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教學的優選法

2021-01-08 包天仁教授

有些學者認為現在是「後教法時代(post-method era)」。post-method」中的「method」我認為指的是交際法,「後教法時代」其實指的是「後交際法時代」。不講教法,那我們講什麼呢?得講策略,而且是宏觀策略。策略指的是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教師的教學策略。但是,這些策略大部分是一些自我調整,甚至是投機取巧,有一些是花招,所以光靠策略肯定不行。方法不行的時候我們才用策略,但是教師們還是應該尋找方法的。有人問我:「包老師,你老談方法,那什麼叫『優選法』」?「優選法(the best choice)」是指最好的一種選擇或方法。有人不禁會問:「世界上哪有最好的方法呢?」這就需要根據教師實際的教情、學情和國情來選擇,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

我們今天來到了西安市,古代的長安,現代的西安,是周秦漢唐盛世之地。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位和尚叫唐僧,有個《西遊記》的故事,其實豬八戒、孫悟空這些人是塑造的,但是唐僧這個人物確實存在。玄奘到西天取經,為了尋找佛經,用來救國救民。我們今天五六百位教師來到西安也是來獻藝、學藝的,也像當年唐僧一樣,也到西邊來取經。也有人會問:「談什麼方法呀?我們現在大家談方法時都會有點想法。」其實,我們最終還是應該有方法的。每天我們都教學,沒有方法怎麼能行?方法有大方法、小方法。在談方法之前,我想說一下,數學家華羅庚在談教學與應用時就提出了「優選法」。大家知道數學非常抽象,但被應用於生產、建設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他搞優選法,讓我們國家有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外語教學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這個辦法大家都在尋找,而且肯定是會找到的。

在作這個報告之前,我和清華大學崔剛教授溝通,他也很贊成我用這個題目。崔剛教授講的是「動機(motivation)」,我講的可能要更寬泛一些,講「方法」或「路子」(approach)。在講這個之前,我想用幾分鐘時間回顧一下國際國內的英語教學或外語教育的歷史,即「historical trends(歷史足跡)」。英語和漢語一樣,屬於一種民族語言,起初起源於安格魯-薩克遜民族,後來受到其他語言如法語、德語等的影響,詞彙量增量,表達變得更加豐富。另外,經過語法的規範,加上英國和美國這兩個英語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的強大和殖民地的擴張,英語就傳播到世界各地。但不管怎樣,英語國家也需要研究怎樣教好英語、怎樣學好英語。

現在全世界大約有二十億人在學英語,其中第一個層次——英語語言國家: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BANA」(Britain, America, New Zealand, Australia)以及其他的英語語言國家;第二層次——英語作為二語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十多個國家;第三層次(expanding circle)——英語作為外語國家。我國屬於英語外語國家。目前在我國,有的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有的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共1億人左右,初中接近6千萬,高中4.6千萬,大學3千萬,加起來數量極其龐大。

英語的學習歷史有兩千多年,但是具體的方法出現於20世紀初,即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重視語法、重視翻譯、重視閱讀,一直沿用到現在也是一種主要的教學法,使用的人最多,目前全世界80%的學習者還在使用這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出現在二戰期間,開始出現直接式溝通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或聽說法、視聽法等直接法,這些教法以聽說為主,不重視翻譯。

第三種方法——交際法,有四大基本要素:一是具備較強的語法運用能力;二是具備較強的語篇閱讀能力;三是具備紮實的語言文化知識;四是具備靈活多樣的學習策略。交際法在全世界應用了幾十年之後,被證明該法並不是完美的。把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的一種目的,是根本不現實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該法強調應用,強調功能,但否定了語言中的語法、詞彙、知識等基本形式。該教學法是交際法的另一種說法,是一種「強」交際法。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課改倡導的就是這種強調「強」交際的應用型教學法。

上世紀最後十年是「後教法時代」,並不是沒有教法,該法強調宏觀策略,教法不是交際法或任務型教學法,而是超越這些方法的一種新的方法,是跟大腦、智力有關的認知法(cognition)。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所創建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English Four-In-One Approach),現在已舉辦過十三屆全國「四位一體」教學法研討會,過幾天在南昌即將舉辦第十四屆全國研討會。我現在說的很多方法都是跟這種教學法的理念有關,現在依然處在實驗、研究、探索的道路上。

