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思考英語教學

2020-12-05 光明網

  作者: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李霄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 李建波

  摘要:從多個角度來看,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的地位業已確立;在資訊時代,世界各國均向英語輸送信息的千條江河歸大海般的語言信息地貌也已基本形成。掌握英語就掌握了獲取資訊時代珍貴資源的重要手段,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口比例高對於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加強英語教學應是正確的戰略選擇。筆者認為加強英語教學應當走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多樣化的道路;應當重視人文素養培育的專業特徵;鑑於學習英語的戰略意義和我國的發展前景,對適於全面提高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培養專業興趣的英語專業實行「關停並轉」並非明智之舉。

  關鍵詞英語的地位作用;全球通用語;英語教學

  一、引言

  關於我國的英語教學,非議已久。近五年內便出現兩次高潮。第一次是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張樹華院長的觀點被以「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為題發表於網絡(張寧銳2013),掀起一股非議英語教學的浪潮。原文跟帖多達40萬人次左右,其中聲討英語教學的佔絕大多數,聲討者基本持三種觀點:一是英語課程安排過多,影響了主課學習,尤其是漢語學習;二是中國只有少數人會用到英語,絕大多數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再也用不到英語;三是為什麼要學英語,等中國強大了,讓全世界都來學漢語。這次非議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在高考時不考英語,英語水平測試放在平時多次進行的改革。第二次便是現在正在進行中的源自英語教師內部非議英語教學的聲音。起源應該是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於2018年11月發表在《文匯報》的文章《英語專業是否是「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復旦學者:「病得不輕」》(蔡基剛2018)。就筆者對蔡基剛教授的了解,他長期以來竭力推動專門用途英語進課堂,提倡用專門用途英語顛覆傳統的語言學、文學、翻譯「老三樣」在英語教學中所佔據的統治地位。這本來是關於如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變可能存在的「水課」為「金課」,更好地服務國家需求問題的討論,但是由於資訊時代以標題抓眼球之風日盛,「對不起良心的專業」「病得不輕」以及後續樊麗萍文章的題目「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樊麗萍2018)等措辭並不嚴謹,使得討論偏離了原來的主題,走向了對英語專業存在必要性的質疑,其前景不排除大量「關停並轉」英語專業的可能。因此,很有必要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出發,探討英語教學的前路。

  二、英語的地位和作用

  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用語(globallinguafranca)。歷史上,在羅馬帝國興盛之時,其觸角所及人多地廣,拉丁語一度成為通用語,而且影響至今,植物學、醫學等許多領域仍經常可見拉丁文。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漢語、法語、希臘語、希伯來語等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充當過通用語。但是無論從影響的廣度還是深度來看,這些語言作為通用語的地位和作用遠不及英語。作為通用語的英語可謂生逢其時,英語國家在政治影響力上、經濟實力上都如日中天,而且其作為通用語的地位又得到了信息革命的助推和鞏固。這些因素使英語得以成為影響深遠的全球通用語。

  關於英語的地位和作用,國外在對作為通用語的英語(Englishaslinguafranca,ELF)研究的過程中多有論述,相關研究成果值得參考。國外對作為通用語的英語的研究,多採用量化的方式,且多從語言使用人數、網站擁有量和網上不同語言使用情況及語言影響力三個側面展開(圖1—4列出數項國外的研究成果)。

  我們一般會認為,使用漢語的人數肯定是最多的。如果只考慮第一語言的話,情況的確如此。但是如果把第二語言也考慮進去,情況就不同了,英語成了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見圖1)。當然,這裡還沒計算將英語作為外語使用的人數。

圖1使用人數最多的十種語言的使用人數情況(Christiansen2015:131)

  就全球範圍而言,英語網站還是佔絕大比例,比第二位的俄語網站要多出近九倍(見圖2)。

圖2網際網路不同語種網站佔比情況(Christiansen2015:141)

  不同語種的影響力比較見圖3:

圖3不同語種的影響力情況(Christiansen2015:133)

  如圖3所示,英語的影響力約為漢語的三倍。關於英語的影響力問題,還有比較近的文獻,Chan(2017)在其文章裡沒有用語言的影響力(influence)這個概念,而是使用實力(power)的概念。在他的表格裡,漢語躍居僅次於英語的第二位(見圖4)。

圖4不同語種的實力情況(Chan2017)

