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語:二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2020-12-05 澎湃新聞

程式語:二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2020-06-09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李樂 武和平 中國社會科學網

程式語,俗稱語塊,是指語言中固定或半固定的介於詞彙和句子之間的多詞組合。程式語通常具有較完整的結構、意義和功能,一般作為整體形式進行辨識、存儲和提取,是使用頻率較高、預製性較強的多詞語言單位。據不同研究者統計,人類自然話語中有50%—70%是由這種模式化的語塊構成,如成語、歇後語、慣用語、短語搭配、特殊句式等,在我們的自然語言中俯拾皆是。近年來,程式語在二語教學研究中的價值日漸凸顯。

語言結構有二重性

長期以來,主流的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如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和生成語言學派,都把語言系統看作語法和詞彙的二分體系:語法是語言系統的規則框架,詞彙則是用於填充框架的單詞集合,並都把描寫和解釋由詞構句的規則系統作為語言研究的主要目標,因而對語言中大量存在的介乎於詞句之間的預製語塊「熟視無睹」,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被嚴重遮蔽。

隨著認知語言學、構式語法,特別是語料庫語言學和短語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質疑這種將詞彙和語法對立起來的觀點,程式語被語言學界賦予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成為語言學多學科關注的焦點。語料庫技術日臻完善,為快速、準確檢索和提取程式語提供了技術保證。心理語言學研究發現,程式語是心理詞典的整體單位,具有整體存儲和整體提取的特點,因而具有心理現實性和加工優勢。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自然交際中的很多規約化言語行為是通過程式語實現的,程式語因而也成為語言社區成員人際溝通、語言認同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資源。母語習得研究揭示,兒童傾向於整體提取和整體處理語言輸入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程式語信息,語言規則分析僅起輔助作用。

目前,語言學家越來越認識到人類語言具有分析性(analyticity)和程式性(formulaicity)雙重屬性。從分析性來看,語言是一個可分析的,以規則為基礎,由單詞與有限的句法規則構成的相對封閉的層級系統;從程式性來看,語言則是一個程式化的,以記憶為基礎,由具有較完整結構與意義/功能的程式語構成的相對開放的系統。人類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產出正是這兩種屬性博弈之後的最優選擇:前者即人類根據有限的規則創造無限的句子的能力,可以保證人類能創造出優美、生動、鮮活的語言,重點強調語言的分析性、規則性和能產性;而後者則充分利用語言中現有的程式或固定搭配,以較小的認知代價來保證語言交際的地道與流暢,重點在於語言的程式性、組構性和規約性。

重視程式語在二語教學中的價值

如何處理分析性與程式性之間的矛盾,是二語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二語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深受形式主義語言學影響,過分強調語言「分析性」屬性在教學中的作用,將句子置於語言教學的核心,並且將詞彙與句法割裂開來分別進行教學。就詞彙教學而言,僅僅滿足於對單詞本身進行分析和講解,忽略了由該詞所組成的常見搭配、詞型、句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就句法教學而言,過於重視句法結構的層次和成分分析,在以語言「分析性」屬性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對於語言結構的顯性知識得到了強化,但語言交際能力卻不盡如人意。

程式語融形式與意義、詞法和句法於一體,具有較完整的語義及特定的語用功能。學習者在成功習得程式語知識之後,使用頻率較高的多詞語言單位將會以「模塊化」的形式進行儲存,並且在交際時根據特定的表達需要得以激活,即「整存整取」,無須進行內部結構的分析,可以保證語言理解與產出更加準確和流暢。

認知心理學先驅G. Miller在一項經典研究中發現,組塊(chunks)是人類在記憶中儲存信息的基本單位,組塊能力在人類認知和學習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揭示程式語在人類語言能力發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比兒童母語習得和成人二語習得後發現,兒童在母語學習中,主要採用「程式性」的學習途徑,傾向於從語言輸入中提取語言組塊並在其語言輸出中產出組塊化的語言;而成人則主要採用「分析性」的學習策略,即從語言輸出中每個構成要素的成分和結構入手來分析和理解整句的意義。有研究者指出,程式語是解釋兩個「語言習得之謎」的關鍵之匙:頻繁、正確地使用程式語是解釋母語和二語習得差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二語者獲得接近本族語的選詞能力及接近本族語的流利性的決定性因素。基於語言學、心理學和語言習得對語言程式性作用的認識,語言教學法專家Michael Lewis提出了影響至今的以程式語教學為核心的二語教學方法——詞彙法。至此,程式語才走進二語課堂,被廣泛應用於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研究領域。

