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安同學,感謝閱讀。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
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經歷過大自然的嚴格篩選,就會留下更好的個體和更好的基因。
要明白這個問題,現在說說什麼對象才會為大自然選擇。其實有兩個標準,第1個就是對象要有自我拷貝的能力,這樣它才能佔據優勢,才能源源不斷地複製自己傳播自己,徹底的戰勝自己的競爭對手,而無法拷貝自己的,那只能是死掉的那一個。自然選擇也就沒有什麼意義,那麼第2個標準就是能被大自然選擇的對象,一定要穩定,那麼大自然有足夠的時間在考驗它和競爭者之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贏家?
那麼人類的生物個體符不符合這兩個標準呢?答案是否定的。
人類這個生物個體是不符合自我拷貝這個標準的,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生物不是可以繁衍後代嗎?可是我們知道對於大部分生物來說,我們的後代都是男女的「混合產物」,並不是某一個父親或母親完成拷貝下來的,從生物個體角度來說,他只要死了,那麼永遠他就會消失。
其次生物個體也不符合穩定這個標準,因為每個生物都只能有自己的這一份拷貝,而且這拷貝壽命非常短,無論是生物如何適應大自然,它都會衰老和死亡。相比於漫長的進化歲月,生物個體,短短幾年內到幾十壽命,根本來不及讓大自然挑選,所以個體不適合作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那到底是什麼才能符合這兩個標準呢?
有一個東西像是沙漠中的金字塔,已經時間的流逝,仍然保持了最初的模樣,在20世紀的中葉,人們在生物體內就發現了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就是基因,基因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穩定性。我們在生物課上都學過基因的主要編碼都在DNA上。除非基因變異,否則無論是細胞分裂還是基因挪動,都是在染色體上進行的。自身並沒有被破壞,因其隨著生物的繁衍,基因也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從而會存活上千年乃至一年這麼長時間,就有了足夠的時間讓大自然去選擇了。
從理論上基因是符合穩定,還有自我繁衍的能力的。但是還有很多不少的反駁觀點,那比如說按照傳統的觀點。
如果大自然優勝劣汰,是篩選出更好的生物,那麼經過了數千萬年的進化後,生物的生存能力應該是越來越強,壽命是越來越長,直到能夠成為永生的生物,可是到了現在,絕大數的生物還是會死亡。
這恰好也說明了,大自然是在選擇優秀的基因,而不是選擇優秀的個體。對於動物來說,它最優秀的選擇就是活的時間越長,可是對基因來說呢,它所寄生在生物體內活得多久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趁著生物還能活著記住他的生殖過程,將自己拷貝出更多,然後向外擴散,只要拷貝了大量的自己的後代,那麼這個基因就是成功的。
如果我們把生物比作一個船,那麼基因就是這條船上的乘客,那麼基因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就是趁著當前這條船還沒有沉,多拉幾個乘客是幾個乘客。
上面只是個宏觀的例子,那麼在微觀層面呢,也就是細胞層面,同樣也可以論證。
我們知道有性生物生殖,體內每個普通的細胞都含有兩套完整的遺傳物質。在生殖過程中,位於這兩套遺傳物質的兩個基因會各自有50%的概率通過減數分裂進入精子或卵細胞,正常的減數分裂就像一個絕對的公平的抽獎池,每個基因和它的另一個遺傳基因物質都有相同的機率複製給下一代,然而基因的本性卻是自私的,為了儘可能增加自己的勝出機會,所以會想盡一切辦法不惜讓對手減少分裂做手腳,讓自己有更大的勝算。
拿老鼠基因做個實驗,舉例老鼠攜帶的一組t基因是健康的,可能兩套以上的物質都攜帶了t基因,老鼠就會死亡,所以老鼠這個物種來說,t基因越少越好。然而t基因也想活下去,如果你檢查了一個攜帶t基因的老鼠,會發現t基因作弊了,95%的精子都攜帶了t基因。只有5%的精子包含正常的基因,這就讓老鼠的後代有了相當高的t基因攜帶率。
最終這種老鼠瀕臨滅絕,那麼儘管舉這個極端的例子,但是證明了生物它的基因之間存在著,不一定是保持一定的關係。基因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對於宿主的生物是毫不吝惜地,這就是自私基因分子層面的論證。
總結一下,今天要講的內容人們都是有自私的一面,我們從宏觀生物和微觀分子上進行了基因是自私的論證,基因才是進化的基本因素,而不是生物個體。我們以為基因是為生物個體的生存而服務的。但這恰恰相反,我們的基因就是載體,而我們其實只是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