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2021-01-21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陳根

智能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

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通用技術正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效率和便利。

另一方面,智能技術作為對人類社會「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在推動人類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和爭議。大數據挖掘和利用帶來侵犯個人隱私的挑戰,人工智慧的普及更是衝擊著就業結構、法律制度與社會倫理。但面對這些持續爭論的話題,人們卻依然尚未形成共識,甚至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對其進行設計。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了其價值,人類學家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解決智能時代下困境的進路之一。

人類學回應智能時代

作為一門基於民族志田野材料解讀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與共通人性的學科,人類學自誕生以來就經歷了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

究其原因,是由於人類社會的歷史,既涉及人的生物學屬性特徵,又涉及語言、文化、心理等諸多社會學屬性。因此,人類學的研究,必然跨越多學科多視角,其複雜性使人類學的學科發展走過了漫長的過程。

最早的人類學研究,是歐洲人類學家到世界各地的民族和部落中去測量人體的各種特徵,這屬於體質人類學的範疇。隨著時間推移,各個民族的習俗、語言、文物也引起了博物學界的人類學家的關注,因此又發展出了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和考古人類學。

在漫長的人類學理論和研究範式轉變後,人類學得以形成今天多元的局限,從研究「滯後」的社會與文化轉到聚焦於「流動性」的當下。其所討論的問題也涉及到了人類生活各個方面,涵蓋了現代社會的新現象、新議題,包括數位技術、信息產業等有關科學技術的現實問題。

人類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田野調查」。即人類學家使用全景式的、沉浸式的、體驗式的調查方法,到當地去,花一段時間住在那裡,參與到對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所謂的「參與式觀察」。可以說,人類學就是通過實地調查、撰寫民族志,深度描述不同國家、族群、行業的人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並且按照這樣的理解生活和行事。

這種調查之所以難得,就在於其時間成本之大,在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裡實屬不易。僅僅是要進入調查環境,讓對方接納你,展露自然真實的狀態本身就已經不容易。

對應著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收集的信息足夠全面,全面到可以涵蓋對方的社會關係和生活史;足夠深刻,深入到理解他們所秉持的信仰、禁忌、倫理和道德。而了解到這些,就可以理解一句話、一個事件、一個物品、一種行為。

人類學這種「知其所以然」的調查方法和理念對於智能時代無疑具有啟發意義。或許可以歸咎為高效率時代下急功近利的大環境,進一步構成了這個大環境下急功近利的人們,結果就是願意去花時間去深入科學、技術田野的學者鳳毛麟角。即便有,人們也只是更多關注了田野中非科學、技術的「相關」部分。

於是,當人們將科學、技術「黑箱化」的同時,享受著技術帶來的效益和便利,卻對技術的發展歷史、現行階段、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並不深究。人們期待的真實快意,是在簡單的基礎上的。人們想要他們眼裡的真實,就要以一眼看穿劇情,意圖簡單明了為前提。

智能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的運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同時,智能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包括可能帶來的就業結構改變、衝擊法律與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挑戰國際關係準則等問題。這都將對政府管理、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乃至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但人們在面對這些困境的同時,依舊缺乏對這些問題的有效解讀。如果不知道問題背後的意義,就無法基於這些問題指定解決策略。簡而言之,智能技術讓我們面對新問題,而人類學卻以一種從來都特殊的方式提供了詮釋和解讀,幫我們「知其所以然」。

人類學的珍貴,正是因為它把一個現象放到它所由來的整個世界中,而不是盯著一個現象看。在人類學當中,問題才能夠不再孤例或僅成為抽離出背景的問題。

更有溫度的創新和解決

當然,人類學對於智能時代而言,不僅僅是提供問題背後的意義這麼簡單。人類學的視角提供著解決傳統問題的經驗所不能提供的價值,它同時為問題的解決帶來創新視角。

身兼人類學家和軟體開發工程師的Astrid Countee就曾指出,如果把「創新」界定為「用更好的想法來滿足現有市場所滿足的東西」,那麼人類學家其實一直在創新。究其原因,是因為人類學家常常要把自己置於不熟悉的環境中,在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重拾好奇心,不斷比照他人和自己。

而用中國人類學大師費孝通的話來說,就是「我看人看我」。其結果是,對熟悉的東西陌生化,從而找到自己的盲點和習以為常的東西,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找到與世界互動的新模式。

