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機器時代下,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和計算機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智能推薦到語音助手,從人臉識別到健康跟蹤,不得不承認,我們時下所感知到的世界正在朝曾經想像的科幻裡加速實現。

人工智慧賦能的實體經濟,為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22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1630億元,2018-2022CAGR31%

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一個全球性難題。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無論誰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都將會成為這個領域的統治者。

從人工智慧藉助神經網絡一鍵脫衣顯示出裸體到兩性機器人不斷出世,性愛機器人商業化運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的焦慮,除了對未來倫理的擔憂,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

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在數字時代之下面臨是在我們創造的信息總量以幾何級數進行累積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存在及其演化方式已遠遠超過原先肉體所能承載的負荷,在這種情境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延續自身的適應能力、在自己所編織的這個全新世界上存活下去?

機器人技術的高度發達使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脫,腦機接口的研究不斷突破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機械人的可能,人類的大腦運作效率大幅提高,甚至實現更高層次上的集體協作。屆時,人類還是世界的主導嗎?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技術的狂想首先來自人和人性

不論是弱人工智慧還是強人工智慧,這些科技的背後,潛伏的還是這個靈魂的實體形象,而技術狂想的首先一定是來自人和人性。

腦是人類最為獨特的器官,若是把人的腎臟和豬腰子擱在一起,大概大部分人都無法從形態上對其加以區分,但換成人腦和豬腦花,幾乎誰都不會認錯。

雖然人類的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人工智慧領域的神經網絡」正是模仿了人類的大腦構建。按照數量級,科學界一般認為,人腦有 1000 億個神經元。假如 個神經元是 秒鐘的單位,人腦的神經元則需要 3100 年。

每一個神經元向四面八方投射出大量神經纖維,而處於中心的胞體,則接受纖維傳來的任何。這些神經纖維中,負責接收並傳入信息的樹突(dendrite佔了大多數,而負責輸出信息的軸突(axon則只有一條(但可分叉)。當樹突接受到大於興奮閾值的信息後,整個神經元就將如同燈泡點亮一般爆發出一個短促但極為明顯的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這個電位會在近乎瞬間就沿著細胞膜傳遍整個神經元——包括遠離胞體的神經纖維末端。

之後,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和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之間名為突觸(synapse的末端結構會被電信號激活,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隨即被突觸前膜釋放,用以在兩個神經元間傳遞信息,並且能依種類不同,對下一個神經元起到或興奮或抑制的不同作用。

神經元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腦幹將大腦、小腦與脊髓連接起來,大腦與軀體間幾乎所有的神經投射都要通過這裡;此外,腦幹本身還調控著呼吸、體溫和吞咽等最重要生命活動,甚至大腦的意識活動也需要由它的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來維持。因此,腦幹可以說人體最致命的要害,沒有之一;而一旦損毀,就是字面意義上的秒殺

而大腦結構更加複雜我們看到的皺巴巴表面,就是迅速擴張後摺疊蜷曲的大腦皮層,不同部分的皮層有著不同的功能劃分。而在皮層之下,還有丘腦、杏仁核、紋狀體、蒼白球等等名稱古怪的神經核團。現代科學認為,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大腦已經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化,而更早之前的人類大腦並非如此。

  

人類思想的邏輯質問「我是誰」

在查德沙赫人於700萬年前行走於非洲時,它顱腔內的大腦和其他動物沒什麼本質區別。幾百萬年後,當奧杜瓦伊峽谷的能人笨拙地敲打出可能最早的一批石器時,他們那比黑猩猩強不了多少的大腦也並沒展現出過於驚人的智力。

之後的進化之路上,人科物種一直在不斷強化自己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大腦也在穩步發展,但似乎一直缺少點什麼,因而被埋沒於自然界宏偉的基因庫之中。直到20萬年前,現代智人的大腦出現了飛躍性的發展,對直接生存意義不大的聯絡皮層尤其是額葉出現了劇烈的暴漲,隨之帶來的就是高昂的能耗(人腦只佔體重的約2%,但能耗卻佔了20%)以及痛苦的分娩。但付出這些代價換來的結果,使得大腦第一次有了如此之多的神經元來對各種信息進行深度的抽象加工和整理儲存。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和語言出現了。人類具備了從具體客觀事物中總結、提取抽象化一般性概念的能力,並能通過語言將其進行精確的描述、交流甚至學習。甚至,藉助語言帶來的思維方式轉變,人類獲得了想像的能力。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伊藤計劃在《殺戮器官》中所言,語言的本質,就是大腦中的一個器官。但就是因為這個腦結構的出現,人類的發展速度立刻呈現了爆發性的增長,人類也從偏安東非一隅的裸猿成為了擴散到全世界的超級生態入侵物種。

之後,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想像共同體出現了,人類的社會行為隨之超越了靈長類本能的部落層面,一路向著更龐大、更複雜的趨勢發展。隨著文字的發明,最早的文明與城邦誕生在了西亞的兩河流域。