關於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大家請看我手中的這本書,這是2003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Today(《今日英語》),書的封面是中國地圖,但是沒有臺灣,書中的中國人都是男人,而且是頭戴氈帽,梳著馬尾辮,儼然一副清朝時期的模樣。2003年的雜誌出現這樣的畫面,說明了該書出版社對中國的不了解。裡面還有一篇文章題為The China Syndrome,說的是中國的英語教學災難。我國源源不斷地給他們輸送人才學英語,他們說我們是災難。這是一本專刊,裡面還有很多文章,說的都是亞洲中國英語學習的情況,說中國人想把英語當成一門中國的語言學習。事實上,他們是想同化、消滅我國的文化和語言。

我國現在的外語教學問題全世矚目,但關於外語教學的本質、定位、目標、內容、方法等很多問題都還沒有弄清楚。高考英語總分150分,研究生考試英語必須達標,雅思和託福須高分才能出國,可見英語的重要性。英語是二語嗎?我們說「a second」,並不是「the second」,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沒有把英語定位為「第二語言」,因為第二語言有時可能比第一語言還重要,第二語言可能是官方語言、政府的工作語言、教學語言、法律用語或貿易用語等。比如,英語是印度的第二語言,也是官方語言,31%的印度人講印度語,但能說英語的人只有16.5%,能讀能說英語的人佔45%。

在我國,英語教學主要是雙語授課形式。我國是學英語的大國,但卻是用英語的小國。這說明了我國是第三層次的國家——英語作為外語國家。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國的外語教學是「二語教學」,而是「外語教學」,這兩種教學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認為很多專家學者所說的用母語的方式來習得外語,是不可能的。習得和學得不同,習得(natural acquisition)並不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進行音標、詞彙、語法等知識的學習,而是在自然環境中獲得語言能力。

外語教學培養不了交際能力,但母語教學和二語教學可以,所以原來的教學大綱提出外語教學應該「為了交際或為了初步交際」。但是,這個目標太籠統,我們往往在具體教學中達不到,結果我們就把交際既作為目標(aims)又作為手段(means),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往往不符合外語教學的規律。課堂應以輸入為主,輸出為輔,但我們目前的任務型教學課堂以輸出為主,未輸入足夠的知識或甚至未輸入就要求學生輸出。

交際能力的目標難以實現的原因在於社會語言學的功能難以實現,即社會風俗習慣和目的語的情感、價值、文化等目標難以實現。崔剛教授提到語言教學有兩個目標:一是綜合目標(integrative purpose),這是在英語國家才能實現的目標,在我國很少有使用英語的真實環境;二是功能目標(instrumental purpose),為考試、評價而教學。我們外語教學的遠期目標是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短期目標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能顛倒。外語教學是先學知識再學技能,而母語教學可以先學技能再學知識。

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語言習得機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適用於母語教學和二語教學,但並不適用於外語教學。因為我國的學生學習外語的時候一般是十歲左右,已經過了兩個時期,一是關鍵期,二是最佳期。在學習外語前已在自然環境下習得了漢語,在習得漢語時LAD起到了作用,但是學習外語時LAD不起作用,所以老師不教授語言知識、不讓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練習是肯定不行的。

下面談談課改的三大問題。

一是參照的理論錯誤。課改參照的理論主要有:「三大主義」——兒童中心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這三大主義都是反動的、站不住腳的,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否定主流外語教學,所以也是錯誤的。所以現在課改已經到了「深水期」。

二是忽視「雙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僅僅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是做不到的。

三是提倡「非典型性的課堂風暴」或「高效課堂」。對此我持保留意見,我認為應該提倡「高質量課堂」。教育本身就是百年大計,不可能馬上見效。特別是在外語教學中,剛剛教授知識和技能,就立即要求學生表達和呈現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教學策略的要求,對學生的刺激太大,壓力太大,會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這種情緒往往就轉化為學習的阻力。課改中,多媒體第一,學生第二,教師第三,這也是極其錯誤的。輸出型教學,在輸入量較少、學生還未理解消化的情況下,過早過快的輸出違反了學習規律,所以課堂上應以較簡單的練習和操練為主,而不能以任務為主。

目前,全世界的外語教材內容的順序編排基本上是:先是語音、詞彙、語法,然後是聽力和口語訓練,最後是閱讀和寫作。而我國現在的教材包括教輔、報刊的設計五花八門,編排較為混亂,大部分都不是按照這樣的次序。把課堂分成10:30或者10:20:10這種時間固定的模式都是不妥的,屬於教條主義,課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所以最好的教法應該是最靈活的教法。考評應該多用進展測試(Progress Test)和成績測試(Achievement Test),水平測試(Proficiency Test)不能作為主要考核方式。

