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筆者完成了博士論文《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Relevance and adjustability: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incultural image renderings」)。2007 年,基於博士期間的研究,筆者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語用翻譯學原理」;同年,筆者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關聯與順應:翻譯過程研究》(英文版)。經過十多年在語用翻譯研究領域的不斷探索,2017 年,結合教育部項目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語用翻譯學》一書,對博士論文的內容做了大幅調整和補充,尤其對非文化意象話語的翻譯過程研究進行了補充,並對提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的理論範式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2008 年,基於教育部項目的相關研究,筆者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結合自己的本科翻譯教學實踐,將教育部項目的科研成果移植到翻譯教學研究中,提出「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該研究從認知語用學的理論視角,嘗試構建翻譯教學研究的新範式,旨在探討教師譯者、學生譯者、原文作者、譯文讀者之間動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語用機理,探索他們的動態思維過程。該方面的研究,國內外翻譯界與語用學界學者幾乎沒有涉及,可以用來借鑑的學術資料極少,因而整個研究過程極其艱難,舉步維艱……拙著《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是筆者 20 多年來在語用翻譯研究領域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反思、不斷糾正、不斷深入的學術成果。
本文摘編自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一書,內容有刪減。 本文為科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李佔喜 著
ISBN 978-7-03-066502-7
責任編輯:張 寧 ,宋 麗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筆者在其構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理論框架基礎上,吸收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界面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論體系「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對翻譯課堂教學的跨文化交際過程進行嘗試性探索。筆者界定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等核心概念,提出語用交際翻譯能力、翻譯課堂教學的認知和諧原則、翻譯課堂教學語境、原文宏觀意境效果、譯文話語語用意境效果、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特徵等學術觀點,以期對翻譯課堂教學的動態性做出有力的闡釋。
本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聚焦 2
1.3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緣起 2
1.4 翻譯課堂教學:問題探索 3
1.5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目標 4
第2章 國內外翻譯教學研究 6
2.1 本章簡介 6
2.2 國外翻譯教學研究 6
2.2.1 建構主義研究視角 7
2.2.2 綜合研究視角 7
2.2.3 功能語篇研究視角 8
2.2.4 教學法研究視角 8
2.2.5 過程取向研究視角 9
2.2.6 二語習得研究視角 10
2.2.7 評估研究視角 10
2.2.8 語料庫研究視角 11
2.2.9 譯者能力研究視角 12
2.3 國內翻譯教學研究 13
2.3.1 多維研究視角 13
2.3.2 建構主義研究視角 14
2.3.3 系統功能語篇研究視角 15
2.3.4 模因論研究視角 16
2.3.5 翻譯專業建設研究視角 16
2.3.6 觀念建構研究視角 17
2.3.7 計算機輔助研究視角 18
2.3.8 語料庫研究視角 18
2.3.9 翻譯能力研究視角 20
2.3.10 語用學研究視角 21
2.3.11 「有聲思維」研究視角 22
2.4 前人翻譯教學研究:成績與不足 23
2.5 本章小結 24
第3章 翻譯課堂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25
3.1 本章簡介 25
3.2 研究理據 25
3.2.1 語用學理論 25
3.2.2 社會心理學理論 29
3.2.3 語用翻譯理論 30
3.2.4 社會建構主義翻譯教學理論 33
3.2.5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35
3.2.6 二語習得理論 36
3.2.7 語法—語用界面研究 36
3.3 本章小結 37
第4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研究方法 38
4.1 本章簡介 38
4.2 研究方法 38
4.2.1 理論演繹 39
4.2.2 譯例分析 39
4.3 語料搜集 40
4.3.1 語料來源 40
4.3.2 語料分析 41
4.4 本章小結 43
第5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 44
5.1 本章簡介 44
5.2 翻譯教學模式的嬗變 44
5.3 本書的理論基礎 45
5.4 翻譯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45
5.5 變異性、協商性、順應性:為學生譯者的認知過程提供可能性 49
5.5.1 核心概念:定義回顧 49
5.5.2 核心概念:進一步界定 49
5.5.3 三個核心概念與互動翻譯課堂教學 52
5.6 **順應性選擇與**順應性選擇 53
5.6.1 **順應性選擇 54
5.6.2 **順應性選擇:譯者習得語用交際翻譯能力的目標 55
5.6.3 **(佳)順應性選擇與翻譯的跨文化交際 55
5.7 翻譯課堂教學目標:習得譯者語用交際翻譯能力 56
5.7.1 闡釋原文話語和產出譯文話語的語言內、語言外能力 58
5.7.2 構建原文宏觀語境的能力 58
5.7.3 產出原文宏觀意境效果的能力 58
5.7.4 產出翻譯項目發起人或贊助人所預期的譯文語用意境效果的能力 58
5.7.5 對現有翻譯電子工具和媒介的實際操作能力 59
5.7.6 與職業譯者分享專業性原文話語翻譯的交際能力 59
5.8 翻譯課堂教學語境 60
5.9 教師譯者與學生譯者的主體身份:交互介入 62
5.9.1 教師譯者的主體身份:學生譯者主體身份的調動者 62
5.9.2 學生譯者的主體身份:教師譯者主體身份的落腳點 64
5.10 翻譯課堂教學的認知和諧原則 68
5.11 本章小結 74
第6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篇釋意交際過程 75
6.1 本章簡介 75
6.2 翻譯課堂教學:教師譯者指導下的明示推理交際過程 76
6.2.1 作者的明示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80
6.2.2 作者的強式交際和弱式交際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87
6.2.3 作者的明示和暗含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91
6.2.4 作者的風格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98
6.2.5 作者的程序性意義與學生譯者的心理互動 103
6.2.6 **關聯及原文宏觀意境效果:學生譯者認知處理作者意圖的目標 106
6.3 本章小結 110
第7章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篇產出交際過程 112
7.1 本章簡介 112
7.2 學生譯者譯文選擇:跨越認知接口障礙的動態順應過程 113
7.2.1 譯文語境關係驅動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15
7.2.2 譯文語言結構關係驅動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35
7.2.3 翻譯課堂教學中順應的動態性與學生譯者的語言選擇 152
7.2.4 翻譯課堂教學中學生譯者的語用意識與語言選擇 157
7.3 本章小結 158
第8章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的語用視角 160
8.1 本章簡介 160
8.2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 160
8.2.1 關聯性 161
8.2.2 不確定性 162
8.2.3 變異性 163
8.2.4 協商性 164
8.2.5 順應性 165
8.2.6 自主性 166
8.2.7 協作性 166
8.3 翻譯課堂教學特徵之間的關係 167
8.4 本章小結 168
第9章 結束語 169
9.1 本章簡介 169
9.2 主要發現 169
9.2.1 翻譯課堂教學的新範式 169
9.2.2 新概念的提出 170
9.2.3 學生譯者闡釋作者意圖的動態過程 171
9.2.4 學生譯者產出譯文話語的動態過程 172
9.2.5 翻譯課堂教學過程的語用特徵 173
9.3 研究啟示 174
9.4 本書的不足之處 175
9.5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79
後記 192
長按識碼,即刻購書
科學商城(科學出版社)
京東(科學出版社)
噹噹(科學出版社)
本期編輯丨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