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2019年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曾引發國內外網絡上的討論熱潮,片中赴美開廠的福耀玻璃和美國工會在長期的鬥智鬥勇之後選擇用機器取代工人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結局讓很多普通人唏噓和後怕。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轉向無人化是可以預期的,難道人類終將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取代而一敗塗地嗎?
儘管有一派主流觀點認為,任何行業的大規模無人化雖然會淘汰一些舊的工作崗位,但同時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工種,例如各類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維護、調試人員等。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因此,在我看來,未來越來越大規模的失業潮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且這不是什麼遙遠的將來,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即便是在今天的美國,維持一個大型農場的運作,也僅僅只需要區區五六人,大部分的工作已經交由各種高度自動化機械完成。而中國的工業優勢使得農村要達到類似美國的這種自動化程度,實際上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目前更多的阻礙是在政策而非技術上,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也像美國一樣搞農業工業化,這意味著多少農民會失去工作。
如火如荼的無人駕駛儘管進入民用汽車領域還為時尚早,但在物流和公共運輸行業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了,物流企業自然非常樂意促進這項技術的落地,在中美這樣的大國,這意味著省去了幾百萬人類駕駛員的工資、獎金、保險等等一系列費用,換來的是24小時不眠不休的恐怖運輸效率及低到可以忽略的事故率。
無人駕駛概念卡車
儘管人類面臨大規模失業的前景看來似乎無法避免,但我並不認為需要為這種預期感到悲觀,讓機器成為勞動的主力,帶來的最大優勢是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機器不需要休息,可以24小時工作;機器也不會生病、不會感到焦慮,當然也不會聯合起來罷工;機器不需要通過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相比人類中最傑出的那些工匠,它們可以輕鬆提供品質高得多的產品。
這種生產效率上翻天覆地的質變,意味著物質供應的極大豐富,人類很有可能迎來馬克思所預言的共產主義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所有優質的產品廉價而充足,企業擁有強大的盈利能力,政府則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來維持高福利社會,如果這一預期成真,我認為一個簡單但清晰的圖景是,大部分人失業並在政府福利下維持著較高的生活標準。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高福利社會會抹殺人類的進取心,社會進步會進入停滯,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充足的生活保障恰恰能激發出人類最大的創造力,我們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僅僅為了工資身心俱疲,而對於那一小部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人類精英,實現理想才是最大的自我滿足,富足的生活並不會阻止他們繼續前進。
最後,碼字不易,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希望能花費您寶貴的5秒鐘時間點擊關注,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