我國的外語教學其實有很好的傳統和方法——記憶、認知,外國人也在效仿我們。但是,課改一直提倡二語教學法,摒棄了這些好的傳統方法,對我國的基礎外語教學起到了阻礙作用。學習成績好可以帶來興趣和動力,如果不強調學習成績,空談興趣愛好,是不可取的。

我擔任秘書長的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為中國的師生以及中國的外語教學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做了很多好事,如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評選活動、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獎學金項目、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全國中小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等。那學校和老師應如何為學生提供動力?讓學生積極參加競賽活動,參與課內外的活動,尤其是課外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外在的動力。

下面談一談英語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 教學要簡單化,多採用演繹法(deductive) 和自下而上的順序(bottom-up)明示和闡述應知必會的知識,不要拐彎抹角、含蓄化,以提高教學效果。

2. 堅持「雙基」——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3. 堅持用英語「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方法(4P)。「4P」分別是: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4. 教學要聚集形式——語音、詞彙、語法和用法,先重視形式,後重視意義。

5. 加強學生的學能(aptitude)培養。學能是學習策略中最重要的東西,學能包括拼讀能力、語法能力、歸納能力和記憶能力。拼讀能力指把聽到的詞彙轉化成口頭和書面形式的能力;語法能力指的是語法敏感度,學生必須掌握語法規則,課改中淡化語法的做法是不科學的;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下面我提出一些供老師們研究的課題:

1. 堅持聚集形式的教學。外語教學必須以語法為綱,以詞彙為目。

2. 死記活用,課改提倡的「不用死記單詞」的做法明顯是錯誤的。這是我四十多年來研究的結論。小學四年、初高中六年,共十年,共3600多天,到高中畢業時只要求3000的詞彙量,平均一天才學了不到一個詞彙,可見高考要求的詞彙量偏少。詞彙比語法更重要,但是詞彙需要靠語法連接起來。

3. 陳詞濫調:晚學音標,甚至不學音標,這是極其錯誤的。至少須花一至兩周時間,把26個字母和48個音標都教會,再教授其他的詞彙和知識。英語國家的人可以不學音標,因為英語是他們的母語,他們生活在英語環境中,但是我們學英語不可以不學音標。

4. 學英語是「哭」著進去,「笑」著出來。學韓語和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我從小就對英語不感興趣,但我還是得學英語,因為這是我的飯碗,其他的我都不會,所以教學目標定為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不合理的,也很難培養成功。教英語和學英語的主要目標都是學語言,而不是培養興趣。

5. 不改錯。改錯(error correction)是英語教學的大學問,改錯就是對英語語法規則和發音等的強化。如果老師教錯了、學生學錯了而不及時改正的話,學生就會形成錯誤的記憶,日久天長,養成習慣後就很難改正。行為主義認為語言的學習就是習慣的形成(habit forming),養成壞習慣後,很快就「石化」了。學不好英語的人中約90%「石化」了,錯誤太多,沒有打好基礎,跟不上,就不愛學習了。而母語和二語不會出現「石化」的現象。改錯,關鍵是教師們怎麼改、改什麼、直接改還是間接改、教師改還是學生改,最後把改錯當成一種資源,作為教學的一種成果。所以,教師須研究學生的錯誤,思考哪些錯誤應該重點改,哪些錯誤應該教師改,哪些錯誤應該直接改等等。因而,教育部考試中心在高考訓練中一直堅持有改錯題型,因為改錯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6. 強迫輸出。這種輸出有好處,也有壞處。學生還未完全理解消化剛學的語法或詞彙,就立即要求學生輸出,這種做法不符合認知法的規律。

7. 分層教學。將學校和老師分成各種等級,將學生也分成重點班和普通班,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所謂的「抓兩頭,帶中間」的做法也是錯誤的。我創建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提倡「抓中間,帶兩頭」,備課重點定為以中間的學生為方向,以中間的學生來促動尖子生,帶動學差生。如果教師採用「抓兩頭」的方法的話,就會導致學差生越來越多,差生越來越差,更多中間的學生就會向差生發展。這是我幾十年來總結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教學策略。

8. 上英語課要用全英語上課,不用母語,不用翻譯,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我認為,教學中應該適當地使用母語,恰當地把翻譯法作為教學的方法和測試的方法,包括英譯漢、漢譯英、模仿(imitation)、語句轉換(paraphrase)等。翻譯並不等於兩種語言的互換、對照,而且適當用母語來解釋說明和點撥,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對一些較抽象的句子、長句、課文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外語教師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既會母語,也會學生的目的語——英語。但也不能整節課都是母語授課,應該儘量多說目的語——英語,適當使用母語,給學生創造一個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

