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丨數據政治

經濟觀察網 劉志毅/文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主要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去仔細評估AI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以及人工智慧的風險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對相關的風險進行研究和防範?

機器會取代人類嗎?

我們先來回顧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引人注意的重大事件以及當時引發公眾討論的話題:1997年5月,IBM公司研製的計算機「深藍」首次展示了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2016年3月,人工智慧AlphsGo擊敗了韓國頂級圍棋大師李世石;2016年,全球僱員數量最多的企業富士康在江蘇崑山工廠用4萬機器人替代了6萬人類員工;2017年10月25日,世界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Sophia)」成為擁有沙特國籍的女性機器人,成為被授予合法公民身份的公民…這一系列事件加深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和思考,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斷發展下,以至於人們開始將其視為同類,電影《她》中所描繪的人工智慧伴侶逐步成為了現實,讓我們開始考慮AI發展的風險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人工智慧的風險範疇,人工智慧風險的形成機制,以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邊界問題。

首先我們討論人工智慧的風險範疇,這需要從烏爾裡希.貝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風險社會」概念談起,他認為科技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整體的生態包括人類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在風險社會,風險已經代替物質匱乏,成為社會和政治議題關注的中心」。換言之,社會的風險性成為了底層的運行邏輯之一,而技術風險則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和廣泛的類型。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社會的風險是一種人類製造出來的風險,這類風險起源於人類對科學、技術不加限制的積極推進,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目的和結果自己的不確定性。換言之,技術類風險既是技術自身的內在屬性,也是人的行為選擇的結果,這是我們理解技術風險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所帶來的風險雖然屬於技術風險的範疇,不過也與傳統的技術風險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技術風險都來自於外部因素,例如環境風險、生態風險、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等等,即由於技術與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帶來的風險。但是人工智慧技術會帶來很大程度的內在風險,即對於人的存在性地位的挑戰以及人的邊界和尺度的複雜性挑戰。我們看到諸多電影文學作品或者科幻小說中的創作都展示了人類關於AI的最大擔憂就來源於人機邊界的模糊,以及人機精湛的加劇。換言之就是基於人的價值尺度的判斷風險顯著增加,而我們目前所有關於AI的研究都在強調人的價值尺度,即人的根本利益作為評判風險的目的和原則,而不能以犧牲人的方式謀求其發展。

我們看到泰格馬克在《人類3.0》一書中提到了AI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AI對於人類進行模仿並完成人類交付的工作,這個階段機器具備初步的智能,人對於AI有著完全的控制力;第二個階段是合作階段,就是人類協助人類完成大量的工作,AI是基於利於人類活動的基本目標被設計出來的;第三個階段則是競爭甚至取代的階段,AI在大規模應用下超越了人類的控制,出現了依賴、競爭或者被控制等情況。換言之,人工智慧的風險包含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是客觀現實的物理層面,即人類的能力逐漸被替代,從而增大了外部的技術性風險,例如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一個是主觀認知層面,即人類本身心理層面的風險,例如隨著機器人逐漸具備人類的形態和認知,人類會逐漸認同機器人的同類關係,必然帶來倫理的問題。

風險背後的邏輯

然後我們來看人工智慧風險形成的基本機制的邏輯,正如馬修.謝勒所說,「行為的自動化,是人工智慧與人類其它早期科技最大的不同,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可以在不需要人類控制或者監督的情況下運行」。可以看到,人工智慧技術帶給人類社會的收益和風險就是雙刃劍的兩面:一方面AI通過代替人類的勞動,使得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讓人類活動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AI通過實際上取代了人們的勞動,使得人類有失去控制性的風險,人類的主體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被讓渡。更深入的看,實際上人類是通過技術實現了身體能力的放大和提升的,現代技術的潛在動力就是人類對技術放大性的追求。人工智慧技術就是一種整合了多種技術以後對人類技術放大意願和動力的落實,與此同時人類也有可能逐漸在技術放大過程中失去了自我,技術朝向背離人類意願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技術風險成為現實。

如果說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的論斷成為了人脫離自然界控制,樹立人的主體性地位的標誌,那麼AI的發展就正在對這樣的主體性地位帶來威脅,AI正在通過類人性特質的成長,逐步增加自己替代人類活動的能力。換言之,技術自身具備一種不確定性,人工智慧技術本來是利於人類發展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增加人類生存風險的障礙,這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的地方。

