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2021-01-07 冥蝶讀書

現代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種族、繁衍、生長、死亡等過程都是基因決定的。

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

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

這個真相很殘酷,人活著似乎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就遭到很多人的攻擊。即使是現在,也依然有很多人不認同進化論。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但正是由於進化,人類才產生了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讓人類擺脫基因的控制,幫助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

一、生命是如何產生的?複製基因與自然選擇

1、複製基因。

最初地球上只有巖石和一些氣體,後來出現了水,這些水匯集起來,形成了海洋。在火山、閃電以及陽光的作用下,有機物出現了。一些科學機構做過實驗,他們模擬地球最開始的條件,結果獲得了組成DNA的有機物質。美國宇航局前幾年也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物質,說明只要滿足一定條件,有機物質就會出現。

這些有機物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受到太陽紫外線之類的能量影響後,會進一步結合,形成大一些的有機分子。這種結合是很偶然的,也是隨機的。在某個時刻,一個能夠複製自己的大分子出現了。這個過程當然是很漫長的,就像我們買彩票一樣,如果時間足夠長,比如說連續買兩億年的彩票,總有幾次能中獎的。對於複製基因來說,只要出現一次就夠了,因為複製出來的基因都會繼續複製自己。

基因在複製過程中一定會出錯的,當然了什麼時間出錯也是偶然發生的。就像人抄寫書本一樣,總會出現幾個錯誤的地方。於是,時間一長,原始海洋中就會出現不同種類的複製基因。這些複製基因是地球上生命的祖先,也是人類的締造者。

2、自然選擇。

原始海洋中有不同種類的複製基因,這些基因會一直複製下去,數量越來越多。基因在複製過程中需要消耗資源,但海洋中的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複製基因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會爭奪資源。在爭奪的過程中,複製基因會互相搏鬥,當然了它們並不知道自己在進行生存鬥爭,也不會動感情。

在競爭的過程中,那些更長壽、複製速度更快或者精確性更高的基因才有機會存活。一些品種的基因可能會滅絕。而有些基因複製出錯之後,反而變得更強,這些更強的基因會自動的延續下來,並且在數量上成倍的增長。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些基因可能會採用消滅對手的方式來加強自己,將對手直接變成自己的資源。而另外一些基因可能會把自己裹在蛋白質外殼中來保護自己。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這些改良過的品種會被積累下來,第一批生命細胞就這樣產生了。生命細胞只是基因為了生存創造出來的容器和運載工具,也就是說生命體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最原始的生存機器只是一層保護膜,但是競爭並不會停下來,更有效的生存機器會陸續出現,生存鬥爭會逐漸激化。生存機器的體積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複雜,數量越來越多,海洋中的原始資源被消耗完。

這時,一部分生存機器進化出了利用光合作用獲取資源的能力,地球上便出現了植物。另外一些生存機器可以直接吃掉植物來保證自己的生存,這些就是動物。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生存的技能會越來越熟練。除此以外,還有新的生存方式出現,比如細菌、病毒。

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豐富,複製基因分子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生存機器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奪稀有的資源,吞食其他生存機器,避免被其他生存機器吃掉,基因之間產生了合作,於是就出現了大型生物,最終誕生出了人類。

二、基因是如何控制人類行為的?

在競爭中,為了生存和繁殖,這些合作的基因需要為生存機器制定策略。動物會一直尋找並捕獲食物,避免自己被抓住或者吃掉;氣候發生變化時,它們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它們會尋找異性伴侶繁衍後代。一切生物包括人類的生老病死,都只是基因制定的生存策略。

基因為什麼要事先制定策略,而不是隨時指揮生存機器的行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環境一直在變化,基因的反應在時間上是滯後的,它做不到隨時指揮生存機器。比如說樹是不能移動的,如果突然有一顆石頭砸過來,那麼這棵樹只能被砸死,基因也就死了。對基因來說,要在這種情況下生存,生存機器就必須能夠抵擋石頭的撞擊,但是被撞擊的那一刻這個功能是不存在的。

我們遇到的危險和問題都是未知的。你從一棵樹下走過的時候,樹上可能有一條蛇會攻擊你,這種情況基因是不可能事先預知的,它無法知道哪棵樹上藏著蛇,也不知道蛇會不會發起攻擊。蛇突然襲擊的時候,基因也來不及反應。基因只能預先為動物準備一套神經系統,讓神經系統執行基因的策略,讓大腦進行判斷,下達指令。也就是說,動物的行為只是在執行基因的策略。

基因設置的策略就類似程式設計師預先寫的一段程序,這段程序只是預設了一些目標和規則,就比如電子遊戲,遊戲中的人物動作只能按照程序設定運行。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基因為了生存機器會不斷提升和改進策略。