  從實力得分來看,漢語遜於英語,約為後者的一半。Chan(2017)稱,根據他們研究團隊的20項指標體系來看2050年的情況,「英語還是會處於領先地位,儘管與第二位的差距會有所縮小」。Chan對於第二位的樂觀預期不知有否將語言的信息承載量的相對增減因素考慮其中。

  當今世界,一種語言信息地貌業已形成,這是一種類似於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地貌,亦即包括漢語在內的其他語言都在源源不斷地向英語這個海洋輸送信息。這一進程由於網際網路的助推,變得洶湧澎湃。只需考察一下漢語向英語輸送信息的情況,對此情勢當有大致了解。我國的各大新聞單位都有英文網站,我國幾乎所有的大學也有英文網站。我國有一定規模的行業亦是如此。我國的學術研究為了產生國際影響而倡導國際英文發表,中文學術期刊基本都有英文摘要。我國正在斥資資助將本土的古代和現代經典譯成英文。應當說,我國的整體英語水平並不高,國際交流環境並不完善,但是我國對英語的信息貢獻已然不可小覷。之所以用江河入海來比喻當今世界的語言信息地貌,還在於各種其他語言對英語的信息貢獻基本上是單向的,例如鮮有英語國家會將其語言承載的信息譯成漢語。漢語如此,其他語言則更加如此。可以想見,每時每刻,世界每個非英語國家都會有大量有用的信息被譯成英語,英語承載的信息可能每天都在海量增加。從理論上來說,倘若對這樣的信息單向流淌不加幹預,長期的結果可能是,在信息承載量上,如果把英語比喻成高山,那麼包括漢語在內的其他語言的信息承載量也許只會是山下的石塊。

  三、基於對英語的地位作用理解的英語教學問題思考

  (一)英語的戰略作用突出,英語教學還需加強

  英語擁有全球通用語的地位;英語的影響力或曰實力巨大;英語的信息承載量大幅增加,大有遠遠超過其他語言的趨勢。對於這種情勢的認識或可讓我們認清當今學習英語的重大戰略意義。英語的全球通用語地位啟示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改革開放再出發、在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優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均離不開作為全球通用語的英語。如前所述,英語將成為承載信息的最重要的載體,在資訊時代,掌握英語就掌握了珍貴資源的重要獲取手段。反過來說,在不久的將來,不掌握英語就難以獲取足夠的信息,就可能難以跟上世界前進的腳步。對於個人來說,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語,無論從事何種行當,都所行不遠;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掌握英語的人口比例應該是國家核心實力的重要指標。

  此外,在全世界大部分非英語國家的信息單向向英語流淌的過程中,信息承載量的差異將對非英語語言的地位和影響產生強烈影響。在信息承載量與英語差距拉大的情況下,漢語的地位和影響也會受到衝擊。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也許我國會有相當數量的民眾被迫作出將英語作為(實際上的)第二語言甚至(實際上的)第一語言的選擇,那將會對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漢語信息承載量與英語的差距不斷拉大的進程必須得到幹預。幹預的方法主要是將英語的海量有用信息譯成漢語,大幅增加漢語的信息承載量。也許這項工作會提高到國家的戰略層面,會成為一場保衛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大戰役,這也意味著將需要大量熟練掌握英語的人才。人工智慧翻譯或可在這場保衛戰中發揮作用,為縮小漢語與英語的信息承載量提供便利。但是且不說人工智慧翻譯能達到多高的準確程度,語言符號從定義上來說是隱喻、歧義和抽象的,這就決定了對於準確程度要求高的翻譯,人的審校不可或缺。需要翻譯的信息海量,光是人工審校會需要多少外語人才?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樹華先生的觀點,尤其其以聳人聽聞的「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標題出現,容易導致英語沒用、大學生可學可不學的誤讀,容易誤導國家的戰略部署,也易助長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的不良傾向,滋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排斥力,給英語學習帶來深層次「毀滅性打擊」。其戰略性偏差非常明顯,其負面作用不可小覷。當前,各種對英語的地位作用視而不見,主張削弱英語教學的觀點有違國家戰略利益,應予充分警惕。

