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觀】史丹福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羅布·裡奇(Rob Reich)是2001年Walter J. Gores卓越教學獎(史丹福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獲得者。他於獲獎的兩年後,在獲獎教師系列講座上發表了演講。在演講中,裡奇教授談到了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儘管這種方法在最近幾十年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它仍被認為是西方教學傳統的基礎。裡奇教授鼓勵大家創造性地重新使用蘇格拉底方法,並將其作為一個相關框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來。今天,我們就專注於介紹蘇格拉底式的方法,並再現裡奇教授關於這一主題的演講內容。裡奇教授在簡短的介紹中定義了什麼是蘇格拉底方法(以及它為什麼會經常被人們誤解),然後他將方法分解成多個具體的組成部分,並提供了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它的技巧。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蘇格拉底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的典範。
什麼是蘇格拉底方法?
蘇格拉底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
所謂「譏諷」,就是在談話中讓對方談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然後揭露出對方談話中的自相矛盾,使對方承認自己對這一問題實際上一無所知。所謂「助產術」,就是用談話法幫助對方把知識回憶起來,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產出嬰兒一樣。所謂「歸納」,是通過問答使對方的認識能逐步排除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東西,揭示出事物本質的普遍的東西。從而得出事物的「定義」。這是一個從現象、個別到普遍、一般的過程。
這是一種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找正確答案。
蘇格拉底式的探究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蘇格拉底式探究的領導者並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用多年學習所獲得的事實和真理,來填滿大部分被動學習學生的空虛思想。正如教育學院的人會說,蘇格拉底老師不是「講臺上的聖人」。在蘇格拉底的方法中,沒有講課,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正如你想的那樣,蘇格拉底式的老師也不是「旁門左道」。
在蘇格拉底的方法中,課堂經驗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共享式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負責通過提問推動對話向前發展。對話的「老師」或領導者提出探索性的問題,以揭示構成和支持調查參與者的思想和陳述的價值觀和信念。學生們也會向老師或學生之間提出問題。
探究過程是互動的,教師既是討論的參與者,也是討論的引導者。此外,探究是無限期的。沒有預先確定的論點或終點,教師試圖引導學生。那些使用蘇格拉底方法的人不使用PowerPoint幻燈片。沒有課程計劃,小組活動隨著對話進行。
蘇格拉底方法的基本組成部分
1. 蘇格拉底的方法是用問題來檢驗學生的價值觀、原則和信仰。
通過提問,參與者首先要努力識別並捍衛自己對世界的道德直覺,這種直覺支撐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蘇格拉底式的探究不是對事實的背誦,也不是對各種各樣的抽象概念的邏輯提出質疑,而是要求參與者對自身、自己的思想、行為和信仰做出合理的解釋。
蘇格拉底式的探究旨在揭示學生生活的動機和假設。因此,蘇格拉底方法的實踐者可能想讓學生知道事實,但他們想更多地關注學生對這些事實的看法,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在這裡,引用權威是沒有用的。
2. 蘇格拉底的方法關注道德教育,關注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
蘇格拉底式的探究必然是以一種人身攻擊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說,在蘇格拉底式的調查中,所有的評論都是針對特定的討論參與者,而不是為了說服任何人或所有人而進行辯論或提出問題。
探究的主題不是一般人對世界的看法或所說,而是每個參與者對世界的看法或所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考慮去個性化的命題和抽象,而是探究每個問詢者的潛在價值和信念。
由於蘇格拉底式問答的實質是參與者的信仰和價值體系,當這些信仰或價值受到挑戰或駁斥時,受到威脅的恰恰是人們生活的連貫性。正如蘇格拉底在與柏拉圖的對話中經常說的,他主要關心的是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在柏拉圖的《高爾基亞斯》中,蘇格拉底說:「不要把我說的話當作我只是在玩,因為你看到了我們討論的主題——一個稍微聰明的人應該在哪個主題上更嚴肅?」——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
根據裡爾克(Rilke)的詩《阿波羅的古老軀體》(The Archaic of Apollo)(1908年)的說法,一個人關於如何最好地生活的信念的升華,傳達了一個含蓄的結論: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同樣真實的一句話,雖然不太被欣賞,卻是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生命的生活不值得研究。
3.蘇格拉底的方法需要一個以「產生不適」為特徵的課堂環境。
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中,對話者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張的氣氛。風險很高。難道有人要受譴責,要受到責罰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
