活動道德,有人認為它包括政治制度倫理、政治行為主體的關係倫理和政治美德以及以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導的社會政治理念和理想三大層面,有人認為它包括權力倫理、政府倫理、行政倫理和政黨倫理,有人認為它包括政治家倫理、公務員倫理和公民倫理,有人認為它包括地緣政治倫理、文化政治倫理和生態政治倫理,有人認為它包括國內政治道德與國際政治道德。有人特別強調政治道德理念在政治道德體系和政治道德實踐中的突出地位,認為合理的政治道德理念為人們確立政治行為的目的、為人們的政治實踐提供動力、為人們提供衡量政治生活的標準、有利於人們把握政治世界和有利於整合人們的政治行為,並指出,政治道德理念既不能被化約為功利主義者所崇尚的功利理念,又不能被歸結為自由主義者所力倡的自由或者正義理念,它本身是一個由多種道德理念所構成的整體。如果我們在政治實踐中把其中的一個理念單獨地抽象出來,作為指導和評價政治生活的唯一道德理念,那麼,它就會給政治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就不能充分地顯示政治生活的善性。在執政倫理方面,有人認為,它主要包括執政倫理理念、執政制度倫理和執政主體的道德品質三個方面的內容,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執政倫理的最高道德價值目標,以公正、平等、人道為執政倫理的根本原則。有人還分析了現代政治倫理的發展趨勢,指出,這種趨勢表現為:從統治政治到生活政治,從分等政治到平等政治,從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從全能政治到權限政治,從集權政治到分權政治,從強權政治到聯合政治。
值得注意的是,倫理學前沿問題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隨意設定的,而是由當代現實生活提出的,是出於社會生活的內在需要。這就要求學者們改變從書本到書本的學風,積極地審視社會生活所提出的倫理學問題,努力改變倫理學理論滯後於實際生活的狀況,及時而合理地解答倫理學前沿問題,以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
(作者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範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