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溝通全球的第一語言,其重要性已無需贅言。
但我們發現,其實很多人只是在學英語,並沒有樹立英語思維。
我們來做個小實驗:
「achieve」 你腦子裡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大腦第一反應是:獲得、達到預期。
那麼你下意識翻譯成中文的行為,就不是英語思維了。
那一個擁有英語思維的人,看到這個單詞會想到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都不會想到。Achieve is achieve.
就像你在看我這段文字時,你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思考,就已經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非英語思維的語言學習過程,讓80、90後一代的英語學習變得艱難。整理了一大本常用短語、常用句型,每天摸黑早起,到操場讀英語,背單詞。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掉進了啞巴英語的坑!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有機會,讓孩子們告別這樣低效的學習方式。
把學習英語的過程變成無形地輸入,並收穫英語思維、培養跨文化理解力,讓孩子擁有立足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回歸課堂的馬雲,也曾談到讓英語成為孩子第二母語的本質——是對他國文化的理解。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輕鬆地學好英文?並且讓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呢?
Make Our Children Bilingual
抓住孩子『唯一』的語言黃金期
●什麼?原來啞巴英語是大腦造成的?
比中式英語更可怕的是:會寫會讀會拼,就是說不出的「啞巴英語」!這一問題是怎麼造成的呢?認知科學領域的專家研究後發現,啞巴英語與大腦分區有很大關係!
人腦語言功能區: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羅卡區 (Broca),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韋尼克區(Wernicke)。
解放軍306醫院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科研成果表明:學習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常用布羅卡區,而學習拼音文字(英、德、法)的西方人則需常使用韋尼克區。該研究成果也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得到發表。
所以,當中國人習慣使用布羅卡區的同時,韋尼克區功能也在逐漸弱化,這就為英語學習增加了阻力。
總結來說就是,啞巴英語的罪魁禍首是我們習慣:
用學中文的思維來學英語,其方法根本不符合腦功能區的分布規律!
●注意!12歲以後,語言學習區靈敏度將下降
既然韋尼克區才是學英語的功能區,那可能有家長會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充分利用好這一區域呢?
當然有!
其實,「英語學習區」和「中文學習區」在嬰幼兒大腦中的佔比是不分伯仲的。也就是說,孩子越小,英語學習的阻力越小,就更容易形成「雙語大腦」。
但畢竟中國孩子接觸更多的是中文環境,所以「英語學習區」的敏感度,會隨著年齡逐漸下降。1996年,美國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雜誌社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
12歲以後,「英語學習區」將逐漸關閉,此時再學習語言,就不再是母語式地習得,而是翻譯式地存入記憶庫存而已。
舉個例子:3歲的孩子和12歲孩子學習tree這個單詞的區別。
「英語學習區」關閉前,孩子學英語是將實物或動作、場景與單詞建立直接聯繫。讓單詞以母語的形式無形中輸入大腦;
而「英語學習區」關閉後,孩子學習英語更多是將單詞與中文相關聯,再聯想到場景。以這樣「一波三折」的方式,將單詞背進大腦。
那不同年齡段,具體該如何正確學英語呢?
語言學習多偏向於「聲音」的刺激,小耳朵變成了接受新訊息的小雷達,「聽」成為寶寶快速吸收語言的開端。
3-6歲
6歲以前,孩子學語音和語調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所以,如果有條件可以給孩子提供沉浸式的英語環境,讓孩子接受正宗的語音語調。不久後家長就會發現,這是6歲之前學英語,最事半功倍的方法。因為純英語語言環境影響,將孩子「英語學習區」的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值。
6歲後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系統地學中文,所以「英語學習區」敏感度將會逐漸下降,加大學習英語的阻力。因此,6歲後兒童想學好英文除了注重營造一個語音環境,還需要接受專業且系統的英文學習。
相信許多家長,在知道了大腦的秘密後發現,想要擁有第二母語,其實真沒那麼難。
只要把握住語言黃金期,就能『讓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