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2020-09-21 海國圖智研究院

導讀

全球抗疫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場景的應用不斷增加。然而,在新冠疫情中,已有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主要體現在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本文將分析疫情背景下AI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並探討對策。

正文

在新冠肺炎的防疫和診療過程中,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收集分析相關數據、制定治療方案、追蹤受感染的人群、檢疫管理和信息傳播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為應對突發流行病而迅速實施的技術性解決方案也向技術應用的倫理層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倫理依據,以確保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得以安全而有益地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一)人工智慧治理的一般倫理原則及局限

正如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IBC)和世界科學知識與技術倫理委員會(COMEST)在關於新冠疫情的聲明中所強調:「手機、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能夠監測、預測和影響疾病的傳播和人類行為,從而在應對流行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關鍵在於確保使用這些技術帶來的倫理、社會和政治問題得到充分解決。人權應始終得到尊重,隱私和自主性與安全的價值觀應當得到審慎權衡。」

顛覆性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由來已久。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相關討論就已經起步。2018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五大「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分別是自主性、有益性、預防傷害、公平性和可解釋性。自主性強調個人有權為自己做決定;有益性意味著促進福祉、維護尊嚴和促進可持續發展;預防傷害意味著人工智慧系統不應對人類生活造成傷害,不應威脅民主進程、言論自由或人身自由;公平性涉及利益共享和共同繁榮,與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消除歧視有關;而可解釋性則通過明確理解人工智慧決策過程的必要性並追究其責任,使其他四項原則得以實施。中國的《人工智慧北京共識》於2019年5月發布,提出了15條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包括研發、使用、治理三方面,強調通過推動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助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實現對人類和自然有益的人工智慧。2020年1月,美國白宮提出十條 AI 監管原則,包括公眾信任、公眾參與、科學完整性與信息質量、風險評估與管理、靈活性、公平和非歧視、公開與透明、安全與保障等方面。

儘管各國為規範和引領人工智慧發展,相繼發布了人工智慧的倫理準則,然而,這種高度抽象的原則沒有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當現實情境中不同倫理準則之間面臨衝突時,如何處理衝突或進行取捨?

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當公共健康和個人隱私產生衝突時,如何在有益性原則(人工智慧拯救生命的潛力)和其他倫理準則如隱私權和公平性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將「由誰來獲得有限的醫療資源」這一問題交由人工智慧決定,如何才能與公平和預防傷害的需求相協調?在新冠疫情中,上述倫理原則的局限性顯現,面臨挑戰。

(二)新冠危機:技術與倫理的博弈

在一場公共健康危機中,對有限資源的分配必然涉及倫理層面的討論,這也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在新冠疫情中面臨挑戰的根源。主要問題存在於個人隱私和數據保護、診療決策、數據權限、健康權益這四方面。

首先是個人隱私和數據保護問題。在醫療領域,數據保護問題尤其敏感,無論是基因測序數據,還是醫療健康數據,大部分人都不會願意分享自己的敏感信息。疫情中健康碼的普及、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擔憂,引起數據保護問題的廣泛關注。如何在利用技術治病救人與保護隱私之間保持平衡,是醫療AI發展之路無法繞開的問題,是技術與倫理的博弈。

其次是診療決策的自主性問題。在危機面前,人們總會面臨各種權衡與取捨,但這些決定必須是透明的。因此,當我們將人工智慧引入醫療決策過程時,可解釋性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基於人工智慧來對治療方式和資源分配進行決策的模式來說,只有具備某種形式的可解釋性,才能在人與技術之間建立信任,確保效用與公平的平衡。

第三是數據權限問題。新冠疫情危機向數據科學和治理領域的許多人表明,人們亟需建立起統籌、協調、專門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生態系統來應對動態的社會和環境威脅。有需求的群體沒有獲得必要的數據資源,而已發布的數據也不能直接系統地使用,社會就會失去通過共享數據來推進公共政策的決策和研究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項與人工智慧直接相關的倫理挑戰。

最後是健康權益問題。從群體層面來看,由於人工智慧所依託的健康數據本身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差,因此在流行病管理中,可能存在某些群體的代表性不足或權益受損等問題。而從國際層面來看,中低收入國家相較於發達國家更可能面臨公平性和包容性問題的考驗。

那麼,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向人工智慧倫理提出的新挑戰?

