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努力培養立足於本民族文化土壤又兼具全球意識的雙語人才時,也需有清醒的認知和理解,對絕大多數的雙語人來說,實際生活工作中,一定有「主母語」和「準母語」的關係。
看點 前兩周,有關雙語啟蒙的話題在我們的平臺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什麼是真正的雙語人才?他們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與特質?什麼樣的教育和課程能培養出這樣的雙語人才?這些都是家長們心中最大的困惑。作為一個在國外學習、教書、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海歸,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林敏在十幾年的辦校過程中積累了太多體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他眼中,真正的雙語人到底具備哪些特質吧!
真正的雙語人才,首先應該是達到雙母語或具有母語加另一種接近於母語水準的語言能力的人才。
在歐洲、北美,由於日爾曼語系或拉丁語系中有很多語言內在的相似性,有很多人能講兩種或以上不同語言。在國外學習工作時,很多朋友、同事都是雙母語,英法、英德、英西或接近於雙母語,但由於漢語與英語有很大的差異,要真正掌握漢英兩種語言並達到雙母語程度,要比歐美語言的雙語習得,難度大得多。
百年來,從清末民初的嚴復、詹天佑他們這批小留學生,到最早清華留美學堂畢業的湯用彤、梁實秋以及教會學校培養的雙語人才,如周有光,再到一九四九年後新中國辦起的各類外語學校,都在嘗試著培養一批精通中、英雙語的中西融合的人才,也確實卓有成效。總結這一個多世紀來,中國培養雙語人才的經驗及途徑,大致可概括為下列幾條:
第一,從小開始,語言學習有其關鍵期,一般來說,十二歲,最晚十四歲之前,是掌握一門語言,特別是培養母語感(native sense)的最佳時期。「母語感」是區別於這門語言是「外語」還是「母語」的一個重要標誌。
簡單來說,有「母語感」的人是不需要系統地學這門語言的「語法」的,而把一門語言當外語來學,是一定要學「語法」的。學外語者使用「語法規則」來判斷語言表達的對錯,而有「母語感」者,是在表達過程中,通過已掌握的語言的深層內在結構,自動生成正確的語句和表達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的英語老師老在課堂講「語法」,而外教教不來「語法」的原因。
講母語者,會真正掌握該語言的「自動生成的深層內在結構」。而這一深層結構或「母語感」,是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十二或十四歲之前,最有可能獲得的。
第二,從中、英雙語習得的特點來看,漢語遠比英語難,當然英語要學好,也非易事。由於漢語語音和語義分離,語言結構、表達方式複雜等原因,在同等學習時間內,以漢語為母語的使用者要達到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同樣表達水準,是需要更多努力的,中文比英文難學,而且中文習得的敏感期可能比英文更早。
所以民國時期的大家們,如陳寅恪幼時讀私塾,打下很好的中文經典底子。然後在十多歲時,又學英語,特別是早年清華學堂的那批人,十二、三四歲,如梁實秋、吳宓、葉公超,他們中文好,英文也好。母語確實能給另一種語言提供「腳手架」(Scaffold),所以在「語言敏感期」內,學好母語兼及「外語」是培養「雙語人才」的最佳路徑。
但實際做起來,也有幾種做法,一是將外語當「母語」學,基本不教語法。以交際、閱讀、大量交流和活動為主,猶如我們母語學習法學之。儘量建構母語的「深層結構」,讓學生自然而然,浸潤式地體驗感受。
這種母語學習過程,其實是低結構、高感知的過程。但這種「母語習得法」,在中國的大環境中,一開始成效是不顯著的,與ESL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過程比,孩子不一定能像處於高結構、低感知的ESL教學中的學生那樣能快速掌握大量詞彙,背誦出很多句子,記住很多語法點,看上去似乎是慢了,但其實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習過程,是表面上波瀾不驚,深層確是「波濤洶湧」。過了一段較長的「浸潤積累期」,會有語言爆發點。孩子會漸漸自動生成正確的表述。
從我們學校這十年的對比實踐來看,國內部ESL的英語教學。一開始孩子似乎比國際雙語部的孩子進步快,但三、五年後,卻是雙語國際部的「母語式教學」過程,讓孩子的「母語感」凸現。這種「母語感」(native sense)才是英語學習最重要的基礎,國內英語教育最缺乏的是對這種「母語感」的重視。
在我校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雙語課程設置上,都強調「雙母語」的教學理念,中文與英文並重,兩種語言的教學時間,基本上是50%對50%,都由母語教師教,中文是中國教師,英文是英語為母語的英、美、加等國教師。
注重「語感」的生成,中文嚴格按照上海二期課改的國內課程要求教和學,中文是中國學生的第一母語,英文按「母語」方式來教,也有「ESL」的幫助和支持,儘可能讓孩子發展真正的「雙語」能力。
