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2020-09-15 含辛工作室

網飛2019年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曾引發國內外網絡上的討論熱潮,片中赴美開廠的福耀玻璃和美國工會在長期的鬥智鬥勇之後選擇用機器取代工人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結局讓很多普通人唏噓和後怕。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未來越來越多的工種轉向無人化是可以預期的,難道人類終將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取代而一敗塗地嗎?

儘管有一派主流觀點認為,任何行業的大規模無人化雖然會淘汰一些舊的工作崗位,但同時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工種,例如各類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維護、調試人員等。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因此,在我看來,未來越來越大規模的失業潮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且這不是什麼遙遠的將來,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即便是在今天的美國,維持一個大型農場的運作,也僅僅只需要區區五六人,大部分的工作已經交由各種高度自動化機械完成。而中國的工業優勢使得農村要達到類似美國的這種自動化程度,實際上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目前更多的阻礙是在政策而非技術上,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也像美國一樣搞農業工業化,這意味著多少農民會失去工作。

如火如荼的無人駕駛儘管進入民用汽車領域還為時尚早,但在物流和公共運輸行業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了,物流企業自然非常樂意促進這項技術的落地,在中美這樣的大國,這意味著省去了幾百萬人類駕駛員的工資、獎金、保險等等一系列費用,換來的是24小時不眠不休的恐怖運輸效率及低到可以忽略的事故率。

無人駕駛概念卡車

儘管人類面臨大規模失業的前景看來似乎無法避免,但我並不認為需要為這種預期感到悲觀,讓機器成為勞動的主力,帶來的最大優勢是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機器不需要休息,可以24小時工作;機器也不會生病、不會感到焦慮,當然也不會聯合起來罷工;機器不需要通過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相比人類中最傑出的那些工匠,它們可以輕鬆提供品質高得多的產品。

這種生產效率上翻天覆地的質變,意味著物質供應的極大豐富,人類很有可能迎來馬克思所預言的共產主義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所有優質的產品廉價而充足,企業擁有強大的盈利能力,政府則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來維持高福利社會,如果這一預期成真,我認為一個簡單但清晰的圖景是,大部分人失業並在政府福利下維持著較高的生活標準。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高福利社會會抹殺人類的進取心,社會進步會進入停滯,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充足的生活保障恰恰能激發出人類最大的創造力,我們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僅僅為了工資身心俱疲,而對於那一小部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人類精英,實現理想才是最大的自我滿足,富足的生活並不會阻止他們繼續前進。