而另一項獨特的能力,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則讓人類具備了制定計劃並將其分步執行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這項的評分上顯著低於正常人,可能就是其認知行為錯亂的原因之一。而在這些抽象認知能力之上,人腦還出現了一種極為罕見的能力——自我認知

正如古巴比倫神廟石基上刻著的蘇格拉底的那句雋永萬世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一樣,自我意識對於一般性的決策任務來說並非必需品,甚至也並不一定和智力完全掛鈎。但就是這種能力,讓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並開始思考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要到哪裡去?而這三個問題,貫穿了人類數千年的哲學思考。

毫無疑問,無論科技或者人工智慧怎麼發展,都逃不過人類思想界底層又核心的邏輯質問,而這,正是我們在面對人工智慧高速發展而產生焦慮的根源所在。

  

生存的真相

當然,時下的人工智慧只是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生活,並不會造成《西部世界》機器人和人的對抗,也根本無法動搖整個工業信息社會的結構基礎。

如果以物種的角度看,人類從敲打石器開始,就已經把機器納入為自身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早在原始部落時代就已經有了協助人們的機械工具,從冷兵器到熱兵器作戰,事實上,人們對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止。

只是,在現代科學的加持下的科技擁有曾經人類想不到的驚人力量,而我們在接受並適應這些驚人力量的同時,我們究竟變成了什麼?人和機器到底哪個才是社會的主人?這些問題雖然從笛卡爾時代起就被很多思想家考慮過,現代科技的快速更迭,卻用一種更有衝擊力的方式將這些問題直接拋給了普羅大眾。

但現實中,人對人的控制可以說無處不在,從原始時代的巫術和大棒、封建時代的宗法和血統再到工業時代的契約與工資乃至信息社會的輿論和福利,我們早已發明了太多控制同類的手段,只是相比之下,科幻作品裡的「機器人控制世界」顯得更現代

難以否認,我們內心深處,在渴望控制他人的同時,也都有著擔心被他人控制的恐懼。我們都想認為,哪怕自己身不由己,至少內心依然享有某種形而上的無限自由。但現代神經科學卻將這種幻想無情地打碎了,我們依然是受制於自身神經結構的凡人,思維也依然受到先天的限制就好像黑猩猩根本無法理解高等數學一樣,我們的思維同樣是有限並且脆弱的。

但我們不同猿猴的是,在自我意識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共同作用下,一種被稱為理性的獨特思維方式誕生了,所以才有了人類追問更多問題但我們也不是神因為深植於內心的動物本能作為早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自然進化產物,卻能對我們的思維產生最根本的影響,甚至在學會了控制本能之後,整個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也依然讓我們無法如神一般全知全能。

縱觀整個文明史,從泥板上的漢謨拉比法典到超級計算機中的人工智慧,正是理性一直在盡一切努力去超越人體的束縛。因此,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衝突,也就是人最根本的異化,而最終極的異化,並非是指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機器,而是這個由機器運作的世界越來越適合機器本身生存,而歸根結底,這樣一個機器的世界卻又是由人類自己親手創造的。

從某種意義上,當我們與機器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把道路的記憶交給了導航,把知識的記憶交給了晶片,甚至兩性機器人的出現能幫我們解決生理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於是在看似不斷前進的、更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背後,身為人類的獨特性也在機械的輔助下實現了不可逆轉的退化我們能夠藉助科技所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意味著在失去科技之後所能做的事情越少。

  

儘管這種威脅看似遠在天邊,但真正可怕的正是對這一點的忽略,人工智慧的出現誠然讓我們得以完成諸多從前無法想像的工作,人類的生存狀況也顯然獲得了改變,但當這種改變從外部轉向內部、進而撼動人類在個體層面的存在方式時,留待我們思考的,或許就不再是如何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如何去接納一個逐漸機械化的世界了。

人類個體的機械化,是與通過創作人形機器人實現造人夢想全然相反的進程,然而兩者的目標卻是相同的:超越自然的束縛,規避死亡的宿命,實現人類的下一次進化。但機械化與信息化這兩者本是一體兩面的存在,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未來的信息化,其根基本來自屬於過去的機械化,前者只有依託於後者才可能存在。

二者都在某種意義上剝奪著人類足以定義自己的個性特徵,因為不論機械化還是信息化,本身都是對自然存在的背離;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在恐懼著植入機械將自己物化的同時,也在嚮往著通過融入信息流來實現自己的不朽,卻在根本上忘記了物化與不朽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生命本身的珍貴,或許正在於它的速朽。在拒絕死亡的同時,我們同時也拒絕了生命的價值;在擁抱信息化改造、實現肉體進化的同時,人類的獨特性也隨著生物屬性的剝離

人工智慧已經踏上了發展的加速車,在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廣的時下,我們還將面對與機器聯繫越發緊密的以後,而亟待進化的,將是在嶄新的語境下,我們人類於自身世間萬物的認知。