我校學生曹逸秋就是一個受益於雙語教學的典型,她從一年級到八年級都在學校就讀雙語課程,後被美高小常青藤聯盟中的Hill school 錄取。她能用中英文寫詩,雙語切換自如,中、英文同步發展,同時,其他學科,如數學等,也成績優異,真正的雙語學習,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中、英雙語,左腦、右腦都被有效地刺激與開發。
雙語人才不僅是會講兩種語言的人,更是具備深厚人文底蘊、靈動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全球意識的人。
會講中、英雙語的人才,要有中西文化視野、價值的有機融合(Integration),作為其底蘊。學校及家庭教育,千萬不能只關注語言層面的學習。現在家長最顧慮的是孩子能說多少英語,但最後孩子雙語能力的發展,是要有文化價值內涵的。
在我們學校,小學階段,由中、外教師共同執教的「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感課),主題探究課,中外經典節慶活動,行走課等,在所有教學活動中對「同理心」、「批判力」、「創造想像力」、「踐行力」及對目的、意義、價值(purpose,meaning,value)的關注,貫穿於所有的語言學習及學科教學中。
不能為語言而語言,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的英語詞彙量小、聽不懂、寫不出,就簡化對知識、邏輯、文化、意義及價值的追求。語言學習沒有這些「骨架」,只是無意義的字詞句,語言學習一定要與學科知識、項目探究、實踐活動、身心發展,人格培養緊密相關,語言能力是在大教育的過程中,在生活、學習、分享、活動,創造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的。
所以,中外雙班主任制,共同備課、融合教學、分享合作,讓孩子從小就置身於一種雙語的跨文化的學習場景中,耳濡目染。孩子慢慢就會很自然地建構起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溝通素養。
我們學校國際雙語課程班的孩子們,在中國老師的漢語和數學課上,和在外教老師的英語和科學課上,有一種本質相近但表現形式又不一樣的學習風格:前者課上嚴謹、規範,後者課上靈動,活躍。有時看著這些孩子們,不禁會想,這些雙語、跨文化的有機融合交匯,角色自如切換,才是雙語教學所要達到的育人境界。
雙語教學,最終的關注點是培養出一個自信、自尊,有一種豐厚充實的自我身份認同(Self identity)的世界公民。
雙語教學,並不是使一個人變成一個無根無源,漂浮在兩個不同語境和世界,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人」。真正好的雙語教學,是讓一個人無論生活在上海、北京、臺北、香港、紐約、倫敦、都會如魚得水,在哪兒都能自如地紮根生活。
真正好的雙語教學中培養出的孩子都具有豐厚充實的自我認同。這種「自我認同」,不是一種單面狹窄的「文化認同」,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價值、身份、第一母語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另一文化、另一語言和語境中所蘊含的行為及交往方式。
這一身份及自我認同,首先要有第一母語的根基,如在中國長大的孩子,一定要先學好漢語。有本民族文化的身份確認,千萬不能放棄母語。因為放棄母語,實際是放棄孩子安身立命的「自我身份認同」。
這不光是會影響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對自身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情感心理的最終歸屬,及人格發展走向。身份自我認同如錯亂不清,一個人的主體意識就很難確立,這對其一生的發展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一自我身份認同,一定是第一母語給的,對在中國生長的孩子來說,中文漢語的學習,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此。
給中國孩子找到其「安身立命」的根基,英語作為「準母語」或「第二母語」甚至外語,只能豐富充實孩子以母語及母語文化為根基的這一自我身份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學校的雙語國際課程設置中,母語得到高度重視,注重學習傳統及現代經典文本,參與各種節慶儀式,行走體驗感受社會民情,建設開發多元包容的校園文化,所有這些都是強化我們是一所中國的國際化學校,或國際化的中國學校。
一個有著母語根基但又融合了準母語的文化情感因素的雙語人,會有一種內在深層的張力,他的自我身份認同意識,會比單語人更複雜豐厚(Rich identity)。但恰恰是這種內在張力及複雜豐厚的特質,會使雙語人的情感世界、思維模式、社會交往、價值判斷、格局眼界、行為處事都會有一種不同於單語人的多維感和豐富度,這種內在張力也是雙語人自我發展的深層內驅力,會使其人生更多姿多彩!
