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2020-12-05 騰訊網

文/陳根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在無人機強化學習、反轉學習和多難決策的任務上均得到了有效地驗證。

具體來說,果蠅進行抉擇存在基於經驗的線性抉擇和非經驗的非線性抉擇兩大通路。在面臨抉擇任務時,果蠅會自適應地選擇合適的通路進行不同複雜度的抉擇。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曾令果蠅學會喜歡綠色正T的圖案,而藍色倒T的圖案伴隨熱刺激懲罰。在選擇階段,轉換了懲罰與視覺線索的搭配,讓果蠅在綠色倒T和藍色正T之間進行選擇,以此測試果蠅在衝突視覺線索下的兩難抉擇行為

實驗發現,在不同的顏色強度下,通過統計果蠅在飛行過程中停靠在每個圖案面前的時間分布,來了解果蠅連續的抉擇行為,最終會得到一條呈「S」型的抉擇曲線。

通過單細胞測序發現支持兩難抉擇下非線性曲線的神經機制是由多巴胺能神經元- GABA能神經元-蘑菇體環路負責的「增益-門控」抉擇機制,這是一條基於價值的非線性抉擇通路。而蘑菇體受損的果蠅只能執行簡單的感知抉擇,得到線性的抉擇曲線。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果蠅簡單感知抉擇(線性通路)和價值抉擇(非線性通路)的神經機制,使用脈衝神經網絡來構建多腦區協同的抉擇模型。其中,線性通路建模了中央複合體的記憶功能來做出快速的抉擇。非線性通路模擬了DA-GABA-MB環路實現增益-門控機制。

隨後,將類果蠅抉擇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應用到無人機抉擇任務上,使用小拳頭打擊無人機來模擬懲罰信號,無人機可以學會飛向安全的視覺圖形,並對視覺圖形所包含的線索具有趨利避害的行為。此外,無人機能夠靈活地適應任務的反轉,僅經過4次錯誤選擇就可以學會反轉後的規則。

人工智慧趨近人類智能是其未來所趨,不僅僅是在對確定目標的問題(有限遊戲)上,更是在自我進化能力和對生物直覺的模仿上,在享受著人工智慧帶來的便捷時,也有更多的關涉投向人與智能的關係。為機器立心,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下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陳根:面對兩難,人工智慧如何做出選擇?
    文/陳根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 身處「囚徒困境」之中的太子申生,與他的「兩難抉擇」
    筆者認為,太子申生處在晉國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他所面對的困境是無法被局外人所理解的。這場悲劇,不僅僅反映出申生本人的性格特點和他對待生命的態度,更反映出了那個荒誕又教條的春秋時代的不合理性。太子申生的生命本有著無限的可能,可「無限」為何會變成「有限」?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美國巴西印度「重啟」遇兩難困境
    要復工,還是要防疫,是這些國家正面臨的兩難困境。美國:「重啟」還是「暫停」?2020年是美國大選之年。迫於競選和就業壓力,白宮要求各州儘早復工復產。自5月起,美國各州陸續「解封」,許多地區恢復了商場、酒吧、健身房等場所的運營。
  • 觀點|Optimistic Rollup 的兩難困境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 OR 在資本效率和安全性之間的兩難困境:提高資本效率一定會降低安全性。 背景 有效性證明類方案包括 ZK-Rollups(提供鏈上數據可用性)和 Validium(僅保證鏈下數據可用性)。以太坊主網上已經部署了類似的系統,包括我們自己的 StarkEx。
  • 北宋為何難以走出文武失調,和戰兩難的困境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書名:《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作者:方震華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年9月《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一書出自我國臺灣地區的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震華。
  • 陳根:人工智慧診斷疾病出新招,打字方式可追蹤神經病變
    文/陳根人工智慧在診斷上的應用前景被醫療行業看好,一種被稱為數據表型的疾病診斷法就顛覆了傳統定義的精神疾病診斷法。數據表型從人們的語言選擇、人們的睡眠模式到給朋友打電話的頻率,對數據進行。目前,這項初步研究的結果已證實了擊鍵動力學的可量化變化與MS疾病活動的臨床相關變化相一致。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醫生能夠使用類似擊鍵的方法對病人進行更持續的監測,他們可以更好地預測何時需要新的治療。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例如,2018年英國大都會警察局用來檢測和標記虐待兒童圖片的人工智慧軟體就錯誤地將沙丘圖片標記為裸體。快遞櫃,取出父母的包裹,就是典型的人工智障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階段人工智慧的技術局限,經常出現人工智障的行為,這也引起了學界的研究和開發。
  • 陳根: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讓心理健康現代化?
    文/陳根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廣泛地滲透和應用於諸多垂直領域,切入不同場景和應用。疫情無疑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開闢了豐富的實踐場。從傳統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到線上教育、雲辦公興起;在醫療方面,人工智慧落地圖像識別,提升了醫療效率。
  • 陳根:人工智慧融合金融服務,金融生活走向完全自動化
    文/陳根隨著科技創新力量的不斷迸發,以科技推動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升級成為全球共識。其中,金融科技化成為社會的新近關切。金融與科技相互融合,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和產品,催生出新的客戶關係,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服務產生了深刻影響。金融科技更因為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與布局,在過去的2020年被持續熱議。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發人深思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2015年07月20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陳根:人工智慧相逢世紀醫學難題,終迎突破
    文/陳根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幾乎支持著人體的所有功能。同時,蛋白質又是大型複雜分子,由胺基酸鏈組成,蛋白質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獨特的三維結構。而現在,這一困擾科學家們的世紀難題,卻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下得到了重大突破。去年年底,谷歌DeepMind推出了一種名為AlphaFold(一個用人工智慧加速科學發現的系統,它基於蛋白質的基因序列,就能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的算法。
  • 陳根:人工智慧相逢世紀醫學難題,終迎突破
    文/陳根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幾乎支持著人體的所有功能。同時,蛋白質又是大型複雜分子,由胺基酸鏈組成,蛋白質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獨特的三維結構。準確預測蛋白質三位結構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這意味著大大加快人們對細胞組成部分的理解,並使人們能夠更快、更先進地發現藥物。
  • 「管理科學」人工智慧體引發的倫理困境
    因此,對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而言,找到走出人工智慧體倫理困境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也已經成為技術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1.人工智慧技術概述人工智慧即AI,是一種可被應用於各個領域中的模擬人的機器,極大程度地推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當前,人工智慧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醫學、地質、化學和電子學領域。
  • 面對兩難困境該怎麼做?《第3選擇》來為你解惑!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兩難困境,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好像就沒辦法合作。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雙方都有利呢?解決方法就是做出第三選擇。第三選擇是通過雙方協同,在二元對立的A和B選項之外,創造出一個全新選項,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 陳根: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
    文/陳根同理心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是指人們將心比心,心理換位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除了幫助我們認識他人和理解他人外,也給我們提供了預測他人行為的可能,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
  • 觀察|高新科技運用於軍事領域:先行者優勢與安全困境
    這種情況也被稱作「安全兩難」,對軍備競賽等一些安全問題有很強的解釋力。安全困境導致的軍備競賽有時非常嚴重,有時不那麼嚴重。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差別呢?羅伯特·傑維斯、查爾斯·格拉澤等學者對引發安全困境嚴重程度區別的原因進行過研究,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