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自私的基因》: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2021-01-09 橘子愛電影

人類是什麼?

「我們(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自私的基因》

現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原始地球其實是一鍋「大湯」。儘管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得知在生命出現以前這鍋湯裡面究竟有什麼材料,但有限的證據表明,那裡面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物質。

1951年,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米勒就是根據這樣的猜想和觀點進行了原始地球模擬實驗。這個實驗也就是後來被譽為解開生命之謎的第二道裡程碑的「米勒實驗」。實驗中,米勒發現,在模擬原始閃電的紫外線的作用下,置於模擬原始地球環境中的物質開始改變。最後竟然誕生出了蛋白質的構件胺基酸,這一結果震驚了學界。而後類似的實驗被不斷進行,在近年來的實驗中甚至出現了DNA的組成構件——嘌呤與嘧啶。

在這樣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猜想上,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生命起源觀點「原始湯」。化學家與生物學家認為。在30億年到40億年前的海洋,發生了類似米勒實驗的現象。有機物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並被帶入了海洋。在受到如太陽紫外線之類的能量的影響後,它們結合成了一些大分子。

也是在這一進程中,或許是某一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它就是《自私的基因》中當之無愧的主角——基因。更準確地說它是「複製基因」。

在閱讀時,對於原始地球的海洋環境描述讓我不由想起了PCR(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的實驗條件。兩者的極高相似度,更讓我產生了或許原始的地球就是一場巨大的多聚酶鏈式反應的猜想。儘管作者理察的理解與我不盡相同,可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他所闡述的也是複製基因在原始地球複製的可行性。

第一個複製基因的誕生必然預示著更多的以它為模板的基因的誕生。子複製基因與第一個複製基因是普遍相同的,卻也難免會生出差異。因為我們都知道,就如生物體內會出現基因突變一樣,原始環境下的基因複製也難免的會出差錯。這樣的差錯導致了不同基因的出現。而伴隨著複製進程的不斷推進,基因種類的分化也就愈發明顯。

地球上的物質畢竟是有限的,這也就意味著複製的材料也是有限。當複製達到一定數量時,複製材料也就開始變得稀缺,為了複製,競爭也就出現了。初級的競爭逃不過自然選擇的範圍,複製更快,存在更穩定的基因必然佔據優勢。而處於劣勢的基因在這一過程中也就被淘汰了。

可顯然戰火不會就此停止,伴隨著複製和良性突變的不斷累積,一些基因「發現」了一些武器——通過化學途徑分泌的某種可以分裂其他基因的分子。同時它們還可以用分裂出來的構件來複製自己。這就好像原始肉食動物在消滅競爭對手的同時在攝取食物。

當然有進攻的手段,必然也有防禦的手段。為了生存,其他基因也許也「發明」了盔甲,也就我們說的蛋白質。它們把自己裹在一層層蛋白質中來保衛自己,這也許就是第一批生命細胞成長的過程。基因的這層盔甲越來越厚,不僅成為了生存的保護衣,還變成了製造自己的容器,甚至是生存的機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因的這層盔甲越來越厚,不僅成為了生存的保護衣,還變成了製造自己的容器,甚至是生存的機器。在後來,這生存的機器體積越來越大,結構也越來越複雜,最後形成了今天的人類。

如果這樣想來,人類確實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一坨更大的蛋白質。就像理察·道金斯在文章最後寫的那樣:「基因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的正式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細細想來,不免又覺得有趣。創造我的「人」,流淌在我的身體裡。我的思想,我的身體我的一切都來自於他,或許我不是肉體的我,而是基因裡的我。

(觀點來自於《自私的基因》與文章作者,如有侵權則刪除)