首先,在一項新技術開始應用並得到廣泛部署之前,應當儘可能徹底地思考技術邊界問題及可能的問題與風險。這種提前思考的必要性體現在 &34;的概念中,即將倫理考慮作為開發人工智慧新應用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直到事後才加以考慮。其次,當人工智慧大規模地應用於醫療等關鍵領域時,應當確認這些智能系統在一系列場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得到切實保障的。最後,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樹立公眾對人工智慧的信任。人們必須首先信任人工智慧系統,才能夠有效地使用它們。這就需要有包容和透明的程序以及妥善的監管和治理。

參考文獻

1. Tzachor, A., Whittlestone, J., Sundaram, L.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 crisis needs ethics with urgency. Nat Mach Intell 2, 365–36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2256-020-0195-0

2. Ethics and the Use of AI-based Tracing Tools to Manage the COVID-19 Pandemic, IEAI, June 2020, https://ieai.mcts.tum.de/wp-content/uploads/2020/06/Research-Brief_ContactTracingAppsFinal-1.pdf

3.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Use of AI to Manage the COVID-19 Outbreak, IEAI, https://ieai.mcts.tum.de/wp-content/uploads/2020/04/April-2020-IEAI-Research-Brief_Covid-19-FINAL.pdf

4. 程林:疫情下的倫理與人文之思|機器人抗疫的得與失,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78945

5. Draft 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 European Commission’s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8 December 2018, 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draft-ethics-guidelines-trustworthy-ai

6. 人工智慧:後疫情時代的發展趨勢,中金公司,2020 年 6 月 21 日,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2006221386497064_1.pdf

7. 新華網:《人工智慧北京共識》發布,2019年5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5/25/c_1124540938.htm

AI Update: White House Issues 10 Principle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gulation, January 14, 2020, https://www.insidetechmedia.com/2020/01/14/ai-update-white-house-issues-10-principles-for-artificial-intelligence-regulation/

作者:朱睿晗

原文摘自《人工智慧資訊周報》總第95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人工智慧資訊周報》探討人工智慧對公共政策、治理和政策建議的影響,探索人工智慧對商業、政治和社會的影響,以確定潛在的研究領域,探討可能的合作研究和機構夥伴關係。本刊著重提供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動態和對人工智慧的思考,同時關注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相關研究動態。本刊旨在通過可靠的研究,來幫助企業、研究機構和公民預測和適應技術引領的變化。

