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08:52:38 來源: 科學出版社

舉報

  2005 年,筆者完成了博士論文《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Relevance and adjustability: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incultural image renderings」)。2007 年,基於博士期間的研究,筆者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語用翻譯學原理」;同年,筆者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關聯與順應:翻譯過程研究》(英文版)。經過十多年在語用翻譯研究領域的不斷探索,2017 年,結合教育部項目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語用翻譯學》一書,對博士論文的內容做了大幅調整和補充,尤其對非文化意象話語的翻譯過程研究進行了補充,並對提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的理論範式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2008 年,基於教育部項目的相關研究,筆者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結合自己的本科翻譯教學實踐,將教育部項目的科研成果移植到翻譯教學研究中,提出「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該研究從認知語用學的理論視角,嘗試構建翻譯教學研究的新範式,旨在探討教師譯者、學生譯者、原文作者、譯文讀者之間動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語用機理,探索他們的動態思維過程。該方面的研究,國內外翻譯界與語用學界學者幾乎沒有涉及,可以用來借鑑的學術資料極少,因而整個研究過程極其艱難,舉步維艱……拙著《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是筆者 20 多年來在語用翻譯研究領域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反思、不斷糾正、不斷深入的學術成果。

  

  

  本文摘編自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一書,內容有刪減。 本文為科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李佔喜 著

  ISBN 978-7-03-066502-7

  責任編輯:張 寧 ,宋 麗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筆者在其構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理論框架基礎上,吸收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界面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論體系「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對翻譯課堂教學的跨文化交際過程進行嘗試性探索。筆者界定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等核心概念,提出語用交際翻譯能力、翻譯課堂教學的認知和諧原則、翻譯課堂教學語境、原文宏觀意境效果、譯文話語語用意境效果、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特徵等學術觀點,以期對翻譯課堂教學的動態性做出有力的闡釋。

  本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聚焦 2
1.3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緣起 2
1.4 翻譯課堂教學:問題探索 3
1.5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目標 4
第2章 國內外翻譯教學研究 6
2.1 本章簡介 6
2.2 國外翻譯教學研究 6
2.2.1 建構主義研究視角 7
2.2.2 綜合研究視角 7
2.2.3 功能語篇研究視角 8
2.2.4 教學法研究視角 8
2.2.5 過程取向研究視角 9
2.2.6 二語習得研究視角 10
2.2.7 評估研究視角 10
2.2.8 語料庫研究視角 11
2.2.9 譯者能力研究視角 12
2.3 國內翻譯教學研究 13
2.3.1 多維研究視角 13
2.3.2 建構主義研究視角 14
2.3.3 系統功能語篇研究視角 15
2.3.4 模因論研究視角 16
2.3.5 翻譯專業建設研究視角 16
2.3.6 觀念建構研究視角 17
2.3.7 計算機輔助研究視角 18
2.3.8 語料庫研究視角 18
2.3.9 翻譯能力研究視角 20
2.3.10 語用學研究視角 21
2.3.11 「有聲思維」研究視角 22
2.4 前人翻譯教學研究:成績與不足 23
2.5 本章小結 24
第3章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25
3.1 本章簡介 25
3.2 研究理據 25
3.2.1 語用學理論 25
3.2.2 社會心理學理論 29
3.2.3 語用翻譯理論 30
3.2.4 社會建構主義翻譯教學理論 33
3.2.5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35
3.2.6 二語習得理論 36
3.2.7 語法—語用界面研究 36
3.3 本章小結 37
第4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研究方法 38
4.1 本章簡介 38
4.2 研究方法 38
4.2.1 理論演繹 39
4.2.2 譯例分析 39
4.3 語料搜集 40
4.3.1 語料來源 40
4.3.2 語料分析 41
4.4 本章小結 43
第5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 44
5.1 本章簡介 44
5.2 翻譯教學模式的嬗變 44
5.3 本書的理論基礎 45
5.4 翻譯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45
5.5 變異性、協商性、順應性:為學生譯者的認知過程提供可能性 49
5.5.1 核心概念:定義回顧 49
5.5.2 核心概念:進一步界定 49
5.5.3 三個核心概念與互動翻譯課堂教學 52
5.6 **順應性選擇與**順應性選擇 53
5.6.1 **順應性選擇 54
5.6.2 **順應性選擇:譯者習得語用交際翻譯能力的目標 55
5.6.3 **(佳)順應性選擇與翻譯的跨文化交際 55
5.7 翻譯課堂教學目標:習得譯者語用交際翻譯能力 56
5.7.1 闡釋原文話語和產出譯文話語的語言內、語言外能力 58
5.7.2 構建原文宏觀語境的能力 58
5.7.3 產出原文宏觀意境效果的能力 58
5.7.4 產出翻譯項目發起人或贊助人所預期的譯文語用意境效果的能力 58
5.7.5 對現有翻譯電子工具和媒介的實際操作能力 59
5.7.6 與職業譯者分享專業性原文話語翻譯的交際能力 59
5.8 翻譯課堂教學語境 60
5.9 教師譯者與學生譯者的主體身份:交互介入 62
5.9.1 教師譯者的主體身份:學生譯者主體身份的調動者 62
5.9.2 學生譯者的主體身份:教師譯者主體身份的落腳點 64
5.10 翻譯課堂教學的認知和諧原則 68
5.11 本章小結 74
第6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篇釋意交際過程 75
6.1 本章簡介 75
6.2 翻譯課堂教學:教師譯者指導下的明示推理交際過程 76
6.2.1 作者的明示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80
6.2.2 作者的強式交際和弱式交際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87
6.2.3 作者的明示和暗含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91
6.2.4 作者的風格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98
6.2.5 作者的程序性意義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103
6.2.6 **關聯及原文宏觀意境效果:學生譯者認知處理作者意圖的目標 106
6.3 本章小結 110
第7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篇產出交際過程 112
7.1 本章簡介 112
7.2 學生譯者譯文選擇:跨越認知接口障礙的動態順應過程 113
7.2.1 譯文語境關係驅動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15
7.2.2 譯文語言結構關係驅動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35
7.2.3 翻譯課堂教學中順應的動態性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52
7.2.4 翻譯課堂教學中學生譯者的語用意識與語言選擇 157
7.3 本章小結 158
第8章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的語用視角 160
8.1 本章簡介 160
8.2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 160
8.2.1 關聯性 161
8.2.2 不確定性 162
8.2.3 變異性 163
8.2.4 協商性 164
8.2.5 順應性 165
8.2.6 自主性 166
8.2.7 協作性 166
8.3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之間的關係 167
8.4 本章小結 168
第9章 結束語 169
9.1 本章簡介 169
9.2 主要發現 169
9.2.1 翻譯課堂教學的新範式 169
9.2.2 新概念的提出 170
9.2.3 學生譯者闡釋作者意圖的動態過程 171
9.2.4 學生譯者產出譯文話語的動態過程 172
9.2.5 翻譯課堂教學過程的語用特徵 173
9.3 研究啟示 174
9.4 本書的不足之處 175
9.5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79
後記 192