  (二)英語教學呼喚改革,突破狹義語言文學的樊籬勢在必行

  當然,英語教學需要改革也是不言而喻的。蔡基剛教授關於英語專業學生很多,各個學校不應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語言學、文學和翻譯等傳統範疇內的主張,筆者有所認同。2016年,李建波在中國礦業大學召開的學術會議上曾經就外語師資研究選題局限性提出過與蔡教授相似的觀點: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15年統計,美國的中學後外語教學從業人員3.012萬(其中包括手勢語教師等),我國高校外語教師應在12萬人以上(此為多年前未經證實的網上數據,沒有查到外語師資數量的官方數據,真正數量似應遠多於此)。我國的外語人才在數量上優勢明顯。但就我國的外語研究而言,一方面,大量的外語人才集中在狹義的語言文學專業進行研究,難免雷同重複;而另一方面,在外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等諸多研究領域,由於我國從業的專業人士數量有限,精通外語者亦不足,研究尚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可以說「知彼」不足。我國的外語人才優勢浪費較為嚴重。

  我國大學外語教師尤其應該拓展研究領域,主動適應大學外語教學新要求、學校主流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衝破狹義語言文學專業的樊籬,將自己的研究興趣與人類夢想、國家需求和學校學科建設統一起來,敢於對我國尚未觸及的外國文史哲和理工科相關問題開展介紹和研究,填補外國研究的空白。藉此做到基本了解與所教學生的專業相關的問題、結合專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研究教學相互促進,充分實現外語教師的獨到價值。(光明網2016)

  在這裡,李建波還只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通過教師學術研究領域的拓展,進而惠及學生學習的觀點。其實外國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也大都不是局限在狹義的語言文學範圍之內的。我們不妨看一下法國英語專業的情況。近期,筆者專就法國英語教學情況諮詢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英語教授穆蘭(JoannyMoulin)先生,他細述了法國大學英語專業所含的三個分支:

  第一個分支即傳統的「外國文學、語言和文化(Lettres,languesetculturesétrangères)」,其課程內容不言而喻,而且在這個分支內,翻譯也是必修課,與我們英語專業的傳統課程相似。這個分支的學生的首選出路是讀碩讀博,畢業後就業的則多是當中小學英語教師,也有從事翻譯職業或者考對英語水平有高要求的其他學科專業研究生的。

  第二個分支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稱作應用外語(Languesétrangèresappliquées,LEA)。這一分支的學生除了英語之外,還須學習其他外語,同時被要求學習英語國家文明及他們所選取主攻方向的課程,如法律、經濟、管理、會計統計、傳播學等。這一分支的學生的就業方向是翻譯、市場、商務、傳播、旅遊和人道主義援助等。

  第三個分支是專門用途英語(Langueanglaisepourspécialistesd』autresdisciplines),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如果說第二個分支更側重人文,那麼第三個分支的課程設置則更多地關注學生所選的其他學科專業的知識構成。亦即所學知識更加貼近其他學科專業,以使學生獲得解決其他學科專業問題的英語能力①此為穆蘭教授應筆者要求提供的內容。在此表示感謝。。

  應該說,給學生以多種方向選擇可能是外國英語專業的共同趨勢。可喜的是,我國在2013年拓展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內涵,增加了國別和區域研究及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在2018年以《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形式對本科外語的內容也作了相同的擴展。不過與法國的英語專業內涵相比,我們的專業外語似乎對專門用途外語強調得不夠。法國的英語專業人數並不太多,卻已經對人才培養規格做了多元化設計。我國英語專業人數眾多,人才需求多樣,更應該衝破狹義語言文學的樊籬,走多樣化之路,從而更好地滿足國家需求、學生需求。在這一點上,蔡基剛教授批評我國英語專業的狹窄內涵和同質化問題是正確的。儘管蔡教授在個別文章中也提到了狹義語言文學內容於英語專業仍有意義,但在更多的言論中,他反對所有大學的英語專業都圄於狹義語言文學範疇內,卻似乎希望所有大學都用專門用途英語取代狹義語言文學課程,這樣,蔡教授在反對一種同質化的時候,不小心又成了另一種同質化課程設置的倡導者,從而似乎也忽視了英語專業多樣化內涵的意義。

  (三)英語教學仍應重視人文素養培育

  蔡基剛教授剔除英語專業中的人文素養成分的訴求也是值得商榷的。英語專業向人文性的側重應該說是這一專業的標誌性特徵。從法國大學的英語專業來看,其三個分支均飽含人文性內容。在第二個分支,英語國家的文明、法律、傳播等課程與人文內容無法分割。第三個分支名為專門用途英語,儘管這一分支要學不少其他學科專業課程,但目的還是提高專門用途英語的水平。

