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由特定的空間(這個空間由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構成)、時間和人(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一種多維性立體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教學界對課堂結構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對其一維直線性結構的描述和研究上。一維直線性結構在實際教學中雖便於操作,但它未能把構成課堂教學的每個因素都考慮進去,因而使這種結構不僅在理論上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缺乏普遍的指導意義,而且在實際運用中也很容易「流產」,教學效果不明顯。
因此,探索一種新型的、全面的、在理論和運用上均具普遍性的課堂教學結構,也就勢在必行了。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筆者提出了「課堂教學的多維立體性結構」的學說,以就教於方家。
一、什麼是多維立體性結構
所謂多維立體性結構就是將課堂教學所涉及的教師、教材、學生和時間這四個要素以動態調控的方式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種先進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這個概念有這麼兩個要點須把握好:
1.教師、教學內容、學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組合起來,共同構成了一個三維空間,但是,這個空間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特定的時間範圍之內,是流動的。因此,它是一個四維結構。
2.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四維結構中,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客體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作為一個有生命、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而參與其中,因此,這個立體結構的較為恰當地稱呼應為課堂教學的多維立體性結構。
二、結構內部的動態調控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通過信息反饋對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實施特定調控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種預設與生成並行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有效運行的前提是過程性調控,調控的目的是促使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促使學習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身心兩方面的積極性,自覺地、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一)對學習內容的調控
對學習內容的調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組織好學習內容的序,使這個序儘可能地符合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一是安排好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不同內容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二)對學習主體的調控
這裡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教給學生最優的學習方法,一是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鼓勵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等。
(三)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對學習內容的調控,還是對學習主體的調控,其根本的依據都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習內容和學習主體的特點的精細的掌握之上的。任何一種調控,如果失去了這個前提,都將是盲目亂調。
三、多維立體性結構的特點
(一)把影響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教師、教材、學生和時間)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從而揭示出了課堂教學的本質
大家知道,教師、教材、學生和時間是影響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長期以來,在教學論的研究中,這四個基本要素是被分開來的。
「教師中心」說只從「教」的方面探討教法,「兒童中心」說只從學的方面探討學法,現在在我國教育教學界流行的「主導主體」說雖注意探討教法和學法的統一,但教學內容和時間仍被丟在一邊。這種片面的課堂結構理論顯然是不符合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的,因此,必須進行完善。
在筆者設計的這個「多維立體性結構」中,教師、教學內容、學生和時間第一次實現了完全的統一。它表明,教師可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長的實際表現情況出發來獲取信息,然後根據獲取的信息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控,使教學內容以最優的方式盡呈現給學生;
同時,也使學習主體在同樣的意義上儘可能地走近學習內容,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有機統一,而且也把時間這一維度納入到這個有機結構中,使時間不再成為絕對的45分鐘,而成為相對的45分鐘。
換句話說,課堂教學就必然地成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主體的信息反饋,對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實行預期調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
(二)真正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了「主導主體」說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規律」是當前我們教學界流行的一條教學規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人們對這個規律的理解不盡相同,運用也自然也多種多樣、參差不齊。但無論如何理解,在筆者看來,這條規律的核心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尊重和肯定,是一條充滿生機的人學規律。在筆者設計的「多維立體性課堂結構」中這條規律的這個核心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一點可從筆者上邊對課堂教學本質的表述上鮮明地看到。
(三)揭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條基本途徑
「多維立體性課堂結構」認為,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把努力的方向擺在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擺在教給學生最優的學習方法和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可以說,這兩條途徑是任何一個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不能不考慮的途徑。
(四)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常聽許多有志於教改的同行訴苦,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聽起來很誘人,但學起來卻不易。筆者也有過類似的體會。但現在想來,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難學的原因之一,可能就在於這些教學方法的結構上。就筆者所見到的這類教學方法而言,它們僅僅做到了教法與學法的統一,而對課堂教學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狀態則沒有直接納入課堂結構中來。
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在模仿他們的教學法時,就必須全面吃透他們的教學思想。而這一點,對許多教師來說,卻不是輕易能做到的。正是因為如此,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上手了。
但是,筆者設計的「多維立體性課堂結構」由於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時間四者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從而給模仿者不僅指出了如何引導學生去學,而且還指出了如何引導學生以最優的方式去學,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專家的教學法在運用時的不足,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