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替代效應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2020-11-22 經理人分享

被機器替代的困擾已經蔓延好幾個世紀,工業革命,自動化生產線開始產生後,人就不斷抗拒著被機器替代的命運,但是這樣的抗拒又有多少的效果?當前,被搶走飯碗的不僅有製造業生產線上的個人,越來越多服務業者也面對這種威脅,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牌行當開始被機器替代,譬如存在100年以上歷史的酒店Check In系統。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近日宣布,將斥資 5.5億美元打造新系統,為旗下 4200 家酒店更換智能門鎖以及更新酒店應用,讓客人今後可以用手機選房間、Check In 及開鎖。

門童、客房、酒店前臺,這些過往熟悉的工作,以後可能再也不需要人來充當了。

儘管直至近幾年,經濟學家在分析全球就業市場時才開始考慮數位技術的影響,但早在80年前,凱恩斯就曾指出:「我們正受一種新疾病折磨,它的名字會在未來的歲月反覆被提及——技術性失業:我們新發明了大量減少使用勞動力的手段,卻尚未及時給勞動力找到新的用途。」

事實上,不少學者將這一輪數位化浪潮與19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提並論:美國農業人口從那時的70%降到如今的低於2%。然而,相比那場跨越兩百年的更替,此番網際網路革命或許更為迅猛。技術一騎絕塵,從體力到腦力,未來很多傳統的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儘管新技術會創造新職業和新機遇,但失業的苦澀,也許終將被這一代人集中品嘗。

與機器人賽跑

如今,一些世界著名製造業巨頭的最新工廠已頗具未來感:各種各樣精密的機器人逐漸代替笨重的機械、刺耳的隆隆聲,和渴望下班的年輕工人。奇點大學執行主席戴曼迪斯曾寫道:「能完成類似在倉庫清點存貨,在麥當勞取漢堡和薯條的機器人將在十年內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們能每星期7天,每天24小時工作,且不會生病,不會犯錯,更不會罷工。」——哦,更不會從高樓之上縱身躍下。

除了簡單動作的自動化,在計算能力上,人類從沒什麼優勢可言,這或許意味著一些所謂「高端」職位也將由機器滲入,比如備受尊敬的律師。如你所知,不少大型商業官司的資料和文件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份,經常要僱用一個律師團隊去分析。但2011年3月,《紐約時報》報導,這些繁雜的工作可以交給一個名為「黑石探索」的科技公司去做:利用計算機的模式識別能力,在案卷調查過程中,一名律師能完成過去500個律師的工作,重要的是,人類律師準確率只有電腦的60%。那麼,倘若這項技術得以普及,多出來的律師將去向何方?

更進一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無人駕駛汽車替代計程車和卡車司機,當亞馬遜無人機替代快遞員……多出來的勞動力又將去向何方?

生產率與就業率

在麻省理工教授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看來,經濟學家一直低估了數位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他們在《與機器賽跑》一書中寫道:「在談論美國就業崗位時,人們一般會提到經濟的周期性,離岸外包,稅收監管,不同經濟刺激手段是否明智、功效如何,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在如今對失業型復甦的主流討論中,並不見對數位技術影響的研究。」

這或許源自對經濟模式變革的不適。美國勞工統計局一份數據顯示,2008年起,以人均GDP為指標的美國總體經濟已開始從金融危機陰影中復甦,但與之相伴的另一現象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裡,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為指標的「普通人收入水平」卻從60746美元降到了55821美元。換句話說,宏觀經濟的繁榮並未改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

原因明顯不過: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疾風驟雨般提高了生產率,卻不再與高就業率有關。《紐約時報》報導過一個討巧的例子:1960年,美國最大的企業通用汽車擁有近60萬名員工;2012年,市值更高的蘋果公司在全球只有6萬人——相較50年前,只需1/10的員工就能運轉一家更大規模的企業;而Facebook則只有三千人;Twitter三百人;維基百科57人——它們都在以某種方式改變世界,卻再也用不了多少人了。

當然,面對機器的來勢洶洶,人們依然有樂觀的理由,如前所述,在人類歷史上,就業狀況因自動化設備出現而變革並非首次:1862年,美國90%的勞動力是農民,20世紀30年代,這一數字下降到21%,如今則不到2%。

「舊的、低技能工作被取代後,新的、需更高技能的工作出現,流轉出來的勞動力接受培訓後填補了這些新職位——這就是進步的方式。歷史一再證明,當原來的工作被外包或實現自動化後,人們總能找到新的和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戴曼迪斯說。