要培養出中西融合的真正的雙語國際化人才,不僅僅是在標準的課堂和傳統的課程中,不僅僅是引進國外教材,英美師資,更重要的是要界定雙語人才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各種核心素養:同理心、跨文化溝通及適應能力、全球意識、人類共享的價值觀、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豐厚充實的自我身份認同,這些才是雙語教育及課程所要關注的真正內涵。
我們學校已在雙語教學之路上努力探索了十年,如何深度融合中英雙語、東西文化,既要根扎中國傳統、又具國際視野,而且不是機械式的簡單相加,一種融入行為舉止、情感氣質、思考方式、理念價值的雙語人才,需要日積月累,在長期的雙語、跨文化真實情景中薰陶浸泡出來。所以,語言、文化、認同、人格發展不可分割,是任何雙語國際化教育都要關注的重要層面。
西外學生中英雙語寫作集
也許,我們在努力培養立足於本民族文化土壤又兼具全球意識的雙語人才時,也需有清醒的認知和理解,對絕大多數的雙語人來說,實際生活工作中,一定有「主母語」和「準母語」的關係,猶如胡適、林語堂、錢鍾書等學人們,儘管中英文俱佳,但其兩種語言的關係,仍是主、準母語的關係。
筆者在國外生活二十年,儘管英語是主要工作及生活語言,但身份及自我認同仍牽繫於母語的深層結構,依賴於這一深層結構,所以才會有英語能力的改善提高及文化的適應融入。
中國的國際化學校,要更多地去反思中國百年來雙語教學的歷史及前人探索的經驗教訓。當年雙語教學做的最成功的,應是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南洋公學等為代表的學校,清華學校當年上午是全英文上課、下午是中文的文史哲經典課程。當年盛宣懷辦的南洋公學、張伯苓辦的南開,都是非常注重西學與傳統經典的結合。甚至當年很多教會學校,中文教的國學經典也是必修課!
回顧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很大一部分都是從這些中西融合學校出來的,是這些強調中英雙語、東西文化交融、關注學生人格發展的學校,才培養出一批批「大師們」,「大師」亦會重構語言範式,創造出超越母語大眾性的更為經典的深度閱讀語言,就像星羅密布的太空隱藏在浮雲背後那樣,對著我們人類的智力和心胸在說話。雙語人才,是具有內在多維度思考力的多元文化的「對話者」。
在智能將臨的時代,我們學校構建了一個教育創新工場,在創客空間內,教育空間站、匠藝手作、無人機、空中花園、創意編程等課程都需要中外師生挖掘語言和數據背後的深度信息。
這個進程很有意思,需要對成千上萬個變量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複雜分析,雙語人才是一種超越母語的智能進化,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雙語的深度學習具有更強的融合、模擬、重構能力。
現在的我們,面對多元的需求及挑戰,一定要堅持雙母語或母語加準母語的辦學方向,千萬不能迎合社會一時的功利需求,犧牲我們孩子一生健康平衡的身心和可持續發展!(文/林敏)
作者:林敏,上海人,文革後期去農場三年,恢復高考後77級考入復旦、本科畢業後出國留學,在英國利茲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在國外大學任教多年、曾擔任過教授、博導、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等職,十二年前回國,從一塊稻田辦起了一所雙語的國際化學校,現有中外師生員工五千人。作者本人在國內外的經歷,中西融合、雙語環境的學習、工作、生活的體驗感受,是對雙語人成長過程的一種切身反思。
轉自「外灘教育」微信公眾號(TBEducation),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