9. 對於語言知識不能光標識出來,不講解,讓學生自己去注意、去領會。這種做法在外語觀摩課上很常見,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比如,很多老師在上課時,只在「es」、「s」、「ed」、「ing」等後綴下劃線,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老師講解清楚「es」、「s」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態是一般現在時,「ed」、「ing」是屬於時態還是分詞等等,講清用法(usage),學生不會使用(use)。

10. 題海戰術。實踐證明,題做得越多,成績越差。應該精講精練,而不是多講多練。多講多練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

11. 美國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錯誤的,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受限制,卻在我國大行其道,對我國的教育危害極大。

12. 聽說領先的說法是錯誤的。在我國這樣的英語學習環境下,聽說是不應該處於領先地位的,也是不可能領先的,必須以讀寫為主。但是,各項知識和技能都是相互起作用的,聽說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把聽說放在領先地位。比如,小學三四年級時,應該注重發音,因為過了三四年級後,發音就很難糾正了。讀寫依然要重視,詞彙、語法也仍然要教,否則小學階段養成了不好的學英語習慣,不學語法、不記單詞,會給後續的中學階段的學習造成很大的阻礙。

13. 雙語教育行不通,但雙語教學要提倡。雙語教育指用英語來教別的學科,同時學習外語。現在的雙語學校的雙語教育大多是失敗的,外語教學應該用雙語教學的方法。而雙語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多使用外語,適當使用母語。

14. 近期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的說法很時髦,警惕課堂風暴。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觀點,我之所以活著,就是要說別人不敢說的話,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但是我做的事情很可能是好事。我的報告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討論,這樣就達到此次大會的科研目的了。謝謝大家。