事實上,許多時候,科技的突破帶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的躍遷——你完全可以期待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會帶來一個新市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瓦德瓦曾說:「我們需要創造這種類型的就業機會:需要人的創造力,而非體力。很難想像未來的工作職位是什麼樣子,因為不知道將出現什麼技術,並改變整個世界。我很懷疑,20年前,是否有人預測到,印度竟然能從乞丐和耍蛇者的『樂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對發達國家就業構成嚴重威脅的國家。」

戴曼迪斯則具體描述道:「未來,絕大多數人會變得更強,這將徹底改變經濟格局。這種重新得到強化的自我是聯網的,同時在虛擬和物理兩個世界工作和生活,必然會為社會創造出更大價值,且創造價值之大、方式之新,恐今人無法想像。目前通過為《第二人生》(一款遊戲)中各種化身設計服裝謀生的人就已超過4000人。很多人都擁有自己數字『化身』的日子不遠了,儘管4000人聽著不大,但如果參加國際和商務會議的都是我們的化身,情況又將如何?我們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虛擬服裝和飾物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技術革新在削減傳統工作崗位同時也在催生新專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化用了將近200年才將美國農業人口置換掉,這一番數字浪潮會給人們這麼長時間嗎?或許正如知名自媒體人羅振宇所言:過去可以用幾代人的命運去承擔一次變革,但現在我們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承擔。在過渡的一代人中,還是會產生階段性、悲劇性、普遍性的失業。每一個微觀層面的適應都需要時間,而這次變革太快了,恰恰沒有留夠時間。

非稀缺性框架

那麼,假使人們渡過了這次浪潮,接下來的問題是,除了接受培訓再就業的一部分人外,其他人該怎麼辦?戴曼迪斯給出了一個理論上可行,聽起來卻略顯科幻和荒誕的答案:直接提前退休。理由是:指數型技術的發展,最終可能會讓人們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保持很高的生活水準。

當然,這是一個未來色彩過於濃重的觀點,卻並不新奇。早在2011年,美國媒體專家洛西克夫就曾指出:「我們想要食物、住所、衣服和其他東西,這都需要用錢購買,但我們真想要工作嗎?我們現在生活在這樣一個經濟體系中,生產力已不再是目標,就業才是。美國早就具備了足夠大的生產力:只要一部分人工作,就足以為全國人提供住所,食物,教育甚至醫療保健。因此,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足夠的東西,而在於沒有辦法為所有人提供足夠多的工作職位,以便讓他們證明自己是應該得到這些東西的。」

三年後,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谷歌公司創始人拉裡·佩奇的觀點可謂與洛西克夫暗合,在他看來,人類已有足夠的資源自給自足,如今人們正做一些蠢事——譬如破壞自然環境,部分原因就是人們都需要工作,其實完全可以不這樣。「每個人都需要拼命工作以滿足物質需求的想法已不符時宜了。」

戴曼迪斯認為這與人們對經濟學的認知有關:「當今絕大多數關於金錢、市場及其他事物的思想體系,都建立在稀缺性模型基礎之上。事實上,關於何為經濟學,最常用的定義之一就是:『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在稀缺條件下做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會對社會造成什麼結果的科學。』隨著傳統經濟學(市場是均衡系統)逐漸被複雜經濟學(市場是複雜的適應系統)取代,我們將會擁有一個非稀缺的評估框架。當然,誰也不能保證,這種新的思維方式真的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或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資源分配製度。」

不管未來怎樣,人們都不該輕易忘記羅斯福的名言:「沒有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富裕,可以承受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哪怕你不喜歡工作,但那種「我們不需要你」的感覺並不好受,甚至將可能引發不安和混亂。「人們希望感到被需要,想要有些生產性的事情來做。」拉裡·佩奇說。他目前給出的一個解決辦法是:把全職工作分給更多人。這會是未來的模樣嗎?讓我們靜候佳音。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商業價值》雜誌

