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音視域看語言教學與研究

2020-11-25 騰訊網

口音(accent)是指一種語言發音的特定方式,它對於個人、地區或社群來說具有典型性。通過口音可以識別說話者的生活地域、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母語等一些身份特徵。具體到二語學習領域,母語很容易對二語造成影響,使學習者的二語帶上某種外語口音。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從口音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到語言世界裡的一番新天地。

關鍵期假說存在爭議

口音具有相對穩定性,相較詞彙和語法而言,語音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現象似乎更加明顯。波蘭裔英語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一個很好的「鄉音難改」的例子。作為少數以非母語寫作而成名的作家,他的英文小說語言之美是公認的,折服了無數英語母語讀者。然而終其一生,他都沒能改變其極有特色的波蘭口音。正因如此,特殊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特定詞的發音來判斷一個人的社會或地域背景,這就是「示播列」(shibboleth)。示播列源於《聖經》,說的是基列人擊敗了入侵的以法蓮人,倖存的以法蓮人試圖渡河逃走,基列人據渡口以守。為識別這些逃難者,基列人讓每個渡河人說希伯來語中的shibboleth,以法蓮希語中sh會發成s,因此若渡河人不幸口吐sibboleth,就會被處死。類似這種「一言定生死」示播列在非和平時期時常出現。現在的應用語言學中有個叫作來源地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Origin, LADO)的分支,專門研究如何通過語言確定發音人來源地,以幫助各國政府識別難民庇護申請人的來源地。

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對口音穩定性有一定的解釋力,它認為語言學習存在一個關鍵年齡段,錯過這一時段語言學習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語音方面,很難達到母語者水平。至於關鍵期的具體年齡段,研究者們有不同意見。Michael Long的研究表明,6歲前開始二語學習不會帶有外語口音,6—12歲開始的學習者中部分沒有外語口音,12歲以後開始的學習者大多會有外語口音。Mark Patkowsky則認為關鍵期在15歲,在此之前的學習者基本沒有外語口音。Virginia Collier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青春期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文提到的約瑟夫·康拉德21歲才開始學習英語,無怪乎他的波蘭口音英語伴隨了他一生。

然而,也有很多學者不認同關鍵期假說。James Fleg的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初學年齡與外語口音之間存在線性關係,但並沒有一個關鍵期轉折點,制約成人語言學習的因素並非年齡,而是母語對二語的影響。Catherine Snow發現英語母語者在學習荷蘭語時,年齡較小組(3—5歲)反而沒有年齡較大組(8—10歲,12—15歲)表現好。Theo Bongaerts報告過幾例荷蘭語母語者,他們都是在成年後才開始學習英語或法語,但發音上都達到了接近母語者的水平。「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也是關鍵期假說的一個反例,他會說幾十種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更神奇的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被當地人認作「老鄉」,巴黎、柏林概莫能外,這肯定並非都是關鍵期之前的傑作。關鍵期假說的爭議可能還會持續下去,不過它也從側面提醒著二語學習者,應當全面、客觀地看待外語口音這一廣泛存在的問題。

可懂度與口音程度不一定對應

在傳統的二語學習領域,大量研究集中於二語偏誤分析,語音方面主要有元音偏誤、輔音偏誤、聲調偏誤、重音偏誤、語調偏誤等。這些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習者了解二語與目標語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糾偏。但對於這些偏誤如何進一步影響我們的交際,則關注較少。外語口音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這就需要提到John Levis所描述的語音教學的兩種基本取向:母語原則(nativeness principle)和可懂度原則(intelligibility principle)。母語原則強調二語語音學習應當以母語水平為目標,越接近母語水平越好;而可懂度原則強調二語語音的可理解性,不管這種語音是否與母語相似(外語口音是否濃重)。從可懂度原則審視偏誤分析,會為我們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發。

實際上,可懂度原則背後存在一個預設,即可懂度與口音程度之間並非簡單線性關係,也可能有口音非常濃重卻不影響交流的情況。就像面向全球華人的春晚,語言類節目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方言普通話,大多觀眾理解起來並沒有多大困難。具體到二語研究界,很多學者也通過實證方法驗證了這一問題。例如,Murray Munro和Tracey Derwing的研究表明,英語母語者有時可以完全理解口音程度很重的中式口音英語,只不過易懂度很低時可能要花更多力氣。在對外漢語的研究中,同樣可以採用這樣的範式,綜合考察二語普通話在實際交流中的具體表現。