顯然,智能時代是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與過去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再相同,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被稱之為「智能社會」,與之相適應的文明或文化則被稱之為「智能文明」或「智能文化」。

不同於農業時代面臨的生存問題和工業時代面對的能源和社會問題,智能時代重塑了人與技術的關係。技術不再僅僅是「製造」和"使用"的方式,而是一種人化的自然,是一種圍繞著我們和在我們當中的自然的社會建構,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生的問題。

工業社會時代,人對於技術的敬畏是天然的和明顯的,技術被看作是一種具有階層和權力屬性的,掌握技術的人通常被賦予更高的權力,保持在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和地位上。而智能時代下,信息技術覆蓋融合著人們的生活,對於技術的理解和馴化,調試人和技術的關係成為當時研究的基本範式。這也是諸多技術下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智能時代讓人學會「去感情」,包括變的越來越理性、機械化,奔波於各種場合之間。人們的語言、情感、生活趨向于格式化,基因也在一段接一段地被破解,新的人類生命可以預先按需設計,人類正在沿著一條不可逆的路徑走向機器化。

機器則在「加感情」。機器正在嘗試跟人類去溝通,他們試圖變的有感情,去讀懂人類的心理變化,比如情感語音合成,使機器人在情緒表達、情緒溝通上逐漸有了人格特徵,甚至滿足人類生理需求,這就是智能機器的發展方向。

正是在諸如此類的困境下,才需要一種創新式的方式,去幫助人們回歸到人類本身。事實上,人類學家的任務正是不斷在不同的人群的社會實踐中,發掘不可抹滅的差異、難以壓制的抗拒、不可思議的創意以及無法理喻的荒謬。這些令人驚訝的行動與思維,持續的挑戰人們視為當然的秩序與界限,讓人們無法安穩的靜止與滿意,推擠社會往前往後、往上往下地多看一眼。

人類學並不只是要人們面對常規的做事方法,產生遲疑與反思,。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開始去想像其他的可能性。透過極端的同與異,持續地令人們去感知問題的存在。工程師致力於解決問題,而人類學家對問題本身發問。在這個過程中,才會帶來創新,帶來更有人性溫度的技術解決。

人類學的批評或許刺耳,但就像蜂鳴器一樣,為人類的平等、安全和尊嚴守衛,詰問科技的人性,讓科技避免陷入可能的倫理陷阱。雖然在目前人類學的商業應用中,人類學在這個方面的功用尚未真正展開。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科技公司會越來越需要人類學的視角和它作為蜂鳴器的聲音。

人類學的發展迅速證明了其在智能時代下的重要意義。事實上,開市場調研公司(安定門花園胡同的「青年志」)、拍紀錄片(民俗志電影)、研究國際體系(沃勒斯坦)、寫文化批評(作為文化闡釋的人類學)等,背後都有人類學的支撐,而這背後則是過去一百年中極速變化的世界。

人類學為這一切切片、保存,再現和比較曾經出現和正在變化的文化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在智能時代下,人類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了其價值。人類學家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這也是解決智能時代下困境的進路之一。

