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問題
作為社會道德傳播者、建設者和守護者的倫理學人,積極從人類社會的倫理規範和道德價值層面執筆發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加入到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等問題。
生命倫理問題是新冠肺炎防控中最初也是最本源的問題。倫理學者首先對人類濫食野生動物進行了道德反思,認為濫食「野味」已經從人的「需求」範圍,進入到無限膨脹的「欲求」程度,因此是不道德的。
有學者指出,人類與野生動物共生共榮、應屬「同類」,人類要負有道德責任,因此應遵循生態整體性、生態公正性及辯證生態主義的道德原則。
新冠病毒對人類生命的巨大威脅給人生選擇及應對思維帶來了重大挑戰。對此,有學者提出,疫情之後應對生死進行反思,對失去的生命進行哀悼和緬懷,生者則應痛定思痛,向死而生。
有學者對「盡一切可能挽救生命」的生命至上中國模式與群體免疫的經濟優先西方模式進行了倫理辨析,認為中國模式依據實事,堅持科學;國家動員,整體推動;價值支持,有效控制;敬天愛人,尊道貴德;全球合作,命運與共。而群體免疫本身是個偽命題,違反人道主義和人權,是聽天由命的傳統、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馬爾薩斯主義人口論的復活,是功利主義的精明算計,違反人性和基本道德。
在這場新冠病毒肆虐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所有社會成員都被捲入其中,對其積極防控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必須承擔的公共倫理責任。有學者認為,為有效預防與遏止重大疫情的暴發與蔓延,在道德實踐上,我們應當始終堅持野生動物禁食、生命安全至上、心理健康疏導、網絡安全有序、法律應急兜底等應對原則。
此外,在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後,倫理學者對後疫情時代的倫理與道德也進行了反思與重構。
反思倫理道德新發展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進程中,當代中國倫理道德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有學者指出,這些變化既包括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式、道德標準的變化,也包括對道德問題和倫理難題認識方式和角度的變化。倫理道德領域呈現出老傳統與新傳統、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之間相互衝突、融合、激蕩的局面。
因此在新的時代,制定適應新的社會結構、新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倫理道德文化發展戰略,需要更新已有的理論框架,更改尋常的思維慣性,從現實出發,與各學科廣泛交流對話,並把這一戰略放在全球化進程中加以考慮。
有學者從適應性看待道德的變化,認為道德是一種「隱秩序」,是一種嵌入性適應。道德適應以關心人的道德需求為第一要義,以尋找新的社會共同德性為目標,以形成統一的道德默契為關鍵,冀望尋求自我與他者的平衡點,使道德主體完成陌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之間的身份轉換和價值重建。
有學者從「學科危機感」、倫理道德與文化的關係及新文明構建與文化自覺三方面來分析中國倫理學的危機與生機。面對新的變化,有學者則對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進行了反思,指出倫理學不僅是關於「道德」的學問,更是關於「情理」的學問。通情理,而後可以立規,有規而後人有可循,人有可循然後有德,人人有德然後社會有序,社會有序然後人群有和。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積極回應時代重大關切
2020年,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逐步深化,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體系的基本問題、核心問題和前沿問題等進行了積極探討。有學者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獨特性,指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學機構的創建和講義、大綱、教材的編寫獨樹一幟;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術導向、學術範式、學術線索的把握自成一脈;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話語立場、話語權力、話語力量的確證自成一格。
有學者指出,從價值論切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揭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之維,書寫「做中國倫理學」的價值方案,是開展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重要思路。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內在地蘊含著三種書寫方式: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發生史、西方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演變史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問題史。前兩種方式回歸學術,後一種則面向問題。
對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特質,有學者指出主要在於以實踐的方式把握世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和以規範倫理學為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應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
對此,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深層次、大空間和長尺度的視角來把握時代的倫理問題,認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矛盾沒有變、人類的基本社會結構沒有變、人類對積極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變,並認為此視角有助於增強人們面臨焦慮和恐慌時的定力與底氣。
(作者分別為北京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化教研部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