口音可影響聽話者的態度

有時口音可能並不會影響聽話者對語言的理解,但卻會影響他們對說話人的態度。比如教師與學生之間,張積家團隊的研究發現,講普通話的學生比講家鄉話的學生在外貌特徵、人格特點、學習能力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教師更為積極的評價,也就是說教師們更喜愛講普通話的學生;外語口音上,相比英國口音外籍教師,學生對美國口音外教的評價更為積極。Jairo Fuertes等人對20項關於英語口音態度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結果顯示在各個評價維度上,操標準口音的人比操外語口音的人得到的評價更積極。這種對口音的態度會進一步反映到現實生活中,Katherine Kinzler就發現在美國和法國的孩子都更願意跟母語口音的孩子交朋友。也有研究表明,在美國的人才市場上,相比帶有中式口音、日本口音和印度口音的應聘者,僱主明顯更偏愛說美音和英音的應聘者。

Wallace Lambert的語言刻板印象(linguistic stereotyping)可以用來解釋這些現象。所謂語言刻板印象,是指聽眾常常通過語言線索,將屬於群體的特徵映射到群體中的個體成員身上。此時,外語口音就會引發人們主觀上的刻板印象。有趣的是,Donald Robi團隊通過實驗發現了逆向語言刻板印象(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他們讓隨機抽樣的兩組人聽同一份標準英語錄音,通過提示告知第一組人這份錄音是出自母語者之口,告知第二組人這是二語者的錄音。結果顯示,第二組人對這份錄音的口音程度評分明顯高於前一組,回憶測試得分也低於第一組。也就是說,人們主觀上的刻板印象反過來影響了他們對外語口音的感知。這啟示我們,傳統上以母語者為口音判斷「黃金準則」的理念或許需要更新,有時候聽不懂的責任不該完全由說話人承擔。

口音研究可運用於漢語口語教學

正如John Levis所說,發音是語言的「臉面」(「face」 of language)。面對喜歡「看臉」的普羅大眾時,口音就不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這在美國等移民國家體現得尤為明顯。然而,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化,外語已經越來越成為未來人才的必備技能;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這就要求我們對外語口音問題要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首先應認識到口音問題和口語教學的重要性。像中國的英語教學,受高考英語無口語的影響,口語教學長期受到忽視,其結果是「啞巴英語」的流行。很多學生的口語連最基本的可懂度都無法保證,更遑論其他。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局面正在慢慢改變,比如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語將增加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共50分。另外,也要關注學界研究成果,加強相關知識學習,制定合理教學方案,首先保證學生口語的可懂度,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目標。