相關焦點

  • 陳根:抗疫載體可穿戴,開啟智能時代
    文/陳根基於可穿戴設備的新冠病毒抗疫方法顯然已經成為了當下的一種主流,不論是美軍方,還是中國香港的居家「居安抗疫」可穿戴設備都足以證明這一點而最近,智能手環領域的領軍企業Fitbit,為了驗證是否能夠利用可穿戴設備和配套軟
  • 陳根:體感交互將開啟無人機控制新時代
    陳根:體感交互將開啟無人機控制新時代 2020-04-3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根:材料智能,從液體人造皮膚開始
    文/陳根近日,期刊《物質》上發表了一篇由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劉丹青(音譯)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的關於人造皮膚的新研究。  事實上,近年來的「智能材料」研究的相當一部分致力於耦合傳感和驅動,
  • 陳根:大數據時代,你的臉,不要錢
    文/陳根網際網路時代疊加了疫情之後,人權與隱私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為什麼是在伊利諾州發起訴訟呢?  ACLU 在一份聲明中稱,Clearview AI 的所作所為,正是立法機構需要
  • 陳根:智能服飾開啟可穿戴設備新藍海,科技助力未來
    文/陳根智能服飾從提出之始已經走過了一段歷程,但是在體育訓練領域還是一直在被不斷地探索。做為智能穿戴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未來人體生命體態特徵數據化的一個重要入口,更是人體數據孿生監測體系的基礎載體,智能服飾顯然是未來的一種主流服飾。
  • 陳根:在與機器人比鄰而居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文/陳根不論接受與否,人工智慧都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深度融合。一方面,人工智慧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了效率和便捷,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本質上作為一種技術,在給產業帶來顛覆和革命的同時,也給人們既有的倫理認知等帶來了挑戰。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作為法學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法律人類學必將有所作為。近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所主辦的「法律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與多元規範」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60餘位與會學者就相關主題展開討論。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文 / 王銘銘(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為什麼重要》是一本面向一般讀者的人類學入門書,出版於地質學家重提「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十幾年後。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四個分支的課程(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都要學,到了康奈爾大學也是一樣。現在的人類學系學生,不管國內還是國外,跟我們那時不一樣,鑽研其中一個分支就行了。文匯報:喬老從事田野調查這麼多年,能否結合自己的心得,給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後輩們提一些建議?喬健:田野調查最需要的是時間。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文/陳根2020年的過去半年,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城市治理、工業、非接觸服務等領域快速響應,從「雲端」落地,在疫情之中出演關鍵角色,提高了抗疫的整體效率。但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人工智慧的發展並不平靜。從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至今,人工智慧三起兩落,經歷了從炒作與狂熱、泡沫褪去後的艱難落地到隱私倫理的時代挑戰。
  • 陳根:體感交互將開啟無人機控制新時代
    文/陳根不論是在物流配送還是在農業、電力、安防巡邏等領域,無人機毫無疑問將會在未來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藉助於這個系統和技術來操控無人機或機器人,我們不再需要環境提示、離線校準或專業的培訓了。
  • 陳根:打造智能紡織物,可穿戴服裝新材料
    文/陳根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日漸成熟,可穿戴設備已經逐漸嵌入人們的生活,從可穿戴手環手錶到可穿戴眼鏡等,顯然,智能服飾也將成為可穿戴行業追逐的方向,而智能服飾的材料則成為其必然面臨的問題之一。基於此材料的特性,將可以應用於智能服裝、可自行搭建的帳篷或者機器人降落傘。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陳根:為什麼手寫讓人更聰明?
    文/陳根當下,電子產品已經深度嵌入每個人的生活,在電子產品融入我們生活,也改變我們的生活。其中,從智慧型手機到平板電腦,數字設備在教育環境中的突出地位迅速擴大。平板電腦和數字設備上的打字在教育裡激增。為了讓大腦以最好的方式發展,我們需要把它用在它最擅長的事情上。這提示我們,需要過一種真實的生活。我們必須運用我們所有的感官,在外面,體驗各種天氣,認識其他人。如果我們不挑戰我們的大腦,它就不能充分發揮潛能。
  • 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但到目前為止,當代中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概念體系以及研究方法。要推進此項研究,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從以下四點著重發力。處理好法學和人類學之間的界限和張力。所謂界限問題,即哪些研究對象、內容可以納入法律人類學的範疇。回顧法律人類學的名家、名作,首先必須要考慮或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
  • 陳根:從室內光獲取能量以供電,走到哪充到哪?
    文/陳根在智能時代下,人們在家庭、辦公室和公共建築中越來越多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智能音箱和可穿戴健康和健康傳感器等智能設備。顯然,隨著物聯網(IoT)市場價值和設備數量的指數級增長,室內光伏(IPV)為自主設備供電的需求將迅速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單靠電池供電的設備將不再適用於所有情況。
  • 陳根:從室內光獲取能量以供電,走到哪充到哪?
    文/陳根在智能時代下,人們在家庭、辦公室和公共建築中越來越多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智能音箱和可穿戴健康和健康傳感器等智能設備。顯然,隨著物聯網(IoT)市場價值和設備數量的指數級增長,室內光伏(IPV)為自主設備供電的需求將迅速增加。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認知革命融入了人類學的文化研究。崛起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認知心理學迄今爆發過兩次認知革命。
  • 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萌芽頗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體質人類學的出現則需要追溯至中國近代19、20世紀之交國外體質人類學的傳入,之後,體質人類學在中國經歷了本土融合期、曲折前進期和快速發展期。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和《黃帝內經》是現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之後經過多個時代學者的不斷發展,為之後現代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豐厚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