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自私或許都不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都只是基因的載體

2020-10-21 joe小且慢

理察·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

大家都很熟悉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許我們可以以另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看,認為相互競爭的不一定是物種,還可以是個體或者基因;生存,也不一定是指個體或物種的存亡,還可以是基因的延續。以基因進化的視角,去解釋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行為現象。基因和進化論放在一起,可形成一個大體上圓融的體系,可以詮釋生活乃至生命中的很多現象。這就是理察·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所提出的觀點。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

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個體自私」混為一談。道金斯在書中表述,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裡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決定生物體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確實有「無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類的同情心。這些無私的基因也會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們沒有滅絕,是因為它們和」損人利己「的基因在進化的博弈過程裡達成了動態平衡。而非親屬關係的合作和互利都可以用博弈論中的進化上的穩定策略來解釋。

道金斯其實是想極力避免從基因的自私出發來思考人性善惡問題。這是永恆的爭論,當然也不會有答案。就像我國先賢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是與生俱來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子主張性惡,人生來就是惡的,後來的交予可以由惡變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王守仁的心學主張心性合一,「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這點和佛教的「善惡本性為空」類似。西方人應該更傾向性惡論,比如柏拉圖提到的「社會是病人,歷史是病症。社會的歷史是衰敗史,人性是自私的。」亞里斯多德的「人更接近野獸而遠離神靈,多數人生性愚昧、懶惰、貪婪、殘忍。」

我們都只是基因的載體

小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王,後來又覺得自己至少能有自己的人生,再長大一點也會覺得至少身體是自己的吧。可道金斯告訴我們還真不是,其實人也不過是基因的載體罷了。「基因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 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基因才是進化的主人,而人類不過是他們進化的工具和載體而已,而其只是個暫時的,正常使用壽命也就80年。那麼拼盡全力的的活過,最後多半也是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縷塵埃,想起來,是不是很諷刺。不過明白這點,很多事情也就豁然開朗了。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老?因為從基因進化的最優策略來看,完成繁殖後人的使命就是早點死亡,不要妨礙下一代基因的進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生完孩子的女性老的特別快。

男人與女人的博弈

作者並沒有講到人類社會,只講生物界普遍的雄性和雌性,雄性對後代投資少,會傾向於處處留情和不挑剔配偶;雌性對後代投資更多,對配偶更加挑剔。雌性個體手中握的王牌是可以拒絕交配,因為她的嫁妝是一個營養豐富個頭飽滿的卵子。交配之前,能夠據以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可是一旦進行交配,她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她把自己的卵子給了與之交配的雄性個體。可能有兩種類型,家庭幸福型和有吸引力型。有吸引力型,是雌性動物對得不到孩子們的爸爸的幫助已不再計較,而把全部精力用於慎之又慎,精心挑選,培育優質基因。家庭幸福則要求雌性個體辨別出雄性個體其忠誠和眷戀家庭生活的跡象,從而使自己受益。要做到這點的方式之一是,長時間地搭架子,忸怩作態。凡是沒有耐心,等不及雌性個體最終答應與之交配的雄性個體大概不能成為忠誠的丈夫。而對於雄性的個體而言,假使它知道今後它要接近的任何其他雌性個體,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拖延,然後才肯交配,那麼,對它來說,遺棄該雌性個體的念頭也就沒有多大誘惑力了。同樣理論也完美解釋了為什么女人要「考驗」男人,為什麼淫蕩的女人佔少數,矜持的女人佔大多數,以及忠誠的男人佔大多數,花花公子佔少數。雌性的最佳策略也許是:享受家庭男人(忠誠的雄性)的殷勤,但與大丈夫男人(不忠誠但有性吸引力的雄性)生育。只是書中觀點。