  應該注意到,當前的人文學科本身也處在動態變化中,也有其時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M.A.R.Habib在他的《文學批評史》(2005:1)中把人文學科的意義提高到與人類文明存亡息息相關的程度:「顯而易見、無可爭辯的是,就整個人文學科而言,對其研究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對我們文明的生死存亡至關緊要(vital)。」Habib(2005:1)還認為發生了「9·11」之類事件,文學批評者也有責任,他們未能盡職,未能教會人們如何進行批判性閱讀,未能解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問題。的確,在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的今天,相互理解得到增進的同時,誤讀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牛津英語詞典》發布的「2016年度英語詞彙」裡收錄了「後真相(post-truth)」一詞,「真相坍塌(truthdecay)」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門話題(RandCooperation2018)。「後真相」也好,「真相坍塌」也好,都是在講,隨著信息環境的改變,即使是在一種語言文化內,也會產生嚴重的觀點誤讀和分歧,在多元語言文化的環境裡情況只會更加嚴重。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讀和分歧是衝突的重要根源,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衝突的毀滅程度可能會遠比「9·11」要高。這似乎也是為什麼H.L.Gates,Jr.(1992:xii)大聲疾呼:「世界多種多樣文化間實現相互了解的挑戰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唯一的、最重要的任務。」顯然,作為全球通用語專業,我國的英語專業有義務在這一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任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關停並轉」英語專業不是明智選擇

  關於英語專業掛紅黃牌的問題,或者可以從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角度來理解。哪個專業火了,就會有大批學生報考,逐漸會出現這個專業畢業生供大於求的情況。在理論上,所有專業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從價值規律角度來說,出現產品供大於求的狀況,生產會自發調整,技術改造會得到激發。英語專業似乎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專業的改進勢在必行。但這並不意味著英語專業要大幅「關停並轉」。

  蔡基剛教授提到,「就上海一地調查,僅有5%不到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是繼續攻讀英美語言文學或英語教育的碩士學位,其餘都到了金融、法律、商務等工作崗位,還有不少英語畢業生甚至就業到無需任何英語的崗位」(蔡基剛2018)。且不說在資訊時代,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的崗位「無需任何英語」,那他/她一定是個以葉障目的人,蔡教授所說的情況恰好說明了英語專業畢業生有較強的普適性。而這種普適性恰是本科教育所應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多數學生,無論是什麼專業,最終完全從事所學專業的比例都不會太高。就整體而言,本科教育的主要責任是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和科學素養,培育專業學術興趣,似不宜過早地將所有學生都關進專業高牆圍起的狹窄空間。如果有一天,大數據可以向人們提供更細緻明確的人才需求資訊,在高等教育進一步普及化的背景下,人們或許會發現一些工科類的專業相對而言屬於小眾專業,更多的大學生或許會自覺地向以提高人文和科技素養為主要目標、就業和發展普適性強的專業流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標多元化的英語專業較易承擔起提高學生人文科學素養、培養專業學術興趣的使命,其辦學成本低,學生國際視野開闊,就業發展有較強普適性,適於緩解過專的學科專業畢業生供過於求的問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英語專業發展空間巨大。況且,從英語的地位和作用來看,我國的英語專業設置較多是一種戰略優勢,不宜過多考慮其「關停並轉」問題,而應多考慮其質量的提高問題。

  四、結語

  從多個角度來看,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的地位業已確立。在資訊時代,千條江河歸大海的語言信息地貌也已基本形成。亦即因為英語擁有全球通用語的地位,其效應之一就是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將自己的信息用英語來呈現,從而導致海量信息源源不斷地流向英語,使英語在信息承載量上佔有絕對優勢。在這種情勢下,掌握英語就是掌握資訊時代珍貴資源的重要獲取手段,擁有足夠的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口對於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足夠數量的國人熟練掌握英語,將英語中有用信息譯成漢語,縮短漢語與英語在信息承載量上的差距,對於保持漢語地位,從而保證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加強英語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教育發展迅速,英語專業教師和學生都數量可觀,與剛剛改革開放時的英語專業相比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在那個時候,全國有多少英語教授扳著手指也可以數過來,畢業生數量相比遠遠滿足不了填補英語教師空缺的專項需求。在當時,英語專業限於狹義的語言文學範疇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在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的今天,仍將英語專業圄於狹義的語言文學範疇顯然不合時宜了。法國的英語專業學生數量應該比我國少得多,但是他們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作了多元化調整。這對我們擁有眾多英語教師、每年近20萬畢業生(蔡基剛2018)的英語專業的調整和改革來說是個很好的啟示。