除了技術自身的特質之外,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伴隨著技術革命成長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要素——資本的力量,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技術發展無法脫離資本的力量。眾所周知資本是逐利的,而技術的目的是實現人的物質的追求,因此技術就能夠最大化的實現資本的目標,技術與資本體現出來一定程度的同構性。換言之,資本的邏輯和技術的邏輯產生了共謀,資本在實現價值增長的過程中,能夠擴散技術的優勢。資本作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能夠最大化的將資源放在最好的技術路徑中進行配置;技術作為集置(海德格爾語),能夠將外部事物納入自身的規範體系中,用自己的力量促逼和擺置存在者,將事物以人類自身的方式解蔽。簡單的說,技術能夠產生一種力量是人類不能控制的,就好像乘坐上某種座駕一樣,人在技術這個座駕的要求下不受限制的開發自然、掠奪資源,同時把人自身當作技術所需要的的資源投入進去,被技術所支配而無法脫離。這是海德格爾所討論的現代技術的本質,也是理解人工智慧帶來風險的重要視角。於此同時,由於資本(金錢)具備一種不被局限在任何具體事務的超現實性,因此可以按照人們的需求去改變自然。更重要的是,由於AI技術的發展會擴大數字鴻溝的出現,因此關注這個過程中的數位化帶來的社會公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技術的邊界

在理解了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之後,我們接下來討論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邊界,只有明確了邊界才能理解風險。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的風險相對於通常的技術風險來說,主要是在於智能的理解邊界有了分歧,由於人類是目前唯一具備智能的實體,因此出現了人工智慧之後就產生了所謂智能邊界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這個概念:

第一,人工智慧的「智能」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將信息轉換為知識發展出來的,因此存在可計算下的邊界。目前來說,計算機更多的是著重於邏輯相關的運算,而情感是無法被計算的。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馬斯克等企業家通過腦機接口等技術來實現人的思維的解讀,賦予了AI新的智能模式。不過考慮到我們對人的大腦的認知(尤其是與意識情感相關的部分)是非常膚淺的,我們暫時還看不到AI產生自我意識和概念的可能性。當然如果技術的推進使得人工智慧產生了意識,那麼毫無疑問就會產生系統性的風險,人類將不得不與其共存,相關的生存空間的矛盾也就難以避免了;

第二,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界是在挑戰技術的社會屬性的邊界,通常來說某種技術是具備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所謂自然屬性就是技術能夠產生和存在的內在原因,即技術符合一定的物理規律;技術的社會屬性指的是技術要符合社會的規律。我們看到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社會的倫理和制度,這也是人類區別於人工智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目前還是以功能性的個體或者群體存在的,並不具備所謂的社會性質,因此它無法作為物種或者群體被看待。正如馬克思所說,「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反過來制約著勞動的方式,直接決定著人的本質。換言之,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正如我們剛才所說,人工智慧是基於計算的,而社會關係是無法通過計算獲得的。反之,如果人工智慧得以從人類群體中學習到社會關係的知識,並形成所謂的集群智慧成為「超級智能」,那麼人類的危機和風險就會被放大,人類社會的危機就很難避免。

第三,我們需要看到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推動的「後人類」時代出現的風險,即通過與人類只能嫁接後產生的有別於人類的物種,成為「賽博格」式的物種。後現代主義技術哲學家唐娜.哈拉維提出「情境知識」的主張,將自然與文化定位在動態和異質的範疇中。所謂賽博格(Cyborg)就是通過控制技術來控制有機體,實現人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即產生人與技術的共生體。通過這樣的技術範式,有可能打破機械和有機體、物理和非物理之間的邊界。「一個控制有機體,一個機器與生物的雜交提,一個射虎現實的創造物,同時也是一個虛擬的創造物」,這就是賽博格的內涵。在這個你那裡,賽博格打破了主體和外部環境的邊界,也打破了自然和社會的邊界,具備一種「後人類時代」的理念。在這個理念下,人不斷的客體化,而客體則不斷的人化,人與物之間的邊界不斷模糊,從而形成了一種有機體與客體之間的深度結合,是的自然的身體具備了機器的屬性。我們看到電影科幻作品中的大多數「電子人」或者「人工人」都屬於賽博格的概念下產生的,這使得人類可能會超越自然所賦予的人的限度。在電影《阿麗塔》中,主角所擁有的人類部分只有大腦,而其他部分則是由性能和技能更為強大的機器所構成的。如果這樣的現實發生就帶來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來說,人類作為碳基生物的脆弱性被扭轉,將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在與機器的競爭中獲得了新的優勢;另一方面,人類的身體喪失了自然屬性下的高貴性,變成了可取代的一種無機體的部分。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人工智慧技術邊界的原因,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並不會只追求絕對的理性,我認為人類應該追求價值而非僅僅是只是,應該追求理想的品質而不只是現實的成就,要追求整體的幸福而不只是個人的勝利。這也是人性的內涵所在。

