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2020-12-06 陳根

文/陳根

2020年的過去半年,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城市治理、工業、非接觸服務等領域快速響應,從「雲端」落地,在疫情之中出演關鍵角色,提高了抗疫的整體效率。人工智慧與產業前所未有的緊密結合,再一次驗證了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對社會的真正價值

7月10日,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正式發布的《騰訊人工智慧白皮書》,從宏觀背景、技術研究、落地應用、未來經濟、制度保障五維度,勾勒出了「泛在智能」的全景全貌。

司曉在演講中指出:「未來,智能技術會是一個滲入到生活、無所不在的狀態。」但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

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

人工智慧的發展並不平靜。從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至今,人工智慧三起兩落,經歷了從炒作與狂熱、泡沫褪去後的艱難落地到隱私倫理的時代挑戰。時下,儘管真正擁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仍屬幻想,但專注於特定功能的「弱人工智慧」早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為主題的浪潮,被認為是當前人類所面對的最為重要的技術社會變革之一,訓練機器,成為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技術社會形態的全球萌芽。

在過去十年,用於人工智慧的訓練模型的計算資源激增,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人工智慧的計算複雜度每年激增10倍,人工智慧訓練成本每年下降約10倍。在計算力上,得益於晶片處理能力提升,硬體價格下降使算力大幅提升。

基於此,各項人工技能技術不斷得到突破,並找到相對明確的應用場景。清華大學數據顯示,計算機視覺、語音技術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的市場規模佔比分別為34.9%,24.8%和21%,是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三個應用方向。

從應用角度來看,受益於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廣泛地滲透和應用於諸多垂直領域,切入不同場景和應用,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產品形式也趨向多樣化。

疫情成為人工智慧的試金石,在疫情之下,人工智慧公司不再是以往的旁觀者,而是出演關鍵角色,從而提高抗疫的整體效率。在醫療方面,從人工智慧落地圖像識別,提升醫療效率,到人工智慧應用醫藥篩選,助力新藥研發。疫情期間,人工智慧技術還推進了遠程問診與醫學信息在線科普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觸及醫療資源,長遠來看,在疫情結束後,也將對緩解我國緊張的醫療資源及區域分布差異起到重要作用。

而經過疫情,我國已經不再有純粹的「傳統產業」,每個產業或多或少都開啟了數位化進程。受疫情用工難、成本加劇、勞動力感染等風險因素的影響,製造業和服務業正在加快人機結合的進程,向製造、服務智能化進一步轉型。

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慧技術在城市治理方面廣泛落地應用,也表明我國智能社會形態正在逐漸顯現。可以說,疫情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期和豐富的實踐場,使得一個泛在智能的世界加速成為現實

泛在智能,一是「泛」於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新基建,人工智慧技術將逐漸轉變為像網絡、電力一樣的基礎服務設施,向全行業全領域提供通用的人工智慧能力,為產業轉型打下智慧基座。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促進產業數位化升級和變革。

二是「泛」於更加多元的應用場景和更大規模的受眾。隨著技術、算法、場景和人才的不斷充實,人工智慧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在工業、醫療、城市等領域驗證了人工智慧的價值。毋庸置疑,未來會有更多產業將與智能技術進行創新融合,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

從電車悖論到制度建設

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

無人駕駛領域的「電車悖論」之所以常被討論,就在於其涉及到的並不是簡單的算法問題,而是更重要的道德問題。原本並沒有這麼多辯論,是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道德,在車禍中,人們不得已要犧牲誰的時候,每個人會依賴自己的道德做決定。所以在全社會,看到的是一個多樣化的選擇結果:有的人更保護乘客,有的人更保護路人,有的人先保護老人、有的先保護小孩、婦女等等。

而到了人工智慧就將原本分散的問題、落到每個人的頭上是隨機的問題變成了算法下的固定問題。人為設計的人工智慧,成批地把道德觀念統一地固定在了一個地方,就變成了「系統性地犧牲誰」的問題。而系統性保護誰、犧牲誰的決定,又是否能被廣泛接受?這就產生了的巨大的、引發辯論的道德和社會問題。

