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機器替代的困擾已經蔓延好幾個世紀,工業革命,自動化生產線開始產生後,人就不斷抗拒著被機器替代的命運,但是這樣的抗拒又有多少的效果?當前,被搶走飯碗的不僅有製造業生產線上的個人,越來越多服務業者也面對這種威脅,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牌行當開始被機器替代,譬如存在100年以上歷史的酒店Check In系統。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近日宣布,將斥資 5.5億美元打造新系統,為旗下 4200 家酒店更換智能門鎖以及更新酒店應用,讓客人今後可以用手機選房間、Check In 及開鎖。
門童、客房、酒店前臺,這些過往熟悉的工作,以後可能再也不需要人來充當了。
儘管直至近幾年,經濟學家在分析全球就業市場時才開始考慮數位技術的影響,但早在80年前,凱恩斯就曾指出:「我們正受一種新疾病折磨,它的名字會在未來的歲月反覆被提及——技術性失業:我們新發明了大量減少使用勞動力的手段,卻尚未及時給勞動力找到新的用途。」
事實上,不少學者將這一輪數位化浪潮與19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提並論:美國農業人口從那時的70%降到如今的低於2%。然而,相比那場跨越兩百年的更替,此番網際網路革命或許更為迅猛。技術一騎絕塵,從體力到腦力,未來很多傳統的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儘管新技術會創造新職業和新機遇,但失業的苦澀,也許終將被這一代人集中品嘗。
如今,一些世界著名製造業巨頭的最新工廠已頗具未來感:各種各樣精密的機器人逐漸代替笨重的機械、刺耳的隆隆聲,和渴望下班的年輕工人。奇點大學執行主席戴曼迪斯曾寫道:「能完成類似在倉庫清點存貨,在麥當勞取漢堡和薯條的機器人將在十年內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們能每星期7天,每天24小時工作,且不會生病,不會犯錯,更不會罷工。」——哦,更不會從高樓之上縱身躍下。
除了簡單動作的自動化,在計算能力上,人類從沒什麼優勢可言,這或許意味著一些所謂「高端」職位也將由機器滲入,比如備受尊敬的律師。如你所知,不少大型商業官司的資料和文件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份,經常要僱用一個律師團隊去分析。但2011年3月,《紐約時報》報導,這些繁雜的工作可以交給一個名為「黑石探索」的科技公司去做:利用計算機的模式識別能力,在案卷調查過程中,一名律師能完成過去500個律師的工作,重要的是,人類律師準確率只有電腦的60%。那麼,倘若這項技術得以普及,多出來的律師將去向何方?
更進一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無人駕駛汽車替代計程車和卡車司機,當亞馬遜無人機替代快遞員……多出來的勞動力又將去向何方?
在麻省理工教授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看來,經濟學家一直低估了數位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他們在《與機器賽跑》一書中寫道:「在談論美國就業崗位時,人們一般會提到經濟的周期性,離岸外包,稅收監管,不同經濟刺激手段是否明智、功效如何,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在如今對失業型復甦的主流討論中,並不見對數位技術影響的研究。」
這或許源自對經濟模式變革的不適。美國勞工統計局一份數據顯示,2008年起,以人均GDP為指標的美國總體經濟已開始從金融危機陰影中復甦,但與之相伴的另一現象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裡,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為指標的「普通人收入水平」卻從60746美元降到了55821美元。換句話說,宏觀經濟的繁榮並未改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
原因明顯不過: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疾風驟雨般提高了生產率,卻不再與高就業率有關。《紐約時報》報導過一個討巧的例子:1960年,美國最大的企業通用汽車擁有近60萬名員工;2012年,市值更高的蘋果公司在全球只有6萬人——相較50年前,只需1/10的員工就能運轉一家更大規模的企業;而Facebook則只有三千人;Twitter三百人;維基百科57人——它們都在以某種方式改變世界,卻再也用不了多少人了。
當然,面對機器的來勢洶洶,人們依然有樂觀的理由,如前所述,在人類歷史上,就業狀況因自動化設備出現而變革並非首次:1862年,美國90%的勞動力是農民,20世紀30年代,這一數字下降到21%,如今則不到2%。
「舊的、低技能工作被取代後,新的、需更高技能的工作出現,流轉出來的勞動力接受培訓後填補了這些新職位——這就是進步的方式。歷史一再證明,當原來的工作被外包或實現自動化後,人們總能找到新的和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戴曼迪斯說。
