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什麼?
「我們(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自私的基因》
現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原始地球其實是一鍋「大湯」。儘管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得知在生命出現以前這鍋湯裡面究竟有什麼材料,但有限的證據表明,那裡面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物質。
1951年,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米勒就是根據這樣的猜想和觀點進行了原始地球模擬實驗。這個實驗也就是後來被譽為解開生命之謎的第二道裡程碑的「米勒實驗」。實驗中,米勒發現,在模擬原始閃電的紫外線的作用下,置於模擬原始地球環境中的物質開始改變。最後竟然誕生出了蛋白質的構件胺基酸,這一結果震驚了學界。而後類似的實驗被不斷進行,在近年來的實驗中甚至出現了DNA的組成構件——嘌呤與嘧啶。
在這樣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猜想上,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生命起源觀點「原始湯」。化學家與生物學家認為。在30億年到40億年前的海洋,發生了類似米勒實驗的現象。有機物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並被帶入了海洋。在受到如太陽紫外線之類的能量的影響後,它們結合成了一些大分子。
也是在這一進程中,或許是某一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它就是《自私的基因》中當之無愧的主角——基因。更準確地說它是「複製基因」。
在閱讀時,對於原始地球的海洋環境描述讓我不由想起了PCR(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的實驗條件。兩者的極高相似度,更讓我產生了或許原始的地球就是一場巨大的多聚酶鏈式反應的猜想。儘管作者理察的理解與我不盡相同,可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他所闡述的也是複製基因在原始地球複製的可行性。
第一個複製基因的誕生必然預示著更多的以它為模板的基因的誕生。子複製基因與第一個複製基因是普遍相同的,卻也難免會生出差異。因為我們都知道,就如生物體內會出現基因突變一樣,原始環境下的基因複製也難免的會出差錯。這樣的差錯導致了不同基因的出現。而伴隨著複製進程的不斷推進,基因種類的分化也就愈發明顯。
地球上的物質畢竟是有限的,這也就意味著複製的材料也是有限。當複製達到一定數量時,複製材料也就開始變得稀缺,為了複製,競爭也就出現了。初級的競爭逃不過自然選擇的範圍,複製更快,存在更穩定的基因必然佔據優勢。而處於劣勢的基因在這一過程中也就被淘汰了。
可顯然戰火不會就此停止,伴隨著複製和良性突變的不斷累積,一些基因「發現」了一些武器——通過化學途徑分泌的某種可以分裂其他基因的分子。同時它們還可以用分裂出來的構件來複製自己。這就好像原始肉食動物在消滅競爭對手的同時在攝取食物。
當然有進攻的手段,必然也有防禦的手段。為了生存,其他基因也許也「發明」了盔甲,也就我們說的蛋白質。它們把自己裹在一層層蛋白質中來保衛自己,這也許就是第一批生命細胞成長的過程。基因的這層盔甲越來越厚,不僅成為了生存的保護衣,還變成了製造自己的容器,甚至是生存的機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因的這層盔甲越來越厚,不僅成為了生存的保護衣,還變成了製造自己的容器,甚至是生存的機器。在後來,這生存的機器體積越來越大,結構也越來越複雜,最後形成了今天的人類。
如果這樣想來,人類確實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一坨更大的蛋白質。就像理察·道金斯在文章最後寫的那樣:「基因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的正式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細細想來,不免又覺得有趣。創造我的「人」,流淌在我的身體裡。我的思想,我的身體我的一切都來自於他,或許我不是肉體的我,而是基因裡的我。
(觀點來自於《自私的基因》與文章作者,如有侵權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