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溯源:蘇格拉底將自以為是者推入兩難困境漩渦

2020-12-08 騰訊網

[摘要]《思維魔方》一書是國內第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悖論問題的著作,作者將從古至今五花八門的悖論分成十二類,詳細介紹每一類悖論的歷史原型、各種變體、邏輯學家的解決方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等。

《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陳波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文摘自《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陳波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5月。

第二章

擾人的二難困境

(古希臘是一個洋溢著追求智慧空氣的地方,蘇格拉底等哲學家貢獻了最初的一批悖論,蘇格拉底將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推進了兩難困境的漩渦,最後甚至他自己也被卷了進去)

蘇格拉底的詰問法

蘇格拉底堪稱哲學家的典範,他曾把自己比作將人們從精神的慵懶、怠惰和自欺中刺醒的「牛虻」。他把「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變成了他的終身踐履。據說,德爾斐神廟的祭司傳下神諭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為了驗證神諭,蘇格拉底向他在公共場合遇到的任何人提問,特別是那些自詡有智慧的人,例如政治家、詩人和手工藝匠人。他主要關心倫理問題,例如什麼是德行,什麼是勇氣,什麼是友誼,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等,並且開始提問時總是很謙謹:「請教一下……」。

當他的對手給出關於這些問題的一個概括性說明和總體性定義後,他會進一步問更多的問題,或舉出有關的反例。在他的詰難之下,與他討論的人通常會放棄其開始給出的定義而提出一個新定義,而這個新定義接著又會受到他的質詢,最後這個談話對象會被弄得一臉茫然、滿腹狐疑。由此,蘇格拉底不僅證明了他人的無知,而且也證明了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無知外,其實也一無所知,這也就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

蘇格拉底悖論

蘇格拉底斷言:「我知道我一無所知,這就是我比其他人更有智慧的地方。」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如果蘇格拉底真的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則他至少在這一點上有所知,故他不再是一無所知,因而他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就是假的。矛盾!

類似地,人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不知道這句話本身算不算一個「絕對真理」?徹底的懷疑論者說:「我什麼也不相信,我懷疑一切!」不知道他們是否相信這句話?他們是否懷疑「我懷疑一切」這句話?還有這樣一條規則:「所有規則都有例外,除了本規則。」不知道這條規則是否還會有其他的例外?

……

關於結婚的二難推理

據說,蘇格拉底曾勸男人們都要結婚,他的規勸是這樣進行的:

你或者娶到一位好老婆,或者娶到一位壞老婆,

如果你娶到一位好老婆,你會獲得人生的幸福;

如果你娶到一位壞老婆,你會成為一位哲學家;

所以,你或者會獲得人生的幸福,或者會成為一位哲學家。

這兩個結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你應該結婚。

在蘇格拉底看來,即使成為一位哲學家,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

他本人就是一位哲學家。儘管不能由此推出他的老婆就一定壞,但據說他的老婆確實也不太好,經常對他作河東獅吼。恐怕也難怪他的妻子,因為蘇格拉底作為一位哲學家是傑出的,但他作為一名丈夫甚至可能是不合格的。據說他長相醜陋,沒有什麼財產,整天又熱衷於與人辯論,由此證明別人的無知,並證明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無知外其實也一無所知。當這樣的丈夫的妻子也實在是不容易。

蘇格拉底在規勸時使用了如下的推理形式:

或者P或者R,

如果P則Q;

如果R則S;

所以,或者Q或者S。

Q和S都是可接受的,

所以,P。

從邏輯上說,蘇格拉底的規勸是不成立的:他從結婚的兩種可能後果都是可接受的,推出男人們應該結婚的結論。他使用的是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肯定後件式推理:如果P則Q;Q,所以,P。這是一種無效的推理形式。舉個反例:如果某人感冒,則某人發燒;某人發燒了,所以,某人感冒了。即使此推理的前提都真,其結論也不一定真,因為感冒固然能引起發燒,別的原因——如某個臟器的炎症——也能引起發燒。所以,從「某人發燒」不能必然地推出「某人感冒」,最多只能推出「某人可能感冒了」。

順便指出,古希臘的斯多亞派構造了另一個推理,旨在勸男人們不要結婚:

或者你與一位漂亮的女人結婚,或者你與一位醜陋的女人結婚,

如果她是漂亮的,你將與人分享她;

如果她是醜陋的,你將面對一個懲罰;

但這兩者都不是你所想要的,

所以,你不要結婚。

斯多亞派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是:

或者P或者R,

如果P則Q;

如果R則S;