解局之路

最後,我們為人工智慧風險的提供一種解決思路,這也是我個人在研究AI時的基本出發點,即人工智慧一定要體現人類的需求和利益,這其中不僅僅包括生存的必需,也包括發展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以及社會的需求,這是我們發展人工智慧的動力,即人的價值尺度與目的性。正如錢穆大師所說,「生命演進而有人類,人類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大不相同,其不同之最大特質,人類在求生目的之外,更還有其他目的存在。」這些目的超越了求生的目的,即超越了生死的價值和理性的光輝。我們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看到的是人類功利性目的的最大化,即通過拘束的發展替代生產勞動,這將帶來整體人類社會的生存基礎的夯實,但是這其中很少包含了對理性和審美等超功利性目標的實踐,更沒有涉及關於人類自由和價值觀的內容。如果單純考慮功利性,毫無疑問就會帶來人的個體和群體組織的異化,這也就會帶來對讓人自身的否定,挑戰人類的尊嚴和存在。我們需要意識到,技術的邊界就是倫理問題,技術的可能性和倫理的約束性是有內在矛盾的,人們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只看到機器的力量和作用,忽視了人類的價值。

在自動化的機器系統中,人處於被動的位置,技術體現了人類的本質的延伸卻又在壓抑人的本質,如果人的生命成為技術改造的對象,那麼人類自身的技術化就不可避免。換言之,人類就可以被製造出來,技術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同時,也將「能夠」變成「應該」。我們要看到人的生命價值與技術之間的內在矛盾性,即人的生命是自然的,而技術是人為的;生命是不可重複的,而技術是可以複製的。

正如康德所說,「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性與工具性要充滿統一」,人的價值是人存在的準則,而人類需要基於自身追求完美的道德天性去發,情感與理性要完美統一,而這個統一帶來的就是人的價值的最高取向,這是我們理解未來AI發展的核心。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一定要在內部視角以人為價值尺度,在外部視角以人的社會群體為價值尺度。以人為價值尺度,保障了人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意識;以人的社會群體為價值,保障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性。換言之,人工智慧要在人本主義框架下去發展,才不會輕易僭越倫理的門檻,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風險和損失,這是我們理解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理解人工智慧風險問題的實質。