相關焦點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但正是由於進化,人類才產生了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讓人類擺脫基因的控制,幫助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一、生命是如何產生的?複製基因與自然選擇1、複製基因。最初地球上只有巖石和一些氣體,後來出現了水,這些水匯集起來,形成了海洋。在火山、閃電以及陽光的作用下,有機物出現了。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基因決定我自私
    在書中,道金斯試圖告訴我們,基因決定了人類生而自私,它喚起了無數人對認識自身的渴望。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自私的基因》告訴我們,人活著只是為了基因能傳遞下去,人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與人合作、鬥爭,或者博弈,都是因為基因的自私性。那麼,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性別差異是否天生?兄弟相爭為何永無寧日?一夫一妻制是否違反自然?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學過中學生物的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每個物種的形態特徵都不一樣,這歸根到底都是由基因的決定的。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今天書單君要詳解的《自私的基因》也是屬於讀完毀三觀系列的書。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好書推薦 《自私的基因》
    【小編說】今天要推薦的是一本顛覆三觀的神作——《自私的基因》。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生存的策略|《自私的基因》5~10 章讀書筆記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有點長,摘抄和想法加起來有 3 萬字。為了方便閱讀,把筆記按章節順序分了五個部分:1~4 章為第一部分,主要講從複製子到生存機器的進化。5~10 章為第二部分,主要講生存機器的不同生存策略。11~15 章每章都是獨立的章節,論述了 5 個不同的問題。
  • 【領軍讀書會】《自私的基因》第二期
    在這本書中,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了一個基本觀點: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我們會有一些自私的心態和行為,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因為我們的基因需要為生存和延續而戰,所以生物具有自私的本性。
  • 讀《自私的基因》:當基因是終極大boss,而人類只是牽線木偶時
    當人類只是牽線木偶,而基因是終極大boss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英國著名演化理論學者理査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就勾畫了這樣一幅世界圖景。這本出首次出版1976年,主要通過重新解讀演化論來展現生物的生存之道。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接著他想到了分子,一個分子能夠複製自己分裂出另一個分子,而分子就是構成基因的小物件。所以在道金斯對於基因的定義裡,基因是進行高度精確複製的複製基因,而我們人類本質上和所有有生命的物質相同,都是受基因控制的。我們其實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罷了。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在著有《自私的基因》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道金斯看來,人類是由基因進化而成的。剛開始道金斯把人類的原始形狀用一定數量的原子進行比喻,後來道金斯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按照這種理論,如果你想製造出一個人,你先是要收集非常多的原子,然後再把原子放到生物化學的雞尾酒混合器裡瘋狂搖動。但即便你搖到宇宙毀滅,混合器裡也不可能誕生出一個人。
  • 《自私的基因》讀書感
    它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本書的內容或者某些人的觀點。這些覓母通過人類的大腦進行複製傳播,就好比基因通過身體複製傳播一樣。對於人類而言,覓母甚至比基因更重要。比如先賢的基因代代相傳到今天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但先賢的覓母(思想)卻仍然深刻的影響著無數的後人。每過一代,我們傳給後代的基因都會減少一半,因而我們不應指望生殖能帶來永恆性。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 理察·道金斯譯者:盧允中 張岱雲 陳復加 羅小舟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2012-09-01書籍簡介《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最經典的著作,這版三十周年紀念版,在前版本基礎上有兩章增補和修訂。
  • 貪婪自私或許都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都只是基因的載體
    或許我們可以以另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看,認為相互競爭的不一定是物種,還可以是個體或者基因;生存,也不一定是指個體或物種的存亡,還可以是基因的延續。以基因進化的視角,去解釋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行為現象。基因和進化論放在一起,可形成一個大體上圓融的體系,可以詮釋生活乃至生命中的很多現象。這就是理察·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所提出的觀點。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大意是說,從長時段的自然選擇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善於保護自己和複製自己的基因留存下來,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自私的」基因留存下來,「成功的基因的一個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無情的自私」。生物個體作為基因的載體,體現的只能是基因的特性,「凡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會是自私的」,我們人類既然也是長時段自然選擇的結果,理所當然,「我們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
  • 人類只是傀儡,基因才是主體,自私的基因如何控制了人類
    自人類產生智慧以來,人們對這個世界真相的探究就沒有停止過,而人們在這種探究中變得更具智慧,思想也變的更加的深邃。可以說人的整個歷史就是對科學和哲學的探究,要是沒了科學與哲學,人類也只不過是會直立走路的高級哺乳動物而已。
  • 自私的基因簡書
    自私的基因:1.基因是一種生物分子,它具有自我複製的能力,它的自私性體現在最大限度地自我保存和永不停滯地複製自己。2.動植物個體都是基因保存和複製的生物機器。我們人也不例外。生物體內不同的基因決定了個體的不同性狀。對個體有利的性狀會保留和複製下來。決定其性狀的基因可代代複製下去。3.個體所享有的共同基因的多少,決定了個體的親疏關係。
  • 人類是自私的,因為擁有著自私的基因,但這又並非是不可超越的
    往更深層次來說,基因甚至於決定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有人曾經思考過,我們真的是自己的主宰嗎?很遺憾,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做基因所讓我們做的事情,而將此誤以為是自主的行為。基因的自私是為了實現一個小目標,這個小目標就是為了能夠實現生存和繁衍。
  • 我們僅僅是基因的載體,是基因的奴隸。 讀《自私的基因》-虎嗅網
    說到自私,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按照道金斯的說法,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裡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決定生物體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確實有「無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類的同情心。這些無私的基因也會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們沒有滅絕,是因為它們和「損人利己」的基因在進化的博弈過程裡達成了動態平衡。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