最後,碼字不易,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希望能花費您寶貴的5秒鐘時間點擊關注,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我們或許該重新審視人類的「AI 情結」
    不過,無論人類對機器人的迷戀看起來有多詭異,還是有不少人難以抗拒機器人的魅力。這種情況已經在流行文化中存在了好幾十年,大家喜歡的角色可能出乎你的預料。真正的機器人伴侶指日可待,大家也是時候該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有的人會傾向於把機器人當成自己的同伴或孩子的替代品?為什麼有的人會希望把機器人變為自己的愛人?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自青黴素出現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石。
  • 人類戰勝不了AI?我們會被機器取代嗎?
    柯潔對AI的態度從最初的不屑到謙遜再到悲壯,讓很多網友不禁感慨:難道人真的要被AI取代了嗎?人類會被AI所取代嗎?在不知不覺間AI早已經走出了實驗室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外交官、麵點師、消殺人員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了AI的身影↓↓↓△中國駐特多使館推出AI外交官「小艾」△全國首家AI麵館登陸深圳△國產智能消殺機器人進行消毒工作曾幾何時大家認為AI是沒有創造力的小編從事的媒體工作一度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直到我們被狠狠打了臉 ↓↓↓△韓國首位人工智慧女主播金柱夏看到這一幕幕有網友不禁高呼
  • 將科幻變成現實,谷歌百度用神經機器翻譯踐行人類的「巴別塔之夢」
    1954年,計算機科學家第一次公開發布了一款可以翻譯人類語言的機器。後來這被稱為喬治城-IBM實驗:一個能將句子從俄語翻譯成英語的「電子大腦」(electronic brain)。 當時,科學家相信,一旦通用翻譯器被開發出來,不僅可以讓美國在國家安全上領先蘇聯,還能消除語言障礙,從而促進世界和平。
  • 機器之心獨家對話百度 NLP:先解決語義理解,再談機器翻譯取代人類
    同時也藉此機會了解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及其開展的 NLP 技術研發工作。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以饗讀者。NMT、SMT 的優與缺機器之心:能請您先介紹一下百度 NLP 部門嗎?答:百度 NLP 部門在公司內部是具有較長歷史的部門,從最初搜索誕生時,就已經有 NLP 方面的工作。2010 年,百度正式成立自然語言處理部。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那會取代什麼呢?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機器人、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人類生產生活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加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就業崗位是否會被取代成為了全球公眾的關注熱點。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人類能冬眠嗎?先別著急回答,也先不要鄙視我問出這種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1900 年,《英國醫學雜誌》就曾經發表論文,稱找到了能夠冬眠的人類。根據論文,俄羅斯普斯科夫州有這麼一群農民,每到冬天,就需要面對食物短缺的困境。於是每到冬天,他們就會退回到室內,進入他們稱為「lotska」的深度睡眠。
  • 為什麼討論「誰不會被機器取代」是無意義的?
    ,人類將何去何從?科技的學習速度、發展速度與進步空間,都遠超人類,今天你小瞧機器,明天就會被它打臉;你再怎麼追求將自己「機器化」,機器只會以更快速度比你更智能,這個比拼的輸贏早已註定。在這高低兩極,機器與人類仍然互補;第四次科技革命,尤其2000年以後,信息科技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開始撼動勞動力市場高低兩端的工作機會。
  • 紐約客特稿 | 把癌症診斷交給機器,醫療服務會更好嗎?
    所有允許網絡去學習的內部調整和處理都發生在我們的審查能力之外。就像我們自己的大腦一樣。當你騎自行車慢慢轉彎時,你會向相反的方向傾斜。我的女兒知道自己是這樣做的,但這並不是她自己的選擇。該黑色素瘤機器必須從圖像中提取某些特徵;如果它不能告訴我們所選的是哪一個特徵,這會有什麼影響嗎?這就像是微笑著的知識之神。遇到這樣一臺機器,你可以窺見動物感知人類心靈的可能方式:無所不知但卻難以理解。
  • 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機器會取代人類嗎?解局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風險丨數據政治經濟觀察網 劉志毅/文 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主要是以計算機為載體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從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效率。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 人機對戰又添新領域:這篇論文讓機器在「你畫我猜」中擊敗你
    機器之心報導SketchX 實驗室「你畫我猜」是一種廣泛流傳在不同文化中的人類通識遊戲,其形式簡單但高度體現人類的認知智慧。近日一篇被計算機圖形學頂會 SIGGRAPH ASIA 2020 接收的論文提出了一種基於草圖的生成優化方法。在給定一個視覺概念的前提下,相較於人類競爭者,該模型能夠以相似或更快的速度實現可識別的草圖渲染。
  • AI無法成為「專利發明人」?一位計算機學者決定起訴美國專利局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蛋醬專利的發明人必須是「自然人」嗎?AI 要想獲得發明人的資格,也許真的很難。但截至目前,美國專利法對於機器能否「發明」,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它們的相同點在於:專利發明人均為「DABUS」。值得注意的是,「DABUS」是一個 AI 系統,由大量訓練過的神經網絡組成,Thaler 將其形容為「創造力引擎」。
  • 機器人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如今,我們的生活的一切都依靠數據計算,在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今天,我們針對數據的運用會更為廣泛,而在此次疫情期間,這些東西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們人工智慧的信息來源於龐大的資料庫以及雲計算,而物聯網之中就儲存這我們所採集的在所有信息,在物聯網的支持下,我們才得以進行大數據的取用以及計算,進而完善網際網路之內的信息。
  • 從AlphaGo 到具有人類智慧的 AI 究竟有多遠?François Chollet...
    如果你不明白你今天製造的機器是否比昨天更聰明,那你怎麼知道你在進步?乍一看,這似乎不是問題。其中一個回答是:「顯然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僅從所有湧入這一領域的資金和人才就可以看出來。也可以回顧一下 AI 領域實現的一系列裡程碑,例如 AI 在圍棋上打敗人類,以及像圖像識別等在十年前根本不可能落地的應用現在開始變得無處不在。我們怎麼能說 AI 這個領域不是在進步?
  • AI會像人一樣「思考」、取代人類?專家馬慶國這樣回應...
    而我們知道,人類相比AI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會思考、會創造。那麼隨著AI的迅猛發展,未來AI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嗎?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機器替代效應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技術一騎絕塵,從體力到腦力,未來很多傳統的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儘管新技術會創造新職業和新機遇,但失業的苦澀,也許終將被這一代人集中品嘗。與機器人賽跑如今,一些世界著名製造業巨頭的最新工廠已頗具未來感:各種各樣精密的機器人逐漸代替笨重的機械、刺耳的隆隆聲,和渴望下班的年輕工人。
  • 科學家:2050年機器或完全替代人類勞動!人類不再需要以工作為生
    2020年,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讓一些人開始擔憂:機器會取代人類嗎?日前,一位著名的超人類主義思想家表示,到2050年,機器人將有能力完成「所有人類能完成的任務」,從而使人類進入「後工作時代」,不再需要以工作為生。聽聞此消息後,不少人產生恐懼感...
  • 人工智慧的崛起,人類將何去何從?
    隨著機器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限制被機器所突破。人類最終再也無法管理機器,一場大戰就此展開。我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類似情節的科幻片。美劇《矽谷》的結局也以主人公因為機器破解了「特斯拉」的密碼聯想到未來機器將會變得無法控制而自己毀滅了自己一手創造的「AI"。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我們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毀滅或者取代?這是無數人們心中的問題,同時也是霍金留下來的預言之一,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人類。人工智慧那麼就讓我們來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很多人會相信人工智慧最終會取代人類呢?首先我們先來搞懂什麼是人工智慧,顧名思義,人工智慧最終的目的便是為了模仿人類思考,而阿爾法狗便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都會問,人工智慧不就是下圍棋下過了柯潔嗎,在其他方面它還是一竅不通,這有什麼可恐怖之說?原因來自於圍棋,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圍棋的變化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