(作者係數字經濟學家、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

相關焦點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那會取代什麼呢?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機器人、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人類生產生活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加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就業崗位是否會被取代成為了全球公眾的關注熱點。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無人駕駛公交車已正式投入運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引發的倫理爭議也不斷出現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報告——《未來基石——人工智慧的社會角色與倫理》。針對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報告在提出一系列建議的同時,也希望推動問題的充分討論。
  • 欲望、理性與真實: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倫理問題
    在科幻電影所構建的「超真實」世界圖景中,圍繞AI倫理問題所產生的爭論往往變得更自由、集中、激烈和尖銳,容易觸碰到AI倫理問題的核心和最實質部分,這正是科幻電影對現實人工智慧技術的最大警示價值之所在。 科幻電影在較深的精神層面凸顯了AI科技發展所造成的當代人倫理困境。
  •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1-01-05 09:58:02   法國科學家蘇埃爾說
  • 人類戰勝不了AI?我們會被機器取代嗎?
    柯潔對AI的態度從最初的不屑到謙遜再到悲壯,讓很多網友不禁感慨:難道人真的要被AI取代了嗎?人類會被AI所取代嗎?在不知不覺間AI早已經走出了實驗室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外交官、麵點師、消殺人員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了AI的身影↓↓↓△中國駐特多使館推出AI外交官「小艾」△全國首家AI麵館登陸深圳△國產智能消殺機器人進行消毒工作曾幾何時大家認為AI是沒有創造力的小編從事的媒體工作一度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直到我們被狠狠打了臉 ↓↓↓△韓國首位人工智慧女主播金柱夏看到這一幕幕有網友不禁高呼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動物有本能,機器有智能,人類有智慧。馬雲這番話解讀下來,大概有以下兩層意思:第一、馬雲認為在人工智慧社會,有智慧的人類賦予了機器智能,智慧不等於智能;第二、人類依賴地球生存,但如果人類不善待地球,地球會變得不適應人類。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在語言領域,科大訊飛、谷歌翻譯逐漸成熟,據TechWeb消息,近期Google翻譯悄然升級了其翻譯內核,系統使用了當前最先進的訓練技術,因而提升了機器翻譯水平,將翻譯誤差再度降低了55%-85%。機器翻譯似乎越來越成熟,以至於許多語言學習者都發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翻譯人員將來會飯碗不保嗎?
  • 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發布
    張亨偉 攝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發布 中國居亞洲前列中新網上海6月27日電 (張亨偉)全球科技公司LivePerson26日晚在上海發布2019《亞太及日本企業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在運用人工智慧(AI)指導方針及管理標準方面位居亞洲前列。
  • 講講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對人類未來的發展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己為人類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專家系統就是一個例子「隨著計算機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必將得到更大的推廣,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 對話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人工智慧倫理非常重要
    從早前的無人問津,到ZAO換臉火爆朋友圈,一波波科技巨潮將人工智慧技術推上風口浪尖。今年是5G商用元年,更是人工智慧應用迎來巨大變革的一年。在人工智慧界,有一本名為《機器學習》的書廣為流傳。因其封面印有多個西瓜圖案,這本書被諸多IT男戲稱為「西瓜書」。該書作者便是AI領域各大主流學會的「大滿貫」會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
  • 人類墮落成冷眼旁觀者?如果有一天,未來戰場智能機器成為主宰
    不好說,不過從人性上來說,各核大國只要掌控核武器不外流,核武器的出現其實對遏制戰爭規模擴大具有顯著作用,全球出現大規模世界級的戰爭風險反而會降低。如今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各軍事強國,其實都已經在這個領域不斷嘗試了。比如美國波士頓公司研發的動力機器人,其靈活程度已經堪比人類,還有阿爾法狗能在複雜地形下靈活運輸裝備。 如今很多國家的軍事高層決策者們都一致認為:在未來10年內,用於戰場上的智能戰爭機器人研發將會蓬勃發展,它們在未來戰爭中會向著取代人類士兵方向逐步完善。
  • 「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轉向無人化是可以預期的,難道人類終將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取代而一敗塗地嗎?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 人工智慧技術,使新冠藥物研究獲突破進展,科學會取代人類嗎?
    COVID-19在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傷亡人數每天都在增加,截止到2020年8月,已有超過1900萬確診病例,超過70萬人死亡。儘管全球科學界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但病毒傳播速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或許可以利用一些尖端技術來幫助我們解決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 在機器人盛行的時代,未來的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
    伴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機器人越來越深入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方方面面,而且現代機器人的深入學習的技術讓大家不禁產生疑問,未來的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很多專家都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當代的智慧機器人擁有一項令人震驚但是又恐懼的技術,那就是深入學習。深入學習技術簡單點來說就是機器人可以自己進行對數據的不斷優化和學習,然後可以自行預測或者揣摩事件的下一步的發展。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機器人可能會比人類反應更加敏捷和迅速。
  • 清華劉雲浩教授回復學生2000問,你想了解的人工智慧問題可能都在這裡
    A:中外很多機構也都在關注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例如聯合國在2017年發布了《世界科學知識與技術倫理委員會關於機器人技術倫理的報告》,歐盟在去年發布了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如果你感興趣,可以使用搜尋引擎進一步了解。人工智慧涉及的社會倫理等問題只依靠技術是無法解決的,需要各學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同學們未來的努力。
  • 霍金預言會成真嗎?美科技企業有新突破,智慧機器人將取代人類?
    科技現在發展的速度很快,科技不斷發展也是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化非常的大,跟以前相比起來可以說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在以前你可以想像到現在的生活會變得這麼方便嗎,我們國家幾十年前才剛剛可以做到吃飽穿暖,可是現在卻成為了經濟科技都有很強實力的國家,也是讓我們中國人都感覺到非常自豪的。
  • 一文帶你透視美軍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
    導讀:2019年10月,美國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發布《人工智慧準則:推動國防部以符合倫理的方式運用人工智慧的建議》報告。2020年2月24日,美防長正式籤署這一文件,使其成為美國防部在人工智慧倫理領域的官方政策。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央廣網天津5月16日消息(記者張喬)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今日在天津舉行,在大會主論壇環節,就人工智慧的趨勢、人才培養和區塊鏈等話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談到了他對時代的思考。
  • 未來已來,你的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全球正在興起智能化科技革命,這是人類歷史上自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之後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它推動人類社會從資訊時代邁向智能時代。人工智慧是開啟未來智能世界的密鑰,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馬雲曾經說,再過十年,進入全面智能時代,很多傳統專業將無工作可做,中間商將無錢可賺……通俗的講,人工智慧就是「機器人」,可是,你是否想過是誰發明了機器人?未來你的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嗎?「機器人」(Robota)這個詞語的正式出現,時間周期並不是很長。
  • 《西部世界》第三季開播,機器人會比人類更有人性嗎?
    所以,沒有人知道奇點會不會來、何時會來。機器人並不是人類的奴隸人類在與智慧機器人的競賽中,無論在身體機能還是在智力上看起來都毫無優勢。機器人不會生老病死,而人類的肉身卻終有一天會歸於塵土。具有七情六慾的機器人對人類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真的能像它所許諾的那樣給整個人類都帶來福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