(原文發表於《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思考英語教學
    第一次是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張樹華院長的觀點被以「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為題發表於網絡(張寧銳2013),掀起一股非議英語教學的浪潮。原文跟帖多達40萬人次左右,其中聲討英語教學的佔絕大多數,聲討者基本持三種觀點:一是英語課程安排過多,影響了主課學習,尤其是漢語學習;二是中國只有少數人會用到英語,絕大多數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再也用不到英語;三是為什麼要學英語,等中國強大了,讓全世界都來學漢語。這次非議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在高考時不考英語,英語水平測試放在平時多次進行的改革。第二次便是現在正在進行中的源自英語教師內部非議英語教學的聲音。
  • 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本期推出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改革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為增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擴大國際視野,打造我校「商科、應用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學科發展的專業化需求和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我校從本學年起,全面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先後擔任初高中英語教師、省英語教研員和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是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與閱讀。夏谷鳴精彩語錄:「英語教育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還應該能力培養;語言不僅僅是一門知識、一種工具。學語言主要不是為了成為語言學家或者翻譯家。對大部分人而言,學習語言是為了提高自身素養。
  • 匯聚兩地英語教師 促進英語教學更好發展
    為幫助我市廣大英語教師更好理解、把握新教材,解決使用教材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市教學科學研究所邀請了人教社英語教學專家陳文英來到雅安,對我市初中英語教師進行培訓。  陳文英是廣東省韶關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英語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近年來,她先後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廣東省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等。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反之,低年級從未學過接觸過英語、學習能力有困難、家庭啟蒙晚的學生掌握語言的能力與水平也相對弱些。大部分三年級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簡單英語會話沒有障礙,但由於平時單個認字母較少,因此對於字母的單個聽寫較弱。四年級第一學期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字母音標的教學,這是小學英語學習的一個重點,第二學期是進一步學習單詞並掌握句型及會話運用的教學。
  •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爭議焦點與反思
    範宏雅 我國最早的英語教育應該是在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中英貿易往來的不斷頻繁而逐漸萌芽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少兒英語教育一直處于洋人辦學和中洋混合辦學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少兒英語教育暫時停止。
  • 小學英語教學要按規律辦事
    我認為,中國的小學英語教學應該依靠學得,而不是依靠習得。大家非常清楚,中國的英語教學客觀條件有限。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上個世紀20年代曾說過:中國有不同於我們國家的民族,他們的歷史文化不同於我們,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於我們西方。同樣,中國英語教學必須走中國化的道路,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 業界「黑馬」平和英語村,全日制浸泡式英語教學先行者
    中國實踐「 浸泡式」英語教學的先行者如何判斷一所全日制英文學校是否優質,主要看其教給學生的核心語言技能有多少。珠海平和英語村區別於普通的培訓機構,旗下所有課程都是由擁有豐富英語教學經驗的教學團隊自主研發的,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的課程。其全日制、純英語、浸泡式的教學模式讓學員通過自然狀態下的溝通和互動來建立英語思維,培養英語習慣。被譽為業界「黑馬」的平和英語作為中國「浸泡式」英語先行者,創辦20年來,為每一個渴望改變的夢想作出學習效果保障承諾。
  • 英語教學怎樣開展學科整合
    我們運用相關軟體(SPSS)對數據進行了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著重考察了中小學英語教學開展學科整合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希冀通過調研提出可行的學科整合策略,推動英語與其他學科的有效整合,促進英語教學方法創新,培養學生聯繫實際進行跨學科創新思維的習慣。
  • 紅杉樹智能英語全新教學模式 讓英語學習更簡單
    然而傳統的學校英語學習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無法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的學習方法,是最主要的原因。每個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學習能力也不一樣,學校裡的老師一個人要面對幾十名學生,根本無法顧忌所有人。紅杉樹智能英語在全國獨創「ECC極速提分教學模式」,並且該課題被列為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十三五「規劃全國重點科研課題。
  • 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說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
    歡迎參加專欄主題:「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教你如何說課,少走彎路」的課程學習。下面開啟我們第三節課的學習模式。第三節課:【說課稿一的續篇2】高中英語必修2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
  • 小學英語「情趣教學」漫談
    語言學習本身是較為單調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式,勢必使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 只要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有求知慾,沒有興趣就不會有求知慾,學習熱情大減,從而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小學英語進行「情趣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形式多變的教學中,始終處於興奮、活躍的狀態,這樣, 對教學是不無裨益的。那麼,該如何開展「情趣教學」呢?
  • 英語教學設計概念及解析
    (稿件來源:本人專著-實用英語教學設計)眾所周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證明了的理論才是真理。英語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係很明了,科學嚴謹高效的英語教學實踐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引領之下而進行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更科學,更完善,更專業,因此了解相關的概念,對寫好教學設計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促進英語教學設計的書寫和制定更科學、更專業,課堂教學效果更明顯、教學質量更有保證。本次闡述的概念如下:一、教學設計概念What is Lesson Planning?
  • 2017劍橋國際英語教學研討會在合肥六中舉行 青年才俊共商教學難題
    研討會現場12月11日,2017劍橋國際英語教學研討會在合肥六中舉辦,包括教育專家杜效明老師、合肥六中劍橋中心校長何芳、特邀嘉賓Ivan在內的英語教學者近百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據了解,本次2017劍橋國際英語教學研討會劍橋大學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旨為安徽地區的英語教學者提供教學公益培訓。在為期一天的研討會上,各位嘉賓、老師圍繞著「劍橋國際英語教學理念在中國的實踐活動形式」各抒己見、為參會人員展示和詮釋當今國際英語教學界的最新趨勢和新動態,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知識,學習前沿英語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的實踐。
  • 耐思糖果少兒英語情境化教學,互動體驗式課堂助力少兒英語
    耐思糖果少兒英語情境化教學,互動體驗式課堂助力少兒英語 2020年08月13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影響力增強,慢慢從發展中國家往發達國家開始的角色轉變,從經濟落後到世界經濟大綜合體的轉變,意味著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間的交流。
  • 英語教學音標的重要意義
    本文摘要:針對中國學生學英語的困惑艱難情況,有個中國人經長期研究,終於創造了舉世罕見的新音標。它用簡易的符號直接在英語單詞上注音,比之於全球常見的用複雜的字母間接在英語單詞後注音的標音優越性空前超效。用「新音標」記單詞發詞音方便容易、記詞形清晰難忘、效果快速神奇!
  • 是否該給英語熱降溫 專家稱教學改革是關鍵
    是否該給英語熱降溫 專家稱教學改革是關鍵 2015-03-28 20:31: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符合教育部「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針對當前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結合閱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 長頸鹿英語告訴你,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是成功的開始
    長頸鹿英語環境是沉浸式的,在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下,幫助孩子們在學習中逐步提高自信,取得優良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實踐上,長頸鹿英語深知教師對學校的重要性。因此在師資上,注重中教和外教的搭配,並始終嚴格把關,為教師提供終身的學習渠道;在課堂上,堅持小班制和快樂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讓長頸鹿英語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和人生起航的指導者。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