自私基因的臭皮囊

人類很傲慢地認為自己和動物不同,但從基因出發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大同。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的高尚完全毫無客觀依據。作為人類,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我們自己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任何一個個體,也只不過是壽命不長的基因組合體的臨時運載工具。存在的目的和價值只是在於某部分特定基因的延續。據說人類的大猩猩基因的相似度在95%以上,和香蕉相似度在30%以上......人類很自負地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我們確實容易有這種錯覺。人類的潛意識會不會就是基因的作用呢?如果是,那人類真的只是臭皮囊而已。雖然沒什麼證據,所有動物的本能都是貪婪和追求私慾的,表現為對食物/領地/異性等資源的追求和佔有。而人一輩子爭名爭利,不也就是為了佔有生存資源和異性嗎?只是潛意識的動機被偽裝起來連自己也未必知道。比如即使不能佔有更多異性,但仍然會不遺餘力用各種方法吸引異性關注。

生殖機器or文化機器

當然也許是基因進化的概念過於冰冷無情,作者在最後提出了一個「文化基因」的概念:一個個想法碎片,正在新一代的Web上複製、變異、淘汰。其學生在《謎米機器》一書中談到:正如基因之間相互競爭著,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下一代的身體之中,最終決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結構;與此類似,文化基因之間相互競爭著,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心理結構。人既是基因的機器,也是文化的機器。如同自然選擇之於原始生命分子。對人類來說,或許文化基因的進化更重要,這種想法也許能給我們帶來少許寬慰吧。