從語言研究的角度來看,應當加強口音相關研究,尤其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相關研究。英語作為世界語言,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相對豐富。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則還不夠充分,以往研究更多集中於偏誤分析。從口音角度出發,能夠回答更多語言學習的重要問題,比如,是否所有偏誤都會造成口音問題?是否所有口音問題都會影響交流?元音、輔音、重音、聲調等哪些因素對交流影響更大?思考並回答這些問題,不但有助於研究者脫離偏誤分析的「汪洋大海」,也能使對外漢語口語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情感的語音生成與認知的跨語言跨文化研究」(13&ZD18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科技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
    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感覺與動覺的體驗包含於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不僅是認知的感受器和傳導器,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很少依靠單一的聽說模態,而是整合了視覺、動覺、觸覺等多重模態,故而語言學習在本質上也應是多模態的。因此多模態教學鼓勵將不同的感官模態整合起來,而不是像傳統的外語教學那樣過度地依賴聽說。
  •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順利舉行 2020年11月21日 14:07:58 來源:四川新聞網 > 四川新聞網消息(高惠玥)11月20日,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在德陽市第一小學校順利舉行。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這些成果為今日語言學界積累了百年左右的大量方言語料,目前已漸成關注和研究熱點。可以想像,未來一二十年,運用歷史比較法進行百年左右的方音演變研究將會成為一大趨勢。在這股研究潮流下,我們將會明確感受到微觀視域中歷史比較法的科學意義和精確價值。百年方音演變研究首在語料性質考辨宏觀和中觀尺度的漢語演變研究,其目標在於搭建語言演變的宏觀脈絡和主體框架。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原載於《化學教學》2020年第1期]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嚴文法1,2**,王小梅1
  • 從外語核心期刊看國內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為例
    這個體系包含自上而下的三個層面:研究所遵從的哲學觀、研究方法設計和研究工具選用(Hirschheim,1985;Eisner et al.,1991)。從哲學層面看,外語教學研究近年形成了客觀主義和非客觀主義兩大陣營。前者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張主、客體二元論,認為語言是心理現象,可以同文化意義剝離;後者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張一元論,認為語言本質上是社會現象,同文化無法分離。
  • 世界各國英語口音大盤點,C位魔王徵戰究竟哪國笑到最後
    英語口音屆有這樣的一句傳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印度人講英國話,印度人的口音已經成了千夫所指般的存在,《生活大爆炸》中Raj的印度口音更是讓網友們驚呼看一遍就魔怔了。再從美劇切換到英劇,仿佛來到了另一片荒蕪之地,莫裡亞蒂一句話就又俘獲了一眾少女的的芳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就是我們兩個明明都在說英語,卻都以為對方在瞎比比。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外語是中國高校擁有最大學習者群體的課程之一,同時外語教育又直接面對西方主流話語和意識形態,因此,外語教學是中國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和重要環節。《綱要》提出之後,全國高校外語專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相關理論研究。外語的教學與學習,需要結合現代科技引發的外語教學和學習的變革,來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從而提供指導。
  • 破典成研:「共相問題」的基礎視域——語言與實在 | 圓桌會議07
    為什麼把共相理解為「只是名稱」就會破環人們對語言的直覺感受?可以借用福柯的理論進行解釋:因為中世紀的人們還處於「文藝復興認識型」當中,對於他們而言,詞與物有一種源初關聯,它們是統一的、同一現實的不同環節。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忠實」僅限於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層面,即翻譯的基本層;是單維的對靜態文本的比較,旨在證明譯文和原文的相似度,堪稱對原文靜態意義的解讀策略,屬文本批評視域。譯者行為批評中的「求真」與「務實」互相制約,是對意志體人的行為之動態描寫,是多維、立體的,處於翻譯之高級層,是「怎樣譯」的翻譯策略,屬人本批評視域。
  • 人與社會:「肢體口音」能披露你來自何方的原因
    馬什和埃爾芬拜因在她們最初發現後,又發現了更多這種「非語言的口音」,即我們在無意識中能顯示我們來自何處的肢體口音。例如,美國人可以從澳大利亞人的微笑、揮手或走路的方式認出他們是澳大利亞人。馬什說,這種肢體口音「很容易認出來。
  •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英語口音更天然更純正 ?
    學習英語口語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聽新聞、看歐美電影、和外教學習,都是不錯的。不過,在學習之前,自己一定要確認學習目標。面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學習資料,你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到時你的英語口語也是魚龍混雜的口音。So,這裡也主要介紹下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學習方法。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
  • 在線青少兒英語產業報告:家長偏愛美式口音 北美外教受歡迎
    近日,學易時代網際網路教育研究院今日對外發布《2019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產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市場規模超過210億元,用戶規模達到625萬人次,預計這一數據在2019年將突破1000萬人次。
  • 語言適應與社會順應
    8  二、 「市民化」驅動下的語言適應行為  伴隨著人口流動,學界從不同角度積極追蹤研究其帶來的相關社會問題,並冀望從一些社會表象深入挖掘其本質特徵。在語言視域下,學界對流動人口到達流入地的語言變化進行了大面積的實證研究,並以此揭示出語言變化和城市社會發展的關係。
  • 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方法
    一 我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正在起步, 無論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還是外語教學領域, 都已經有研究者開始了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 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偏誤分析、中介語研究、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語言能力結構等(有關綜述見王建勤,1997) , 在外語教學領域,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主要包括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特別是學習風格、學習策略) 等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為國內開展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 我們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自20世紀初以來,與批判性思維有關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受到了許多教育學家的重視。進入21世紀,技術和交流手段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問題等全球性挑戰,都要求人們擁有新的知識和技能,來適應其所處和將要面對的環境。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重視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文化認知是當前西方認知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認知人類學倡導用多元化的方法去從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實驗室,也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進行田野考察,或者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
  • 別人都在說英語,只有中國人在說口音
    圖/《初戀這件小事》為什麼我們對標準口音情有獨鍾誰沒有崇拜過幾個不同的口音,從英國牛津音的優雅,到美國加州口音的陽光活潑。對這些口音的喜愛還不是來源於國內英語教育的理念。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本來就是和外國人交流時才會用到的。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為此,研學旅行需要一種教育視域引領對其進行深刻分析,以使研學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教育。一、現實困境:課程視角下的研學旅行「課程化過度」與「課程化不足」 自2013年頒布的《國民旅遊體閒綱要》提出研學旅行至今,人們對其研究的視域相當集中——聚焦課程。
  • 【精英口語】英式英語標準發音(皇室口音)10大技巧!
    【英音發音小貼士】和其他任何口音一樣,傾聽並模仿母語者說話是*好*快的學習方法。記得嗎,小時候我們都是通過傾聽和重複聽到的話來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模仿聽到的口音。聽英國人交談。這能增加你的詞彙量。孩提時代,你耳朵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較強,這讓你能更好地辨別並重複身邊各種語言的語音。要有效地學習一門新語言,你就要一遍遍重複聽這種口音的例句,努力施展耳朵的能力。除了口音以外,還要留意俚語用詞,比如「lads」或「blokes」就是指男孩或男人,而「birds」或「lasses」(用於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則是指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