  長按識碼,即刻購書

  科學商城(科學出版社)

  京東(科學出版社)

  噹噹(科學出版社)

  本期編輯丨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眉山彭山一小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國網11月27日訊(蘇丹 楊潔)近日,由眉山市彭山區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組織的眉山市彭山區第一小學「蘇丹名師工作室——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展示及講座活動」在謝家小學舉行。活動中,「蘇丹名師工作室」成員陳川向參加活動的老師們介紹了舉辦本次活動的目的,旨在進一步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法。
  • 當代語用學的多面性及其符號學維度
    有的徹底否定符號學,認為現代符號學既成功又失敗,一方面是符號學教學和研究的一派繁榮,另一方面是其理論缺陷和無法解釋語言交際的困境(Sperber & Wilson 1986:7-8)。  在由「實用學」發展到「語用學」的過程中,有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日常語言哲學和生成語義學的奠基、語言學的研究範式轉向和許多其他學科的語用轉向。
  • 西安翻譯學院開放式教學平臺實現第二課堂網絡化教學
    近日,由西安翻譯學院網絡繼續教育學院在原有網絡教學平臺基礎上搭建的英語「學習園地」專欄面向全院師生開放,邁出了開放式教學的重要一步。  據悉,為進一步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滿足廣大師生課餘進行英語第二課堂學習的需求,該院從2012年4時間開始,不斷研究探索,著力搭建一個能實現網絡化教學的綜合性學習專欄平臺。
  • ...時代蘇州有效教學研究」課堂研究活動 「慧學課堂」走向深度學習
    本報訊(記者 陶贇婷)11月25日,由蘇州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主辦,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承辦的「新時代蘇州有效教學研究」活動在園區二實小舉辦。學科專家、區內外有效教學研究項目學校的骨幹教師及園區「四葉草」學校發展共同體成員100餘人圍繞「走向深度學習的『慧學課堂』」主題進行了深度廣泛交流。
  • 中國英語教學的優選法
    下面我提出一些供老師們研究的課題:1. 堅持聚集形式的教學。外語教學必須以語法為綱,以詞彙為目。2. 死記活用,課改提倡的「不用死記單詞」的做法明顯是錯誤的。這是我四十多年來研究的結論。小學四年、初高中六年,共十年,共3600多天,到高中畢業時只要求3000的詞彙量,平均一天才學了不到一個詞彙,可見高考要求的詞彙量偏少。
  • 程式語:二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近年來,程式語在二語教學研究中的價值日漸凸顯。心理語言學研究發現,程式語是心理詞典的整體單位,具有整體存儲和整體提取的特點,因而具有心理現實性和加工優勢。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自然交際中的很多規約化言語行為是通過程式語實現的,程式語因而也成為語言社區成員人際溝通、語言認同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資源。母語習得研究揭示,兒童傾向於整體提取和整體處理語言輸入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程式語信息,語言規則分析僅起輔助作用。
  • 「基於農村中小學教情與學情的音形英語教學 法」研究成果報告
    在學習 26 個字母時,直接教學字母的讀音,結合中國學生的知識基礎,利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先輔後元學字母,通過借鑑西班牙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等語種入門階段對字母和語音教學方法的共通之處,編創了適合中國學生拼讀、排列簡易科學、讀來朗朗上口的360 個基礎音組,使單詞拼讀得以「拼音」化,「視讀」化。
  • 譯見||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
    、語篇處理能力和職業能力。 2.2.1 以語言能力培養為核心階段 這裡講的語言能力為掌握基本語言(語音、語法、詞法等)知識後的交際能力,包括雙語聽/辨能力、雙語表達能力和相關語國家文化知識。換句話說,學員應該能用母語和外語理解並表達翻譯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題內容。
  • 耶魯學習感悟:雙語或多語現象非常普遍,教授也在帶孩子學外語!
    最開始學法語,是因為我的高中要求所有人必須學一門外語,並且至少達到第三級的水平。我2015 --2019年在美國費城讀高中,學校提供的外語選擇有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古希臘語、以及可以自選的其他小語種。
  • 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
    言語行為理論是作為語用學的一個分支發展起來的,其中,「illocutionary act」被視為人類交流的最小單位。在漢語界,「illocutionary act」主要有兩種專業譯法:一是語用行為;二是施為行為。前者是邏輯學界的習慣譯法,後者則是語言學界的習慣譯法。這一術語到底應當如何翻譯,並非我們要討論的範圍。
  • 157句英語教師課堂常用語大全,99%都會在課堂中出現,真的很有用!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多講英語,使學生們能耳濡目染,漸漸地跟隨老師自然地講英語。英語教師課堂常用語大全在這裡,英語老師們趕快收藏了吧 !   Beginning a class ( 開始上課)   1. Let's start class. =It's time for class. 上課   2.