事實上,許多時候,科技的突破帶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的躍遷——你完全可以期待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會帶來一個新市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瓦德瓦曾說:「我們需要創造這種類型的就業機會:需要人的創造力,而非體力。很難想像未來的工作職位是什麼樣子,因為不知道將出現什麼技術,並改變整個世界。我很懷疑,20年前,是否有人預測到,印度竟然能從乞丐和耍蛇者的『樂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對發達國家就業構成嚴重威脅的國家。」
戴曼迪斯則具體描述道:「未來,絕大多數人會變得更強,這將徹底改變經濟格局。這種重新得到強化的自我是聯網的,同時在虛擬和物理兩個世界工作和生活,必然會為社會創造出更大價值,且創造價值之大、方式之新,恐今人無法想像。目前通過為《第二人生》(一款遊戲)中各種化身設計服裝謀生的人就已超過4000人。很多人都擁有自己數字『化身』的日子不遠了,儘管4000人聽著不大,但如果參加國際和商務會議的都是我們的化身,情況又將如何?我們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虛擬服裝和飾物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技術革新在削減傳統工作崗位同時也在催生新專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化用了將近200年才將美國農業人口置換掉,這一番數字浪潮會給人們這麼長時間嗎?或許正如知名自媒體人羅振宇所言:過去可以用幾代人的命運去承擔一次變革,但現在我們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承擔。在過渡的一代人中,還是會產生階段性、悲劇性、普遍性的失業。每一個微觀層面的適應都需要時間,而這次變革太快了,恰恰沒有留夠時間。
那麼,假使人們渡過了這次浪潮,接下來的問題是,除了接受培訓再就業的一部分人外,其他人該怎麼辦?戴曼迪斯給出了一個理論上可行,聽起來卻略顯科幻和荒誕的答案:直接提前退休。理由是:指數型技術的發展,最終可能會讓人們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保持很高的生活水準。
當然,這是一個未來色彩過於濃重的觀點,卻並不新奇。早在2011年,美國媒體專家洛西克夫就曾指出:「我們想要食物、住所、衣服和其他東西,這都需要用錢購買,但我們真想要工作嗎?我們現在生活在這樣一個經濟體系中,生產力已不再是目標,就業才是。美國早就具備了足夠大的生產力:只要一部分人工作,就足以為全國人提供住所,食物,教育甚至醫療保健。因此,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足夠的東西,而在於沒有辦法為所有人提供足夠多的工作職位,以便讓他們證明自己是應該得到這些東西的。」
三年後,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谷歌公司創始人拉裡·佩奇的觀點可謂與洛西克夫暗合,在他看來,人類已有足夠的資源自給自足,如今人們正做一些蠢事——譬如破壞自然環境,部分原因就是人們都需要工作,其實完全可以不這樣。「每個人都需要拼命工作以滿足物質需求的想法已不符時宜了。」
戴曼迪斯認為這與人們對經濟學的認知有關:「當今絕大多數關於金錢、市場及其他事物的思想體系,都建立在稀缺性模型基礎之上。事實上,關於何為經濟學,最常用的定義之一就是:『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在稀缺條件下做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會對社會造成什麼結果的科學。』隨著傳統經濟學(市場是均衡系統)逐漸被複雜經濟學(市場是複雜的適應系統)取代,我們將會擁有一個非稀缺的評估框架。當然,誰也不能保證,這種新的思維方式真的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或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資源分配製度。」
不管未來怎樣,人們都不該輕易忘記羅斯福的名言:「沒有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富裕,可以承受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哪怕你不喜歡工作,但那種「我們不需要你」的感覺並不好受,甚至將可能引發不安和混亂。「人們希望感到被需要,想要有些生產性的事情來做。」拉裡·佩奇說。他目前給出的一個解決辦法是:把全職工作分給更多人。這會是未來的模樣嗎?讓我們靜候佳音。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商業價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