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國際幼兒園都會採用TPR教學法,讓孩子在跑、跳、做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英語,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英語。
那麼什麼是TPR教學法呢?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應法」, 是美國加州著名的心理學家 James J.Asher(詹姆士J.艾謝,1988)提出來的。
他認為學習語言最好的方法是注重語言的互動,而「全身反應法」,正是符合這種自然規律的教學方法。
老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讓每個學生從本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出自己學習英語的真正原因和切實動機。
TPR直接教學法教學原則是什麼呢?
TPR 中最直觀的就是「直接教學法」中的理論,認為要成功學習第二語言,就要遵循第二語言為第一語言(母語)的模式。
因此,就聽、說、讀、寫的學習順序而言,直接教學法的支持者強調學習第二語時,聽說能力的培養應優先於讀寫能力的培養(我們學習母語時,也是先學會聽說,再去學習文字的讀寫)。
也就是說學生對一個字的發音很熟悉之後,老師才讓他們學習如何認字閱讀和書寫。
TPR直接教學法的特色有哪些呢?
這種教學方法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孩子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開發他們的智力。
在教孩子英語時加上一些全身性的動作來幫助孩子理解、記憶那些詞彙,同時知道具體的表達場景和情緒特寫。
這種方法,一方面為學習過程增添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加深孩子對知識的記憶。
所以孩子們在思考學習的活動過程中,促進腦部發育,智力也得以裨益和開發。
如何將"TPR"兒童英語教學引入到課堂呢?
(一)
直觀教學法,也就是讓第二語言以第一語言的形式直接進入學生的右腦 。
當右半腦大量活動時,能激發大腦左半腦產生語言活動,綜合刺激中,左右腦並用,能產生交互作用。
James Asher博士認為,右腦是緘默的,非語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過指令做出適應動作來表達自己。
通過讓語言進入右半腦引起行為變化,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語言代碼,當學生能夠理解目標語的基本結構及其表示的含義時,他就做好了說的準備。
(二)
整體教學法,具體表現為以「聽——做動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
這是TPR教學法最明顯的特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目標語發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學生能理解後,讓學生完成動作,然後邊說邊做。
開始,教師通過說跟我做遊戲,讓學生一起做動作,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指令與被期望的動作之間的關係,並準確作出相應的動作。
比方說,在一本與動物有關的繪本中,可以提前準備動物的小玩具。在給孩子讀「dog、cat、hen、cow」等的時候,可以模仿其發出惟妙惟肖的叫聲,或者讓寶寶自己模仿。
(三)
教授的語言形式以祈使句為主,帶動其它句型,也就是遊戲教學法
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喜歡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小學生會倍感興趣。
比如操練句型「What's this?」時,可以做猜東西的遊戲,就是把圖畫製成的卡片蓋起來,或露出圖畫的一角。然後問「What’s this?」讓學生猜,直到猜對為止。
這樣做會讓學生盡情儘量的說學過的英語,猜錯了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開口說英語。
(四)
對學生的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輕鬆的環境中更容易習得語言。
在傳統教學法過程中,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都是有錯必改,精益求精,至使學生總怕出錯,怕出醜而不敢大膽開口說,只是機械地跟讀,而且小心翼翼。
而TPR教學法對待學生的錯誤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只糾正一些較大的錯誤,在糾正時也注意方法,不使學生感到壓力。
所以在使用TPR方法時,老師和家長們也不用糾結是否需要中文翻譯了。在使用TPR的過程中,不必過多糾結孩子的錯誤,也不要強迫孩子重複。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