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2020-12-04 文眼看世界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

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

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弄清楚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培養或鍛鍊這種思維能力呢。今天哲學詩畫就來大家分享下相關知識。

鍛鍊批判性思維要從提問開始。會提問且懂得提問是批判性思維的啟蒙。

提問也是有模式和方法的,6問法就是一套很好用的提問模式。

1,Who,誰說的。

說話的人是誰,是名人,權威專家,熟人,親人……他的話重要嗎?

2,What,說了什麼。

他說了什麼,他說的是事實還是觀點,事實是可以被證實的,而觀點是表達情感、信念,是不需要證實的。

3,Where,在哪兒說的。

說這話的時候他是在哪裡說的,是公共場合,還是私底下。

4,When,什麼時候說的。

是事前說的,還是事中說的,或者是事後說的。一般事前說的最有可信度,事後說的一般是推卸責任。

5,Why,為什麼說這話。

說話的人,說這話的目的是什麼,他說話的有依據嗎,他是為了美化或醜化一些人或一些事。

6,How,他怎麼說的。

他說的時候是開心,悲傷,氣憤,真心……是口頭說還是書面表達。

比如一位醫學博士說免疫治療加靶向治療的效果比傳統的化療效果好。因為他是醫學博士,而且還是研究腫瘤方面的專家,所以可信度比普通的醫生可信多了。他說這話的時候說的是事實還是觀點呢,它的依據是什麼?有數據支撐嗎?是實驗研究呢?還是猜想?他說這話是在哪裡說的,是發表在權威雜誌還是私底下說的,有沒有人對此提出不同的想法,他又是如何反駁,如何證明的。他是在什麼時候說的,在做研究前還是研究後,是在做做完研究後還是憑經驗總結後說出的話。他說的時候是口頭說還是書寫成論文發表的。

把握了以上6個主要核心點,我們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會像一個盲目的初學者那樣找不準問題的著力點,因此也會讓自己更快速的進入到批判性思維的情境演練中。

批判性思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也不是一個模式就能學會的,需要不斷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批判,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反反覆覆的這樣加強後,才能形成獨立的思維。