人類的生物行為,都是在執行基因的策略。

以衰老為例。

人體內有很多基因,每一種基因都想要讓自己複製,從而得以保存。自然選擇會清除掉那些不成功的基因,只留下成功的。

人體中有一種衰老基因,如果衰老基因讓人在兩三歲時衰老,人還沒有生育,它是沒有機會複製並遺傳給後代的,也就是說它是不成功的。如果它讓人在五十歲開始衰老,在這個時間人已經生育過後代,那它就有機會遺傳下來,它就是成功的基因。

經過漫長的進化歲月,這種會讓我們年老體衰的基因不斷積累,越來越多,我們就都得面臨衰老和死亡。也就是說,人類的衰老和死亡只是某種基因活動積累下來的副產品。你會發現,人類其實只是基因的臨時工具,只要人死在生育了足夠的孩子之後,基因就成功了,而這個人怎麼樣,基因其實是不管的。

再看養育後代。

孩子分別從父母那裡繼承了50%的基因,也就是說孩子身上有一半的基因跟父母是一樣的。對於基因來說,當然會儘可能讓自己的後代存活下去。

為什麼父母不會樂意養育別人的孩子呢?

你身上的某個基因,出現在你同胞兄弟或者兒女身上的機率是1/2,它出現在你第一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是1/8,出現在第二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是1/32,出現在第三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已經降低到1/128。這個比例,已經和同一個基因出現在隨意兩個陌生人身上的機率接近了。在現實中,親戚關係越遠,感情就會越淡薄,和基因的相似比例是一致的。

人類社會中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幾個孩子,有一個孩子,一般是小兒子常常會得到偏愛。這也是基因選擇的結果。父母所獲取的資源總量是相對有限的,在遠古的時候甚至還會面臨食物短缺的風險。基因的原則是儘可能多的讓自己的後代存活,最小的孩子是最弱小的,大一點的孩子一般很快就可以自己尋找食物,有限的食物就會優先用來餵養最弱小的孩子。這種策略形成之後,如果母親已經確定自己正在哺育最後一個幼兒,它就可以盡情傾注全部的資源,偏心就是這樣形成的。

除了偏心,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女性的生育能力會突然消失,而男性的生育能力是隨著年齡逐漸降低的。從自私的基因理論來說,女性到了一定年齡不再生育,而是把資源投注在孫子輩身上,可以讓基因更加成功。畢竟年輕女性生下的後代比年老女性的後代會更加健康,更有利於基因的存活。

既然人類的衰老死亡、甚至親情都是基因保存和複製自己的需要,我們是不是只能生活在基因的安排中,任由基因來決定生活方式呢?

三、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類這個生存機器的特殊之處在於,我們擁有自我意識。我們可以思考和做出決定,這些決定可以違背基因的策略,我們也因此可以去定義自己的人生。

自我意識產生後,生存機器就從基因那裡獲得了解放,變成有判斷能力的決策者,人類也就可以拒不服從基因的命令,比如,基因希望我們生孩子,但是人類可以採取避孕措施來對抗基因的命令。

在自我意識的作用下,人類產生了一種新的複製基因,這種複製基因就是我們的文化。

文化通過我們的自我意識進行傳播,它通過模仿進行複製,比如說一首歌、一本書的內容或者一個信仰。這種文化基因的複製傳播跟基因的複製很類似。對人類來說,文化的複製比基因複製更加重要,比如說孔子的基因傳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孔子的思想卻能夠一直保存到現在。

基因在複製自己的時候是盲目的,無意識的,完全按照進化機制進行,只關注眼前利益。但是人類有預見能力,能看到長遠的利益。我們可以控制那些由基因控制的自私行為,表現出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比如人類可以控制對野生動物的獵殺行為,保持生態環境。而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常常會無限繁殖之後摧毀整個生態,比如新聞上經常出現的某個地方兔子泛濫,導致生態崩潰。

道金斯說:人類完全沒有必要絕望,良好的教育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雖然生來是自私的,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教育,把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我們通過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理解基因的內在動機,這樣我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不可能做到的。

比如說同卵雙胞胎如果放在不同的家庭撫養,性格也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為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同樣的基因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功能,塑造出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從自私的基因角度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讓我們可以定義自己的人生。對於每個個體來說,你可以像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那樣,將關注他人,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力量作為人生的意義,你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享受生活,你還可以把撫養孩子當做自己人生的意義。總之,人生的意義使我們自己賦予的。

