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倫理與人文之思①|疫情之中的情緒與記憶

2021-01-20 澎湃新聞
疫情下的倫理與人文之思①|疫情之中的情緒與記憶

楊慶峰(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

2020-03-08 12:45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200多年前,康德提出了哲學家要公開利用理性思考公共事務的重要原則,當代哲學家也接受了康德的原則。他們在面對科學、技術、病毒等涉及人類生存和命運的事件時運用自己的理性,提出有啟發的哲學洞見。面對新冠病毒的全球性發生,歐洲哲學家的身影頻現,如齊澤克、喬吉奧·阿甘本等。他們對疫情之中的恐慌、隔離以及後果提供了哲學分析。本組稿件出於人文與技術融合的原則,從記憶哲學、數據倫理和機器人學等角度討論與疫情有關的問題,顯示當代學人面對疫情的倫理與人文關懷。《疫情之中的情緒與記憶》主要討論如何理性對待疫情下的諸多情緒及後果;《「信息疫情」的數據倫理學應對》主要探討如何從數據倫理學的角度應對信息疫情的不良後果;《機器人抗疫的得與失》主要通過總結和反思機器人抗疫使用中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發揮機器人抗疫的優勢。

如今,新冠肺炎已經演化為全球性災難事件,根據世衛組織2020年3月4日發布的新冠肺炎報告,中國境外共76國出現了確證病例。在這一事件背景下,個體情緒和集體情緒正在發生著變更。有份關於國內情緒相關詞彙聲量變化的調研報告顯示:恐慌、希望和無聊是疫情早期和目前出現最多的情緒狀態(知微數據,2020.2.22)。還有報告把疫情情緒區分為正面和負面(玉淵譚天威信公眾號,2020.1.31)。可以說,全球化疫情之下人們的情緒正在經歷多元形式:漠視、如臨大敵、恐慌、抗爭、希望、無聊、敵視等等。那麼如何理性對待這些情緒呢?日常的思路是持有正面情緒,減少和消除負面情緒。但是這種思路卻是簡化了情緒的構成,本文將試圖從恐慌這一主要情緒進行闡述說明。

恐慌:哲學家眼中的主要情緒

當災難降臨,生命本能會讓人們產生恐慌,並尋找保全生命的對策。所以,恐慌是主要情緒之一,需要加以理性認識。最近一些歐洲哲學家討論新冠疫情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對恐慌的關注和分析。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清晰的種族主義元素到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歇斯底裡」》描述了災難之下的兩種恐慌類型:一是地區性的災難會引發全球性的恐慌。「我們的世界聯繫地越是緊密,一個地區性的災難越是能引發全球性恐懼,最終導致一個大災難。」二是對病毒的無知會導致恐慌。「那我們如何與病毒作戰,它僅是以一種古怪不可見的寄生方式繁殖,其精確的機制基本不為人知?正是這種知識的缺乏導致了恐慌。」(見澎湃新聞,2020.2.4);義大利哲學家馬西莫·卡奇亞裡(Massimo Cacciari)在《新冠病毒與全體封鎖的幻覺》中轉述了先輩面對巨大危險時的恐慌,對於當下人們來說,需要做的是「我們必須審慎、克制地面對它,避免恐慌的「感染」。」 (見澎湃新聞,2020.3.2) ;喬吉奧·阿甘本在《由無端的緊急情況帶來的例外狀態》也指出,「恐懼狀態在個體意識中的擴散愈發明顯,並轉變為對集體恐慌狀態的真正需求。」 (見澎湃新聞,2020.2.25)歐洲哲學家對災難恐慌的分析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1)恐慌與恐懼尚待澄清;(3)恐慌是可染的和可消除的;(2)全球性恐慌或者集體恐慌需要加以關注。我們接下來將拓展對恐慌的認識,感受、認知和記憶成為恐慌產生的三個重要因素。

感受、認知與記憶:恐慌的三種源頭

此次病毒疫情集中爆發在武漢,處於整個武漢的人以一種切身的方式經歷了病毒侵襲,很多人感染病毒因此失去生命,很多人經歷了生死喪親的極大傷痛。隨後在76個國家爆發的疫情讓這些地區的人成為不同程度的受害者。他們以切身體驗的方式在疫情之中,這種基於切身感知的恐慌是直接的、體驗式的。恐慌會強化人們對於災害事件的記憶,從而產生極深的創傷記憶。