相關焦點

  • 雙重擠出效應下消費何去何從?
    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借貸行為的「財富效應」與「擠出效應」同時存在,而隨著槓桿率的不斷升高,「擠出效應」的效果愈發明顯。論購房:雙重擠出效應下消費該何去何從?從消費的內部結構看,房地產對社零消費的收入效應有所弱化,替代效應或佔據主導地位。整體來看,隨著當前槓桿率的不斷提高,槓桿對總消費的「擠出效應」逐步顯現,而房產的購置也對社零消費形成擠出,雙重擠出效應可能制約後續社零增速的回升空間。
  • 越來越多的工作被人工智慧替代,失業人員該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的時代,工廠裡的工人成了一個個嬌小的智能機器,餐廳送餐也不再是服務員端著盤子在上菜,成了機器人送餐,外賣小哥也在慢慢的被無人送餐車替代,還有無人駕駛公交等等,太多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失業的員工們該何去何從?
  • 高鐵通了,人才走了:虹吸效應下,梅州該何去何從?
    激動了一段時間之後,部分梅州人慢慢開始被一個叫「虹吸效應」的詞,搞得「磨心磨思」。這就是,中國高鐵時代的馬太效應。 說好的「借雞生蛋」呢?怎麼還被「虹吸」了?等等,這事有點亂,讓小九理理... 高鐵經濟,一把雙刃劍 高鐵作為現今「交通革命」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高鐵效應」。
  • 劉和平、韓林濤:下「機器翻譯替代人類」結論為時尚早
    這是全球首次在真實交際環境下測試機器同聲傳譯!150多名與會者見證了這一事件。一個星期後,我們拿到了為本次大會提供技術支持的Mark Seligman博士撰寫的的微軟機器翻譯應用報告初稿,鑑於技術保密等原因,我們這裡只從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對比的角度對此次人機比拼作出以下觀察思考。2018年3月15日camel AI科技評論消息稱,「機器翻譯新突破,微軟中英新聞翻譯達人類水平」。
  • 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北極熊的生存該何去何從?
    按道理來說,北極熊一般不會近日人類的生活區內,可類似事件在該地區越來越常見。原因是因為近來冰川消融,導致北極熊的食物來源變少——環海豹的棲息地變少。這種海豹在北極分布極廣,甚至北極點都是其活動的場所。而由於近年來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溫減少,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北極的冰川越來越少,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氣溫已經上升了2℃至3℃。而在過去的30年中,冰川覆蓋的面積也縮小了15%至20%,環海豹在冰面上的機率也變得更小了。由於獵物變少,北極熊迫於飢餓的無奈下只能選擇人類的垃圾下手。於是出現了北極熊打劫垃圾車這一幕心酸場面。
  • 溫室效應還在加劇!史前生物紛紛甦醒,人類未來該何去何從?
    文/仗劍走天涯溫室效應還在加劇!史前生物紛紛甦醒,人類未來該何去何從?全球氣溫變暖的態勢日益嚴峻,而它產生的一系列危害也正在地球的各處上演。
  • 郭為:機器對人只是功能性替代
    他以神州數碼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實踐說明了數據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傳統企業轉型的話,唯一能做的就是數據,如何在三網環境下採集數據就變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他認為,機器不能夠代替精神的東西,最多也就是體力上能夠替代,完全替代人不可能,某些替代就是功能上的替代
  • 溫室效應日漸嚴重,或引起冰河時代的到來,人類將何去何從?
    全球變暖正逐步威脅我們的生存環境,甚至威脅了很多人的生命,最近這幾年來天氣越來越炎熱,而北方的一些冬天甚至直接成為了暖冬比以往的冬天要熱,很多運行規律也徹底被打亂,一年四季或許只有了夏天和冬天,一系列的影響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 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區別
    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區別:規模效應是規模經濟,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規模效應是一個經濟學上研究的課題。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例
  • 《我這樣的機器》:未來人工智慧下人類的困境
    《我這樣的機器》,【英】伊恩·麥克尤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一切好的作品,多少都應該是關於人性的,否則也不可能跨越時空,撥動我們的心弦。有時候我們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有時候又是地球上最邪惡、最兇殘、最具破壞力的物種,最終會在瘋狂中把自己也折騰完蛋。群體如此,個體亦然。主張人性惡的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那麼,人的「性」是什麼呢?我們的肉體嗎?這本書裡的亞當和夏娃們除了眼睛有些異常之外,身體和我們無異,還比我們更靈敏、更強壯、更耐久。不在肉體,那麼「人性」在於我們的知識嗎?也不盡然。
