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李樂 武和平 中國社會科學網
程式語,俗稱語塊,是指語言中固定或半固定的介於詞彙和句子之間的多詞組合。程式語通常具有較完整的結構、意義和功能,一般作為整體形式進行辨識、存儲和提取,是使用頻率較高、預製性較強的多詞語言單位。據不同研究者統計,人類自然話語中有50%—70%是由這種模式化的語塊構成,如成語、歇後語、慣用語、短語搭配、特殊句式等,在我們的自然語言中俯拾皆是。近年來,程式語在二語教學研究中的價值日漸凸顯。
語言結構有二重性
長期以來,主流的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如美國結構主義學派和生成語言學派,都把語言系統看作語法和詞彙的二分體系:語法是語言系統的規則框架,詞彙則是用於填充框架的單詞集合,並都把描寫和解釋由詞構句的規則系統作為語言研究的主要目標,因而對語言中大量存在的介乎於詞句之間的預製語塊「熟視無睹」,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被嚴重遮蔽。
隨著認知語言學、構式語法,特別是語料庫語言學和短語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質疑這種將詞彙和語法對立起來的觀點,程式語被語言學界賦予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成為語言學多學科關注的焦點。語料庫技術日臻完善,為快速、準確檢索和提取程式語提供了技術保證。心理語言學研究發現,程式語是心理詞典的整體單位,具有整體存儲和整體提取的特點,因而具有心理現實性和加工優勢。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自然交際中的很多規約化言語行為是通過程式語實現的,程式語因而也成為語言社區成員人際溝通、語言認同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資源。母語習得研究揭示,兒童傾向於整體提取和整體處理語言輸入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程式語信息,語言規則分析僅起輔助作用。
目前,語言學家越來越認識到人類語言具有分析性(analyticity)和程式性(formulaicity)雙重屬性。從分析性來看,語言是一個可分析的,以規則為基礎,由單詞與有限的句法規則構成的相對封閉的層級系統;從程式性來看,語言則是一個程式化的,以記憶為基礎,由具有較完整結構與意義/功能的程式語構成的相對開放的系統。人類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產出正是這兩種屬性博弈之後的最優選擇:前者即人類根據有限的規則創造無限的句子的能力,可以保證人類能創造出優美、生動、鮮活的語言,重點強調語言的分析性、規則性和能產性;而後者則充分利用語言中現有的程式或固定搭配,以較小的認知代價來保證語言交際的地道與流暢,重點在於語言的程式性、組構性和規約性。
重視程式語在二語教學中的價值
如何處理分析性與程式性之間的矛盾,是二語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二語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深受形式主義語言學影響,過分強調語言「分析性」屬性在教學中的作用,將句子置於語言教學的核心,並且將詞彙與句法割裂開來分別進行教學。就詞彙教學而言,僅僅滿足於對單詞本身進行分析和講解,忽略了由該詞所組成的常見搭配、詞型、句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就句法教學而言,過於重視句法結構的層次和成分分析,在以語言「分析性」屬性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對於語言結構的顯性知識得到了強化,但語言交際能力卻不盡如人意。
程式語融形式與意義、詞法和句法於一體,具有較完整的語義及特定的語用功能。學習者在成功習得程式語知識之後,使用頻率較高的多詞語言單位將會以「模塊化」的形式進行儲存,並且在交際時根據特定的表達需要得以激活,即「整存整取」,無須進行內部結構的分析,可以保證語言理解與產出更加準確和流暢。
認知心理學先驅G. Miller在一項經典研究中發現,組塊(chunks)是人類在記憶中儲存信息的基本單位,組塊能力在人類認知和學習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揭示程式語在人類語言能力發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比兒童母語習得和成人二語習得後發現,兒童在母語學習中,主要採用「程式性」的學習途徑,傾向於從語言輸入中提取語言組塊並在其語言輸出中產出組塊化的語言;而成人則主要採用「分析性」的學習策略,即從語言輸出中每個構成要素的成分和結構入手來分析和理解整句的意義。有研究者指出,程式語是解釋兩個「語言習得之謎」的關鍵之匙:頻繁、正確地使用程式語是解釋母語和二語習得差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二語者獲得接近本族語的選詞能力及接近本族語的流利性的決定性因素。基於語言學、心理學和語言習得對語言程式性作用的認識,語言教學法專家Michael Lewis提出了影響至今的以程式語教學為核心的二語教學方法——詞彙法。至此,程式語才走進二語課堂,被廣泛應用於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研究領域。
拓展程式語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
程式語教學有助於突破傳統的「字、詞、詞組、語句」層級組合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一個靜態的詞,就如同學習了代數中一個「x」或「y」這樣的符號,假如不將「x」或「y」帶入一個具體的數學公式中加以演算,它的意義就只能是抽象的,換算者無法理解其內涵。介於詞與句法之間的過渡單位——程式語如同數學演算公式,將一個個靜態的詞組合為同一序列中共現的「橫組合」,讓學習者了解共現頻率較高的詞語所形成的「橫組合」中的「結伴關係」,不僅可以深入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可以提升組塊化的能力。
在具體二語教學實踐中,輸入、互動和輸出通常被認為是語言習得的關鍵階段,研究者們從這些關鍵階段入手著力探索了程式語「怎麼教」的問題,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程式語教學。首先,顯性的程式語教學必不可少。課堂教學是有效的程式語輸入途徑,教師以大量輸入二語程式語為前提,幫助學習者識別各類固定或半固定的程式語,引導他們理解程式語的意義及表達功能。其次,輸入源是促進程式語習得的先決條件之一。在二語課堂及教材編寫中使用語料庫檢索信息,讓學習者通過數據驅動學習來觀察、感知自然真實語料中程式語的頻率分布及使用特點。再次,交際互動是程式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涉及對特定程式語特徵的關注,又涉及真正意義的交流。在互動過程中,訓練學習者注意有用的程式語,通過多模態視聽覺呈現、強化輸入或元語言注釋來提升程式語意識、強化程式語運用。這些方法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程式語教學途徑,為程式語二語教學領域引進了新的方法與理念。
程式語教學有助於培養目的語語感並產出流利、地道的表達。有研究者指出,母語者在現實交際中對程式語的大量使用,正是表達流利、措辭準確的主要原因。程式語具備「整存整取」的特點,促使學習者在語言使用中將注意力從分析句法層級關係轉向語義的感知與語篇的連貫,從而增強目標語語感。學習者依賴程式語知識可以降低語言存儲與提取的負荷,保持現實交際中言語表達的準確性與流利性,避免了「不地道」的表達,逐漸達到趨近於母語者的語言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二語教學中語言「分析性」與「程式性」的雙重屬性不可偏廢,任何單獨一面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性,應建立分析性與程式性教學之間的平衡以實現二語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如何實現二語教學中分析性與程式性相統一,是我們今後需要深入思考的新命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使用』的漢語程式語二語加工與習得的實證研究」(18BYY07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原標題:《程式語:二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