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西印度「重啟」遇兩難困境

2020-12-05 瀟湘晨報

一名醫務人員(右)在印度巴特那為居民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

近期,隨著一些國家重啟經濟,以美國為主的多國多地疫情出現反彈,全球確診病例快速增加,美國、巴西和印度三國疫情最為嚴重。要復工,還是要防疫,是這些國家正面臨的兩難困境。

美國:「重啟」還是「暫停」?

2020年是美國大選之年。迫於競選和就業壓力,白宮要求各州儘早復工復產。

自5月起,美國各州陸續「解封」,許多地區恢復了商場、酒吧、健身房等場所的運營。到6月初,全美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都已進入重啟經濟的某一階段。

然而,在經濟快速重啟的同時,疫情形勢也在持續惡化。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8日上午,美國確診病例已超過363萬例,死亡病例超過13.9萬例,依舊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專家指出,各地倉促重啟經濟,防控措施不到位,追蹤、隔離密切接觸者存在問題,疫情政治化等因素加速了疫情蔓延。美國多地官員也承認,經濟重啟確實開展得過早,相關地區防疫措施執行不到位。得州一名法官表示,「如果我們關停經濟的時間再久一些,重啟再慢一些,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大概會更加可持續。」

面對激增的病例數,美國至少6個州已撤回部分重啟經濟計劃或再度實施新的商業限制措施,另外還有15個州已宣布暫停重啟經濟計劃。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13日表示,美國近期新增病例數大幅增加是因為美國「從未完全關閉」。抗疫不力,急於重啟經濟,疫情反彈……美國在「重啟」與「暫停」之間不斷搖擺。

巴西:「保健康」還是「保經濟」?

7日,泛美衛生組織發布報告稱,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已成為美洲大陸乃至全球疫情的新「震中」。

在4月初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破百萬時,拉美地區確診病例僅佔不到5%。7月初,全球確診病例突破1200萬例,拉美地區病例佔比升至四分之一。其中最嚴重的巴西目前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201萬例,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為穩住不斷下滑的經濟,一些拉美國家不得不「帶疫解封」,強行復工,這無疑加劇了醫療資源緊張現象,導致疫情加速發展。巴西貝洛奧裡藏特市5月25日開始恢復商業活動,當時公立醫療系統中重症病床佔有率僅為40%,但一個月後卻超過了80%,這正是措施不力、強行復工帶來的後果。

巴西流行病學家保羅·梅內塞斯認為,目前巴西疫情正從大城市向小城鎮蔓延,各地衛生系統水平差異較大,而經濟活動的重啟,勢必增加人員聚集和直接接觸,這將有可能導致部分地方衛生系統崩潰。

一邊是仍在肆虐的疫情,另一邊是危機重重的經濟。「保健康」還是「保經濟」,拉美國家面臨著兩難處境。

印度:「放鬆」還是「封鎖」?

同樣面臨困境的,還有人口大國印度。

印度衛生部1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累計確診已超過100萬例,僅次於美國和巴西。這一累計確診病例數從7月14日突破90萬例到17日突破100萬例僅用時3天。

印度「印刷」網站5日援引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的報告稱,當前印度每100名接受病毒檢測的人中有近10人確診。6月28日至7月4日檢測陽性率為9.25%,比上一個周期裡的陽性率8.29%高出近一個百分點。這既說明疫情蔓延速度加快,社區傳播率較高,也意味著仍有大量輕症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未被發現。

在3月開始出現感染者後,莫迪政府一度實施了全印度範圍的封鎖措施,禁止民眾在各邦之間移動。這一禁令導致大批依靠非正規工作謀生的人,如從事家政工作的臨時工、街邊小販和人力車夫喪失收入來源。印度擁有龐大的貧困人口,而禁令導致這一數字繼續增加。

面對大規模人口失業可能帶來的社會危機,雖然眼下感染者增長的速度尚未回落,印度還是在6月宣布重啟經濟。結果導致新德裡首都圈等人口稠密的地區確診病例激增,且這一勢頭正在向全國蔓延。

疫情反彈後,印度開始重新封鎖。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政府12日決定將在每周五晚到次周周一早實行周末常態化封鎖,另有一些地方陸續宣布進行短期封鎖,以應對疫情蔓延。

目前,印度仍未達到疫情頂峰,而可能出現的暴髮式傳播,無疑給放鬆管控的印度敲響了警鐘。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近日表示,太多的國家在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他警告說,如果各國不遵守嚴格的衛生防疫措施,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將進一步惡化。