當然,「電車悖論」只是人工智慧時代的一個討論例子,汽車真正出事故的機率是很小的,「電車悖論」討論背後,更深層次的便是人工智慧正在且將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儘管人工智慧的理論和算法漸趨成熟,但人工智慧依舊是一個新生的領域這也使得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還在形成之中,而這個過程中,要想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對社會的效用,制度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是數據的制度建設。要想成為世界級的人工智慧強國,需要三個條件:最先進的算法、專業的計算硬體以及機器學習系統所依賴的大量原材料——數據。原始數據的可獲得性,是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優勢所在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如何在發掘數據的經濟價值、發展人工智慧的同時,保障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目前來看,中國個人數據保護以分散立法為主,尚未制定專門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但7月公布的《數據安全法(草案)》有望明確數據活動的紅線,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推動數據共享,發現數據價值。

隨著技術及商業模式發展,中國數據保護立法還將面對挑戰,包括:技術與商業模式變革,導致個人數據概念不斷擴展,界限模糊;當前個人數據立法僅僅規制個人及企業而並不約束公權力;個人數據財產權性質凸顯,挑戰傳統制度框架;國家安全價值與個人數據保護人權價值的衝突等。此類問題,都需要在未來中國數據保護立法中加以解決。

其次,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定會對就業市場有重大衝擊。但是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失業,還是一個未知因素。因為人工智慧一方面會消滅一部分工作,同時也會創造一些工作機會,究竟消滅多少、創造多少、造出什麼新工作,不是完全技術決定的,制度也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技術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究竟有多大能力、能否靈活地幫助個人和企業創造性地開創出新的工作機會,這都是由制度決定的

另一方面,失去工作的人,他的能力能否轉換?如何幫助他們轉換能力?這些也是制度需要考慮的問題。政府要足夠支持建立非政府組織,為丟掉工作的人提供訓練,幫助他們適應工作要求的變化。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社會問題,需要的是市場的創造性。只有合適的激勵機制,合適的人才,才能對衝人工智慧帶來就業市場的巨大衝擊。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重要的,就是使得千千萬萬的企業家湧現了出來。在千千萬萬的企業家推動了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才推動了政府修路、建橋,然後進一步幫助了企業的發展。

其三,是監管的制度建設。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我國針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立法和監管需要著重考慮國際競爭視角,避免產生阻礙、延緩技術發展應用的不利效果,削弱我國的科技和產業競爭實力。

因為在全球競爭重心日益轉向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大背景下,過早或過度的監管都可能削弱一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與此同時,立法和監管還應充分考慮技術的經濟社會價值,保證技術紅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最大釋放,避免因偶發性的負面問題而「過度反應」或「因噎廢食」,從而採取應激、激進的監管措施。

泛在智能時代下,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技術、社科、人文等不同背景的人員的通力協作。科技行業需要從當前的技術中心主義模式轉向技術人文協作模式,人工智慧的研究與發展也需要廣泛吸納不同種族、性別、文化和社會經濟階層以及不同領域的人員的思考和顧慮。