相關焦點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我們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我們的存在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在著有《自私的基因》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道金斯看來,人類是由基因進化而成的。剛開始道金斯把人類的原始形狀用一定數量的原子進行比喻,後來道金斯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按照這種理論,如果你想製造出一個人,你先是要收集非常多的原子,然後再把原子放到生物化學的雞尾酒混合器裡瘋狂搖動。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我們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我們的存在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在著有《自私的基因》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道金斯看來,人類是由基因進化而成的。剛開始道金斯把人類的原始形狀用一定數量的原子進行比喻,後來道金斯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觀點|《自私的基因》: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人類是什麼?「我們(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自私的基因》現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原始地球其實是一鍋「大湯」。儘管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得知在生命出現以前這鍋湯裡面究竟有什麼材料,但有限的證據表明,那裡面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物質。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本性的陰暗面是天生就有的——自私的基因
    我們生下來是什麼道理?人生應該做什麼?人是什麼?我們沒必要用迷信的思維來解讀。著名動物學家辛普森(G. G. Simpson)在提出上述的最後一個問題之後,曾這樣說過:「現在我要講明的一點是,1859年之前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的一切嘗試都是徒勞無益的,如果我們將其全部置於腦後,我們的境遇會更好些。」
  • 人類是什麼?原來只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人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但是沒答案。的生存機器。也即是說我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基因。生存機器:在原始環境,生存下來的基因是最小顆粒度,為了更好的生存製作出來的生存機 器,用以安放基因當然也用不著懷疑人生,理察•道金斯還提出了精神文化是人類,擺脫傳統基因控制的一個有效途徑。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人類只是傀儡,基因才是主體,自私的基因如何控制了人類
    自人類產生智慧以來,人們對這個世界真相的探究就沒有停止過,而人們在這種探究中變得更具智慧,思想也變的更加的深邃。可以說人的整個歷史就是對科學和哲學的探究,要是沒了科學與哲學,人類也只不過是會直立走路的高級哺乳動物而已。
  • 《自私的基因》讀書感
    基因的進化,讓生存機器有了能夠進行快速模仿活動的頭腦。自那以後,新的複製因子覓母就自動的接管了過來。覓母的存在,使得人類能夠防止自己縱容盲目的複製因子幹出那些最壞的、過分的自私行為。至少我們已經具備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顧我們的長期自私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自私利益,即擺脫自私基因控制的能力。
  • 基因決定我自私
    在書中,道金斯試圖告訴我們,基因決定了人類生而自私,它喚起了無數人對認識自身的渴望。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自私的基因》告訴我們,人活著只是為了基因能傳遞下去,人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與人合作、鬥爭,或者博弈,都是因為基因的自私性。那麼,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性別差異是否天生?兄弟相爭為何永無寧日?一夫一妻制是否違反自然?
  • 好書推薦 《自私的基因》
    我們只是被基因驅使著的行走的生存機器。當然,這本書暢銷且高分的理由,遠不止驚世駭俗的論調。作者作為多本暢銷書的科普作家,深知怎樣把一本書寫得有趣。每當讀者將要費力腦補的時候,作者都能華麗地舉出例子來幫助理解,讓原本晦澀難懂的書,突然變得有趣起來。我的觀點是,我們,以及所有的動物,都是我們基因所創造的機器。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我們只是被基因驅使著的行走的生存機器。看過《自私的基因》的書蟲,歡迎在下方留言中寫下你的一句話推薦理由,大家一起討論。沒看過的也要積極舉手發言哦!書名是《自私的基因》,所以顯而易見,本書的內容離不開基因。
  • 讀《自私的基因》:當基因是終極大boss,而人類只是牽線木偶時
    當人類只是牽線木偶,而基因是終極大boss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英國著名演化理論學者理査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就勾畫了這樣一幅世界圖景。這本出首次出版1976年,主要通過重新解讀演化論來展現生物的生存之道。
  • 貪婪自私或許都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都只是基因的載體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個體自私」混為一談。道金斯在書中表述,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裡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決定生物體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確實有「無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類的同情心。這些無私的基因也會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們沒有滅絕,是因為它們和」損人利己「的基因在進化的博弈過程裡達成了動態平衡。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學過中學生物的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每個物種的形態特徵都不一樣,這歸根到底都是由基因的決定的。
  • 生存的策略|《自私的基因》5~10 章讀書筆記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有點長,摘抄和想法加起來有 3 萬字。為了方便閱讀,把筆記按章節順序分了五個部分:1~4 章為第一部分,主要講從複製子到生存機器的進化。5~10 章為第二部分,主要講生存機器的不同生存策略。11~15 章每章都是獨立的章節,論述了 5 個不同的問題。
  • 【領軍讀書會】《自私的基因》第二期
    在這本書中,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了一個基本觀點: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我們會有一些自私的心態和行為,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因為我們的基因需要為生存和延續而戰,所以生物具有自私的本性。
  • 自私的基因 2020-12-28
    看這本書比較枯燥,本著更深入的了解進化論和生物學,在結合剛看過的人類簡史,這兩本有些相似之處,只不過這本更細化了一些罷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只是裝載著一群基因序列的機器,基因是複製因子的單位,而生物體是載體的單位.
  • 讀完《自私的基因》之後背後發涼:一慣認為的無私其實都只是自私
    上個世紀一本反人類的科普讀物橫空出世,一出版就引來非常大的爭議,因為書裡面的觀點簡直顛覆了人類的所有認知,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本「毀三觀」的書籍就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理察·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