所以,或者Q或者S。

Q和S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非P。

這個推理形式在邏輯上是有效的,但結論卻是不可接受的。這隻有一種可能:該推理至少有一個前提不成立。我認為,這個推理的兩個假言前提都有問題,不成立。如果與一位美人結婚,她今後就一定紅杏出牆嗎?不一定吧。假如你各方面的條件足夠優秀,假如她的道德意識足夠穩固,即使她面對眾多誘惑,也不一定會紅杏出牆、給你戴上綠帽子吧?再說,美與醜沒有公認的客觀的標準,情人眼裡出西施,你愛一位女子,那就有愛她的理由,你至少可以接受她吧?即便別人認為醜,對你來說怎麼會是成天面對一個懲罰呢?既然該推理的兩個前提都不成立,該推理的結論也不成立。青年男女們,別聽斯多亞派的,還是結婚吧,倆人攜手相伴,同走人生的旅程,一起經歷酸甜苦辣,這樣的人生豐富而充實。豐富而充實的人生比貧乏而枯寂的人生不止好一千倍!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電車悖論—生活中的倫理選擇困境
    價值標準的多元化以及現實的人類生活本身的複雜性,常常導致在具體情境之下的道德判斷與抉擇的兩難困境,即「倫理困境」。是非難辨「電車悖論」即是倫理學上著名的「兩難」思想實驗,由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
  • 古董地圖與蘇格拉底悖論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清華大學文學學士、工學學士、管理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超量子量化私募基金創始人金融市場的量化密碼系列文章(2)之:古董地圖與蘇格拉底悖論關於已知和未知,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公元前400年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這句話很多人認為是一個悖論,其實是對它的誤讀,我們可以分析一下。蘇格拉底沒有任何著作傳世,關於他的思想,都是由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記錄才得以保存下來的。
  • 身處「囚徒困境」之中的太子申生,與他的「兩難抉擇」
    筆者認為,太子申生處在晉國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他所面對的困境是無法被局外人所理解的。這場悲劇,不僅僅反映出申生本人的性格特點和他對待生命的態度,更反映出了那個荒誕又教條的春秋時代的不合理性。太子申生的生命本有著無限的可能,可「無限」為何會變成「有限」?
  • 觀點|Optimistic Rollup 的兩難困境
    從根本上來說,這是 OR 在資本效率和安全性之間的兩難困境:提高資本效率一定會降低安全性。 背景 有效性證明類方案包括 ZK-Rollups(提供鏈上數據可用性)和 Validium(僅保證鏈下數據可用性)。以太坊主網上已經部署了類似的系統,包括我們自己的 StarkEx。
  • 美國巴西印度「重啟」遇兩難困境
    要復工,還是要防疫,是這些國家正面臨的兩難困境。美國:「重啟」還是「暫停」?2020年是美國大選之年。迫於競選和就業壓力,白宮要求各州儘早復工復產。自5月起,美國各州陸續「解封」,許多地區恢復了商場、酒吧、健身房等場所的運營。
  • 抖音(Tik Tok)事件的「理髮師悖論」
    因抖音(Tiktok)事件的持續發酵,字節跳動公司CEO張一鳴現在陷入了數學史上著名的「理髮師悖論」(又稱羅素悖論)困境。「羅素悖論」是這樣表述的:定義一個集合S:S由一切不屬於自身的集合所組成。那麼我們問:s是否屬於S呢?根據排中律,一個元素或者屬於某個集合,或者不屬於某個集合。因此,對於一個給定集合,問是否屬於它自己是有意義的。
  • 北宋為何難以走出文武失調,和戰兩難的困境
    《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一書出自我國臺灣地區的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震華。包括《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這本書在內,許多歷史學家已經注意到北宋士子的上述心態,與北宋出現了新的華夷關係範式(不再是漢唐時期的華夏核心、蠻夷周邊模式,而是華夏與多個異族政府並存,還得定期支付歲幣,另外北宋將被遼國長期控制的幽雲十六州視為本朝的失地)有關。有意思的是,諸如範仲淹、韓琦等傑出的北宋政治家,在選擇或戰或和問題上也出現過戲劇性的轉變。
  • ――談「意外考試」悖論
    1960年,蒙塔古(R·Montague)和卡普蘭(D·Kaplan)在《一個重新得到的悖論》一文中,對於這個悖論的推導過程及其結果給出了嚴格的形式化理論刻劃。由於這個悖論跟著名的說謊者悖論明顯類似,所以他們把這個悖論以及與之相關的悖論都稱為知道者悖論。在此文中,他們構造出一個與說謊者語句類似的語句K:「某認知主體(知道者)知道K是假的」。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Gores卓越教學獎(史丹福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獲得者。他於獲獎的兩年後,在獲獎教師系列講座上發表了演講。在演講中,裡奇教授談到了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儘管這種方法在最近幾十年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它仍被認為是西方教學傳統的基礎。裡奇教授鼓勵大家創造性地重新使用蘇格拉底方法,並將其作為一個相關框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來。
  • 陳根:人工智慧回應兩難困境,可正確趨利避害