疫情形勢嚴峻,經濟遭受重創,抗疫復工「兩頭難」。面對兩難困境,如何在防控疫情和重啟經濟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未來「破局」的關鍵。

數字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

首次100小時內破百萬

路透社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確診病例17日超過1400萬例;當天還創下另一項紀錄,即全球在不到100小時內新增100萬確診病例。

自年初報告發現新冠確診病例以來,全球花了3個月時間達到100萬例累計確診病例。根據路透社統計,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從7月13日的1300萬例到17日的1400萬例,僅用了4天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數量眼下相當於每年全球流感重症病例數量的3倍。路透社說,全球有59萬人在大約7個月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與每年全球報告死於流感的人數範圍上限相當。

路透社的新冠統計數據與世界衛生組織存在差異。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7日10時(北京時間17日16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24小時新增237743例,達到13616593例;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5682例,達到585727例。

衛生專家說,一些欠發達國家的檢測能力有限,因此確診和死亡數據只能反映這些國家疫情的部分情況。 文並圖/新華社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球疫情消息:印度持續狂奔,巴西確診單日暴增5萬,美國悲劇了
    過去一天中,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多個疫情重災區蔓延:6月19日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17萬例;印度確診病例持續狂奔,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再創新高;巴西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5萬,疫情防控前景堪憂;美國疫情持續反彈,但川普堅持冒險舉行競選集會;北京此次疫情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05例,五省出現17例北京關聯確診病例。
  • 怎麼看待巴西總統當眾說「巴西崩潰了,我對此無能為力」?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是一個鼎力支持美國總統川普的政客,被稱為「巴西川普」。他甚至在感染病毒期間還在吃川普推薦的藥物。另外,他也認為這些媒體非常的可惡,就像川普一直在指責那些媒體是假新聞一樣。總之,巴西無力應對疫情,但不希望這些媒體把醜聞曝光。相對來說,巴西是比較貧弱的國家,人口眾多,但是集中在沿海地區,導致疫情防控難度非常大。
  • 美國抗疫陷兩難,密西根州發生持槍抗議「居家令」事件
    美國多地反對「居家令」的抗議愈演愈烈,密西根州甚至發生持槍抗議事件,引發美國輿論關注和擔憂。觀察人士認為,新冠疫情正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抗議背後是民意撕裂、政治算計和經濟困境等問題。持槍抗議一些人闖入議會大廈4月30日,密西根州首府蘭辛市,數百名抗議者不顧「社交距離」聚集在州議會大廈外,抗議民主黨籍州長格蕾琴·惠特默此前頒布的「居家令」等措施,要求重啟經濟,其中一些人闖入議會大廈,還有人攜帶步槍。密西根州允許公開攜槍,當天抗議和平結束。
  • 身處「囚徒困境」之中的太子申生,與他的「兩難抉擇」
    與此同時,筆者想藉此來提醒那些像太子申生一樣,處於兩難或多重困境中的人們——無論什麼樣的危機,都是可以化解的,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困境中的兩難抉擇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的諸侯們一般都有許多子嗣,晉獻公也不例外。
  • 北宋為何難以走出文武失調,和戰兩難的困境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書名:《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作者:方震華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年9月《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一書出自我國臺灣地區的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震華。
  • 觀點|Optimistic Rollup 的兩難困境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 OR 在資本效率和安全性之間的兩難困境:提高資本效率一定會降低安全性。 背景 有效性證明類方案包括 ZK-Rollups(提供鏈上數據可用性)和 Validium(僅保證鏈下數據可用性)。以太坊主網上已經部署了類似的系統,包括我們自己的 StarkEx。
  • 雙面「廢鈔令」 印度經濟兩難
    (原標題:雙面「廢鈔令」 印度經濟兩難) 自上任以來,印度總理莫迪就在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
  • 巴西番櫻桃|一種源自巴西的另類櫻桃