4. 蘇格拉底的方法更適合用來證明複雜性、困難性和不確定性,而不是用來引出關於世界的事實。
伯特蘭·羅素就曾經寫道:「正如哲學中通常講的那樣,第一個困難是發現問題是困難的。如果你對一個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人說,『你怎麼知道我有兩隻眼睛?』他或她會回答,這是多麼愚蠢的問題!因為我看見你有。是的,當我們的研究結束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得出與這種非哲學立場完全不同的結論。
那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將會看到一個複雜的結構,在表面上我們認為一切都是簡單的,我們應該意識到周圍存在的不確定性,這無疑會激發我們的興趣,我們將會發現懷疑比我們的想當然更有道理,即使是最可信的前提也會證明自己能夠得出不可信的結論。最終的結果是用清晰的猶豫代替了不清晰的肯定。」
蘇格拉底式教學的特點
在蘇格拉底方法中,蘇格拉底式教學雙方不是辯論中的對手,也並不總是唱反調的人,在本質上不是那種:「如果你肯定它,我就否認它。如果你否認,那我就肯定。」雖然這種情況有時會發生,但這並不是一種教學原則。
蘇格拉底式教學的特點是既不具備所有的知識或答案,也不只是在「測試」學生。老師是平等對話的參與者,他必須總是樂於學習自己的東西。由此可見,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中,老師並不尋求對他或她的權威的尊重。他或她也沒有通過顯得高傲、冷漠和疏遠來創造一種個人崇拜。
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有「富有成效的不適」,而不是恐慌和恐嚇。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心中產生恐懼,讓他們為上課做好準備;但是,如果要讓學生們害怕,他們要麼就是不能清楚地表達指導他們生活的價值觀,要麼就是他們的價值觀和信仰經不起推敲。
使用蘇格拉底方法的提示
1.制定會話指南:
*了解學生姓名,讓學生相互記住對方的名字。
*向大家解釋,需要認真的傾聽和積極的參與,僅僅在課堂上發表一個評論,然後在一整天的時間裡都保持沉默是不行的。
*強調學生應將注意力集中在概念或原則上,而不是第一人稱敘述上。
2.提出問題然後保持沉默。
沉默是富有成效的。願意等待學生回應。沒有必要去填補會話空白; 沉默能創造出一種有用的緊張感。在嘗試重新論述問題之前,請使用「十秒等待」規則!
3.找到產生「適度不適」的方法。
學會冷處理,然後通過小組的工作來緩和它,以便學生可以與他們的鄰居交談。
4.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後續問題!
讓學生自己去解釋,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閱讀材料和講座。
5.始終願意學習新事物。
不要成為舞臺上的聖人,或做旁邊的嚮導。要勇於發自內心的說,「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6.要歡迎提供關於該主題的新觀點的「瘋狂想法」,但不鼓勵那些不嚴肅的想法。
7.老師做簡短和短暫的幹預是非常受歡迎的。
不要搞長篇大論或專題講座。
8.要敢於對權威和地位的漠視。
如果可能的話,就打破權威或地位。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們在「做功課」時就經常這麼做,而且會有很多新發現。
9.尋找可以鼓勵互動的教室空間。
放棄使用那些用螺栓固定在地板上的座椅的教室。
10.最後,不要擔心班級人數的多少!
所有這一切甚至可以在大班中實現。蘇格拉底方法可以在一個70人的班級中使用。只需分成更多的小組就可以了。
在演講結束時,裡奇教授舉了一個蘇格拉底式練習的例子。他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道德困境的問題(你是一個失去剎車的火車司機,你必須選擇要麼在另一條路線的軌道上殺死五名工人,要麼冒著殺死火車上所有300名乘客的風險),並要求他們就應該做什麼做出討論。
然後,他充滿挑釁地跟進每一個建議,推動每個發言者捍衛和闡明他們決定的理由和價值觀(以犧牲少數人為代價拯救許多人更好嗎?),然後將他們的推理應用於其他道德兩難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發現他們的結論可能就站不住腳了。
在每一輪提問中,裡奇教授都試圖集中精力去打破對方的假設,努力去「建立真理」 —— 這正是蘇格拉底式教學在課堂上的任務。當被問及他是否曾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裡奇教授回答說,他通常會等到討論之後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因此,他也可能會在過程中進行一些「教學欺騙」(採取他可能不一定持有的立場),為了促進學生檢查自己的前提。
雖然裡奇教授的蘇格拉底式模型並非完全基於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對話中的方法,但是,對於常人來說,想讓人們完全克服這種譏諷帶來的羞辱感,還需要更多的心裡鍛鍊和認識。要讓人們適應,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相反,正如裡奇教授和其他人所實踐的那樣,蘇格拉底方法是一種動態形式,用於幫助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勇於承擔真正的智力風險並學習批判性思維,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來源:斯坦福智能觀 編譯
— 完 —
親愛的朋友:我們知道,不管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還是其他的創新方法,對於我們的教育來說,從中小學到大學,恐怕都很難完全採用。因為我們的教育有自己的國情與背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與方法。但我們整理編譯並分享出來,很希望給你一點啟發。如果你在日常的課堂上可以運用一小部分,如果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一點點幫助,如果讓你的教學有一點點突破,也是好的。安好!智能觀 靈米2019-5-13 於北京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