要知道,人工智慧的前景並不完全由技術決定,從純粹的技術角度,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將會有非常大的發展。但是技術被用來做什麼,卻是制度不可迴避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  前一陣子引起惶恐的豐巢智能快遞櫃刷臉功能就被小學生破解,一群小學生只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人工智慧」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提速
    近日,國家電網召開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工作部署電視電話會議,指出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快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事件驅動 國家電網加快建設電力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計劃已經醞釀1年有餘。在2018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信息通信工作會議上已提出要打造全業務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智慧企業,引領具有卓越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建設。
  •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人工智慧時代的電車難題:所有的真相VS沉默的真相 胡逸 2020-10-21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電車悖論—生活中的倫理選擇困境
    是非難辨「電車悖論」即是倫理學上著名的「兩難」思想實驗,由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首次提出:假設你是一名電車司機,你的電車以60km/h的速度行駛在軌道上,突然發現在軌道的盡頭有五名工人在施工,你無法令電車停下來,因為剎車壞了,如果電車撞向那五名工人,他們會全部死亡。
  • 億歐智庫發布《泛安防行業研究報告》,宇泛智能榮膺資深玩家
    近年來,大量CV初創公司湧入安防市場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運用於安防行業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安防產業對於智能化的需求,讓眾多玩家將目光轉移到智能安防,研發相關的安防智能產品。眼下,安防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泛安防時代。11月30日,知名科創媒體億歐網旗下平臺億歐智庫發布《2020泛安防行業研究報告——碎片化市場新機遇》(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著眼於人工智慧技術在泛安防市場的應用,持續發掘泛安防產業發展新動向。
  • 「電車悖論」:一場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驗,無人能倖免
    這是我從一本小說中看到的,小編是一個非常喜歡探索心理的人,偶然在罈子上看到了一篇名為《十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的文章,所以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倫理學領域最知名的「電車難題」。電車難題,亦稱電車悖論。最早由哲學家Philippa提出,具體內容為:五個無辜的人被犯罪分子綁在了電車軌道上,他們面對的是一輛即將而來失控的電車,當然充當「上帝」角色的你,有機會拉動轉撤器,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同時另一條軌道上也被綁了一個人,1:5的生死局,你會怎麼選擇?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我國大力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數據驅動未來用電新生活  今年1月份,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要建設運營好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概念首次與公眾見面後,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指應用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智慧服務系統。
  • 人工智慧中的11個悖論(誤區)預示了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正確道路
    作者:杜向陽(「反省心理學派」創始人);關鍵詞:人工智慧悖論,人工智慧中的坑,通用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誤區目錄引言 11,腦科學悖論。 21.1.在人工智慧60多年的歷史上,也先後出現過一些有關人工智慧的悖論,這些悖論是人們在人工智慧領域裡的認識誤區,這些悖論的發現和克服是人工智慧成熟和發展的標誌!
  • 陳根: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讓心理健康現代化?
    文/陳根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廣泛地滲透和應用於諸多垂直領域,切入不同場景和應用。可以說,一個「泛在智能」的世界已加速成為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數字的世界被全面建構。人工智慧除了在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生活發揮著高效便捷的作用,更在一些小眾卻必要的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潛力,比如精神疾病的診斷。
  • 藝薦·展覽|細思極恐,人工智慧藝術展呈現AI悖論
    策展人龍星如是策展新星,她以精巧的策劃設計讓觀看展覽者猶如在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的夾縫潛行,經歷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索菲亞和艾莉克莎分別是一個人工智慧角色,展覽中,兩個角色化身成 AI 程序所生成的文本及聲音,根據中外藝術家的12件作品產生對話。探討 AI 這個包含重重悖論、指向未來多種可能的課題。
  • 人工智慧通過鏡子測試或許只是一個悖論
    人工智慧通過鏡子測試或許只是一個悖論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正在攻讀演化心理學研究生的Gordon Gallup在晨起洗漱時突發奇想:他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完成剃鬚的過程,是因為大腦識別出了鏡子中的像正是自己的鏡像,由此驅動手臂肌肉,完成對面頰上殘餘鬍鬚的剃除
  • 大力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為城市增添更多「智慧」
    數據驅動未來用電新生活 今年1月份,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要建設運營好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概念首次與公眾見面後,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指應用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智慧服務系統。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投稿來源:陳根智能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通用技術正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效率和便利。
  • 陳根:阿里斬獲AI領域「奧斯卡」四項冠軍,人工智慧發展潛力或將大於人類
    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 的核心力量,將重塑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業務、新模式和 新產品。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人工智慧技術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深度融合和落地應用。
  • 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在津開幕 呈現「雲上」辦會新模式
    本屆大會採取「雲上」辦會的全新模式呈現,40家直播網站及平臺同時在線觀看雲開幕式暨主題峰會的總人數最高達5860萬人,總瀏覽量達3.92億人。萬鋼在主旨報告中指出,世界智能大會已經成為天津乃至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以「雲上」形式成功舉辦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大會、對天津殷切要求的生動實踐。
  • 泛在電力物聯網與堅強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
    它與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應該如何建設?4月26日,由《中國能源報》社、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業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上述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