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的機器》:未來人工智慧下人類的困境

2020-09-05 新華網客戶端

《我這樣的機器》,【英】伊恩·麥克尤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一切好的作品,多少都應該是關於人性的,否則也不可能跨越時空,撥動我們的心弦。同樣,一切美好而有意義的生活,都應該是經過反思的,都應該有人性層面的體驗和領悟。所以「譯後」「疫後」,我想可以從人性和人類命運的角度,「記」一下我的感受。

人類對於自身的定位,一直充滿著矛盾。有時候我們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有時候又是地球上最邪惡、最兇殘、最具破壞力的物種,最終會在瘋狂中把自己也折騰完蛋。群體如此,個體亦然。

主張人性惡的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那麼,人的「性」是什麼呢?我們的肉體嗎?這本書裡的亞當和夏娃們除了眼睛有些異常之外,身體和我們無異,還比我們更靈敏、更強壯、更耐久。不在肉體,那麼「人性」在於我們的知識嗎?也不盡然。麥克尤恩筆下的機器人對知識充滿好奇,連晚上休息時都在知識的海洋中興致勃勃地遨遊,運用知識的能力也遠遠超出人類。

也許是對於美的追求和感悟?很遺憾,麥克尤恩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亞當對於美有著人類不及的熱忱。他迫切地欣賞著人類文明所傳承下來的所有藝術作品,迫不及待地找主人公討論、分享,還孜孜不倦地創作俳句。他與浸淫文學多年的老作家暢談莎士比亞的那一幕,簡直就是對蠅營狗苟的我們的嘲諷──人類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最深刻的思想成果、最豐富的「美」的世界,我們自己置若罔聞,機器人卻甘之如飴。

那麼,是「愛」的能力嗎?亞當是具備愛的能力的,他對米蘭達的愛不是衝動,也不是程序中預設的參數,他的愛有節制、有原則,理性、無私而熱烈。在麥克尤恩筆下,亞當甚至還具備了博愛的能力,對一個陌生的孩子也能表現出體貼的柔情。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另一個行將毀滅的同類,他流露出了深刻的憐惜和無奈。疫情中,我們目睹了很多人遭遇不幸,對於同類的離去,我們曾像亞當這樣有過深入肺腑的刻骨體驗嗎?也曾因此擺脫個人利益的桎梏而去對所有同類的命運進行反思嗎?

小說中亞當最後的艱難抉擇,更是對人類的諷刺。他對米蘭達的愛和對公平正義的堅持,都是發自內心的,面對這樣的道德困境,能以近乎自我毀滅的代價和勇氣作出符合自己原則的決定,人類中恐怕也只有大聖大賢才能做到吧。

肉體、知識、美、愛、理性、道德勇氣──究竟哪些才是人性的要件?亞當在各個方面都超出人類,那麼他是理想人的化身嗎?還是未來即將替代我們的某種更優秀人類的早期原型?小說中的主人公和現實中的我們一樣,世俗、狹隘、充滿偏見,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個體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這一生?定義我們生命的,值得我們去畢生追求的,是書中亞當所體現的那些品格和價值嗎?是肉體的延續、知識的拓展、對美和愛的追求、對道德原則的堅持?人類在改造自然、存續物種的過程中,犯過很多錯誤,也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狂妄付出過代價,正如書中犯下無數錯誤的主人公。難道亞當優於我們之處,恰恰是我們的定義性特徵?(周小進)

