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國際交往的不斷深入,英語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方法和考試形式發生過多次變革。從起初單純的筆試,逐步轉移到對英語運用能力的考查。
以高考為例,從當初單一的筆試,不斷地加入新的考察方式。高考之初,英語考試只有筆試,沒有聽力和口語的考查內容。很多省份直到2000年以後才開始有真正的聽力測試。直到近十年,部分省份才在高考英語中加入了口語測試,如廣東省。北京市計劃在2021年開始對考生的口語能力進行考察。但截至目前,很多省份到目前還沒有將口語測試正式納入到高考。大多情況下,口試只是作為考生在報考某些專業時的一種加試,如報考英語專業就需要英語口語加試。
仔細想來,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方法和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是息息相關的。英語進入國民教育體系之初,我們的國際交往並不頻繁。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僅限於科學工作者查閱資料,所以考試導嚮往往是注重考查考生對書面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考試的導嚮往往會影響我們的教學。正所謂,指揮棒往哪揮,我們就往哪裡走。這樣一來,我們的一線英語教學往往也會更側重詞彙,語法,閱讀方面的教學。
到了80年代末,隨著出國潮及國際交往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老師很努力地教,學生很努力地學,考試高分通過,獲得各種英語等級證書。但是一遇到和外國人交流,我們既聽不懂,也說不出。也就是說,外國人說英語,我們聽不懂,同時,我們想表達時,就發現我們無詞句可用。這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努力。學習了很多年的英語,為什麼還是聽不懂。其實,他們說的句子都很簡單,單詞全認識,語法全明白,寫出來都能看懂,那為什麼我們卻聽不懂呢?難道我們學習的是"假"英語?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大批教育工作者經過研究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既然聽不懂,肯定是我們的聽的能力有問題。那就把聽的能力培養融入到日常教學中,要把對聽力考察納入到考試中去。從此,英語考試便有了聽力。之後,一線教師開始注重聽力教學,英語教室裡就多了一件教具——收錄機。老師會播放英語課本的錄音,讓學生跟讀。同時,學校也會購買聽力訓練材料,英語考試也會有相應的聽力考試部分。聽力教學正式進入到日常英語教學和測試當中。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的聽力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們的聽力材料和真正口語交流環境中的語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真正的交流環境中的語言在詞彙,句式,語速,發音技巧的使用(連讀,失爆,濁化等等)等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
當我們需要用英語進行交流時,又發現,即使我們能聽懂,還是說不出地道的句子。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在真實的場景中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這也是我們學了很多年的英語依然不能開口說英語的原因。
經過無數國內外教育專家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大家在一點上基本達成了一致,那就是我們學習了十幾年英語依然開不了口的原因是語言輸出不足。也就是說,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語言的輸入(記單詞,背句子,聽材料,讀文本),還要注重語言的輸出(口語和寫作實踐)。我們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往往容易忽視口語和寫作能力方面的培養。聽力和閱讀訓練都是語言輸入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接受語言材料的輸入,並不要求我們運用所學習的語言項目來說出或寫出句子以表達我們的真實意思。我們在教學中偏重聽力和閱讀理解的培養。口語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加強。
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語言輸出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很少用到英語進行交流。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出實踐,學生學習的詞彙和句子僅停留在能夠看懂和聽懂的程度。並沒有達到能夠熟練,正確運用的程度,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弱也就很好解釋了。即使我們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口語訓練,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教師進行及時指導。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問題是我們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阻礙。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所謂的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去思考,而不用去藉助我們的母語作為媒介去思考。也就是說我們在聽到、看到英語句子或想用英語進行表達時,首先想到的是英語單詞或句子,而不需要在腦海中將中文句子和英文句子互譯來幫助我們理解和表達。也就是說,我們在聽到或看到一個英文句子時,我們不需要在腦海中將聽到或看到的英文句子翻譯成相應的漢語,然後再根據漢語的意思來理解相應的句子。我們應該直接將英文當成我們的母語來處理,直接處理英文句子。例如:我們看到或聽到單詞apple時,想到的是蘋果(apple-蘋果的樣子),不用翻譯成中文蘋果(apple-蘋果-蘋果的樣子),然後才開始處理。
同理,我們用英語進行表達時,也沒必要將漢語句子在腦海呈現,然後翻譯成英文句子之後再表達,而是直接想到的是英文的句子,這就是英語思維。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基礎上的。沒有大量的輸入輸出時間是很難實現英語思維的。
儘管我們知道學生需要更多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但是我們很難能做到為所有英語學習者創造這樣的學習環境。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引進外教,開展交換生合作項目,冬令營和夏令營,網際網路外教教學等方式來創造這種學習英文的環境。總體來說,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總之,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學術界對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已經形成了共識。外語學習是應該同時注重語言輸入和輸出。著名語言學家Merrill Swain(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學院資深教授,美國應用語言學會(AAAL)主席(1998-1999),國際應用語言學學會(AILA)副主席)指出,語言輸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有著顯著作用。Mac Whinney(美國卡內基 · 梅隆大學心理、現代語言及語言技術研究所的資深教授,在母語及二語習得、心理語言學及神經研學領域享有極高聲譽) 提出,在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之間,人的大腦中有遮蔽單元(hidden unit),所以輸入與 輸 出之間是一 種非線性聯繫( nonlinear association)。
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後的英語學習中,既要注重語言的輸入,也要注重語言的輸出,儘量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具體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
注重積累:多讀英文原版書籍,多聽英文原聲材料。多記詞彙、常用表達及句型。適當背誦經典教材中的一些篇章。注重發音:掌握髮音技巧,多模仿英文原聲材料,提升自己的發音。注重語言的節奏。多學多用:學習過程中,既要注重語言輸入,也要注重語言的輸出。學過的語言知識要不斷運用,在運用中不斷糾錯,改進和提高。文化意識:多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防止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語用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