對於那些遠離疫區的人們來說,他們會從不同的文本信息上認識到災難帶來的傷害。各種社交媒體的瞬時報導、平臺消息不停地衝擊著人們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恐慌。此時的恐慌並不是基於親身感受的,而與認知和記憶有著較大的關係。當涉及與認知有關的恐慌時,需要區分三種不同的狀態:基於無知的恐慌、基於不確定認知的恐慌和基於確證認知的恐慌。當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病理、宿主、傳播過程、疾病嚴重性等還不了解,這就會產生無知的恐慌。無知的恐慌狀態可以通過科學理性來加以消除。從知識層面看,當科學家通過研究對新冠病毒的病理、宿主、傳播過程等有了正確的認識,能夠生產出確證的知識就有可能會消除人類整體對於病毒的恐慌;從醫療層面看,當醫生藉助人工智慧進行輔助診斷、影像分析和藥物研發,就可以增強人們對於疾病治療的信心;從公眾層面看,如果通過有效的科普渠道將科學知識普及開來,公眾的科學素養獲得提升,這種無知導致的恐慌會逐漸消除。比如公眾擔心新冠病毒本身會變異,變得危險。後來中國-世衛聯合專家組發布報告「新冠病毒並未明顯變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無知導致的恐慌。然而,當我們從動態過程來看待知識生產時會遭遇由不確定認知產生的恐慌。在獲得確定的知識之前,常識、謠言與不確定的知識會產生較量。如果在緊急情況下,不成熟的知識會被自媒體、社交網絡迅速轉發,也會導致恐慌。1月份印度學者發表的那篇引發極大爭議的文章讓人們產生了認知上的錯誤。最後是確定知識導致的恐慌。以「新冠病毒」(novel Coronavirus)為關鍵詞搜索生物醫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和medRxiv搜索,分別為344和229篇(截至到3月3日)。可以想見,這個數據還會增長。但是,這些激增的科學論文以及導致的知識生產給公眾帶來的一定的挑戰和恐慌。根據《柳葉刀》2020.1.31刊發的文章顯示,「由於潛伏期的病例大量輸出和缺乏大規模公共衛生幹預措施,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全球流行病。」(Nowcasting and forcasting the potenti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2019-nCov outbreak originating in Wuhan,China: a modeling study)如果接受上述觀點「新冠肺炎成為全球流行病」,新的恐慌會出現。在這樣的框架中,其基礎還是認知:從無知到有知的諸多過程中,恐慌都會存在。

另外,與記憶有關的恐慌也需要注意到。除了切身體驗帶來的創傷記憶之外,文化文本也會強化人們的文化記憶。很多病毒和流感的電影、小說塑造了人們對於災難的記憶印象,甚至會強化這些記憶。很多歷史文獻描寫了病毒、瘟疫造成的極大危害給讀者帶來極深的印象;小說《血疫》開篇關於感染者死亡的那段描寫給讀者形成了極強的心理衝擊,很難消除。這些都是基於文化記憶形成的恐慌。與記憶相關的還有想像因素,前文提及的阿甘本的「集體性恐慌」和齊澤克的「全球性恐慌」不同於個體恐慌,它們有著獨特的生成機制和強化機制。其生成機制是由無知、記憶和想像導致的;而強化機制則是由媒介技術導致的,比如信息流動和傳播。如此,僅僅靠改變無知狀態是不夠,而更需要對其生成和強化的因素進行合理的規範和引導。

恐慌的可能性後果

那麼,恐慌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根據記憶心理學的一般理論,恐慌會強化和鞏固記憶印象。2006年安德森(Anderson AK)等學者發表了一篇《情緒記憶並不全部是同樣地建立:選擇性記憶強化的證據》指出,引發強烈情感的文字或者圖片可以被很牢地記住。諸如戰爭、地震災害、恐怖襲擊、高危傳染病等事件的文字、圖像和視頻能夠引發強烈情感,最終被牢牢地記住。這意味著整個事件發生中有兩類東西是需要注意的:一類是引發強烈情感的事件本身;另一類是引發強烈情感的文字、圖片和視頻。所以此次疫情帶給每個人是感受意義上的無差別的。身處疫區的人們如醫生、病人和病人家屬、鄰居等會直接感受到病毒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一事件無疑會形成嚴重的創傷記憶,甚至會影響到生活信念。而身處非疫區的人們會從與之相關的文字或者影像中感受到同樣的情感刺激。只是文學小說因為其想像性而消弱了人們對災難的感受。但是,即時信息的獲得會讓人們產生同步式的沉浸體驗,這種體驗與人類的同理心一起共同促成了不同的創傷情感和記憶。所以很多非疫區的人們看到負面的信息時會產生沮喪、抑鬱等情緒。而當看到太多的非負面信息時,原先的情緒會被轉移,繼而產生無聊等情緒。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固化創傷記憶。