  • 「有效教學」的無效成因
    如果在中國倡導任務型教學(TBL)就是吃錯了藥。22. 重語用,輕用法。知識、用法和語用是離不開的,在學校教學期間,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主要並不是做事和應用,不能用目的代替過程,太急功近利了。這就是所謂的「有效教學」為什麼實際上是無效的。
  • 從外語核心期刊看國內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為例
    除影響外語教學的兩大母體學科群——語言學諸分支學科(如語音學、語義學、語法學、語用學及二語習得等)和教育學諸分支學科(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及教育統計學等)外,來自認知科學、方法論和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把外語教學置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框架」中加以審視,旨在探究外語教學的實質、總結規律及指導實踐。在此過程中,基於研究者理論和實踐範式的研究方法的價值突顯。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對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研究的梳理歸類顯示,國際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涵蓋三大主題:音樂與語言的交互性、音樂特質對外語能力的影響、音樂介質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以下的分析主要圍繞這些主題展開。已有研究集中探討音樂與語言的交互性、音樂特質對外語能力的影響、音樂介質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等。雖有實證研究表明音樂與語言之間的相關性,也有研究討論了音樂應用於語言教學的策略,但一方面權威的音樂能力和語言能力關係評估指標缺乏,另一方面具有普適性的音樂與語言融合教學模式仍然欠缺。相關研究在跨學科理論分析方面也存在不足,音樂、外語能力、文化等因素之間的作用機制和路徑分析尤為不足。
  • 多維立體性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首選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由特定的空間(這個空間由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構成)、時間和人(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一種多維性立體結構。長期以來,我國教學界對課堂結構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對其一維直線性結構的描述和研究上。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把學過的單詞、句子用拼音寫在黑板上,讓他們用英語表達其內容,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氛圍中學會了英語,同時又鞏固複習了語文課的拼音,一舉兩得。②英語課與數學課相結合。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巧妙運用遊戲,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遊戲情境能使學生達到樂、學、練的結合及思維與想像的發揮。在適宜的情境中,用較短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效果,可以激發學習動機,發展多種能力,啟發思維和想像力,對培養情感與個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在遊戲中,學生們覺得有趣而氣氛活躍,笑聲不斷,避免了枯燥的跟讀導致的疲倦和乏味。
  • 「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系統
    其中「多元」指評價主體、目標、內容、方式是多樣的;「交互」指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過程與結果、教與學之間的互動交往。其核心觀點是「教-學-評」一體化,認為評價是鑲嵌於教學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多元主體之間相互學習、彼此促進、共同建構的過程。
  • 基於問題式學習的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教學實驗  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的課堂講解與學生翻譯練習講評相結合,在翻譯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翻譯人才,但「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與創造性」[9]。
  • 兒童英語要怎麼學?專家:浸入式課堂是未來趨勢
    兒童英語要怎麼學?11月22日,由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協會主辦、i2艾途雙語教育研究院承辦的「兒童英語浸入式教學與實踐研究研討會」召開。專家認為,兒童英語教育方式的轉變,從單純語言學習到浸入式課堂,是學習效果的選擇,也是必然的未來趨勢。
  • 跟著抖音裡的名校翻譯碩士,學能用的英語
    原標題:跟著抖音裡的名校翻譯碩士,學能用的英語 初出國門的留學生,多少都會經歷一場"寒窗苦讀十餘載,踏出國門重頭來"。在他們的青春裡,每天花數個小時背單詞、做習題;吃飯甚至洗澡都要練聽力;周末培訓班也一個不落地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