  美國蘭德公司發起一個倡議,旨在恢復事實與分析在公眾生活中的作用。他們認為當今人們的認知偏差、社交媒體的興盛及其他信息環境變化、利益集團的不同訴求等導致了「真相坍塌」(RandCooperation2018)。在「真相坍塌」的時代背景下,不少學者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愈顯重要,關乎到人類的共同命運。與此同時,科技迅猛發展,人文素質相對滯後的狀況也引起智者擔憂。一旦科技發展脫離了人文的約束,人類離自毀也許就不遠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英語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尤其不可偏廢。在這個意義上,英語專業的人文性較其工具性更加重要。

  鑑於英語的重要戰略意義,鑑於我國改革開放再出發、「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對英語的倚重,再加上我國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對適於全面提高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培養專業學術興趣的英語專業實行「關停並轉」並非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略)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英語電影對英語聽力的推動作用
    ,聽力位居首位,從中可見聽力在語言技能中的重要地位。電影作為一種傳媒形式,除了具有大眾娛樂和欣賞價值外,還具有獨特的工具性。因此,在構建開放英語課堂的過程中,英語電影也被廣泛應用到高職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來。   英語電影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使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發生了重大改變。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通過全球理解課程中交流、閱讀、思考、合作、總結等方式的訓練,可以有效重構學生的文化圖式。  擴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全球理解課程增進了不同文化背景大學生的交流理解,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課程拓寬了參與學習學生的國際視野。英語作為在世界範圍內運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其地位還在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而提高。
  • 中國英語教學的優選法
    考評應該多用進展測試(Progress Test)和成績測試(Achievement Test),水平測試(Proficiency Test)不能作為主要考核方式。我國的外語教學其實有很好的傳統和方法——記憶、認知,外國人也在效仿我們。但是,課改一直提倡二語教學法,摒棄了這些好的傳統方法,對我國的基礎外語教學起到了阻礙作用。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二、小學英語的核心理念和實施途徑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是單純的英語課堂教學,英語教學應與其他學科內容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正因為英語是一門語言課,所以它與其他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教英語的同時,可以適時地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英語教學設計概念及解析
    (稿件來源:本人專著-實用英語教學設計)眾所周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證明了的理論才是真理。英語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係很明了,科學嚴謹高效的英語教學實踐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引領之下而進行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更科學,更完善,更專業,因此了解相關的概念,對寫好教學設計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促進英語教學設計的書寫和制定更科學、更專業,課堂教學效果更明顯、教學質量更有保證。本次闡述的概念如下:一、教學設計概念What is Lesson Planning?
  • 教學經驗分享:淺談表揚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最新資訊>正文教學經驗分享:淺談表揚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2012-10-26 09:47 來源:中原網 作者:商丘市睢陽區綜合高中 孟素梅
  • 一個英語課堂活動完成8項學習任務,英語閱讀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閱讀是英語學習中的一項重要技能,不僅在英語考試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而且對於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裡面其實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儘可能投其所好;二是在教學方法上,有意識地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 英語教學怎樣開展學科整合
    73.8%的中小學生認為,英語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最大好處是能促進自己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運用能力,培養思考現實問題的習慣和創新思維能力。中小學生大多贊同英語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教學。這可能是因為,傳統英語教學緊扣教材「滿堂灌」,令學生厭倦,而開展學科整合教學會令學生產生新鮮感,同時他們期待藉此開拓視野,學會用英語探究其感興趣的現實問題。
  •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先後擔任初高中英語教師、省英語教研員和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是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和批判性思維與閱讀。夏谷鳴精彩語錄:「英語教育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還應該能力培養;語言不僅僅是一門知識、一種工具。學語言主要不是為了成為語言學家或者翻譯家。對大部分人而言,學習語言是為了提高自身素養。
  • 大自然英語火熱招生中 | 情景遊戲教學,讓孩子愛上英語