另一個可能後果是帶來情緒附魅。附魅是相對於祛魅而言,打開朋友圈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對他國疫情的情緒。隨著中國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其他國家疫情的變化,朋友圈裡出現了一種情緒搖擺:極度美化或者極度貶低某個地區或者某個群體,比如疫情早期的中國。這種情緒附魅會讓人們被不理性的情緒帶跑。但是,在疫情全球化的當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所以需要合理地看待這種由恐慌情緒帶來的後果。

然而,恐慌並不是疫情之下唯一的主要情緒,開篇提到的那份報告提到了無聊這種情緒值得進一步關注。無聊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情緒,對應著人面對世界或身處世界的多種狀態。這很容易想到海德格爾提及的「被某事搞得無聊」、「在某事中自己感到無聊」等形式。這兩種無聊都指向了與疫情有關的生活狀態。疫情爆發之前,人們快節奏地生活,時間安排到了精確,沒有時間成為一種常態。然而,抗疫隔離和暫時停頓使得先前的忙碌和快速狀態變成了記憶;此時人們都在等待隔離解除、等待重新恢復,在這種等待中,無聊悄然到來。如何應對這種的悄然到來的無聊情緒,可能才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疫情 情緒 記憶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倫理啟示
    只有遵循公共倫理原則才能為上述問題提供合理有效的答案,從而避免陷入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下的道德困境。公共倫理為疫情防控提供合法性依據。合法性是公共生活,特別是公共權力行使的核心問題,唯有具備合法性,所採取的措施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支持,才擁有正當的設計、執行理由。面對疫情,大多數國家都採取了強力控制模式,形成了限制出行、在公共場所強制接受健康檢測等措施。
  • 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導讀全球抗疫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場景的應用不斷增加。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已有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主要體現在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本文將分析疫情背景下AI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並探討對策。然而,為應對突發流行病而迅速實施的技術性解決方案也向技術應用的倫理層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倫理依據,以確保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得以安全而有益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2020-02-14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疫情肆虐之思
    相信每位善知識與師兄都知道,當下發生了什麼,這幾日來,也已經有多位善知識為祖國,為醫護人員,為得病同胞供燈祈福,祈福當下疫情早日結束,祈福每個病人能平安康復,祈福醫護人員平安順利。這些天,三生也會晝夜不停的來供燈為眾生祈福,也會一直誦經回向一切眾生,希望疫情早日結束。關於疫情,三生有些話,想與我們每位善知識來說。疫情,不是天災,是人禍,禍從口出,是因果相報。
  • 技術的溫度——對《智能經濟》的技術倫理之思
    但我個人最感興趣的,依然是其中可歸入「技術倫理學」的諸多議題:AI倫理的四大原則、百度的八大價值主張、它的技術信仰和底座情懷等等。我認為這些議題中最核心的,是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個信念或說價值觀——技術(尤其特指AI技術)是要基於人、服務人和成就人的。這一價值觀,就我理解,有深淺兩層意思。
  • 疫情期間老年人出現負面情緒怎麼辦?這個平臺給你線上指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於免疫功能減弱,且多合併慢性基礎疾病,老年人一直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老年群體的防控工作備受關注。疫情期間,老年人群中也不乏出現緊張、認知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如何幫助老年人科學有效地防疫抗疫,並讓老年人真正做到生理及心理的「痊癒」?
  • 疫情背景下的高中生勞動教育實踐
    在新型冠狀肺炎這一疫情背景下,學生生活、學習,學校教育實踐、家庭生活狀態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方面為勞動教育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但同時也為探索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尤其是在中央勞動教育意見中提出的關於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公共服務、重大災難志願服務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奉獻、創新精神相契合,筆者結合此次教育教學實踐,以「疫情背景下的勞動教育實踐」為例,探討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勞動教育作用。
  • 張雷在調研檢查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以細之又細的工作抓好疫情防控...
