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樞紐:教師和教學法

2021-01-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師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樞紐,但在現實中,能擔此重任的教師卻不多。這與教師自身不具有批判性思維有關,但更多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意識相關。比如在語文學科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的教師更重視「文採、氣勢和技法」,偏愛「審美趣味與藝術品位」,而忽視了說理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創造知識、合理思考等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練習。

現實中,不少人對批判性思維存在誤解或不了解。誤解多來自望文生義,覺得批判性思維就是負面的批判。這樣的誤解導致一部分人拒絕批判性思維,另一部分人則以批判性思維的名義對不喜歡的東西肆意批判;另有一些人雖然知道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各種專用詞語,但缺乏細緻、深入的了解。當我們觀察現實會發現,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或不了解會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比如,教師知道理性、開放是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也知道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底指什麼?很少有人能回答。

與此同時,教師對教學法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淺層次。比如,不了解啟發式教學,不知道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習目標開展教學;不具備指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分析問題和進行論證的能力,等等。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每位教師都應該接受關於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系統培訓。在技能方面,有6項技能是教師應具備的:一是能指導學生提出和分析探究性問題;二是了解論證的主要構成和標準;三是能指導證據的收集,判斷證據的質量、相關和充足性;四是了解對問題的原因提出可檢驗的解釋性假說的原則;五是能辨別隱含前提和假設,了解構造反例和進行假想推理的技能;六是能指導分析性和「正-反-正」格式的研究性論文寫作。

所謂批判性思維教學法,指的是實現培養批判性思維人才的各種教學法。這是以問題導向為核心進行討論、項目研究、互助學習的教學方法。我們把這些統稱為問題導向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簡單地說,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在課前構造引導性的問題(導讀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閱讀課文材料,然後在課上依據這些導讀問題,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如蘇格拉底反詰法、學生互教互學、小組討論、課堂測試和練習交替等),引導學生學習、討論、探究及課後學習,從而以問題為線索完成知識和思維的訓練。這種課堂教學的靈魂是問題引導和師生互動。

完成這種問題引導式教學,需要教師扮演好「蘇格拉底—教練—認知活動主持人」的三位一體角色。同時,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觀念,這一點更緊迫也更難,因為批判性思維是品德的塑造,需要教師言傳身教才能實現人的轉化。如果教師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讓學生覺得用自我批評來求進步是正常的事,如何養成傾聽他人意見的君子之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行為,還包括教師課上、課下的言行舉止,包括教師在學生提問時的微笑,對學生不成熟意見的傾聽姿態,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坦率承認,對學生的探究和不同答案的引導和認可……這樣的教師,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精神和能力的教師。