    Lynne 友玲老師曾擔任上海隨意西餐廳總經理和柬埔寨《品味高棉》主編兼藝術總監通過以創新性的教學致力於每一位孩子的英語、藝術等學習和健康成長(註:大自然英語也計劃開設英語藝術課 大自然之語教育本著 「人人用美好的語言溝通,人人用美好的行動與人和自然連結」的願景,踐行「讓更多人輕鬆、自然、快樂地學好英語和其他學科,並有機會到大自然中學習」的使命,加強學員的學習興趣、鍛鍊專注力、創造性思維、提高主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目前大自然之語教育主要開設大自然英語課程。
  • 反思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的作用
    英語在世界範圍內的特殊地位與重要影響,已經引發學界反思。8月9日,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史蒂芬·多布森(Stephen Dobson)等人在「對話」網撰文稱,過分強調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發揮的作用,會讓非英語國家和地區現有教育體系付出巨大代價。
  • 如何有效的發揮外教英語教學的優勢
    隨著外教教學的不斷普及,外教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在現在外教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發揮外教資源的英語教學優勢,特別是外教地道的口音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成為很多招聘單位關心的問題。事實證明,引進外教資源進行英語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的發揮外教英語教學的優勢呢?
  • 尼古拉斯·奧斯特勒:英語的世界地位是否已達巔峰?
    這一切都對最初由英國確立的英語世界地位的進一步鞏固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且隨著美國軟實力和美式文化在全世界獲得進一步的影響力,這一地位的巔峰其實應該在未來某一刻才出現。 我們意識到,與美國影響力直接相關的英語影響力的增長已顯露疲態。在當下的這個新世紀,南美、非洲,尤其是亞洲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數字已經比美國高得多(更不必提與英國和歐盟相比了)。在世界歷史上,當下的確是個非常時刻。
  • 眉山彭山一小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國網11月27日訊(蘇丹 楊潔)近日,由眉山市彭山區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組織的眉山市彭山區第一小學「蘇丹名師工作室——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展示及講座活動」在謝家小學舉行。課堂展示,教態活潑大方,板書設計精美,並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素養。課後,彭山區餘點小學老師王義和謝家小學老師黃鳳凰對兩堂課進行了點評,讚揚了兩位老師都具有非常高的素養,同時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 英語的霸主地位可能面臨「威脅」,英語改革勢在必行
    英語的霸主地位可能面臨「威脅」,英語改革勢在必行,何不用中國武術和中醫代替英語?是時候和英語說拜拜了……浙大教授提出「將英語踢出高考」的言論得到很多網友的支持,這麼多年來英語已經讓中國學生花費太多時間了。
  • 專業提升,「英」你而美——衡水志臻召開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交流會
    為更好地開展英語音標課堂教學,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促進教師自身學習和教學水平發展,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11月27日,衡水志臻中學召開了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交流會,全體初中英語老師參會。會議開始前,主講老師介紹了本次交流會的目的和音標教學的重要意義,並對參會老師提出了具體要求。她要求老師們帶著思考來學習,交流總結音標教學的技巧和方法,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為打造高效課堂而努力。交流會上,主講老師圍繞音標的重難點帶領老師們再次回顧了爛熟於心的英語音標。
  •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爭議焦點與反思
    近幾年來,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以及一些中等城市的私立小學已在一年級開設了英語課。目前少兒英語教育機構的性質呈現多樣化態勢,教學方法和手段日益翻新,教育手段也日趨科技化、現代化和少兒化,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然而英語教育超前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制定、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英語教材的編寫均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小學英語教學中始終存在著不少爭議的焦點。
  • 中高考統考英語口語成趨勢!未來英語教學到底該如何前行?
    對於這樣的變化,我們不得不思考,在新中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英語學科具體出現了哪些變化?又將給全國各地的英語教學帶來怎樣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問題,有效的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工作?新中高考下的英語學科增加英語口語考試高考增加英語口語考試,考試內容更加重視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 聾子英語?啞巴英語?英語究竟該如何學?
    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方法和考試形式發生過多次變革。從起初單純的筆試,逐步轉移到對英語運用能力的考查。以高考為例,從當初單一的筆試,不斷地加入新的考察方式。高考之初,英語考試只有筆試,沒有聽力和口語的考查內容。很多省份直到2000年以後才開始有真正的聽力測試。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一、引言以什麼理論來指導中國的英語教學?這是大、中、小學英語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高度概括英語教學實踐所蘊含的外語教學思想,這種思想可稱之為理念。理念是人們對某種思想、觀念和法則的詮釋。語言環境往往決定了學習方式的不同,因為外語學習者沒有那麼多時間暴露在目的語當中,必須通過正規的課堂教學,加強記憶,通過學習規則、操練和複習,通過掌握知識來促進知識的使用,從而獲得語言能力,所以,英語學習是一種「學得」的結果。語言環境決定語言的地位,學習環境的不同決定了英語教學類型的不同,同時語言觀還直接影響到學習語言的目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