相關焦點

  • 一文帶你透視美軍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
    導讀:2019年10月,美國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發布《人工智慧準則:推動國防部以符合倫理的方式運用人工智慧的建議》報告。2020年2月24日,美防長正式籤署這一文件,使其成為美國防部在人工智慧倫理領域的官方政策。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肺炎大流行仍在持續,快速開發新冠病毒疫苗已成為當務之急。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英計劃新冠疫苗「人體挑戰」試驗?專家:不宜遍地開花
    近日,英國政府宣布計劃進行一項「人體挑戰試驗」,通過讓志願者主動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更快速地篩選出可能成功的疫苗,由此引發倫理爭議。在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遺傳學重點學科主任褚嘉祐表示,在新冠病毒對全球造成巨大公共衛生威脅、且沒有特效療法的情況下,人體挑戰試驗在倫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國際戰「疫」行動本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柳葉刀·感染病學》雜誌近日發表綜述,突出強調了評估潛在新冠疫苗效力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對「這款新冠疫苗會有效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了重要見解。
  •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疫情之下,智慧機器人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2020年11月23日 17:0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鍾南山強調,疫情防控工作應堅持科技創新,進一步利用智能化手段來健全預警響應機制,提升防控和救治的能力,有利於切實維護人民健康安全。 在社會需求的催化下,眾多科技力量紛紛登場,為疫情防控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新應用,助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 歐盟人工智慧倫理準則概要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並充分利用AI帶來的新機遇,歐盟委員會於2019年4月8日以「建立對以人為本AI的信任」為題,發布了歐洲版的AI倫理準則,期望建立「以人為本、值得信任」的AI倫理標準,不斷促進社會公眾接受AI技術、應用AI技術。
  • 人工智慧與外交:新議題、新工具、新挑戰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索人工智慧和外交的關係:人工智慧作為外交中的一項議題、人工智慧作為外交的技術工具以及人工智慧對外交政策環境的影響。此外,美、德等多個國家也已經在外交領域中引入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說全球範圍內,關於人工智慧在外交中扮演何種角色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不過,相比於人工智慧在科技、工業、軍事、社會和倫理等領域受到的關注與討論,人工智慧在外交領域的討論進展相當緩慢,且沒有明確的分析重點。
  • 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發布
    張亨偉 攝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發布 中國居亞洲前列中新網上海6月27日電 (張亨偉)全球科技公司LivePerson26日晚在上海發布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在運用人工智慧(AI)指導方針及管理標準方面位居亞洲前列。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
  • 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即將啟動...
    由此,英國成為全球首個批准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的國家(human challenge trial)根據英國政府網站17日發布的聲明,英國臨床試驗倫理機構已經批准展開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試驗將在1個月內啟動。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新冠疫情中服務機器人應用案例一覽
    新冠疫情中服務機器人應用案例一覽 (華強電子網消息)新冠疫情下,服務機器人價值凸顯。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手段。
  • 閃電修:2021年全球人類新挑戰:變異新冠病毒!
    日前,英國出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傳播性和致病率更高,英國政府當機立斷採取「封城」措施。很快,變異的新冠病毒就傳到了世界各地,各國人民再次陷入了對未知病毒的恐懼之中。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7日說,進入2021年世界擁有了疫苗等應對新冠疫情的新工具,但同時也面臨病毒變異等新挑戰。克盧格說,世衛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負責的53個國家中,已有22個國家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變異病毒傳染性更強,引發病症的嚴重程度並無變化。如果不加強控制以減緩其傳播,將對當前已承壓的醫療系統產生更大影響。
  • 研製新冠疫苗,需要「以身試毒」嗎?
    科學家研製新冠疫苗要遵循哪些倫理規範?公眾應如何對待新冠疫苗?這是疫情餘震未了的世界需要面對的新課題;蝙蝠還是穿山甲?華南海鮮市場是病毒發源地嗎?關於新冠病毒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至今依舊是科研圈不斷追問的議題。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引發的倫理爭議也不斷出現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報告——《未來基石——人工智慧的社會角色與倫理》。針對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報告在提出一系列建議的同時,也希望推動問題的充分討論。
  • 新冠還沒走遠,又一輪「挑戰」悄然來臨
    就目前來看,除了中國的新冠病毒控制穩定以外,其他各國沒有明顯的好轉,尤其是歐美國家更為嚴重。如今疫情態勢還沒有控制,又接二連三地傳來不好的消息。新一輪「挑戰」接踵而至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沒有種族、國家、膚色的區分,只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對待地球光靠一己之力去保護是杯水車薪。
  • 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丨數據政治經濟觀察網 劉志毅/文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主要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去仔細評估AI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以及人工智慧的風險是如何產生的?
  • 高福:預計下月新冠滅活苗三期臨床揭盲,今冬疫情挑戰會更嚴峻
    10月28日下午,在武漢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做了題目為《COVID-19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Global Public Health》(「新冠肺炎:全球公共衛生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演講。
  • 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倫理啟示
    觀點提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出現了新的道德現象,產生了新的公共倫理要求面對新的倫理訴求和新的倫理問題,需要構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的公共倫理體系,以維繫和諧健康的公共倫理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如何對待疫區、疫區的人們以及感染者,才既有科學合理性又有道德正當性呢?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或密切接觸者又該受到哪些道德約束?
  • 挑戰?頂尖「經濟大腦」這樣看待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不僅將公共衛生問題推到人們面前,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經濟影響。我們就要從疫情中出來了,但我們並不清楚,要使經濟恢復到疫情之前需要多長時間。這就好像一戰二戰開始時,人們以為會很短暫,但事實上無人知道到底會持續多久。新冠疫情之後,一定會釋放財政和貨幣的力量,這需要我們去討論和觀察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們處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希望我們能把問題處理好。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利德斯認為,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是長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