因此,鍛鍊這種思維切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持續的輸入+輸出,那早晚有一天,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就會逐漸形成,並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和實現。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從專業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通過認識到生活中信息的良莠不齊,從而架起自己與信息之間的一道過濾網是建立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麼尋根本源,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我(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簡而言之,完善我們的思考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它是一種走向問題本質的方法,讓我們仔細剖析現狀,揭露偏見和人為操作等隱性問題,從而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上)
    生活在信息洪流中的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隨波逐流,做到真正的獨立思考?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CriticalThinking" —— [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以一種合理的、反思的、心靈開放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邏輯嚴謹地推理、合理地論證,以及培養思辨精神。
  • 批判性思維教學
    會議第一天,由南京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主持人,中華中學教師徐飛老師為學員們作了《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的課題報告。對於絕大多數高中政治教師而言,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並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對這一概念有如此全面的理解並把它作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和素養,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有意識的去培養,卻不是每個政治課教師都能夠做得到的。這一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最大的益,便是讓我深刻認識到,學校教育,無論是從個體還是從社會出發,都必須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
  •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樞紐:教師和教學法
    現實中,不少人對批判性思維存在誤解或不了解。誤解多來自望文生義,覺得批判性思維就是負面的批判。這樣的誤解導致一部分人拒絕批判性思維,另一部分人則以批判性思維的名義對不喜歡的東西肆意批判;另有一些人雖然知道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各種專用詞語,但缺乏細緻、深入的了解。當我們觀察現實會發現,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或不了解會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
  • 小學批判性思維課程培養目標是什麼
    「老師們,我們試著想一想,這兩支毛筆有什麼區別吧。」我指著PPT上兩支一模一樣的毛筆問道。「……」「同學們,我們試著想一想,這兩支毛筆有什麼區別吧。」我將同樣的問題問了我的學生。
  • 美國大學注重的批判性思維,究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在這之後,杜威提出了新的概念 — 反思性思維,主張大膽的質疑,謹慎斷言。當聽到一個新觀點,無論對方身份如何,都需謹慎對待。在做出判斷之前,做主動的、充分的、持續的理性研究。延遲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立即對於某一個觀點給出武斷的贊成或反對。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導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讓學生敢於質疑 教學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維的前提。要想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 首先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 我們也積極實踐,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例如, 學習「對成吉思汗的歷史評價」時, 我讓學生對成吉思汗進行討論。有人認為:「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領袖, 對國家的統一和對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批判性思維修煉書籍2-《批判性思維工具》
    我讀過的第二本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的作者是理察·保羅和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的核心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成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就需要將9個思維標準,應用到8個思維元素中,發展出特定的7個思維特質,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高級的思考者,甚至是完善的思考者。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總結。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事實上,批判性思維並不事先假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是主張任何觀點及其論證都應該接受理性的檢視,如果發現是錯的就拒絕它,發現是對的就相信它。當然,在相信的同時還要思考有無進一步改進的可能。比如,能不能對教材運用批判性思維?可以。發現教材的瑕疵會令人振奮,當然,發現教材結論的正確和文本的高明,也會讓學生真正接受和深刻理解教材所傳遞的東西。
  • 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
    總之,批判性思維不公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它還是人類個體解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類走向民主和文明社會的途徑。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再」思維。批判性思維是對他人或自己思維進行「復盤」的過程,對最初的思維進行考量、評估和替代。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其中,「二思」「三思」屬於批判性思維,而「一思」則不是批判性思維。
  • 新高考下,如何培養高中生批判性思維?聽聽他們怎麼說
    11 月 17 日,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江蘇省課程基地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南京市中華中學舉行。省內百餘名教育大咖齊聚,探討新高考大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他提出,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的思維,是通過理解、質疑、查證、推理等探究活動考察論證的合理程度從而決定信什麼和做什麼的思維。批判性思維對健康人格的塑造、創新人才成長以及社會公序良俗的維護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 李培根院士: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想談談我對批判性思維樸素的理解,因為我沒有能力從學理上談。批判性思維和我們到底有什麼關係?僅僅只有適應是不夠的,在科技領域我們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徵服」,自然需要批判性思維。 進一步地考慮,如果從人的存在意義上俯視創新,更重要的是什麼?人類搞創新是要更好地成為他自己,我們學生做創新活動時也要有這種意識。技術的最初使命就是在於讓人有空去成為自己。有時候滿足現實需求、要賺錢、要盈利,這些無可非議。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缺少了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也是盲目跟風的重要因素。,我也做什麼的本能,跟風現象其實並不是只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有時候也需要技術性的方法,比如懷疑一切的勇氣。 2.批判性思維 保持質疑精神,並且全方面的思考衡量 美國學者理察·保羅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批判與批評性不同,批判更多的是否定,而批判性則是思辨式的,是有建設性的。
  • 基於翻轉課堂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策略
    翻轉課堂對於批判性思維品質培養的主要策略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維發展與提升核心素養中重要內容。「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翻轉課堂有利於培養批判性思維品質。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因此,如何在高速流動的信息社會更高級地閱讀文本,這就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對於青年一代。 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簡單說來,它的主要特徵就是:第一,如何質疑。即「會提問」,這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第二,如何判斷。即「會解答」,用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給出解釋和判斷,包括新的、與眾不同的解釋和判斷。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現借「全國邏輯思維能力測評與培養學術研討會」之機再就此談談一些看法,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自上世紀後期北美興起「批判性思維運動」以來,批判性思維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個廣受關注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而一個好的論證儘管不會僅僅取決於遵循邏輯法則,但假如違反依據邏輯法則所制定的思維規範,必然不會產生好的論證。在論證中如何正確運用邏輯規律與邏輯規範,的確是批判性思維研究中所要闡明的,但由此決不能得出將批判性思維與掌握邏輯規律對立起來的結論。在我看來,關於邏輯規律、思維規範與思維方法的區別與關聯的把握,對正確認識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之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 批判性思維是學習品質的保障
    因此,批判性思維是最高階的思維,包括包容和謙遜、判斷和評估事實、基於理性和證據而改變自己、學會辨別等重要特徵。在《德爾菲項目執行報告》中,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共識是,「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斷,表現為對證據、背景、標準及概念的合理考查,以決定相信什麼或者做什麼」。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將獲得避免「訴諸權威」「眾所周知」「訴諸情感立場」「打稻草人」「不當歸因」等常識陷阱和邏輯謬誤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