我們一方面強調教師的技能培訓是重中之重,沒有全面系統的培訓,教師不能實施問題導引的互動性教學。另一方面,培養自立自主、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教師自身不斷學習、謹慎思考、開放發展。這是教師自身的精神、品德、習慣、觀念和思維模式的轉變,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轉變。如果教師自己完全是自我中心和功利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名師武宏志教授帶你初探「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
    3月29日下午,陝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邏輯學教授、延安大學21世紀新邏輯研究院院長武宏志教授在西安培華學院明德樓報告廳為近300名教師作了《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的專題講座。《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的專題講座現場武宏志教授介紹了批判性思維的起源和界定,批判性思維在21世紀技能中的地位,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係,批判性思維與教育,批判性思維與公民素養,批判性思維與中國文化等。
  •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但也有學生不同意這一論斷, 認為:「成吉思汗對周邊, 尤其是中亞、西亞地區是一種侵略行為。」顯然這兩種認識都是合理的。總之, 只要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寬鬆, 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和獨立性也會隨之發展, 批判性思維也會日益增強。 2. 開展研究性學習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體驗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導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以「師問」為題,圍繞大學教育應該如何以學生為本、教書育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思考。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認知科學系教授楊英銳做了題為「思維、批判與度量」的報告,就如何用科學方法對測試進行研究的問題,展示了相關的理論和介紹了國際著名考試機構的做法。   會議以「理念與實踐」為題安排了系列大會專題報告。
  • 基於翻轉課堂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策略
    由此,翻轉課堂核心是用小組交流的形式完成學生知識的內化,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學習的思考過程都可以呈現,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都能受到關注,每個學生在翻轉課堂上都能有不同層次的收穫。翻轉課堂對於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的主要策略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維發展與提升核心素養中重要內容。
  • 小學批判性思維課程培養目標是什麼
    還記得這一道題目是我們團隊在最開始設立批判性思維課程時,為學生設置的一個啟發他們打破慣性思維的題目。在課前討論時,我們將同樣的問題讓老師們試答,結果他們看到這兩支一模一樣的毛筆時竟一時語塞,而真正上課時,我們的學生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精彩答案。當團隊成員再次分析這一堂課時,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學生並不缺少發散性思維,缺少的是如何合理地分析問題。
  • 批判性思維教學
    為期兩天的會議新風撲面,內容豐富充實,議程緊湊高效,專家的精彩講座以及同行的教學實踐交流,都是極富價值的經驗呈現,其中,有新穎獨到的觀點表述,也有中肯精闢的意見和建議。           會議第一天,由南京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主持人,中華中學教師徐飛老師為學員們作了《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的課題報告。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三條策略讓批判性思維落地把批判性思維運用到基礎教育,不宜使其成為增設的目標和額外的任務,而應使其與固有的教學內容水乳交融。中小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注意抓精粹、求簡單、找結合。抓精粹。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理論要有深刻的理解,然後找到最本質和對教學最有價值的東西。
  • 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成果報告會舉行
    「學生認為安裝監控會導致不適,這有益於建設良好校園環境嗎?」「我們應該因為個體化的要求阻礙規則的建立和制度的統一嗎?」…… 11月17日,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南京中華中學舉行,一場你來我往的批判性思維辯論賽也正火熱進行。「並不是發現錯誤才是批判性思維,通過理性的檢查發現正確也可以是批判性思維。」
  • 國內外學者對批判性思維在語言學習中運用的研究
    批判性思維是現在的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現在主張的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英語學習中,也十分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許多教材中也有許多環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此標準面向美國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k-12)的學生,包括「數學」和「英語通識」兩個基礎學科的課程標準體系,旨在讓所有學生在高中畢業時都能為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從而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滲透到了這一標準體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英語語言藝術標準」(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以下簡稱「標準」)中,批判性思維培養和語言課程的開展就得到了較好的融合。
  •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虎嗅網
    當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是獲得好成績,當教師教書的唯一目標是傳授標準答案,那麼很可能的結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長,教師和學生越努力,雖然學生的知識增長了,知識點掌握多了,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卻被扼殺得越系統、越徹底,結果是好奇心和想像力保留得越少。
  • 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
    而在目前,培養一支既懂批判性思維又懂中小學教育的複合型教師隊伍,是走出批判性思維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應該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7年11月15日《中國教師報》第4版刊登了山東濰坊(上海)新紀元學校周遠生的「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作為批判性思維筆談,特作摘編,供大家分享。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
  • 李培根院士: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教師有時候不自覺地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實際上我們的教育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在課堂上我講什麼你聽什麼、我教什麼你學什麼。嚴格地講這種模式中教師自己也成了教書的工具。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角色做一點批判性思考,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定位?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在第三屆全國批判性思維與基礎教育探究式學習研修班上,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語文教師王天紅分享了自己的實踐體會。此屆研修班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哲學博士、《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途徑》中文版譯者仲海霞通過問題討論、案例研究的方式,介紹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原則、技能與方法。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筆試:教學法
    ,但忽視了口語教學;死記硬背語法規則,過分依賴學生的母語和翻譯手段,無法培養使用目的語的思維習慣和能力2、直接法 又叫改革法、自然法(Direct Method)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不用學生的母語,不用翻譯,也不重注語法形式的第二語言/外語教學法。
  • 批判性思維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有利於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而批判思維是歷史創新思維的前提, 因為, 創新往往就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的。 2. 有利於培養學生信息辨析能力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我(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簡而言之,完善我們的思考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它是一種走向問題本質的方法,讓我們仔細剖析現狀,揭露偏見和人為操作等隱性問題,從而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