相關焦點

  • 讀完《自私的基因》之後背後發涼:一慣認為的無私其實都只是自私
    作者在書中提出觀點是所有生物(包括人類),不過是基因的載體,並且這個載體只是臨時性的,基因通過控制生物的各種行為,實現自己永恆的延續。人類一系列的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根源於基因的自私性。基因要延續,控制著人類的,爭鬥、合作、各種悲歡離合。這觀點一出,世界一片譁然!甚至在出版過程中就引起了不小的波折。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達爾文也說過,自然的選擇不是生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和種族的優勝劣汰嗎?
  • 我們僅僅是基因的載體,是基因的奴隸。 讀《自私的基因》-虎嗅網
    說到自私,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按照道金斯的說法,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裡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決定生物體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確實有「無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類的同情心。這些無私的基因也會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們沒有滅絕,是因為它們和「損人利己」的基因在進化的博弈過程裡達成了動態平衡。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生物個體作為基因的載體,體現的只能是基因的特性,「凡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會是自私的」,我們人類既然也是長時段自然選擇的結果,理所當然,「我們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道金斯並非別出心裁,他的觀點是社會生物學的一般觀點。  普通評論家沒有自己的理論,理論家說人都是自私的,報章雜誌便常把「人皆自私」當做人所周知的公理。  自私自利的事例,當然舉不勝舉。
  •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於1976年,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理論,40多年來,書裡的很多觀念剛開始並不被人接受,然而,到現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推崇。
  • 為什麼我們會死 | 讀《自私的基因》想到的
    所以,一個一貫失敗的人不能總怪社會不公,因為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不會錯的。《自私的基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北極熊基因可以有把握地預先知道,它們尚未出生的生存機器將會面對一個寒冷的環境。這種預測並不是基因進行思考的結果。
  • 人類是自私的,因為擁有著自私的基因,但這又並非是不可超越的
    自私和無私,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兩類人的品質,人們都喜歡大公無私的人,是鄙夷自私自利的人,殊不知,無私和自私的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只有自私,而沒有無私。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私的基因。基因是每一個人的核心,其不僅決定這一個人的樣貌身高,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
  • 基因決定我自私
    在書中,道金斯試圖告訴我們,基因決定了人類生而自私,它喚起了無數人對認識自身的渴望。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自私的基因》告訴我們,人活著只是為了基因能傳遞下去,人不過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與人合作、鬥爭,或者博弈,都是因為基因的自私性。那麼,人類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性別差異是否天生?兄弟相爭為何永無寧日?一夫一妻制是否違反自然?
  • 讀《自私的基因》:當基因是終極大boss,而人類只是牽線木偶時
    這麼聽著感覺好像基因真的是有意識地在操縱著生命體,像一個幕後大boss一樣,但並不是這樣,道金斯從遺傳學上的自私定義概念出發,給我們解釋了基因的這種「自私」沒有主觀意識,只是出於自我保存的強烈目的而已。
  • 男人出軌,女人愛財都是基因的錯?——《自私的基因》告訴你真相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以嚴密的邏輯和犀利的言辭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切決定都是基因的選擇。」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都不相同,你喜歡吃甜,他喜歡吃酸,但其實都是基因的貪食。書中表達女人因為男人沒有房子而不願意和他結婚,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自私的基因替他做出了選擇。而一個男人選擇和多個女人有染,也是基因因為不斷複製得到永生。
  • 自私的基因 | 我們生來自私?請做好顛覆三觀的準備!
    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最核心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人理解的進化和實際上進化的動力。文章用一種雄辯式的語言告訴我們,我們很多普通人其實對於生命,對於進化,對於道德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進化的動力是絕對的自私,只不過這個自私並不是個體的自私,也不是物種的自私,這個自私體現在基因的自私。
  • 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接著他想到了分子,一個分子能夠複製自己分裂出另一個分子,而分子就是構成基因的小物件。所以在道金斯對於基因的定義裡,基因是進行高度精確複製的複製基因,而我們人類本質上和所有有生命的物質相同,都是受基因控制的。我們其實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罷了。
  • 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我們其實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罷了。基因會用自己的方式操控我們,讓我們作為生存工具成為最好的基因複製體。通過拷貝自己,一代一代地從一個個個體轉移到另一個個體的目的,然後讓自己永久的流傳下去,不被自然淘汰。這個過程就是道金斯所說的自私的基因。而道金斯也通過對所有生物物質的觀察,了解到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最能夠反映出基因自私性的便是親緣關係和兩性關係。
  • 為什麼會有人呢|《自私的基因》1~4 章讀書筆記
    本文是第一部分,《自私的基因》1~4 章的讀書筆記。第 1 章 為什麼會有人呢【小曹同學:開篇第一章,提出了本書的主要論點,即生物都是基因創造的生存機器,以及,成功的基因都具有自私性。另外也對主要名詞進行了定義:利益:生存的機會;利他和自私:指行為,而非主觀意識和動機。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今天書單君要詳解的《自私的基因》也是屬於讀完毀三觀系列的書。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人只是基因的載體?淺析基因對「個體和群體」的影響
    云云…… 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裡,提到一個腦洞大開的理論。我們會發現人類所有的衝動,行為,以及一些條件反射,都是可以從生物進化上面找到解釋。書中說所有生物一切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生存下去,繁衍下去。
  • 人類編年史——我們都是基因的奴隸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是她體內的基因命令她,必須保護好你體內的基因而已,因為你的基因有一半和她是相同的,而她已經老了,已經完成了基因交給她繁衍的使命,而你沒有,你對基因來說更有價值。接著《自私的基因》解構了第二個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愛情,愛情和母愛一樣,都是基因的軌跡。
  • 基因本自私,那為何我們又曾經在某個時刻「偉大」著?人為何矛盾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可以說不僅僅是在生物的演化上起到了運用,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播上,達爾文的這套思維都非常管用。但是,按照達爾文的說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應該說世界就是一個殘酷的角鬥場,每個人都應該很自私吧?經常也會有一些年輕人去抱怨現在職場的殘酷,動物也是一樣,為了自己的土地,食物,配偶,經常也是大打出手,那這些都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了。
  • 一根繩上的螞蚱|《自私的基因》13~14 章讀書筆記
    本文是第四部分,《自私的基因》13~14 章的讀書筆記。第 13 章—基因的延伸【小曹同學:基因不僅僅作用於載體本身,還通過載體去影響周圍的環境。】自然選擇會偏愛某一些基因而擯棄另一些基因,這取決於基因的作用結果——表型,而不是基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