拓展程式語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

程式語教學有助於突破傳統的「字、詞、詞組、語句」層級組合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一個靜態的詞,就如同學習了代數中一個「x」或「y」這樣的符號,假如不將「x」或「y」帶入一個具體的數學公式中加以演算,它的意義就只能是抽象的,換算者無法理解其內涵。介於詞與句法之間的過渡單位——程式語如同數學演算公式,將一個個靜態的詞組合為同一序列中共現的「橫組合」,讓學習者了解共現頻率較高的詞語所形成的「橫組合」中的「結伴關係」,不僅可以深入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可以提升組塊化的能力。

在具體二語教學實踐中,輸入、互動和輸出通常被認為是語言習得的關鍵階段,研究者們從這些關鍵階段入手著力探索了程式語「怎麼教」的問題,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程式語教學。首先,顯性的程式語教學必不可少。課堂教學是有效的程式語輸入途徑,教師以大量輸入二語程式語為前提,幫助學習者識別各類固定或半固定的程式語,引導他們理解程式語的意義及表達功能。其次,輸入源是促進程式語習得的先決條件之一。在二語課堂及教材編寫中使用語料庫檢索信息,讓學習者通過數據驅動學習來觀察、感知自然真實語料中程式語的頻率分布及使用特點。再次,交際互動是程式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涉及對特定程式語特徵的關注,又涉及真正意義的交流。在互動過程中,訓練學習者注意有用的程式語,通過多模態視聽覺呈現、強化輸入或元語言注釋來提升程式語意識、強化程式語運用。這些方法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程式語教學途徑,為程式語二語教學領域引進了新的方法與理念。