    張雷在調研檢查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以細之又細的工作抓好疫情防控 以嚴之又嚴的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2021-01-08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疫情有關英語詞彙總結:全球疫情、疫情下的生活等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最新疫情有關英語詞彙總結:全球疫情、疫情下的生活等 2020-04-08 10:4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觀點要覽|倫理學篇: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倫理問題
    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問題作為社會道德傳播者、建設者和守護者的倫理學人,積極從人類社會的倫理規範和道德價值層面執筆發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加入到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理性分析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生命倫理、公共倫理等問題。生命倫理問題是新冠肺炎防控中最初也是最本源的問題。
  • 疫情下的生態多樣性危機
    當我們侵犯自然, 剝奪至關重要的那些動物棲息地時,越來越多的物種正處於危險之中。包括人性、人文和我們所期望的未來。」他說。「當我們如今嘗試進行災後重建, 讓我們共同努力去保護生物多樣性,去達到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 碩博士們是如何在疫情下做實驗,寫論文的
    思祺的同學群裡也「炸了」,大家都在擔心自己實驗室的苗子。從不失眠的思祺一連幾天難以入睡。不幸中的萬幸,學校還有「守花人」。目前,思祺的導師會去實驗室幫她照看苗子,剪下一些花朵,儘量延長植被的花期。導師還會給她發來苗子的照片,讓她安心。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沈應柏也在扮演「守花人」角色。
  • 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疫情單詞記憶
    這段時間的疫情非常嚴重,波及全國,全國上下都在給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共度難關,眾志成城,希望中國人民能挺過去。對此,國家政府也是高級重視,啟動了一級響應,每天發布各種和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的防疫信息。每天看新聞最揪心的無非是昨天又增加了多少,最嚴重的還屬湖北地區。 採訪中鍾南山院士談到疫情一度哽咽落淚,老百姓看了也很心酸。
  • 疫情防控觀後感300字 大學生疫情防控思政課感想最新心得體會
    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一線醫務人員逆行令人感動,大學生盡力貢獻自己的力量,3月9日,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課,學習逆行者的精神,引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下面是小編真理的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 NYMEX原油承壓持續回落,因疫情衝擊疊加OPEC會議同步來襲;① NYMEX...
    NYMEX原油承壓持續回落,因疫情衝擊疊加OPEC會議同步來襲;① NYMEX原油價格在周五小幅承壓,持於45美元/桶下方,最低觸及44.55美元。隔夜以來在歐美方面的消息進一步顯示疫情狀況嚴峻,可能衝擊此後的節日消費需求之後,原油價格的表現是首當其衝,雖然美元指數走勢同樣弱勢對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仍有支撐作用,但卻難以抵消市場情緒惡化所帶來的衝擊;② 在此背景下,NYMEX油價短線在跌破44.67美元處的5日均線切入位後,即意味著本周初以來油價快速上行的勢頭已經被扭轉,令油價進入新的調整周期。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20-06-2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響合肥•學思踐悟】房寧:應對疫情中國制度為什麼有優勢?
    【理響合肥•學思踐悟】房寧:應對疫情中國制度為什麼有優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果斷作出這一決策。正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迅速形成統一指揮、全面部署、立體防控的戰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有力改變了病毒傳播的危險進程,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具有應對風險挑戰的非凡能力 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
  • 疫情下的市場:冬天的太陽之曲折反彈
    後續海外基本面情況承壓,歐美市場估值處於高位,避險情緒的影響將短期居於主導」 。短期「博反彈」,是勇敢者的遊戲;長期布局「真價值」,是大智若愚者的機遇4.1、短期投資策略:聚焦基本面而低買,應對曲折的反彈不要追高4.1.1曲折的反彈:市場情緒不穩定,政策刺激紅利PK疫情導致的嚴峻外部環境
  • 疫情成了親子關係的「放大鏡」?如何拯救失控的情緒?
    今晚20:00別被疫情困住「心」4月13日北京中小學課程雲端開講4月13日,北京正式啟動中小學線上學科教學,市級、區級課程資源逐步上線。這就意味著家裡的「小神獸」還要繼續居家學習一段時間。上網課不認真,家長快被逼瘋!如何避免情緒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