    巴西番櫻桃巴西番櫻桃原產於巴西南部熱帶地區,巴西的巴依亞、裡約熱內盧等地種植較多。20世紀初美國農業部收集來自各地的巴西櫻桃種子在邁阿密種植獲得成功,在佛羅裡達州和夏威夷推廣種植,並開花結果。斐濟、新加坡、澳大利亞、安哥拉、古巴、歐洲、印度和菲律賓等地均有引種栽培;中國臺灣地區在2002年引進種植,2010年廣東省及福建省均開始引進栽種。巴西番櫻桃全球只有巴西將其當作經濟作物,巴西番櫻桃除了鮮食外,可用來做果醬、果汁、果凍、製酒和果乾,還用於治療腹瀉、關節炎和風溼病。
  • 澳媒:要重啟對華關係,擺脫莫裡森製造的困境
    澳媒:要重啟對華關係,擺脫莫裡森製造的困境12月5日的時候,澳大利亞媒體《澳大利亞人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莫裡森製造的對華困境。該媒體認為,與中國交惡,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衝擊,各行各業,都遭受嚴重的損失。
  • 面對兩難困境該怎麼做?《第3選擇》來為你解惑!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兩難困境,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好像就沒辦法合作。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雙方都有利呢?解決方法就是做出第三選擇。第三選擇是通過雙方協同,在二元對立的A和B選項之外,創造出一個全新選項,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 OPEC+7月會議在即或面臨兩難困境!
    來源:匯通網原標題:OPEC+7月會議在即,或面臨兩難困境!評估減產政策,須避免油市減碼風暴OPEC+將於周三(7月15日)召開聯合部長級會議,在過去幾個月裡,通過史無前例的減產,OPEC+成功地將原油價格提高了一倍。隨著限制措施逐步的解除,燃料需求恢復,生產商打算稍微打開水龍頭。
  • 美國邀請蔡英文訪華盛頓?兩難境地不會尷尬?
    但是,這些言論顯然沒有給這個島國帶來任何好處,反而使民進黨陷入非常尷尬的兩難境地。蔡英文受邀訪問美國華盛頓?在華盛頓智囊團正式舉行的網上研討會上,美國參議員在這次聯合討會上宣稱,美國一直對臺灣保持外交支持,就像此前美國衛生部長訪臺一樣,美國將邀請蔡英文訪問華盛頓。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在無人機強化學習、反轉學習和多難決策的任務上均得到了有效地驗證。
  • 疫情致觀光蕭條,長頸族人陷生存困境
    疫情致觀光蕭條,長頸族人陷生存困境 2020-11-0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總是陷入兩難?其實,你還有第3選擇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陷入眾多的兩難境地。那麼,是否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超越這兩種選擇思維呢?史蒂芬柯維在《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一書中指出,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思考。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而這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他稱之為——「第3選擇」。【二】在介紹這本書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史蒂芬柯維。
  • 尼泊爾與印度兩國首都之間的直飛航班將重啟
    (抗擊新冠肺炎)尼泊爾與印度兩國首都之間的直飛航班將重啟中新社加德滿都12月1日電 (記者 張晨翼)據尼泊爾旅遊、文化與民航部1日公布的消息,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與印度首都新德裡之間的直飛國際航班將於下周重啟。
  • 印度法院拒絕重啟韋丹塔銅冶煉廠
    根據Bloomberg News報導,印度最高法院駁回了韋丹塔公司(Vedanta)的請求,該公司要求將關閉的銅冶煉廠重新開工三個月。
  • 全球新冠確診日增創新高 巴西累計確診逾100萬例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稱,18日全球新增病例是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病毒仍在迅速傳播;巴西累計確診超過100萬例;歐洲多國聚集性感染頻發;中東疫情反覆,伊朗一方艙醫院重啟;澳研究顯示,監測汙水中病毒有助預防疫情二次暴發。
  • 印度Jindal不鏽鋼重啟生產 有望提振我國金屬錳出口
    SMM5月28日訊:據近日報導,根據印度政府分階段重啟經濟活動的決定,印度Jindal不鏽鋼集團旗下的兩家公司相繼分階段重啟了因新冠病毒疫情暫停的生產。其中,印度Jindal不鏽鋼有限公司(JSL)於5月5日分階段恢復了其奧裡薩邦(Odisha)Jajpur廠的運營,印度Jindal不鏽鋼(希薩爾)有限公司(JSHL)也於5月7日分階段恢復了哈裡亞娜邦(Haryana)希薩爾廠的運營。兩家公司也將根據市場情況相應地提升運營水平。
  • 悖論溯源:蘇格拉底將自以為是者推入兩難困境漩渦
    第二章擾人的二難困境(古希臘是一個洋溢著追求智慧空氣的地方,蘇格拉底等哲學家貢獻了最初的一批悖論,蘇格拉底將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推進了兩難困境的漩渦,最後甚至他自己也被卷了進去)蘇格拉底的詰問法蘇格拉底堪稱哲學家的典範,他曾把自己比作將人們從精神的慵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