  • 「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網飛2019年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曾引發國內外網絡上的討論熱潮,片中赴美開廠的福耀玻璃和美國工會在長期的鬥智鬥勇之後選擇用機器取代工人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結局讓很多普通人唏噓和後怕。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 這些人口大省該何去何從?
    那麼這些人口大省該何去何從呢?隨著夏季的來臨,氣溫變得越來越高,很多朋友待在空調屋裡,一點走出去的想法都沒有,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古代的時候別說空調了,連電風扇都沒有,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呢?其實古代的夏天真的沒有這麼熱,就是三四年前的夏天也沒有現在熱,總聽家裡老人說,以前在家裡打一口井,夏天的時候打上來的井水冰涼冰涼的,和現在的夏天完全不是一個樣子。
  • 線上還是線下?數位化時代,銀行網點該何去何從?
    線上還是線下?數位化時代,銀行網點該何去何從?「囚徒困境」既然數位化轉型有著諸多優勢,為何國內外銀行依然「執著於」布局線下網點呢?究其原因,還是在對市場佔有率的搶佔上。Novantas最新研究指出,不止「傳統派」仍然傾向於實體網點服務,對於其他類型的客戶來說,其對實體網點的依賴程度也被大大的低估了。
  • 美國「逐客令」下,在美國的周立波、哈文、許可馨等該何去何從?
    這下還在美國的中國人就面臨著兩個選擇了,要麼回中國,要麼想辦法去其他國家。中國人移居美國和去美國讀書的人群還是很大的。因此這部分人也受到了關注。前段時間,網上發酵的「許可馨事件」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許可馨作為赴美留學的學生,在社交平臺發表不良言論受到了人們的指責。我們來看一看她到底說了什麼,引起了這麼多國人的憤怒。
  • 叉車人,你的明天該何去何從?
    叉車人,你的明天該何去何從?2017-02-10 | 發布者:李芳芳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不為外界所了解的叉車司機、個體叉車小老闆這些一線基層的叉車人,真實的生存現狀是如何的呢?   過去的一年,你的日子好過嗎?
  • 海豹機器人療效被證實 機器能替代人類之愛嗎?
    它是臺機器。這種名為琶羅(PARO)的機器人被證實對痴呆症患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研究觀察了920例在醫療過程中應用PARO海豹型機器人的痴呆症患者,總體對60%病患有顯著的冷靜效果,減輕了焦慮行為。在小海豹之前,已經有類似的機器小狗小貓問世。  機器伴侶早已經不是新鮮事。他們陪伴著老人、孩子和病患,貢獻著我們的精力和時間不足以顧及的關注。
  • 戰爭機器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戰爭機器詹姆斯·羅德斯的扮演者唐·錢德爾談到了戰爭機器的未來。他表示,他很樂意去深入挖掘這個角色,如果他們(漫威)想要做一個關於戰爭機器的項目,他會想做一些類似於《鋼鐵俠1》講述「他以前是誰」的事情。
  • 薩德風波下 那些韓國代購究竟該何去何從
    夜幕降臨之後,首爾東大門像往常一樣亮了燈,周邊商廈和街道兩旁的商鋪幾乎同時閃起霓虹,路邊小攤烤肉串升起的熱氣,在白熾燈的照射下變成黃色旅行社說,「15日之後不會再出團了,而且我們去的景點也改了,本來有樂天世界,後來改成了首爾公園。」東大門一反常態的冷清說明了韓國旅遊業由此受到的衝擊,在樂天FITIN商廈裡,店鋪的營業員突然閒了下來,她們用中文聊著天,一有顧客進門便急著迎上去。」以前中國顧客能佔到(店裡顧客的)九成,現在能有一成就不錯了。平常晚上9點到凌晨1點是人最多的時候,「現在我們店裡的客人只有你自己。」
  • 北極兩大冰蓋消失,人類都將遭殃,我們該何去何從?
    可是現實來得遠比科學家的預測還要快,目前位於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上的2個冰蓋已經消失了,而冰蓋的消失則意味著海平面還在繼續上升,《美國科學院院報》指出,隨著海平面上升,美國約1400個城市至2100年或將被淹沒,並且該報告還表示
  • 通信行業:工業機器視覺,5G+AI 加持,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
    一套完整的機器視覺設備一般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視」,即系統的硬體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光源、鏡頭、 工業相機、圖像採集卡;第二部分是「覺」,即系統的視覺處理軟體。作為人工智慧最前沿的領域之一,視覺類技術是人工智慧企業的布局重點,國內外均具有最大的技術分布。機器視覺代替人眼可以在多種場景下實現多種功能,主要分為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