相關焦點

  • 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陳根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和計算機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智能推薦到語音助手,從人臉識別到健康跟蹤,不得不承認,我們時下所感知到的世界正在朝曾經想像的科幻裡加速實現。
  • 陳根:宇樹科技推出四足機器狗,它可以幹什麼?
    陳根:宇樹科技推出四足機器狗,它可以幹什麼?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遛機器狗了,陪伴人類的寵物機器時代即將到來。當然,機器狗或者其他型態機器寵物的出現,不僅僅是滿足人類寵物陪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真正能起到保護人類的作用。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顯然,智能時代是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與過去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再相同,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被稱之為「智能社會」,與之相適應的文明或文化則被稱之為「智能文明」或「智能文化」。不同於農業時代面臨的生存問題和工業時代面對的能源和社會問題,智能時代重塑了人與技術的關係。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這個真相很殘酷,人活著似乎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
  • 陳根:算法時代下,自由意志的讓渡和進路
    文/陳根相較於傳統的物理世界,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從此,算法走出古典數學家的演算紙,進入計算機時代。而數據信息則是算法存在的前提。形象地說就是「你多看什麼就給你推薦什麼」。Feed流(信息流)是目前資訊和社交軟體最常用的展示方式,因直觀、簡單、高效等優勢深受歡迎。
  • 人類是什麼?原來只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人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但是沒答案。《自私的基因》作者理察•道金斯認我們都是同一種複製基因——DNA的分子——的生存機器也即是說我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基因。生存機器:在原始環境,生存下來的基因是最小顆粒度,為了更好的生存製作出來的生存機 器,用以安放基因
  • 下個開創時代--當思想控制機器
    2019年1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開篇封面:「下一個開創時代——當思想控制機器的時候」(The next frontier: when thoughts control machines),介紹了腦機接口的發展和期待。
  • 陳根:在與機器人比鄰而居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文/陳根不論接受與否,人工智慧都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深度融合。一方面,人工智慧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了效率和便捷,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本質上作為一種技術,在給產業帶來顛覆和革命的同時,也給人們既有的倫理認知等帶來了挑戰。
  • 陳根:體感交互將開啟無人機控制新時代
    陳根:體感交互將開啟無人機控制新時代 2020-04-3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胡逸 2020-10-21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 陳根:大數據時代,你的臉,不要錢
    文/陳根網際網路時代疊加了疫情之後,人權與隱私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人類的隱私權變得越發脆弱。
  • 陳根:抗疫載體可穿戴,開啟智能時代
    文/陳根基於可穿戴設備的新冠病毒抗疫方法顯然已經成為了當下的一種主流,不論是美軍方,還是中國香港的居家「居安抗疫」可穿戴設備都足以證明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數字孿生時代人體生命體態特徵及生命健康管理,以及連接人與萬物之間的唯一的一把智能鑰匙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二、網絡輿論後真相的對策後真相時代的公眾訴求體現為觀點、情感與利益的表達優先於對真相的追尋。公眾訴求的表達方式作用於輿論的形成與發展,使後真相時代輿論發展容易發酵、難以預測,尤其在公眾輿論表達偏於情緒化、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這使得"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具有情緒化與盲目跟風、輿論內容真假相伴、情感煽動性、輿情反轉性等特點。對於這樣的現象,受眾和媒體都需要做出改變。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真相」常常是被選擇、被改變、甚至是被有心之人一手打造的。赫克託•麥克唐納通過非常豐富的事例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操縱真相的運作模式和慣用伎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你認識到真相背後的「真相」,從而學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如何看、如何聽以及如何思考。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真相捕捉》「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不同的是,《真相捕捉》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反恐戰線的鬥爭,而投向了更為新興的主題:當高科技和智能設備越來越強大,在偵破案件求索真相的過程中,人類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被普遍認為難以修改的視頻文件是貫穿電視劇的重要一環。肖恩·埃默裡因為在阿富汗戰場上一段擊斃俘虜的影像成為了軍事法庭上的被告。一面是全副武裝的士兵,一面是手無寸鐵倒地的戰俘,要定奪肖恩有罪理應鐵證如山。
  • 陳根:生物技術加持下,「蠶絲硬碟」開啟新型存儲方式
    文/陳根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數據日趨智能化、多樣化,傳統的信息存儲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的需求。在生物技術和半導體的深入融合下,生物存儲的新興技術應用也日益廣泛。另外,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的近場光學技術,為生物材料在納米尺度下的原位加工和表徵提供了可能。未來通過對蠶絲蛋白存儲器存儲容量和讀寫速率的不斷優化改進,該技術有望成為下一代高容量、高可靠的信息存儲技術。
  • 羅振宇的謝幕是時代的進步,我們開始分清什麼是雞湯,什麼是真相
    只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成功是什麼?再結合自己的處境,給自己的成功定一個標準。而不是跟隨大眾的成功學言論,把自己從自己堅守的內心中勾引出來,然後死在追求大眾眼中所謂的成功的半路上。大家都認為馬雲,雷軍等人是成功的,有太多人就死在了追求成為他們的道路上。因為這些是被大眾言論引導的成功,從一開始就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而言,根本就不切實際!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麥克唐納稱這些真相為競爭性真相。那麼,競爭性真相有哪些情況呢?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