    簡單選擇只需根據目標做出判斷,但對於兩難選擇來說,則是一種更複雜的思考和抉擇。同時,兩難選擇,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生物所具有的本能。探究生物在兩難選擇裡的大腦機制,將為人工智慧的學習提供研究的進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就借鑑果蠅腦自主決策的神經機制,提出了類果蠅決策的脈衝神經網絡模型,模型能夠實現趨利避害的行為,並在兩難抉擇下快速做出清晰的選擇。在無人機強化學習、反轉學習和多難決策的任務上均得到了有效地驗證。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他在「聖船」返回的當天清晨去了監獄,將營救計劃告訴了蘇格拉底,勸他同意,要不然第二天死刑就會執行。二、為什麼蘇格拉底不選擇逃走?這篇對話錄寫得相當精彩,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話雙方的真摯情感。但是,他一直大談哲學是學習死亡後的行為,自己結果卻像一個畏死的奴隸般因怕死而逃亡,實在難以想像自己成了什麼樣子,言行不一,將永遠被世人恥笑。其次,作為公民、作為父親,蘇格拉底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生他養他的雅典,離開妻子和三個孩子,如果他逃走,他們該怎麼辦,法律會怎樣對他們說?
  •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精神助產術」,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啟發
    蘇格拉底認為他的方法就是通過同人談話,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反覆詰難來尋求普遍的定義。它通過揭示對話者觀點或提出的定義中的自相矛盾,啟發他一步一步地明白自己本來是無知的,應該反省以求新知。他實際上是在問答中不斷揭露對方的矛盾,使對方承認錯誤並不斷修正錯誤,從而引導他們逐步認識真理。蘇格拉底將自己的對話方法稱之為「助產術」,這種「精神助產術」同一般的實際助產術有著類比關係。
  • 芝諾的悖論
    從科學史的角度講,受巴門尼德影響至深的哲學家首推他的弟子芝諾(Zeno)——也稱為埃利亞的芝諾(Zeno of Elea),以區別於另幾位同名的古代哲學家;其次是古希臘的原子論者。不過後者只在某些方面受巴門尼德影響,主旨則相當不同。本文要介紹的是芝諾。
  • 面對兩難困境該怎麼做?《第3選擇》來為你解惑!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兩難困境,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好像就沒辦法合作。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雙方都有利呢?解決方法就是做出第三選擇。第三選擇是通過雙方協同,在二元對立的A和B選項之外,創造出一個全新選項,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 道德悖論研究探賾
    其內蘊的悖論是:「先拿」、「拿小」者「不自覺」地把「不道德」的惡名留給了「後拿」、「拿大」者,前者道德價值的實現是以犧牲後者的道德人格為前提、代價的;假如「後拿」、「拿大」者也是一個講道德的人,則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兩人因相互謙讓而「拿」不成,「分蘋果」失去實際意義;假如「後拿」、「拿大」者是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先拿」、「拿小」者的行為價值則意味著姑息和縱容甚至培育了「後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識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民粹主義絕不僅僅是一時的政治躁動,而是對現代民主自身難以擺脫的內在困境的反應。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
  • 蘇格拉底:人類的知識是一種「回憶」,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
    柏拉圖在其哲學著作《美諾篇》中,講述到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對話",讓一個原本沒有幾何學知識的少年證明了某定理,因此,蘇格拉底得出結論,我們並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只是通過"對話"讓少年把原本存在於"某處"的知識給"回憶"起來而已。但這個知識是來自於哪裡的呢?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一、考情關於蘇格拉底與他的觀點「產婆術」,不管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這一知識點的出題方式一般都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如果我們真正了解清楚蘇格拉底的故事,那麼對於他的觀點「產婆術」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地認知。
  • 16個讓你燒腦的悖論
    概述: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17世紀的幾何悖論。義大利數學家託裡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將y=1/x中x≥1的部分繞著x軸旋轉了一圈,得到了上面的小號狀圖形(註:上圖只顯示了一部分圖形)。然後他得出:這個小號的表面積無窮大,可體積卻是 π。 腦洞:原來也有平胸不一定能為國家省布料的時候。
  • OPEC+7月會議在即或面臨兩難困境!
    來源:匯通網原標題:OPEC+7月會議在即,或面臨兩難困境!評估減產政策,須避免油市減碼風暴OPEC+將於周三(7月15日)召開聯合部長級會議,在過去幾個月裡,通過史無前例的減產,OPEC+成功地將原油價格提高了一倍。隨著限制措施逐步的解除,燃料需求恢復,生產商打算稍微打開水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