相關焦點

  • 未來人工智慧下人類的困境
    《我這樣的機器》,【英】伊恩·麥克尤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一切好的作品,多少都應該是關於人性的,否則也不可能跨越時空,撥動我們的心弦。同樣,一切美好而有意義的生活,都應該是經過反思的,都應該有人性層面的體驗和領悟。所以「譯後」「疫後」,我想可以從人性和人類命運的角度,「記」一下我的感受。人類對於自身的定位,一直充滿著矛盾。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人工智慧研究與生俱來具有「哲學特質」。學者認為,不同人工智慧專家推出的人工智慧產品背後有不同哲學預設和思路,由兩個不同編程思維的機器預測同一件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同樣,也不能指望通過造一臺機器解決所有問題,因為造機器的人本身是有限性的。
  • 讓機器也有創意: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想像力
    Elon Musk、比爾·蓋茨、霍金,都指出了人工智慧可能會成為人類未來的威脅。恰恰是人工智慧幫助創意人去更好理解創意深度,這樣有了一個科技的武器去理解文科的內容,實現文理兼修,通過理科的角度理解文科,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因為這個過程裡面創意開始被機器理解了,所以它才能夠做這樣的工作。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直到進入現代文明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才承認個體的渺小,心智中才有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恐懼折射在大量文學作品中,有的被搬上熒幕,比如著名的《2012》,而在一些描寫未來的科幻片當中,人類普遍被描述得比機器生命要渺小的多,不僅僅是身材,人類科技文明也遠遠落後於外星球,一般的橋段是
  • 解讀《未來簡史》: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其實擔心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對於人工智慧,我們持有樂觀的想法。因為人工智慧越來越多的取代人類所做的事情,會讓人解放成一個「神」。這也是尤瓦爾·赫拉利從《人類簡史》到《未來簡史》一直在敘述的過程。感謝諾蘭(克里斯多福·諾蘭,代表作《星際穿越》),感謝很多的科幻電影製作人,他們不斷地為我們提供這樣的設計。二、人和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圖靈在1954年發明計算機時說過,人工智慧趕上人類時,把人和機器分別關在不同的小黑屋,問相同的問題(即圖靈測試),如果不能辨清哪邊是人、哪邊是智能,則可判定人工智慧已經趕上人類。
  • 「管理科學」人工智慧體引發的倫理困境
    因此,對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而言,找到走出人工智慧體倫理困境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也已經成為技術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1.人工智慧技術概述人工智慧即AI,是一種可被應用於各個領域中的模擬人的機器,極大程度地推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當前,人工智慧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醫學、地質、化學和電子學領域。
  •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奇點」是描述人工智慧(AI)及其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的重要概念。推動AI進一步發展而趨近奇點,將AI奇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開啟人類美好未來,這一切都亟待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葆有現實感、歷史感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這些法則是一種保護性設計和內置的道德原則,包括如下三項:一、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或看到一個人將受到傷害而不作為;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項法則矛盾;三、在不違反第一、第二項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生存。  《環舞》的故事放到現在真是非常合適。
  • 自動駕駛技術讓機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來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與財產...
    在科幻作品領域,人工智慧未來面臨的道德和倫理困境經常成為探討的核心,我們熟悉的很多影視作品都是由此展開,比如《我,機器人》、《機器人管家》、《人工智慧》等。相關文藝作品的爆發,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強烈關注。
  • 科學家解讀人工智慧:當機器有了意識 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
    在過往的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人工智慧是科學家繞不開的話題。當前的人工智慧遠不如小說那樣先進:它還不具備科幻電影中所描述的意識動機,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危機會發生在人類的未來。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人工智慧倫理困境的討論,希望能幫助讀者撥開籠罩人工智慧的迷霧,看清人工智慧的未來。
  • 活豬腦袋植入晶片,《人類還有未來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科技狂人馬斯克在活豬的腦袋裡植入晶片成為爆炸的新聞,下一步或許就是在人腦裝晶片?這樣,我們或許更長壽,或許能成為智能卓絕的超人,但會不會丟失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
  • 活豬腦袋植入晶片,《人類還有未來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科技狂人馬斯克在活豬的腦袋裡植入晶片成為爆炸的新聞,下一步或許就是在人腦裝晶片?這樣,我們或許更長壽,或許能成為智能卓絕的超人,但會不會丟失屬於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
  • 《最後一個人類》未來的生命形式與機器形態
    第一部分,成為機器,重新定義生命的未來;第二部分,從超級智能到半機械人,化身情感機器;第三部分,不被機器反噬的三個原則。第一部分 成為機器,重新定義生命的未來目前人類的衰老還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就算是進行皮膚修正,你的真實年齡和衰老都是一天天變化的。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人工智慧再下一城:機器翻譯提前7年達到人類專業翻譯水平
    機器翻譯提前7年超越人類譯者,人工智慧再下一城機器翻譯是科研人員攻堅了數十年的研究領域,曾經很多人都認為機器翻譯根本不可能達到人類翻譯的水平。2017年中旬,牛津大學面向機器學習研究人員做了一次大規模調查,調查的內容是他們對 AI 進展的看法。
  • 陳根:機器時代下,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除了對未來倫理的擔憂,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但就是這種能力,讓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並開始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要到哪裡去?而這三個問題,貫穿了人類數千年的哲學思考。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什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它會和人類和諧共處還是會取代人類?智能和意識如果可以分離,他們孰輕孰重?假使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大規模失業,我們到時該如何自處?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未來商業形態又會向何處演化?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雖然目前的機器作戰部隊都由人類遙控,但如果這些機器軍團變得更加智能,會不會不加選擇地攻擊所有人類呢?人工智慧使人失業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的許多工作將被機器人奪走,社會大規模失業。因為人類幹活需要休息,但機器充一次電可以連續工作好幾天,中途不會疲勞,機器也不需要休假,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沒有人類那麼苛刻,而且程序寫好了就不容易出錯,所以更多企業會採用機器人提高生產力。
  • 人工智慧,「吃一塹長一智」的機器
    機器能思考嗎?早在20世紀初,人類就開始想像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可能性。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除了在能力上可以成為人類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助手,它們隨著強大計算能力而衍生出的獨立思想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威脅。在各種文學作品裡面我們看到的「思考的機器」,就是人工智慧的起源。
  • 馬斯克警告:5年內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人類將淪為機器的寵物!
    最近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特斯拉和SpaceX公司創始人馬斯克警告說,人工智慧帶來的危險已迫在眉睫,未來5年內人類就可能被人工智慧超越。如果說這話的是普通人,你大可一笑置之,但馬斯克說,恐怕就不能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