程式語教學有助於培養目的語語感並產出流利、地道的表達。有研究者指出,母語者在現實交際中對程式語的大量使用,正是表達流利、措辭準確的主要原因。程式語具備「整存整取」的特點,促使學習者在語言使用中將注意力從分析句法層級關係轉向語義的感知與語篇的連貫,從而增強目標語語感。學習者依賴程式語知識可以降低語言存儲與提取的負荷,保持現實交際中言語表達的準確性與流利性,避免了「不地道」的表達,逐漸達到趨近於母語者的語言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二語教學中語言「分析性」與「程式性」的雙重屬性不可偏廢,任何單獨一面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性,應建立分析性與程式性教學之間的平衡以實現二語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如何實現二語教學中分析性與程式性相統一,是我們今後需要深入思考的新命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使用』的漢語程式語二語加工與習得的實證研究」(18BYY07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原標題:《程式語:二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這是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開端。從那時開始,直至8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對象都以非華裔公務員為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華語二語教學得到快速發展,並逐漸進入國民教育體系。(3)
  • 從外語核心期刊看國內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為例
    該研究梳理《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近7年刊發的654篇「英語教學研究」論文,探究我國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範式的轉變,外語教學研究應適當增加質性研究的比例,把量性研究的客觀性和質性研究的深入性結合起來。外語教學是一個多學科交融的領域。
  • 從口音視域看語言教學與研究
    具體到二語學習領域,母語很容易對二語造成影響,使學習者的二語帶上某種外語口音。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從口音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到語言世界裡的一番新天地。 可懂度與口音程度不一定對應 在傳統的二語學習領域,大量研究集中於二語偏誤分析,語音方面主要有元音偏誤、輔音偏誤、聲調偏誤、重音偏誤、語調偏誤等。這些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習者了解二語與目標語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糾偏。但對於這些偏誤如何進一步影響我們的交際,則關注較少。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尤其是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初這幾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生物學、應用語言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的發展,人們已經有能力進一步詮釋什麼是語言。理性主義(rationalism)流派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其他各流派的關注和引證。
  • 二語寫作句法複雜性研究的新發展
    本文嘗試從二語句法複雜性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現存的問題幾個角度出發,回顧當前二語寫作句法複雜性的研究現狀,探討句法複雜性的研究趨勢和二語寫作句法複雜性教學的特點,了解二語句法複雜性、多面性、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本質,希望能為今後的研究設計和統計方法以及二語寫作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
  • 中國英語教學的優選法
    但不管怎樣,英語國家也需要研究怎樣教好英語、怎樣學好英語。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國的外語教學是「二語教學」,而是「外語教學」,這兩種教學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認為很多專家學者所說的用母語的方式來習得外語,是不可能的。習得和學得不同,習得(natural acquisition)並不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進行音標、詞彙、語法等知識的學習,而是在自然環境中獲得語言能力。
  • PROPIX(派克斯)開創教學投影機新領域
    本屆盛會投影品牌獎是區別於往年新添的獎項,主要表彰為中國教育裝備投影行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投影行業中的佼佼者。東方光峰作為投影行業的先鋒,中國投影行業的先進生產力,引領行業不斷發展成熟。  PROPIX(派克斯)投影機是東方光峰專門針對教育市場推出的雷射光源短焦投影機,採用全球最先進的雷射顯示技術(ALPD),不僅具有高解析度、高亮度、高對比度等顯示特色,更具有長達2萬小時的壽命,能夠很好的滿足日常教學長時間使用的需求
  • 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
    多模態教學充分結合身體和認知。「體驗認知」或「體驗學習範式」在二語語音訓練中基於這樣的理論框架:語言的韻律(節奏、重音、句調等)在語音和語用層面都與手勢等身體動作緊密聯繫在一起,故而善用身體和話語的結合可有效地促進語音的學習。多模態語音教學擁有廣泛的認知資源可供調動,例如圖式化的語音頻譜及音高曲線(視覺)、手勢(動覺)、觸摸(觸覺)等。
  • 開放資源丨IRIS:二語研究方法資源庫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開放科學運動在當今各個學科領域的影響力愈加顯著。在COVID-19全球大疫情的影響下,開放科學用合作和分享的理念給科學研究帶來了信心。從事二語(外語)學習研究的我們,離開放科學到底有多遠?
  • 陳文景 | 二語習得中的顯性與隱性問題實證研究綜述
    期刊文章:陳亞平,陳馨.顯、隱性學能對二語習得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05):723-734+800-801.戴曼純.二語習得的「顯性」與「隱性」問題探討[J].外國語言文學,2005(02):101-111.馮麗萍.外國留學生漢字正字法意識及其發展研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01):12-17.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原載於《化學教學》2020年第1期]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嚴文法1,2**,王小梅1
  • 翻譯課堂教學的語用學研究
    經過十多年在語用翻譯研究領域的不斷探索,2017 年,結合教育部項目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語用翻譯學》一書,對博士論文的內容做了大幅調整和補充,尤其對非文化意象話語的翻譯過程研究進行了補充,並對提出的「翻譯過程的關聯—順應研究路向」的理論範式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來源標題: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6月6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
  • 基於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證研究
    參見表 1:事實上,寫作教學,不論國內國外,不分母語外語,一直是困擾語言教師的一大難題。長久以來,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令人生畏而又缺乏對策的瓶頸現象(楊永林,2004:20)。筆者通過實驗對比分析的方法,發現基於語料庫的教學方式,能緩解寫作教學中費時低效的問題。實驗對象為上海財經大學中外合作項目國際貿易專業1班和2班,人數分別為30名。
  • 高校青年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情況研究
    青年教師給研究生上課有獨特的優勢,因為青年教師在研究生教學中會考慮到研究生的學習特點與心理特點,容易更好地跟學生互動。另外,青年教師是課程的直接承擔者和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會以系統理論和教育實踐為指導,優化新課程標準,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和學生潛能開發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在兩學年內,青年教師平均開設研究生必修課和選修課為2.12門。
  • 「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論壇在京舉行:達摩院...
    2020年11月21日,"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論壇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求是樓綜合報告廳舉行。論壇主題為"聚焦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探討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新文科",來自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八位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
  • 2006.03:統計學中 「三位一體」教學方法研究(胡學鋒)
    從統計學課程教學中所培養的能力和素質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能靈活運用統計學知識的能力和素質,包括運用統計思想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素質,研究發展統計學理論和知識的能力和素質,針對實際工作理論聯繫實際動手解決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素質等等。
  • 物理系再納賢才 將在國內凝聚態物理教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水平
    本次答辯評審委員會由國內活躍在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領域的馮世平教授、方忠研究員、蘇剛教授、王楠林研究員以及人大物理系的李濤教授、王孝群教授和張清明教授等七位專家組成,並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楠林研究員擔任評審主席。與會專家對參加物理系此次答辯的四位海外人才在學術背景與水準、研究成果和發展潛力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 浙江省2012年1月自學考試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真題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頒布的時間(      )A.1976年  B.1978年C.1986年  D.1988年3.小學數學教材中「小數除法」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教學的(      )A.重點  B.難點C.關鍵  D.重點和難點4.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新的學習內容是小學數學學習一般過程中的(
  • 淺談化學: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研究,看完長知識了!
    在知識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信息社會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對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施變革,注意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導方向。我們結合化學專業的特點和學院的辦學定位,從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著手,對無機化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思維、新方法和新手段,突出教學主體,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